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相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是凤凰花恣意绽放的季节。时隔十年,在珠海,这个蓝天碧水、绿意广袤的南国“百岛之市”,与老友林跃明相见,并没有半点的生疏。而老友的夫人王海英,有着东北人开朗直爽的性格,让这场十年之后的相会,显得轻松随性。珠海四日,我们就住在他的家中。近距离的朝夕相处,使我对于林跃明过往的记忆很快地清晰起来。</p><p class="ql-block"> 他与我一样,从小生活在江西东北部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铜矿山里。这座矿山曾在北宋绍圣年间(1095)云集着十万劳工昼采夜凿,岁产铜三十八万斤,是那个时代韶州岑水、潭州永兴三大铜场中规模最大者。当然,当我们的父辈来到这座矿山时,已经是隶属地方日采选千吨的国营矿山,之后我们习惯上称其“小矿”。作为工矿子弟,我们亲眼见证过我们的父辈,延续着农业耕作的方式开发矿业。我们少年时代的生活过得并不富足与美满,但我们的内心充满简单的快乐和飞翔的梦想。正像他在《心路·印迹》画集自序中写道:“1975年,我高中毕业,成为‘留城知青’,打过建筑零工,干过装卸工,下过矿井,读过“七二一”工人大学,做了一名大型运矿汽车驾驶员”。这时候,这座千吨矿山随着国家经济步伐的迅速加快,正在兴建成日处理万吨能力的国家主干矿区。林跃明便是这座大型矿山最早的一批建设者。</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林跃明与许多青年一样,喜爱阅读、乐器,直到有一天结识了中学教师冯寿民。冯寿民,在我的印象里,他并非专职的美术教师,而是教授我们化学。但有一批学生对他的化学课并不感兴趣,却因为着迷于他的写生、构图、色彩与线条,而聚在他的门下。此时的林跃明已经是一个社会青年,比我们大三岁。在我们这一群人当中,最深刻受到冯寿民先生的教诲与启蒙的,除了林跃明,还有一个后来成为上饶师院副教授的写生派画家于建华。而其余的,包括我在内,均与绘画缘份散尽,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p> <p class="ql-block"> 《山花烂漫时》丨林跃明丨水印木刻</p><p class="ql-block">80x118cm丨2021 入选第二十四届全国版画展</p><p class="ql-block"> 在林跃明书房里,我看见两幅画作。一幅铜版画《矿山的晌午》,表现低矮的钢制工棚下堆放着废弃的大车轮胎。这些轮胎足有大半个人高,它们曾日夜不息奔腾在釆剥面上。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静静地躺着,拥挤在那儿,等待下一刻结束的命运。远方大型电铲像在午休时分。两团白色的云朵,无言地浮在低空。可以想像这是一个夏日的晌午,天空很蓝。还有一幅《通往矿山的路》。只有一条被大车辗过,盘桓蜿转的砾石路,色调暖灰,有一种朦胧浑沌的印象。这或许与林跃明对于远去的矿山,复杂又难以言表的情绪或情感相关。当我仔细阅读这幅画作的时候,却不禁大感惊异:画面上因为釆剥留下的山头,几乎与之后的样子完全一致,让我一眼就能断定,这是天排山。但这幅画作完成时,林跃明已离开矿区近二十年了,画面中这条纠结蜿蜒的路,或许是林跃明心中对于故土一缕无法断开的情结。</p> <p class="ql-block"> 《矿山的晌午》丨林跃明丨铜版画16x28cm丨1989</p> <p class="ql-block"> 《通往矿区的路》丨林跃明丨油画 150x120cm丨2010</p><p class="ql-block"> 1981年秋季,大车司机林跃明踏进江西师大美术系。这个专业拢共不到二十名学生。这在矿区,尤其是“社会青年”群体中产生的震动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林跃明,可以不再像第一次遇见带领学生们,在郊外支起画夹写生的冯寿民先生投去那样艳羡的目光。因为,这一刻,画夹将成为自己不可或缺的职业装备。启蒙于十八岁的画家之梦,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近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关于艺术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珠海香洲旅游路双龙山艺术区,看上去低调隐秘。区内遍布高大茂密的麻楝、菠萝蜜,而不少的菠萝蜜树干上,已结上了黄绿相间的巨大果实。这里是部分珠海、澳门艺术家聚集的场所。走进那些艺术工作室,很容易便能闻到烟草、浓茶、咖啡的气息。林跃明艺术工作室,便是其中一间。</p><p class="ql-block"> 严格地说,工作室也就是紧邻砖石建筑的一间铁皮屋。屋子不大,约有四十余平米,但作为工作室,里头的摆放、陈设一应俱全。除了朋友来访可以围坐的茶台以及画桌,墙上挂满了新近完成的作品与半成品手稿;各种工具,比如笔刷、马连等井井有条地挂在墙面,或摆放在桌面一侧。与其他种类艺术家不同的是,工作室许多空间都被巨大的版画印制机占领。但对于烟酒不沾、讲求细节的林跃明来说,并不显得杂乱无章。</p> <p class="ql-block"> 我对版画作品的印制过程充满了好奇。因为,我之前对版画从刻版到印制成画,从来没有过半点感性认识。我希望他现场为我印制一幅。</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题为《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水印木刻作品:藤筐里盛满刚刚釆收的新鲜荔枝,一些荔枝上枝叶尚存。画作30cmx44cm,在林跃明的作品中属于小品。</p><p class="ql-block"> 起先,我认为印制这样一幅作品无需花费太多的功夫。林跃明向我展示了刻制完成的三块刻版,并一再强调近期珠海地区空气湿度不高,这对于水印版画的印制是一个不利的条件。为增加水印效果,林跃明不断地用喷壶往刻版上、宣纸上喷洒水雾,直到基本达到满意的程度为止。记得林跃明曾经有过一篇《水印木刻版画水分控制的几点体会》,从印纸的湿度、印版的湿度、笔刷的水分、马连与水分几个方面,总结梳理过自己关于水印作品的认识以及实践。读起来,你能深刻感受到水分、湿度对于印制一幅出色的水印版画,极具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水印版画是最具有中国气派的版画种类。它区别于欧洲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的地方,在于通过水性颜料渗透,表现出水韵墨彩清新、淡雅、抒情交融的效果,富有灵动、想象、意犹未尽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必要介绍一下马连。马连,来自日本的版画工具,有些像马蹬,也有些像压扁的莲蓬。是一种光滑平整,有柄的,圆形或椭圆形印色盒,印制版画时压拭在纸张背面以吸附水墨。在为我现场印制时,我发现马连是运用频率最高的工具之一。它需把握好力度与分寸,反复来回压拭、磨擦。如果是印制尺寸巨大的作品,将会是一项需要花费较大体力的工作。为保证称手好用,林跃明大大小小的十多个马连,都是自己亲手制作,而且精致漂亮。</p><p class="ql-block"> 《白玉桥》水印木刻20X30cm|2022</p> <p class="ql-block"> 用了将近两个钟头,现场为我印制的《日啖荔枝三百颗》终于完成。在我看来,这幅作品干净精致,新釆的荔枝绯红新鲜,仿佛还滴着露水。但林跃明并没有显得特别满意:不是空气湿度的影响,这幅作品还可以更完美地达到肌理、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 王海英告诉我,印制这样一幅小画,尽管程序复杂,但已经是最轻松的了。如果是更大的尺幅,各方面的要求,以及付出的艰辛就要大得多。2023年7月,林跃明创作过一幅题为《搏浪》的作品,画面是两条海鱼奋力游弋在海啸一般滔天的巨浪中。画幅88x160cm,共有三套版,每套三块拼版。印制这样一幅水印版画,除了每块拼版的准确定位,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湿度。这年七月,尽管珠海天气濡热,但工作室里仪表盘显示的湿度只有59%,与理想状态的95%左右的湿度相差甚远。林跃明只得关闭空调、门窗,打开喷雾器,赤膊上阵,将自己紧闭在挥汗如雨的空间里。</p><p class="ql-block"> 在双龙艺术区“广东洄鉴艺术画廊”,“笃行印迹——林跃明水印木刻版画作品展”已经展出近半年。每一位进入艺术区的同行、游人都愿意走进画廊,通过一幅幅编年体一般的作品,去直接感受画家的思想、情感与创作手法。而《搏浪》这幅耗费了林跃明心力和体力的大幅水印版画赫然在目。</p> <p class="ql-block"> 《马连》水印木刻|林跃明|65x60cm 中国画院版画院收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对林跃明说,看了你的工作室,了解到你的创作过程,我感到像你们这样搞版画的,不仅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灵魂创造者,也是一个需要工匠精神的体力劳动者,所谓艺术家与工匠的结合体。因此,更多的艺术家愿意用画布或纸张来表达自己的审美与趣味,而涉足版画领域需要更大的毅力,和更充足的精神准备。</p><p class="ql-block"> 在洄鉴艺术画廊对他的访谈中,当问道:“您为什么会选择水印木刻呢?”他这样回答:“之前我是铜版也做了,石版也做了,木版也做了。铜版画本身是非常系统的一种版画门类,表现力非常强,技术上比较难掌握,现在,体力上也不支了。以前我也学过国画,后来跟陆放老师学习水印,特别是与陈琦老师接触水印木刻之后,我发现这种中国传统的东西更适合我自己的表达。作为一种媒介,我觉得我特别适合这片土壤。”</p><p class="ql-block"> 的确,在林跃明艺术工作室一角,那台看上去沉重、体量不小的铜版画印制机已闲置多年。水印版画占据他绝大部分精力与时间,而且,越来越情有独钟。虽然水印版画从创作到制成作品就像产妇分娩,是一件艰辛,甚至是撕裂、痛苦的过程,但相较于铜版画创作毕竟灵活、轻松。年过六旬的林跃明再一次为自己的艺术道路作出了定位:适合于自己,就是最好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搏浪》|水印木刻|林跃明|88x160cm|2023</p> <p class="ql-block"> 《舞》丨林跃明丨水印木刻36x52cm丨2020 江西美术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与成长有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美协理事、广东美协副主席黄启明教授说他“一直对绘画艺术有着特殊的情愫和感悟,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则熏陶、孕有了他特有的细腻而丰富的艺术性情和心情”。当16岁的少年林跃明第一次接触到冯寿民的色彩世界,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写生,第一次从冯寿民那里听到马奈、列宾,便一发不可收拾,成为我们这群人当中,对冯寿民老师最忠实、最赋韧劲的追随者。以至于后来,冯寿民将他视同己出,不断为他的婚恋交友上下操心。尽管冯寿民老师在这方面的努力并没有成功,但这份沉重的师恩,常常使他内疚与难以释怀。</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著名水印版画家陈琦的《踏歌行》中,记述过与林跃明初次相交的过程。“1986年5月,一个烈日当头酷热的中午,热气仿佛凝结为一块湿乎乎的幕帘粘在身上,我独自在南京艺术学院版画系工作室里印画。四周悄无声息,忽然有人在门外问道:请问,可以进来看看吗?进来的是个背着挎包的年轻人,他自我介绍是从事电化教育美工的,到南京出差,公事办完后来学校看看。此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那人就是林跃明。”无独有偶,林跃明同样留下了这样的文字:“让我觉得水印版画很有意思的是陈琦老师。当时他是五年学制的大五学生,他带我去参观他的教室,教室里几乎全是他的画作,令我震撼。临别时他还把刚刚印制的黑白木刻作品慷慨地赠送于我。2018年,我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水印版画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有幸拜陈琦先生为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学到了完整的水印木刻技术与前卫的艺术观念,弥足珍贵,受用无穷。”</p><p class="ql-block"> 从矿山到大学,从毕业分配至江西上饶师专;直至2000年,告别江西,来到朝气蓬勃的珠海经济特区,在珠海城职学院从零开始,做到城职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三级教授,加入中国美协,每一步都凝结着他锚定目标、不断前行的韧劲与努力。版画家陈琦曾这样评价他:“一以贯之的勤奋和永不停息的学习能力是林跃明身上另一个令人敬佩的品质。”在与林跃明的交谈中,你会发现,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在自己数十年的艺术道路上,每一个对他产生过启迪与帮助的老师、同行,他都能如数家珍。</p> <p class="ql-block"> 在刚踏入绘画艺术门坎之际,也是在冯老师引荐下,结识了李友仁先生。这一年,林跃明第一次高考落榜,心情徬徨沮丧,跌入低谷。先生建国初期浙美毕业,长春电影制片厂美工,“文革”期间调回老家江西玉山文化馆。据林跃明回忆:李老师人如其名,和善可亲,不仅在绘画技术上予以指导,更在精神上给予鼓舞。又过了一年,凭着执着与坚持,林跃明终于成为恢复高考以来江西师大美术系的第一届本科生。对于多年奔波于运矿线上,几乎没有见过世面的“山里人”,开头的大学生活是崭新的,又是陌生、怅然迷惘的。这期间张会元、曹丽娟、罗会刚给予的鼓励教导,使他竭力找寻自己。毕业那年,他创作的油画《油漆工人》入选江西省第二届青年美术作品展。大学期间,他爱上吴子南美术史论课、汪晓曙早享声誉的连环画、邱振中意趣盎然的书法讲座。追忆那些难忘而闪烁的时光,言语不多的林跃明也禁不住绘声绘色,脸上兴奋地泛起红光。</p><p class="ql-block"> 1985年,怀揣着画家梦,林跃明来到上饶师专电教馆工作,不久迎来了“高师研究室”工作的机会,这个机会促成了他艺术道路的重要转折。1993至1997年,与同事们一道先后创设了“艺术系”、“美术系”,创建了铜版画工作室。此时,铜版画《荒寂的老碓》入选“全国第十三届版画展”,摘得“江西省第四届版画作品展”桂冠。</p> <p class="ql-block"> 《飘》水印木刻|林跃明|36x52|2020 江西美术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谈起自己的成长过程,林跃明坦言:与版画结缘,来自于大学时代版画专业选修课。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康庄教授主讲木刻刀法,将处世哲学融入其中。辜居一老师则刚从浙美版画系毕业,带着当时新奇的艺术观念,浑身散发着青春朝气。进入高校工作,只要一有进修的机会,义无返顾首选便是版画。这一时期主修铜版画、石版画,得到张奠宇、林康华、曹剑峰的悉心教诲。而韩黎坤,一位在他看来最认真、负责的人体素描课老师,充满激情的教学指导,还有他教学日志里对每位学生每堂课的学习状况、成长轨迹的点滴记录,都使他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而真正使他对水印版画产生浓厚兴趣的。是素有“西湖陆”美誉的陆放老师。林跃明在称道陆放老师的艺术风格时,曾说:“陆老师的版画抒情典雅,自成一格,作品主要描绘江南风光,尤其善于表现杭州西湖美景。”</p><p class="ql-block"> 从内地来到海滨城市珠海,阳光、海浪和方兴未艾的城市建设,一切都让人感到兴奋与新奇。“从零起步”的特区新移民林跃明新入职的学校,开设的专业几乎全是应用设计类课程,他必须适应这个变化,于是下工厂重新学习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这期间,他独自制作的各类模型,尤其是古代帆船和现代游艇,可谓精美绝伦。追求精致的性格秉赋,使他在手工模型的设计制作方面得心应手。</p> <p class="ql-block"> 《靠岸的渔船》油画|60x81cm2014</p> <p class="ql-block"> 但他的画笔却似乎沉寂了。几年之后,林跃明重操画笔,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奔波于海岛、港湾、码头、榕树林下,断断续续以版画、油画、水彩画创作了一批反映南国风情、民风的作品。好学与勤奋,“使得他的绘画风格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性,体现在绘画媒介上也是油画、水印版画、铜版画、石版画、水彩画样样精通”。对林跃明艺术之路颇为了解的版画家陈琦不吝言辞这样评价过他。</p><p class="ql-block"> 在林跃明艺术工作室,就陈琦老师的版画艺术,我们之间有过一个短暂的讨论。或许是某个词用得不恭,或者因为别的,他立马脸露愠色,仿佛冒犯了心中最神圣的领地。我说:跃明,我能明显感到你是陈琦老师的尊崇者,甚至崇拜者,但我也注意到你在艺术创作中,正自觉地与老师保持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性。“追求个性化、独特性是艺术家渴望达到的,即使陈琦老师也同样不愿意看到其他的画家所呈现出来的风格、面貌与自己的一样。”说这话时,林跃明严谨较真的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泊》油画|60x81cm2014</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观察与表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在写作过程中,我一直与林跃明保持微信联系。那天,他突然发过来一个独白似的自言自语。</p><p class="ql-block"> “作画于我,既无羁绊的目的,也无导引的目标。无人催我交卷,无人令我作题。我向往的,是作画过程中矛盾交织、冲突迭起的情感体验,是一场痛苦与狂欢的独舞。在此过程中,我任由心灵自由翱翔,用刀与版,刻画出属于我的印记。我期望我的作品能成为我与他人、世界的沟通桥梁,在艺术的海洋中促进相互理解与启迪。艺术本就多元,允许每个人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我、解读世界。我尊重并接纳不同的声音与意见,愿意与他人分享我的作品与创作理念,从中汲取新的启发与灵感。因为我深信,只要保持真诚与热爱,我的作品总会找到属于它们的归宿与价值(节录)。”独白的最后,林跃明特意用上了一个“愉快”的表情。</p><p class="ql-block"> 陈琦在读过他早期一幅题为《驰骋》的石版画后,这样写道:“画了一个挽缰贴骑飞驰的人,一束聚光打在骑手的白袍上,这使得整个画面不仅充满动感张力,也有强烈的戏剧性。”画面里那个催马奋进的年轻骑手,正是他勃勃生机的真实心理反应。直到今天,再来读这幅画作,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冲破桎梏,奔向自由的热血沸腾。</p> <p class="ql-block"> 《驰骋》石版画30X42cm1989</p> <p class="ql-block"> 而他1992年南京艺术学院进修结业创作的《甘蔗地》,画面是大片甘蔗林前,三名村妇正在喜悦地收获甘蔗,她们或抱、或扛,仿佛正在交谈。人物造型拙朴夸张,具有民间画家的乡土或卡通味道。由于蔗林低纯度色彩衬托出人物高纯度色调,使得这幅作品更显得主题突出、和谐丰富,收获的喜悦与调皮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来到珠海,海上风光成为林跃明创作的主题。然而,他更关注的是海湾嘈杂热闹的日常劳作与生活。在他写生的大部分画作中,色彩沉郁又少不了大片的红色基调:他的渔船、他的船坞、甲板、他眼里辛勤工作的渔人。也有例外,在一幅题为《垂钓》的画面中,由于维修刷漆,背景里的渔船暖红一片,三名垂钓者不紧不慢,有的整理钓具,有的刚刚抛下钩子,显得时光悠闲、散慢。而另一幅表现这座新兴城市朝气与活力的绘画《海港建设工地》,就诞生于珠海港的一处巨轮码头。画面上冰冷的大型轨道吊装机,在鲜艳、稳重的大红色块渲染下,仿佛一瞬间获得了生命,变得热火朝天,这是2017年珠海港繁忙景象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他的创作题材同样关照历史、关注红色。李大钊、杨匏安、方志敏等都是他笔下摄取的闪光形象。其中,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美协主办的“理想之光——广州红色岁月”美术展上,他以一幅青年毛泽东在农讲所为工人、农民宣讲革命主张的水印版画《开篇雄文》,获得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 《开篇雄文》丨林跃明丨水印木刻80x118cm丨2023获广东省美协主办的“理想之光——广州红色岁月”美术展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如今,林跃明更多地将自己的眼光投入到探寻和表现生命与环境、与自然的关联和本源的意义上。从稍早期油画体裁呈现的“形态”系列、“绪”系列,以蓝、黑、灰色调写实描绘的诸如帆布工装、毫无头绪的网绳以及枯草散乱的土地,到当下生命系列、鱼系列、种子系列,无不展示出自己对于万物生存状态的关爱、怜悯,又没有失望的心情。在他的艺术工作室里,挂满了鱼的草图,有的是一条,有的是一群,完成的作品几乎都离不开沉船有铆钉的钢铁构件、被拽烂或被冲破的网绳——这些现代留在大海深处的元素与符号。他另一组《种子》系列,表现的对象只有一种,那就是完全脱水干燥的莲蓬。这些莲蓬仿佛来自于白垩纪,刚刚出土于沙漠地带。其中一张巨大的画幅里,只有一支莲蓬,似乎要冲出画框。这支莲蓬干枯异常,能听见莲子咕噜晃动的响声,即使这样,只要你把它播种在土地上,照样生根抽芽、开花结果。或许这就是种子的宿命,情感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种子》系列之三 水印木刻 80x118cm 2023</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辞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多的时候林跃明惜语寡言,并不是一个喜爱热闹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发呆。退休前,每年暑期都会独自去海岛走走,静静地领略大海的温存与疯狂,沙滩上波涛进退,总会扬起微微拂动的海风,是个“发呆”的好地方。而更多时候的“发呆”是泡在工作室里,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只是一个人宁静地呆上大半天或一整天。退休之后的林跃明被返聘于珠海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除了完成设计专业教学和水印木刻版画选修教学,还有更多的时间义务组织学生开展水印木刻课外活动,参加各类专业展。</p><p class="ql-block"> 他的的工作室成为免费对社会开放的空间。除了感恩自己在艺术道路上许多人的帮助,特别是在中国国家画院参加中国水印木刻艺术基金项目一段收获丰硕的免费学习;同时更是希望有更多有志于版画学习、创作的人融入其中。</p><p class="ql-block"> 离开珠海前,林跃明送了三幅水印版画与我:一只“火龙果”,一筐“荔枝”,一帧“香山图”。我妻子说,画得真像,装框上墙一定好看。“画得真像”,这是她的审美,她所喜欢的。我与林跃明相视一笑,离别的时候气氛很好。</p> <p class="ql-block"> 《姹紫嫣红》丨林跃明丨水印木刻</p><p class="ql-block">62x60cm丨2023</p> <p class="ql-block"> 《日啖荔枝三百颗》丨林跃明丨水印木刻 30x44cm丨2022</p> <p class="ql-block"> 《香山福地》丨林跃明丨水印木刻21x30cm丨2022 </p><p class="ql-block"> 珠海数日,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凤凰木。五月,在南国已不是万花绽放的季节,却是凤凰木的灿烂花季。这种树木植株高大,枝叶繁茂,花朵橙黄火红,远看状如流霞。而近处观察,凤凰木树叶如羽翼对生,恰是垂下的尾翼,它的绚丽花朵与迎风飘动的绿色羽翼,共同组成了凤凰的图腾。</p><p class="ql-block"> 林跃明,一位飞翔在水印版画世界的羽者,他的艺术观念、绘画风格、表达方式、刻印技巧依然处在嬗变期、生长期、突破期。衷心期待在不久的某一天,又看到一个凤凰涅槃之后更加清新明朗的老朋友。</p> <p class="ql-block"> 林跃明,籍贯江西玉山,现定居于广东珠海。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多年以来致力于油画与版画的创作,特别是在水印木刻版画领域,有着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版画作品展及国际版画展。研究成果及版画作品在《版画世界》 《中国版画》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水印木刻版画研究文章及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建立的“中国水印木刻文献数据库”收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