<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引子</b></p> <p class="ql-block"> 过了小暑就进三伏了。武汉作为三大火炉之城早已闻名地球,一度成为武汉的“名片”。对于今天的武汉伢们来讲,他们且感受不到么斯是火炉之城,感受不了武汉热天的“魅力。几十年来国家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武汉人都住进了环境蛮好的空调房子里,在屋里不出克就可以追剧、玩手机、打麻将。出门逛商场、坐公交、进地铁空调普及,几虚浮(舒服)哦!。有条件的坐高铁短短地个把小时就把人们送到苏马荡勒些凉快的位置克避暑,回想起我们儿时那些原生态消暑方式早已消失而终结。对于正么暂的武汉的伢们来说肯定不晓得也感觉不到我们做小伢时候过热天的那些艰难而又快乐的趣闻旧事。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正么暂我就来夸哈我记忆中的热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火炉之城</b></p> <p class="ql-block"> 我们勒个城市位于长江中游,整个湖北,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是江汉平原向南敞开和湖南的洞庭湖平原连在一起,像个不完整的盆地。形成了一个类似锅底的地形。这种地形使得热量难以散发,导致气温升高。武汉本应该是在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上,结果呢?,武汉也是个不完整的小盆地,东西北三面环着丘陵,其中武汉的最高点在黄陂区,也有1000米的海拔。那恁娘们可以想象哈,湖北就象个大的平底锅,那武汉就是套在大平底锅里面的小平底锅,勒太阳一晒,热空气就像一个热空气罩在东西北三面环了二层山峦,南北的风都吹不进来,勒里面的热空气又散不出克,再加上武汉这个位置水田网密布,大小166个湖泊,水汽多,湿度大,人体出汗后不易蒸发,出汗的散热效率大大降低,使得人体感觉更加闷热。形成了上面烤、下面蒸的一种高温高湿的环境,勒种环境使得人体感觉更加炎热和不适。记得我在友谊饭店工作时,那些外地驻汉的北方人经常抱怨,“这武汉就是一座大蒸笼,把我们当馍馍来蒸”他们适应不了武汉的热天,常常当“逃兵”回家避暑,正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武汉在夏天成为非常炎热的城市,因此获了“火炉城市”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鼓皮房子</span></p> <p class="ql-block"> 打我记事起鼓皮房给我留下了极深地印象。谈热天么样扯到鼓皮房上面克了呢?这是一道绕不开的话题,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在汉口老城区,都是些典型的平民居住区,最具代表性的房子就是老鼓皮房子。虽然也有带天井的砖石楼房和砖木混建房但是不多,正么暂的伢们肯定搞不清白么事是老鼓皮房子,其实就是看似简陋,且也不简单。它是一种全木结构的楼阁建筑,鼓皮房它的材料来源容易一些,造价低廉一些,做起来快捷一些,做这么一栋房子也得会花去大半辈子的积蓄。</p> <p class="ql-block"> 鼓皮房的柱、梁、檩条、楼梯、楼板甚至凉台和望窗都是木质的,四周的房墙也是用一些极薄的木板钉制而成。这种壁板又薄又匀又平又轻,像大鼓的皮一样,因而得名鼓皮。用手一敲,薄板也会像鼓皮一样嘭嘭作响,房顶上盖的是青灰色老布瓦,中间夹有几块明瓦(玻璃瓦)以供采光之用。两层楼的挑梁都会突出个一二尺,这样楼上总比楼下的面积要大一些,一般楼下是堂屋、厨房,楼上是卧室。房子外面一律涂有土红色的油漆,涂漆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也能较好地防止虫子蛀咬。虽经岁月侵蚀,鼓皮房有些斑驳,但晃眼看去,一色的暗红,在阳光的映衬下,并不显得沧桑。</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就在这样的鼓皮房集中的姑三皇,房子的密封性很差,隔壁左右说话做么事能都听的清清楚楚的,这种房子热胀冷缩,我今天不谈冬天,武汉的冬天是蛮难过的,勒热天就更难过了。如果说武汉是座火炉,那么我们住的位置就是火炉上的一个小蒸笼。说个笑话:说是有个姑三皇的人死后,在阎王爷的油锅里面玩耍嬉闹,阎王爷大惊,后来一了解,才晓得姑三皇的夏天比油锅还要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你嬢们想哈在三伏天大太阳的炙烤下,那个老鼓皮还不发热发烫,似乎随时都会燃烧起来,再加上各家的煤炉又在添温加热,街头巷尾到处都是热气腾腾,热浪滚滚,那么暂街上难得找一块清凉的位置。密不透风的小巷又冇得树遮.荫,持续不断的高温,经常让人闷得喘不过气来;汗水不停地流着,渗出的黏液、盐渍粘着皮肤,“醡”(zhǎ,极不舒服)得人十分难受。偶尔吹来一阵凉风,人们马上叹道:这可真比喝汤还要舒服。记得在60年代,有一年三伏天一日住在我们隔壁的一个小嫂子在屋里中暑了。他屋里的老公回乡里克了,屋里冇得其他人,她屋里的伢只有五、六岁,突然楼上传来惊盎鬼叫的哭声,这一哈惊动了我的姆妈, “莫样,莫样”, 边说边上楼,我家老娘上楼看到她屋里焖烘的像个蒸笼,在发烫的木板床上睡着这个伢的姆妈只见她,两眼翻白、口吐白沫,把个伢嘿的骚哭,明显是中暑了,我的姆妈马上打开她屋里的窗子,要我马上克美的卖瓶二厂的汽水来,又是给她抹万金油(清凉油)又是用冷水搽脸,忙了一阵子喂了几口汽水,她终晃过神来。老鼓皮在武汉的热天里发热发烫,似乎随时都会燃烧起来,防火自然是市民最警惕的事,每天一到晚上,拿着铁喇叭的太婆就会沿街叫喊,“防火防盗互相关照,一家失火四邻遭殃”1975年的热天我屋里隔壁楼上就是因天热电线软化走火把一条街烧的个精光,现在想起来,那种房子么样能熬过三伏天呢?由此可想武汉人睡马路自然有它的理由和背景,.成为了武汉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竹床阵</span></p> <p class="ql-block"> 爷爷。您们在哪个冇得空调,冇得电风扇的年代里,勒热天是么样过的”?我的小孙女经常问到这个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你老特还冇出生之前,我们住的屋里都是密不透风,家中犹如蒸笼屉一般,莫说空调,连电扇都是奢侈品”。“每年夏至以后夏季气温高达38--40摄氏度左右。酷热难耐的时间长达两个月左右,,酷热的夏夜把武汉人从家中都"赶"了出来,不得不到屋外面街上两旁摆上铺板、竹床露天睡觉。密密麻麻的竹床一个挨一个,不管大人小伢,男将女将、嫂子和姑娘伢都躺在竹床上,渡过那夏天的每一个夜晚</p> <p class="ql-block"> 勒就有了成都人摆龙门阵,武汉人摆竹床阵的说法。每到刹黑时分,挨家挨户都会从屋里提一桶桶凉水出来,洒在自己家门口的敞地上。各家用酒凉水的方式人工降温,把放在外面晒了一天的竹床也洒上水,待水汽蒸腾带走地面的温度,竹床阵就在勒的时候登场了,各家开始板沙了(武汉方言,闲不住)男将们打着赤巴,将打湿的袱子(毛巾)搭在肩上,时不时地擦擦汗,将竹子制成的躺椅和竹床都搬到这个已经降了温的敞地上,敞地有多大,竹床就能摆多长。我们住的隔壁左右,每个屋里都是六、七个,多的上十个伢,这个时候就是勒条街最热闹的时候,每个屋里的竹床摆放的位置是有默契的,如果哪家稍微摆过去一点,另一家就极有可能放不下,所以大家约定俗成,互不侵犯,和谐相处。满条街两边都是竹床靠竹床,挤的密密麻麻的,中间只能留有一人通过的位置,有时候出去办点事,就只能“卡(形容在很窄的地方行走)进卡出”。最恼火的是骑自行车的人,白天骑车出去,人骑车;晚上只能扛着自行车回来,车骑人</p> <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正值晚饭时间,满街都是人女将们穿着圆领无袖衫,花布做的短裤张罗着晚餐,蛮坡拉的一哈子拿出一大鼓子(钢精锅)的绿豆稀饭端了出来你家拿碟小菜,我家出一吹子壶小酒,街坊邻居们天南地北的咵着天,在竹床竹椅间就把晚餐给凑合了。一,吃完晚餐后,竹床阵的高潮终于来了,也是武汉夏天生活的真实写照。《汉口竹枝词》如斯形容:竹床竹椅满街摆,男女老少睡成排。混睡混居,非常写实,竹床阵就是这样的,男将们下棋吹牛,女将们聊着张家长李家短,老人们安详的摇着手里的大蒲扇,小孩儿们在竹床间嬉戏打闹,跑的累了就躺在老人边,老人的扇子扇着扇着,就睡着了。夜深之后,男将们女将们也很坦然地睡下了,那个时候小伢同样也睡在露天也冇见到哪个屋里的小伢被偷跑了,一时间街上鼾声四起与马路上疾驰的车子呼啸声相呼应。这种夏日在街上露天而睡的市井只有武汉所见,</p> <p class="ql-block">上鼾声四起与马路上疾驰的车子呼啸声相呼应。这种夏日在街上露天而睡的市井只有武汉所见,在竹床阵的年代,也闹出蛮多笑话,我记得我的同学给我说过一个笑话,说他隔壁的一个拐子晚上睡觉时先是和他屋里的老婆睡在一个竹床上的,半夜克茅舍解手回来迷糊大概的方位一摸,竹床空半边,就睡下了,天亮了别的老公看见他睡在自己的老婆床上,顿时火气“个斑马养,你么样睡到我屋里竹床上,勒个拐子也被糊里糊涂被骂醒,自知理亏,都是街坊连忙抱歉,赔小心。竹床阵,最怕的也是最壮观的莫过于半夜雷阵雨了,夏天的暴雨说下就下,毫无征兆,竹床上的人们被暴雨拍醒,像跑返式的,喊着,吼着,手里赶紧麻利地收拾着,不消半刻,竹床阵便撤为空地。汉口老城区的热天时是冇得蚊子的,但也有臭虫。臭虫好办,我们经常看到人家大热天将主场和铺板放在太阳底哈铆起来晒,让臭虫到晒出来后用烧开了的开水猛的浇烫,然后撒点六六粉,保证根除。这都是为了晚上能够图个凉快、求个安稳</p> <p class="ql-block"> 这种经历过也只有大大咧咧的武汉人才有的。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见娘们、拐子们勒样打着赤巴身着短裤、裙子睡在街头上,大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鲜。当地人却习以为常的。在外码子眼里那当然是稀奇事了随着空调走入寻常百姓家后,竹床阵已经成为了过去,成为了历史,但它至少仍深深地留在我们这一辈人脑海里成为历史记忆。竹床阵,是最能够代表火炉武汉的奇景,所以现在的伢们可以到武汉口的园博园重拾哈老武汉的夏日时光,品味哈竹床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大蒲扇</span></p> <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老武汉人解凉降温的方法和手段可谓五花八门,融进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里,这种酣畅淋漓的夏日生活态度展现了武汉人的豁达性格和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扇子是解凉降温最简单直接的用具。有一句童谣我记得满清楚的,那个时候“年纪大的人和小伢们用的是鹅毛扇,这种扇子很柔和,不伤人;姑娘伢们喜欢用团扇,撒点香水,香风袭人;男将们喜欢用撒扇(折扇),时开时合,逍遥自在;最常见的还是那种大蒲扇,风大劲足,价廉物美。我们小时候,总喜欢在大蒲扇上用毛笔写字,然后经烟子熏一熏,再擦去墨迹,扇子上的字就会像印上克一般,清爽的很。我记得上中学时,我的美术老师总是折扇不离手,原来在他的折扇上自己题有“清风一把扇”五个大字,颇有意境,我至今都还记得。一把扇子就是一个土空调,借什么都可以,唯有扇子不借人。有一句童谣我记得满清楚的:”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然是朋友,你热我也热。有钱买一把,一天扇到黑,无钱看人扇,热得一身汗…这种酣畅淋漓的夏日生活态度展现了武汉人的豁达性格和生存智慧</p> <p class="ql-block"> 只有正视社会进程中的每一个时段,那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逗号、顿号、省略号。没有过去老武汉的我们经历过的鼓皮房、竹床阵、大蒲扇,怎么知道 如今的武汉人不再艰难度夏。享受着这种社会进步,感悟国家的发展,今天温馨的夏日生活质量的提升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参考彭翔华《大城小巷》</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