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地厚皆能测 偏是人心难丈量--------程良宝先生《尺子》等作品赏读

随和仙

<p class="ql-block">  作为“长安诗人”的程良宝先生,在各类征文大赛中多次获奖,有着“获奖专业户”之美誉,于诗词界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而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才思敏捷,反映迅速。记得每次相逢时,他总会见景生情,出口成诗。特别是他的绝句写的更快更有诗味,从构思到酝酿,用不了多长时间,便大功告成。记得他有次作一首题为《尺子》,写得特别快:</p><p class="ql-block"> 富户贫家都吃香, 知长识短不寻常。</p><p class="ql-block"> 天高地厚皆能测,偏是人心难丈量。</p><p class="ql-block"> 起句写出了受到欢迎的尺子,不管是贫家还是富家,都吃得很“香”。承句写出了尺子的功能,表现得很不寻常。第三句起到转的作用,更是把尺子的功能推到上可量天,下可测地,无所不能的地步。妙在结句,作者别出心裁,惊人一笔 “偏是人心难丈量。”真个是道出了人心不可测的道理,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回味的余地。咏物诗贵在“不粘不脱”,不粘,就是不要总是就事论事,在其“物”上跳不出来;不脱,就是你的诗句要始终跟你所用之物有关联。作者深谙咏物诗之法,就说这首《尺子》知长、识短、测、量等,都是跟尺子有关的事情。好诗不需要刻意修饰,顺手拈来便是好诗,当然这是需要有深厚的诗词功力和别出心裁的构思,作者确实做到了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  左起:程良宝 刘庆霖 孙民随</p> <p class="ql-block">  关于绝句,前人有很多论述。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也就是说,写绝句的途径在于意境幽深和诗意的曲折,其意不可以写尽,但却以不尽而为尽。不写正面而写反面,不写本面而写对面和旁面,道出了写绝句的奥秘。像上面这首《尺子》的绝句,尺子的形状、大小都不是要写的内容,而作者另辟蹊径,从用途着墨,在结尾点名主题,亮出诗眼,从尺子而转换概念,转到“人心”之上,是以可量而到不可测量,给人一种诗尽而意犹未尽之感,无不教人反思,教人领悟。</p><p class="ql-block"> 作者的创作题材,无不来自于实践,来自于日常生活。常常是以小人物为创作对象,将视角描向社会的底层。如这首《钉鞋匠》 </p><p class="ql-block"> 钉春钉夏钉秋冬,北往南来一视同。</p><p class="ql-block"> 手底功夫鞋底见,教人走稳是初衷。</p><p class="ql-block"> 路边的钉鞋匠,早已司空见惯,而往往被人所忽视。但又是人世间离不开的一个手艺。诗中写道,钉鞋匠练就了一手功夫,凭着自己的辛苦劳动而谋生。对于南来北往的顾客,都会一视同仁,方便了更多的人群。其寓意是教人把路走稳走好。这个“路”,就是人生之路,赋予了钉鞋匠以良好的初衷,提升了作品的主旨。</p> <p class="ql-block"> 采风照片</p> <p class="ql-block">  好诗贵在发现,贵在有好的诗思。程先生就是一位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人,而且往往有奇思妙想。看他的《过玻璃天桥》</p><p class="ql-block"> 飞跨深渊桥自横,玻璃栈道试身行。</p><p class="ql-block"> 劝君莫笑惶惶者,其实人人怕透明。</p><p class="ql-block"> 他在一次采风中过了一次玻璃天桥就写出了这首绝妙好诗,这就是发现。过此天桥,人皆有不同感受,在玻璃天桥上,行者两腿战战兢兢,只因透明可见深渊。诗借事发挥,“透明”二字正可谓实得实在,虚得通透。“透明”何以要怕?因心虚之故,作者以小见大,诗意遂显深峻,揭示了“心虚”的缘故,很有哲理。</p><p class="ql-block"> 还有他的《陪孙孙捉迷藏》:“弯下腰来俯下身,孩童堆里笑容亲。迷藏捉住儿时我,找到当年那份真”。“弯下腰来俯下身”,是与孙辈相处的必要动作,也是回归本真的内心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在纷繁的迷藏中找到儿时的自己、儿时的纯真。这或许就是从世情退回亲情的一种修炼吧。一次天伦之乐的游戏,却道出了人生的真实情感,作品好在转折句上。从铺垫到转折,到结句的“当年”,转得真切,转得独特,具有穿越性和品味性。</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典型意义是生动和虚实结合。我们经常说写诗要生动,但怎么才能生动呢,就是要依靠细节。作者起句准确抓住人物的动作细节,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写活了画面,写得很成功。当然,除了生动,作者这个细节还有溢出的价值。那就是暗示出了自己对孙儿的喜爱。写诗是要讲究虚实结合的,但什么是实什么是虚呢?实就是具体的场景,具体的事件,虚就是根据具体场景具体事件想象到或者感受到的部分。我们所说的诗意,往往就出在“虚”的部分。拿第三句为例,捉迷藏是实,但捉住的不是当下的“我”,而是想象中的“儿时的自己”,这就是虚,是整首诗最有诗意的地方。因为“迷藏捉住儿时我”,所以也让“我”一下子找到了当年那份真,结的自然合理。</p> <p class="ql-block"> 采风时的集体艺术照</p> <p class="ql-block">  还有以下两首:《下厨》耽爱厨房烟火熏,三餐花样每翻新。一声好吃最高奖,赚得孙孙几口亲。 《战友古都雅聚》甑酒三巡激兴头,老班长又侃春秋。一声敬礼兵心热,杯底朝天互验收。都是典型的有细节、有情节,虚实结合的好诗。程先生作诗总是从生活中顺手拈来,诗句顺溜,养眼入心,实乃功力深厚,厚积薄发。</p><p class="ql-block"> 而他的《见蜘蛛结网有吟》:“君垂檐下织经纶,你我同为上网人。守候情怀都一样,凭谁讥笑太天真。”以蜘蛛之“网”喻网络之“网”,更是比喻人生之“网”。每个人都是“网上”之人,彼此都一样,何必要嘲笑他人的那份“天真”呢。其实,诗可能还有其他寓意,比如蜘蛛结网,吐出的是丝,整理的是满腹经纶。上网也是在网罗诗,守候的是一番情境,要说“天真”谁人又不“天真”呢!</p><p class="ql-block"> 再如《登山采风》:“夏日登峰觅雅文,松风竹韵献情殷。正愁试笔无宣纸,天外飘来一片云。”在前边可谓见景生情,有了这样的铺垫之后,对眼中所见的景象,本想要用笔描绘一番,却“正愁试笔无宣纸”的时候,忽儿从“天外飘来一片云”。这片云来得得多么及时,又多么的形象!给人眼前一亮,更写出了虚实相间的诗家语言。</p><p class="ql-block"> 程良宝先生的绝句,确实有独到之处,不光是日常,在大赛时,也总能脱颖而出。如他在参加第二届“周汝昌杯”全国古体诗词有奖征集大赛上,其《昆仑哨卡之春》:“谁说寒山没有春,军装绿染大昆仑。雪花落在领花上,恰似梅花傲国门”,和另一首《鹧鸪天•忆鞍马巡边》,鞍上风流谁与争,戎装一袭眼眸明。领花恰似梅花绽,军马犹如龙马腾。朝踏雪,夜巡星,抖缰无畏叠峦横。多情最是关山月,照我昆仑得得行。同时获得诗词双科的两个一等奖。对于《昆仑哨卡之春》,大赛评委会主任周笃文先生的评价是:“昆仑发寻春之问,而以梅花国门作结,气象恢弘,允为佳作。小诗独立行吟,将绿色的军装比作昆仑的春天,可谓别出心裁。转结甚得要领,雪花梅花国门,不假外求,虽‘花’字三出,但无重复之嫌,尤为精警”。周笃文教授是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是国务院表彰的特殊贡献专家,这样的评价,既中肯又恰如其分,更具有权威性和公允性。</p> <p class="ql-block">  程良宝先生2014年的诗词著作,封面为霍松林先生题的书名</p> <p class="ql-block">  作者的绝句写得精彩,律诗也不例外。如他的《无题》诗:</p><p class="ql-block"> 一路行来未变形,回眸依旧是曾经。</p><p class="ql-block"> 菜肴可以加调料,情感焉能打补丁。</p><p class="ql-block"> 诱惑面前观骨气,喧嚣界里看魂灵。</p><p class="ql-block"> 无聊圈子懒开口,欲吐心声山水听。</p><p class="ql-block"> 这首《无题》诗,是作者出行时有感而发。或眼有所见,心有所想,笔有所述。路上的景物依旧,用“未变形”来形容眼里看到的,也都是“曾经”,可见作者是故地重游。用“菜肴”加“调料”,来反喻人的感情,“焉能打补丁”,感情不可以用“补丁”来挽救。抗拒“诱惑”,表明的是“骨气”,耐得“喧嚣”,以显示“灵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聊的圈子不肖一顾,没有人品的人不可以与之为伍,还不如将“心声”,赋予山水来听。作品里的“调料”,“补丁”确实新颖,作者善于将这些物象,变换成符合诗心的意象,以提升诗的意境,又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p><p class="ql-block"> 程良宝先生善于观察,善于扑捉灵感。如他的</p><p class="ql-block"> 《古城看秋》</p><p class="ql-block"> 一入都城一望愁,车流躲过躲人流。</p><p class="ql-block"> 佳肴食久终伤胃,美景看多犹累眸。</p><p class="ql-block"> 小寨之中无小寨,高楼以外是高楼。</p><p class="ql-block"> 红尘哪片芳菲地,能够从春香到秋。</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确实做到了“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境地。从“愁”引入了避让的情境,由此联想到“佳肴”和“美景”。如今生活虽说提高,但餐桌的佳肴吃多了就能“伤胃”,美景看得多了就会“累眸”。或许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吧,对于今天的车流、高楼、美食、美景,未必都是好事。在这样一种“大好形势”下,诗人以独特的眼光,一反世俗,颇有规谏之意。而颈联的“小寨之中无小寨,高楼以外是高楼”,巧妙地引入了昔日的小寨之名和今日无小寨之实,以及都市里的“楼外楼”的时代景象。在社会的沧桑变迁中,提升到“红尘哪片芳菲地,能够从春香到秋”,从而做到永恒的高度!律诗从艺术的虚无,写到了淡定的升华,确实是独具匠心。确有过目不忘之感。</p> <p class="ql-block">  右图:作者和霍松林先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读到这里,不妨再看看另一首《无题》五律诗:</p><p class="ql-block"> 你若有情商,自然缘分长。</p><p class="ql-block"> 心中多黑暗,眼里少阳光。</p><p class="ql-block"> 交友须诚脸,为人要热肠。</p><p class="ql-block"> 春风留住后,到处见芬芳。</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明白如话,通俗易懂,甚至不乏直白,当然也可以看做是一首哲理诗。诗里的“情商”是个新名词,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决定着是否能更加融合的融入这个社会,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以“心中多黑暗,眼里少阳光”抒写心理因素,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教人保持“阳光”心态,再转到日常的“交友”和“为人”上。用“诚脸”用得新颖,把诚实写在脸上,和“热肠”相对应。</p><p class="ql-block"> 程良宝先生的诗写的好,词也写得很好,举例他的:</p><p class="ql-block"> 《浣溪沙•赞三沙守岛官兵》</p><p class="ql-block"> 头顶军徽守海涯,朝迎旭日晚牵霞。枕戈踏浪卫邦家。</p><p class="ql-block"> 宝岛三沙皆祖土,碧波九段属中华。官兵就是铁篱笆。</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立意就很好,写出了守卫国门的官兵,在碧波荡漾的九段线上,守卫边疆,筑成了坚固的“铁篱笆”,十分形象而鲜活,写得特别新颖。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有明显的时代感。要么怎能够获得第三届“诗词中国”大赛一等奖呢!并受邀到北京参加颁奖典礼,还参加了诗词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出国采风得活动,可见其意义非常之好,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霍松林先生,为程良宝《心叶集》写的序</p> <p class="ql-block">  清代徐增在《而庵诗话》里说:“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这也就是说,诗如其人,读其诗便知其人。作者当过兵,参过军,军人的性格和品质,在诗中亦“一字不可掩饰”。特别是不但自己作品优秀,作为黄陵县诗词学会的会长,将促进和提高本县诗友的创作水平为己任,组织学习和在诗社开展各种活动,不断对大家进行辅导,而且还极力推动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也正是他“交友须诚脸,为人要热肠。春风留住后,到处见芬芳”的真实写照。交友真诚,为人热肠的结果是,留住了春风,见到了芬芳。所以,作者本人被黄陵县文联授予“黄陵县文艺领军人物”,黄陵县诗词楹联学会又在2021年,被陕西省诗词学会授予“优秀市县学会荣誉奖牌”。特别是在第四届诗词中国大赛中,黄陵县的桥山诗社中,有5人、13首作品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这种集体荣誉是在日积月累中造就的,是对他们付出的回报,在全国都是少有的。</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觉得程良宝先生之所以成绩显著,不但和他的人品有关,也是执着的创作信念有关。如他所说“诗如花蕾随春放,不信古人能写完。”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他诗心的火花,才闪出了一个又一个亮点,如一颗颗明星,闪耀出时代的光辉。</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寄唐生》中写道:“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诗人的创作态度,家国情怀,平民视角,都是来自于生活实践中摄取的题材,也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作品无不以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诗句,坚持中华诗词学会倡导的“知古创今,求正容变”的创作原则,善于使用新语境,新词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独特的思维,给人以启迪和领悟。</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诗人,心里装着怎样的世界,笔下才会有怎样的内容。以我心写我诗,以真情写世事,以至于做到了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创作境界。也许,此乃是诗人取得成功的奥秘之所在吧!这也是在赏读诗人作品之后,得到的最大收获,确实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