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幽</p><p class="ql-block">青城山(Mount Qingcheng),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的主体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真龙门派圣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成都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老君阁</p><p class="ql-block">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老霄顶绝顶,以徐悲鸿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为蓝本。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在这里能够俯瞰青城全景,体验一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千米,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景区内外,天师洞和圆明宫幽静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寅。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原名兴古遗址,后以三星堆首先发现大面积文化层并多次正式发掘而命名,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鸭子河南岸,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总面积约12平方千米,年代距今4800—280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祭山图”玉边璋(禁止出境展示的国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可以说是三星堆里发现的雕刻最精细、内涵最丰富的、价值最大的一件玉器,但是因为保存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经很多年没有公开展出过,能够在馆内见到也是非常幸运。它是一件玉璋,朱元璋的‘璋’,璋是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种玉器,根据记载,玉璋属于祭祀天地和四方的“六器”之一,是一种古代祭山的礼器,它具体祭祀的是南方,有些书上说它也是天子巡守和调兵遣将的信物。后来,玉璋也被作为男性的代名词,因为在古代,祭祀、打仗之类的事情一般都是男的在做,所以生了男孩,就会说这是“弄璋之喜”。</p><p class="ql-block">这件玉璋成为一个斜边平口的形状,所以也叫“边璋”,长54.4厘米,宽8.8厘米,基本呈黑色,中间偏上的位置因为焚烧的原因有一些泛白,这件东西器型高大、保存完整,但这还不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凑近仔细看,在这一件玉璋两面其实刻画了非常细的阴刻图案!玉璋表面的图案应该是用锋利的石片一点一点刮蹭上去的,两面的图案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每一面的图案可以分为上下两组,每组纹饰有小山、牙璋、云气纹和两排小人组成;其中下层的小人双膝跪在地上,脑袋上还戴着山形的头冠,而上层的小人在平顶的头冠,正面面对着我们,站的直直的,这上下两排的小人的双手都放在胸前,呈一种独特的环握状态,跟青铜大立人的手势有点像;那这个奇怪的图案跟手势是啥意思呢?很可惜,到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不过玉璋既然是祭祀用的重要礼器,它上面的图案肯定也不是随随便便刻上去的,有学者就推测这组纹饰是很有可能反映的是三星堆人祭祀大山的“祭山仪式”,是因为这里出现了小山的图案,而且在下层小人的头上也戴了山祭的头冠。</p><p class="ql-block">这件玉器代表了三星堆当时的制玉水平,最薄处仅有1~2毫米,显示了古蜀人高超的工艺技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铜人头像,是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年代为商中期,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这些人头像有普通的人头像,还有戴金面罩的人头像。</p><p class="ql-block">三星堆的青铜器以青铜雕像群最为大宗,且最富研究价值。三星堆的青铜雕像群是一批受人顶礼膜拜的权威、偶像,既象征着天神、地祇、祖先神等,也代表着国王及巫师一类世俗领袖或精神领袖,表现出古蜀国人神合一、政教合一的社会形态和群体关系。它们的出土填补了中国商代青铜人物雕塑的及中国早期关于偶像崇拜的空白。</p><p class="ql-block">三星堆两坑共出土了50多件人头像,这些人头像面容清瘦,表情凝重,耳朵上有穿孔,估计是用来佩戴耳环的。这些文物主要现存三星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铜纵目面具:被称为千里眼、顺风耳的青铜纵目面具,面具眼睛像外突出16厘米,造型独特。它是古蜀第一个蜀王蚕丛的样子,展现了古蜀人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玉刀,是出土于三星堆遗址6号祭祀坑的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凤鸟柱头。</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堪称“网红”,它就是黄金权杖。金杖全长1米42,它是用一层金皮包在木杖上做成的,由于时间久远,木杖已经碳化,金皮净重500g,是已知夏商周三代考古中最大的金器。</p><p class="ql-block">在金杖的一端,有一段46厘米长的图案,这些图案主要是四组,分别是鱼、鸟和箭的组合以及两位人头像的造型。张璐说,学术界对此的解读是,当时这一代有两大部族,分别以鱼和鱼凫作为图腾,部族间进行了结盟,而两位人头像就是部族间首领代表。</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金杖也被认为是权杖,王权和神权的集合,这在我国的杖文化中非常的罕见,因为我国目前已知的杖一般是老人所用的拐杖,或者是巫师作法的法杖,权杖更多的是出现在古埃及和古希腊。张璐表示,这个金杖的出土,也让很多人对三星堆文化的来源做了更多猜想。</p><p class="ql-block">据悉,它也被列为我国第三批永久禁止出境展示的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这根金光闪闪的文物呢,就是大名鼎鼎的金杖了,它也是禁止出境展览的宝贝,外国人想看的,只能亲自飞到中国来看。那他有什么特别的,值得国家这么宝贝呢?首先呢,它是夏商周时期全中国最大的一件黄金制品。它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重量约463克,含金量高达90%以上,它只是一层金皮,里面是空心的,它原本包卷在一段木头之上,出土的时候里边还能看到一些碳化的木渣。其次呢,在金杖的一端有一段长46厘米的图案,图案的下方是两个头大无齿高冠、耳戴三角形耳环的人头像,他俩眉开眼笑,嘴角上翘,笑得非常开心。另外还有两组一模一样的图案就是由鱼、鸟、剑三种元素组成的图案,其中那支箭射穿了鱼和鸟,关于这个图案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有人推测可能是崇拜鸟的部族跟崇拜鱼的部族进行结盟的纪念物,也有学者认为那支像剑一样的东西,其实不是剑,而是稻穗;这个图案很可能象征的是三星堆的渔业和农业,反正不管是哪一种都很重要。这件金杖用珍贵的黄金制作而成,上面还有一段意义非常重要的纹饰,所以也有人认为它应该是一支象征着权力的“权杖”,应该就是古蜀国专用的王者之器。最后,这跟金杖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一件权杖,我们都知道,在埃及两河流域这些地方古代权杖是很多见的,但是在商周时期,咱们中国是用青铜器来象征王权;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天子九鼎,而用权杖尤其是金杖来显示王权,这在中国是非常罕见的,到这里有些游客可能就要展开联想,这三星堆又是金面、又是金权杖,这些东西都是国外多、中国少,是不是说明三星堆文化来源于西方呢?这个问题它没那么简单:第一,因为空间上距离太远了,如果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话,那必须得有一个传播路线,但是我们现在还找不到这样一条明确的路线;第二,虽然是黄金制作的面具跟权杖,但是三星堆跟西方比较,在造型跟风格上好像也找不到什么直接的联系,所以三星堆文化是北非、西亚传过来的这种观点,就目前来看是没有什么证据,当然了,也必须承认三星堆的金器、青铜人像等等跟中国当时的常见文物确实也很不一样,所以三星堆文化中的权杖、金面罩以及相关文化因素的来源,还值得进一步探讨。</p> <p class="ql-block">长枪短炮观者如云,其中不乏连续观看数日的爱好者。</p> <p class="ql-block">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戴饰,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其整体形象典重庄严,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具有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p><p class="ql-block">手持何物出土以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对青铜立人像拿在手中的“物品”展开推论和研究,好奇的网友甚至在网上掀起了一波脑洞大开的创作热潮,但这“未解之谜”还未有定论。</p> <p class="ql-block">身份之谜</p><p class="ql-block">这尊“纪念碑”式的大立人雕像,双目突出,两耳招风,鼻子高挺,嘴唇细长,双手一高一低,环抱在胸前,手部呈虚握状。其相貌与中原人差别很大,究竟象征什么身份呢?这还有待考究。如今,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青铜大立人是一代蜀王形象,既是政治君王同时又是群巫之长;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古蜀神权政治领袖形象。</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其形象酷似汉语古文字中“尸”字的字形,应将其解读为“立尸”。这种观点所提到的“尸”,大体来说,具有主持祭神仪式的主祭者和作为神灵象征的受祭者的双重身份。与之相对的观点则认为该人像与古文献中所谓“立尸”或“坐尸”的内涵截然不同。我们倾向于认为,他是三星堆古蜀国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之象征。人像身佩的方格纹带饰,当具有表征权威的“法带”性质。其衣服上的几组龙纹装饰似有与神灵交感互渗的意义,其所穿之衣很可能是巫师的法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铜太阳轮</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的文物</p><p class="ql-block">青铜太阳轮,出土于三星堆,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状若车轮,现存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了6件青铜轮形器,其中的一件,直径85厘米左右,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古人塑造的太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青铜神树,国家一级文物,1986年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商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其中修复完整的一棵高达396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另外还有一棵只有下半部分树身,被命名为二号神树。一号神树由基座和主体两部分组成,树顶已残缺,基座仿佛三座山相连,主干三层,于山顶节节攀升,树的树枝分为三层,每层三枝,树枝上分别有两条果枝,一条向上,一条下垂,果托硕大,全树共有九只鸟,站立在向上果枝的果实上,一条龙延主干旁侧而下,蓄势待飞。二号神树三面各有一跪坐铜人像,前臂残缺。</p><p class="ql-block">商青铜神树是古蜀文明的代表,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是古蜀先民人神互通的神话意识形象化的写照,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青铜大立人像, 人像高1.8米、通高2.62米,1986年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的青铜器。现存三星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青铜大立人像,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p> <p class="ql-block">金面罩</p><p class="ql-block">金面罩,是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三号坑中出土的金器,宽28.5厘米、高17.4厘米,净重97克,整件器物保存相当完整。</p> <p class="ql-block">望江楼公园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是一座以纪念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为主题的古迹和游览胜地。公园内拥有望江楼古建筑群、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纪念馆等文物遗迹及各类珍奇异竹,是明清两代为纪念薛涛先后建起来的,近代时辟为公园。园内主要建筑有崇丽阁(望江楼)、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其中崇丽阁是园内的主要建筑,高39米,共4层,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园内遍栽各类佳竹,荟萃了国内外200余种竹子,被誉为“竹的公园”。</p> <p class="ql-block">望江楼公园北大门气势恢弘,红墙碧瓦、画栋雕梁。门上挂着一副对联:“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鼎足而三;饰崇丽,荡漪澜,系客垂杨歌小雅;元相诗篇,韦公奏牍,总是关心则一;思贤才,哀窈窕,美人香草续离骚。” 这副联语言华丽,意味深长。女诗人薛涛一生热爱竹子,常以竹子的“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的美德来激励自己。为了纪念她,后人在公园内种植了树木繁多的竹子</p> <p class="ql-block">全楼总高27.9米,为全木穿榫结构,朱柱彩绘,碧瓦黄脊,翼角凌空,鎏金宝顶,屹立江边,格外崇丽。该楼特别之处在于其建筑,可以看到楼阁共四层,一、二层为四面,三、四层为八方,寓意四平八稳,四面八方。</p> <p class="ql-block">在楼阁每层的瓦脊和撑弓上还装饰有人物雕像和鸟兽泥塑,楼阁底层及顶层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凤凰戏牡丹和团龙图案,另外在楼阁底层有全国三大长联之一的清末江津才子钟祖芬的212字长联,它比昆明大观楼孙髯翁长联尚多了32个字。</p> <p class="ql-block">修建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大门横匾上“浣笺亭”三字,由四川著名书法家赵蕴玉所书,建此亭寓意为薛涛浣笺之处。</p><p class="ql-block">查看更多</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浣笺亭</p><p class="ql-block">在薛涛以前的唐代,纸笺常用于抄写佛经,篇幅甚大,而唐代多律诗和绝句,用抄写佛经的纸笺,显得非常浪费,于是薛涛便自制了一种深红色的小笺,后人称为“薛涛笺”。薛涛不仅以其才华出名,也是中国文化事业上的功臣,在中国造纸史上有一席之地。浣笺亭内所展示的是唐代的造纸和制笺艺术。</p> <p class="ql-block">展示了唐代女诗人薛涛的生活经历及其诗歌艺术等相关史料,是了解薛涛这位蜀中才女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望江楼公园开放区是以竹为主的园林景观区,是全国竹子品种最多的专类公园。薛涛一生爱竹,赞颂竹“虚心能自持”,“苍苍劲节奇”。为纪念薛涛,后人在园内遍栽各类佳竹,荟萃了国内外200余种竹子,其中不乏名贵竹种,园内竹子姿态万千,各有妙趣。人们把这幽篁如海、清趣无穷的园林,誉为“竹的公园”。</p> <p class="ql-block">宽窄巷分不出宽窄,这条连通宽窄巷的小巷宽度适合叫“窄”巷。</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p><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草堂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杜甫草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少陵草堂</p><p class="ql-block">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亦称杜甫为杜少陵,杜甫草堂为少陵草堂。碑亭背靠荷花池,周围为生机盎然的花草竹木所环抱、掩映,景色秀雅宜人。</p> <p class="ql-block">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正门匾额“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这两句诗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处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成都杜甫草堂,一个充滿诗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杜诗寄家国,草堂幽千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