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起了蒲叶扇

韶华

<p class="ql-block">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已过,老天开启了“烧烤”模式,又闷又热,坐在屋内看电视,汗水顺着脊背直流。面对热浪,家人喜欢开空调,而我却喜欢家中那把蒲叶扇。这把蒲扇跟我们七八年了,平常用不着,只有高温酷暑时才从衣帽间翻出来为我所用,因为我喜欢蒲扇带来的自然凉风。</p> <p class="ql-block">家有5台空调,只有我房间那台空调利用率最低,一年也开不了几次。我不是为了省电,是喜欢蒲扇扇出的自然风,凉风徐徐,跟刚猛的空调风相比,要柔和舒适得多。虽然手摇蒲扇付出了体力,但是这样做,不仅活动了筋骨,锻炼了身体,还能绿色环保节能,更有利于提高身体的抗冷抗热能力。</p><p class="ql-block">四川的冬天不算太冷,加上人胖脂肪厚,到了冬天,我宁肯加床被子也不愿开空调。这四川的夏天又闷又热,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夏至一过,有的年轻人早早就打开了空调。我却不愿过早使用空调,就是想让身体先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网络上说,人体有自身的调温功能,也就是说,人体备有“小空调”,会随着四季变化调节人体的温度。冬冷夏热可以锻炼人的抗冷抗热能力,对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是有帮助的。天热了,先来个“汗蒸桑拿”,借大自然之力出身汗,睡前冲个澡,闷热还是难以入眠,就摇动这把蒲扇,蒲扇轻摇,扇出了缕缕清风,驱走了夏日的炎热,不知不觉,渐入梦乡。老伴戏称我是“耐温将军”,首先声明,我不是将军,因国外有个“奈温将军”,她借此调侃一下罢了。</p> <p class="ql-block">说起抗热抗寒,我就想起我们70年代当兵时,部队开展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训练。那时部队全训,冬季三九寒天,冷到零下十几度,部队拉到乌鲁木齐市附近的妖魔山战区,搞雪地露营。雪花飘飘,寒风呼啸,搅得周天寒彻,晚上在雪地刨个坑,铺上毡子褥子睡觉,人冻得迷迷糊糊,半睡半醒熬过一夜。夏季三伏天,部队拉到戈壁滩上训练,气温高达40一50度,每人每天发4两水(1茶缸)。人晒黑了,汗水把衣服打湿了,嘴唇干得裂口子,但定量饮水,超过定量,你就只能“望水止渴”,甚至有的战士中暑晕倒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那是为了提高部队的野战生存能力。</p><p class="ql-block">现在没有那么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了,也不需要提高野战生存能力了,我们现在讲提高免疫能力。退休后,人老了,年纪大了,身体在衰老,身体素质在下降,夕阳路上,注重自我抗冷抗热功能的调节,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还是必要的。你看有的坚持冬泳的老年人,一年都难得感冒。所以,进入盛夏,我还是坚持从蒲扇摇起,蒲扇能解决的事就不用空调解决。蒲扇在手中轻轻摇动,凉风习习,这情景是熟悉的一幕,儿时的记忆也随风而至,依然亲切而温馨。</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农村没有空调和电扇,夏天消暑纳凉的主要工具就是蒲扇。繁星点点的夏夜,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不约而同搬出竹椅,拿出凉席,放在院坝纳凉。点燃一堆麦糠、艾叶驱蚊,一家老小或坐或躺在竹椅、凉席上,人手一把蒲扇,忽悠忽悠地左右搖摆,扇出了悠悠岁月的缕缕清风,也扇出了童年的快乐时光。宁静的夏夜,天上繁星点点,萤火虫在夜空中飞舞,青蛙和蟋蟀合奏着一支欢快的小夜曲。这是一幅温馨而又美丽的图画,也是留在我脑海中的经典记忆。让我最难忘的还是蒲扇下的那份母爱,炎热的夏夜,乘凉时,母亲摇着蒲扇为我们驱蚊送凉;睡觉时,母亲轻摇蒲扇送我们入眠,小小蒲扇凝聚着母亲对儿女的大爱。</p><p class="ql-block">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空调电扇早已普及,蒲扇也渐渐由台前走到了幕后,但我还是喜欢这把蒲扇,它仍然是我夏天祛暑的工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