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是春谷”摩崖--藏在深山的艺术瑰宝

刘长春

贵州多山,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山区。这种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为创造摩崖石刻等丰富多彩的石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br>所谓“摩崖”,指的是在山崖上刻的文字、佛像等。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贵州现存摩崖,最早刻于三国蜀汉章武三年(实际应为建兴元年,即公元223年)。大量摩崖刻于明清时代,弥足珍贵。 多次萌生念头,想去看看“是春谷”摩崖,终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今日下班说走就走,正好一偿夙愿,驱车10多公里通过导航到达来到小碧乡大地村,但“是春谷”摩崖在大地村青山半腰,已经看不到上山小路。 背上相机朝对面的山坡走去,走过一条田间小径,翻过一段铁路,来到山前。只见杂草丛生、荆棘密布,四处寻找不见上山之路,无奈之下,只好由一人返回村里,在一家住户找到一个护路的保安,她给指了条被野草覆盖的上山小路。 <p class="ql-block">小路从铁道旁一根路杆旁进去</p> 茂盛的杂草已经看不到小路,好歹在灌木藤萝中手脚并用,攀援而上。 <p class="ql-block">劈荆探路是春谷</p> <p class="ql-block">山上有一处积潭,水很干净</p> <p class="ql-block">看到垒得整齐的堡坎应该摩崖到了</p> <p class="ql-block">顺着堡坎上去</p> <p class="ql-block">终于看到“是春谷”石刻</p> 经过一段艰难攀爬,好不容易上到半山腰,眼前豁然开朗,一块裸露的长方形石岩在一片绿色中格外醒目。而此时,我这个“探险者”,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稍事休息,便开始端详眼前的摩崖。 在这深山荆棘丛中,静静地隐藏着一处两百多年前的摩崖石刻,名“是春谷”,当地人称为“写字岩”。 摩崖长20米,高2米,崖中心下方有一洞穴,上书有“是春谷”三个大字,每个字长约0.25米,刻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园1788年),系谢庭薰所题,崖洞左右两翼刻有历代名人著诗文佳句,洋洋万言,除了有些被苔藓覆盖之外,很多诗句仍旧清晰可读,独立成篇,内容丰富,书写工整,为贵州摩崖上乘之作。 摩崖间的洞穴上,额题“是春谷”3字,每字大小约2.5厘米。下款为“乾隆葵丑捧日生题”。两旁有对联一副:“白苎春流环谷水,青山高吟属宣城。”上款是“寄奉自翁父台老先生教政”,下款是“治愚弟吴敬與”。文字工整秀丽,联句对仗。左方刻“洗心泉集序”。这就是贵阳乃至贵州众多摩崖石刻群星中的佼佼者——“是春谷”,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谢庭薰(公元1728——1798年),字自南,又字兰谷,号韶庄,别名捧日生。贵阳南乡合朋堡(今小碧乡大地村)人,25岁中举人,历任毕节教谕、独山学政、永宁州训导,江苏镇江府娄县知县。60岁时告老返乡,卒于桑梓,享年七十岁。 谢庭薰年老返乡后,在大地寨青山崖引泉凿池,命名“洗心泉”,其上建兰谷亭。著有易经研究所得《洗心泉集》2卷,并将其与《洗心泉集序》和古代经典著作如《诗经》、《楚辞》等多种集句一并刻于长20米、宽约3米之岩壁上,楷书直排阴刻,670多行,共2万余字,字径约0.045米。落款“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桂越贵筑大地主人贵阳学自南氏捧日生撰”在摩崖间的洞穴上,额题“是春谷”3字,字径0.25米,下款为“乾隆癸丑捧日生题”。两旁有“白苎春流环谷水;青山高咏属宣城”对联一副,上款是“寄奉自翁父台老先生教政”,下款为“治愚弟吴敬舆”。“是春谷”摩崖至今保存完好,气势恢宏,刻字欧体楷书,工整秀丽,堪称贵州优秀石刻。 谢庭薰回归故里后,寄情山水,见青山石崖下一岩洞有清泉涌出,便引泉凿池,命名“洗心泉”,更将其《洗心泉集》,镌刻于石壁上。如今,洞窟已干涸无水。在其上方刻有“是春谷”三个大字,每字约0.5米,楷书阴刻,遒劲有力。款为“乾隆癸丑捧日生题”。旁刻一联:“白苎春流环谷水;青山高咏属宣城”。岩洞两侧刻满诗文,洋洋万余字。是全省至今发现的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型摩崖。<br> 由于岁月磨砺、风雨侵蚀,摩崖字迹有些模糊,但仍可辨认。用手擦去石壁上的蜘蛛网和苔藓,见字迹工整秀丽,排列整齐,不失为镌刻佳品。举起相机一阵“咔嚓”,从不同角度拍摄这一艺术瑰宝。<br> 谢庭薰像 其间,一个困惑涌上心头,“是春谷”之名从何而来?<br> 随后,我在谢氏刻在岩洞右方的“洗心泉集叙”中找到了答案。文中写道:“捧日生之草堂,其大地南偏,玉屏一山名青山,端耸苍穹,为东诸峰之望……其绝壁间,口吐一泉,每雨涨时则为盐之撒,为雪之溅,为银河之倒倾……而其中秀岩之若群儿讲读者,若狮踞于门者,若龙挂云端者,若松竹霞纹者,亦种种呈象焉,或曰:此麓天然,花卉两岸夹道,凡几萦纡而上达于泉源,岂亦武陵源欤?或曰:由池右入是春崖,仰艮山之高,而思不出位,临坎水之长,而行日有尚。”<br>集叙文辞典雅,精炼灵动,详细记载了摩崖的地貌特征、山泉的美丽景色,以及是春谷之名的发端。<br>一挂高山流水与谢氏结为知音,泉池激发了谢氏的创作灵感,而谢氏的集句诗又给泉池注入了灵魂。 凝视着摩崖上二百多年前的文字,遥想当年先辈在炎炎烈日的炙烤下,在刺骨的凛冽寒风中,一锤一锤地将文字镌刻在石壁上的艰辛。正是这份艰辛,才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谢庭薰先生在《洗心泉集诗》中这样吐露:“……倘所谓责于丘田者,庶几藏密以洗心欤!然则有是山在半天,而因池在半天也。于人日操心而为洗心池,即于人之天曰奉日,而为浴日池欤。”为何以“洗心泉”冠名,今人读了序中这段话则一目了然。人生一世,操心一生,得洗心尘,何其爽哉! “是春谷”摩崖石刻中的诗句,今天读起来,不惟是一种文学艺术享受,还能开启人们原本洁净的心扉。如:“文章白壁原无拓,一任幽人共洗心。”“半亩白云闲睡足,归流瀑水濯尘埃。”“二月莺花满树林,更闻山水有清音。”“小亭方诸为谁开,付与诗人仔细载。”“漫忆归来重载酒,恍疑身在武陵源。”…… 大地、青山、谢庭薰,给贵阳的文化建设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黄昏,告别了是春谷摩崖,朝山下走去。下山的“路”更趋难走,拉着树枝藤条,在密不透风的树蔓荆棘中慢慢向下滑行,头上树木遮天,脚下腐叶湿滑,深一脚浅一脚,稍不小心便摔倒在地,手上被荆棘划出道道伤痕,下得山来,已是筋疲力尽,全身到处是被蚊子叮咬的疙瘩。 然而,内心的伤痛大于肢体的伤痛,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皆因无路到达,藏在深山人未识。九泉之下的谢庭薰如果得知此情,一定也会扼腕叹息。不知文物主管部门能否拨出专款,修建一条通往是春谷摩崖的小径,让更多的人能一睹这一艺术瑰宝的风采,也不枉先辈当年的艰辛和匠心。<br> 不过“是春谷”摩崖石刻下面修建了铁路,为了安全已经不可能开发成景点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