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隶属于夜鹰(以前是雨燕)目雨燕科,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们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而且是著名的食虫益鸟。每年4月到8月,遍布城区的雨燕还是一景。 1870年,英国人温斯侯在北京第一次采到其标本,并命名为“北京雨燕”。但在北京百姓的嘴里,这些“势利”的鸟却有另一个名字——楼燕。</p><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作为以“北京”命名的迁徙鸟类,还是北京的标志性物种,也是北京的生态符号之一。</p> <p class="ql-block">雨燕就是楼燕,正式名字叫北京雨燕。1870年,北京雨燕在北京被首次发现并因此得名。北京雨燕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们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而且是著名的食虫益鸟。每年的3月底是雨燕飞临北京的时间,当年8月初它们将全部飞离前往南方过冬。北京城区是北京雨燕的主要分布和繁殖地,而远郊区县则相对较少。北京雨燕主要栖息在适宜建巢的古建筑物或仿古建筑横梁的缝隙中。颐和园、雍和宫、前门、天坛、历代帝王庙等地均是它们的重要繁殖地[1] 。</p> <p class="ql-block">在鸟类中雨燕可以算作长距离飞行的冠军。我们常见的雨燕实际上分三个种,北京雨燕、白腰雨燕和小白腰雨燕。最常见的是北京雨燕,又叫楼燕、野燕。每当春暖花开,雨燕就从澳大利亚、印度和非洲东部迁飞回来,它们在迁徙的过程中飞行速度可达到每小时110~190公里,真是无愧于飞行冠军的称号。</p><p class="ql-block">雨燕的羽色并不艳丽,为黑褐色,但却有完美的流线型体型,飞翔肌肉也很发达。它们的翅膀细而长,向后弯,像两把镰刀一样。雨燕有着高超的飞行技巧,喜欢在高大建筑物的边上成群结队地飞舞追逐,捕食飞行中的昆虫,尤其在风雨欲来之前,雨燕常常作超低空飞行表演,流矢飞箭一般掠地而过,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标志。</p><p class="ql-block">雨燕在觅食或求偶时常常会聚集在有上升气流的地方飞舞。它们对空气的上升非常敏感,能够侦察到升力的存在。因此可以说雨燕是能够翱翔的最小鸟类。</p><p class="ql-block">雨燕有如此高超的飞行本领,可是它的两只脚却很细弱,已经不能在地上跑跳了。雨燕每只脚的4个脚趾都伸向前方,不能像其他鸟那样抓捱树枝,只能像钩子一样钩住墙壁或岩石壁,悬挂着身体。雨燕这样弱的脚根本没有办法帮助起飞,要想飞起来就只能在从高处向下落的过程中展翅飞翔。一旦不慎摔到地面,就很难再起飞了[2] 。</p><p class="ql-block">数据显示,北京雨燕的秋季迁徙大多始于7月中旬,它们离开北京,向西北进入蒙古国,而后向西进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由准噶尔盆地进入中亚地区,8月中旬越过红海,9月初到达非洲中部,在刚果盆地或邻近区域作40天的短距离移动。随后,北京雨燕缓慢南下,最终于11月初到达越冬地——海拔约1000米的南非高原,全程14733公里,用时111天。在结束了越冬期长达100天的游荡生活后,北京雨燕于次年2月中旬开始向北迅速移动,在刚果盆地东部逗留近1个月。随后,它们转向东北,于4月初离开非洲,日夜兼程,在4月下旬回到北京,全程13572公里,用时64天。在整个往返迁徙过程中,北京雨燕共飞经亚洲和非洲的37个国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