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信仰而生—郎木寺和拉卜楞寺

Mozart

<p class="ql-block">这里位于川,甘两省的交界处,被称为“东方小瑞士”。如果提起瑞士,去过的人一定有这样的印象,高山,草原,清清河水。你看这里,确实就是这样的。完全一幅世外桃源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绿色的山崖露出了岩石,两座山的当中,一股清流涓涓流出。</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两山之间的峡谷。称为郎木寺峡谷。也称纳摩峡谷(纳摩也是郎木的另一个发音)。</p> <p class="ql-block">青青的芳草之间,孱孱流水清澈见底。</p> <p class="ql-block">只有在有乱石的地方,水流泛起了波浪,在岩石间跳动的水花,像一条跳跃着的小白龙。</p> <p class="ql-block">由于峡谷没有路,所以,要进入峡谷的深处,是要骑马进去。</p> <p class="ql-block">我看到有人骑着马,往峡谷的深处去了。</p> <p class="ql-block">在峡谷的入口,有一处山洞,洞口站着一只老虎,据说老虎看守着山洞,而山洞里面却藏着一位仙女。</p><p class="ql-block">由此,我要说出这里地名的来历了。老虎,藏族是达仓,仙女,藏语是郎木,加在一起,达仓郎木,就是虎穴仙女的意思。这里有著名的寺院,就叫达仓郎木寺。</p> <p class="ql-block">峡谷出口的这条小小的溪流被当地人称为白龙江。白龙江一路流经四川,是嘉陵江的源头。</p><p class="ql-block">小小白龙江边,有五座小小的白色房子就建在溪流上面。里面放着转经轮,溪流的水从房子下面穿过,推动转经筒不停歇地转动,为经过这里的每人人祈福。</p> <p class="ql-block">那那五座水力转经房的背后,有一排山崖陡然矗立。当地人说,这个石崖一日三变,夜晚为黑色,早晨为青色,夕阳西下时分,晚霞映照时呈红色,故名“红石崖”,又称为卧佛山。这是当地著名的地质景观,北方地区非常罕见的丹霞地貌。</p><p class="ql-block">我此时望着这山崖,正是在东方,逆光而望,呈青色。</p> <p class="ql-block">郎木峡谷前方,白龙江的一侧,就是我要去参观的郎木寺。郎木寺分为四川郎木寺和甘肃郎木寺,四川郎木寺称格尔底寺,甘肃郎木寺称赛赤寺。格尔底寺的历史比赛赤寺早300年,在有限的时间下,我只有选择去格尔底寺。</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格尔底寺的外观,红色的院上上,三重檐歇山顶,前面有上半部是边玛草的照壁,背后有青山守护青山的背后更有岩石的远山,在蓝天白云下既庄重又美丽。</p> <p class="ql-block">格尔底寺的外墙与众不同,是带窗户的,因为墙内是利用了院墙建了房子。</p><p class="ql-block">这个院墙非常美,既是围墙,又是建筑的外墙,在窗户的上面一层,也是厚厚的一层边玛草。</p> <p class="ql-block">藏族人的一生都在为天下所有的人祈祷。在格尔底寺的外面,她们绕着寺院的外墙一步一步地磕长头。从这个角度向前看,右侧是格尔底寺,前方就是郎木寺峡谷,青山,红墙,在大自然面前和谐地组合到一起。</p> <p class="ql-block">在早晨的阳光下,寺院门口两只汉白玉的狮子拉出了影子。我们要等她们磕长头经过了门口才能进去。</p> <p class="ql-block">她们虔诚地对佛陀扑向地面一次又一次,完全不会感觉到我们在旁边等着,这场面让人感动。当一个人心里只有佛陀时,整个外面的世界都会为她让路。</p> <p class="ql-block">走进寺院的大门见到炊烟升起。因为藏传佛教的寺院是不点香的,但是可以献上酥油灯。</p> <p class="ql-block">四川郎木寺,也就是格尔底寺,是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由世格尔登活佛,绒钦更登坚参尊者,遵上师预言授记,始建僧伽静修庵。从此,开始了传教宣法,讲经布道,利益众生的佛学事业。甘肃郎木寺称赛赤寺,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郎木寺镇郎木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因此四川郎木寺比甘肃郎木寺早了三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措钦大殿是格尔底寺的主建筑,建筑分两段,下半部分是典型的藏式建筑。上半部分是三重檐的歇山顶,加上门前的抱厦,四层飞檐金光灿烂,十分耀眼。</p> <p class="ql-block">抱厦有巨大的立柱,这一层的台阶是给进入大殿的人脱鞋的。门廊一圈布满了精美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些壁画,有护法,有类似经变故事那样的画,画里面有很多故事,布局有不同于曼荼罗的画法。</p> <p class="ql-block">立柱四周装饰得极尽华美。柱子上还有小的佛龛,里面也藏着佛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错钦大殿的正门。这个大殿至少藏了格尔底寺最重要的三件宝贝。</p> <p class="ql-block">从门口往里面看,殿内建筑精美,珍宝荟萃。因为大殿里面不能拍摄,我只有在门口外面正对门口方向拍摄一张,可以看见殿内僧人早课诵经的座席,正前方就是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可是给前面的帷幕遮挡了。</p> <p class="ql-block">幸好网上有主供佛为释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的画面,佛像源自佛祖悟道之地印度菩提伽耶,由拉萨大昭寺开光加持,此像也称为觉沃仁波切,即师尊大宝之意。可以看到,这尊佛像是像12岁的少年,而大昭寺的12岁等身像更像成年。</p><p class="ql-block">(取自网上公开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因为大殿内部不能拍摄,我只能以这个灵塔来说明。图片的灵塔是在格尔底寺的附属寺院德阳寺大殿外能够看到里面。灵塔的样式都一样,是印度式的佛塔,灵塔的外面嵌满了珠宝,上面开一个窗口。通常会在这个窗口放一座佛像,那么,这样的灵塔里面就是佛舍利。当藏传佛教的高僧,活佛是真身舍利时,他的脸部就在这个窗口。</p><p class="ql-block">格尔底寺的错钦大殿内供奉着第五世格尔登活佛的肉身舍利,五世活佛出生于1681年,于1775年圆寂,享年74年。讲解的师傅指出活佛的真身舍利时,我这才主要到,灵塔的窗口。活佛的脸,正微笑着面对着我们。这是我第一次和活佛的真身舍利直接面对面。带着一份崇敬,向活佛的微笑致意。</p><p class="ql-block">灵塔的右面放一个木制曼荼罗,上面有很多小佛像和活佛生前使用过的法器。</p> <p class="ql-block">大殿大门的两侧,有陡峭的木梯上到二楼,又那里可以俯视一楼的经堂,围绕内部天井的一圈,有格尔底仁波切五十五尊转世造像亦供奉于此,向信众讲述自佛法住世近两千六百年以来,仁波切显化诸像、随缘渡众的伟大事迹。(引用网络公开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格尔底寺的大院内有很多附属寺院。我们不知道哪一个殿是最老的。几个主要大殿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磨难目前修缮得金碧辉煌。而那些附属的寺院则更加简朴。</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有一间,通往禅房的石头上还刻出了图案。</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个转经轮房,里面有一个巨大的转经筒,由师傅帮助你转动这个经筒。这会,转经筒在转,师傅则在看着手机。</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另一间转经房。门关着后面则是比较大的一个附属寺院,叫德阳寺。</p> <p class="ql-block">德阳寺是金色的双重歇山顶。这里也被称做大讲堂。</p> <p class="ql-block">屋顶上看到也有二层。屋顶是银顶,上面同样有宝瓶和转经轮。</p> <p class="ql-block">门口微微张开的帷幕,可以看到里面的菩萨像金光灿灿。汉地的关羽也在这个寺院出现。据说藏传佛教是将关羽作为护法的。</p> <p class="ql-block">走上侧廊二楼,就是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这里放着很多经书,也有佛像。</p> <p class="ql-block">从藏书楼的二楼侧廊看错钦大殿,正是一派好风光。讲堂金色的屋檐,错钦大殿金色的屋檐都交织在一起。远处则有秀丽山川做背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歇山顶的最上层,银色的屋顶配上金瓶,金色显得尤为突出。</p> <p class="ql-block">寺院背后有青山,青山背后又有五彩石头的远山,远山在呼唤出大自然的秀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换一个角度看看屋檐,就像大鸟展开了金色的翅膀。</p> <p class="ql-block">于是,真的有神鸟登上了屋顶仰天长鸣。</p> <p class="ql-block">寺院外墙的内圈,恢复了大院的原貌,现为郎木寺古迹文物馆,今天见到门都关着,要等到缘分到达的时分,可以参观更多文物。</p> <p class="ql-block">寺外靠近白龙江的一侧的围墙,是转经轮长廊。</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的广场前面,放养了一些鸽子,那是和平的使者。</p> <p class="ql-block">照壁的前面放满了木板,那是给磕长头的信徒匍匐到上面用的。藏族人的信仰,根植到内心的深处。他们时时会为天下人祈福。</p> <p class="ql-block">离开郎木寺前往拉卜楞寺,要经过一个草原,叫桑科草原。郎木寺那里的东方小瑞士的风格完全变了。同行的车上的人说,这里是像新西兰。而我却感受到我国诗人写下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牦牛在享受他们的悠闲时刻。</p> <p class="ql-block">有一条河穿过桑科草原,叫夏河。平静的水里见到的另一座山,那个美景让人陶醉。这是一幅大自然画出的天然油画。</p> <p class="ql-block">就是在这里,甘南夏河甘加草原,有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一个牧民的孩子怎样成为一代宗师。</p><p class="ql-block">公元1648年,这个孩子生于白石崖附近当让沟华秀的一个牧民家庭。名为华秀.阿旺宗哲。他自幼聪明颖慧,勤奋好学,七岁学经,十三岁为僧。二十一岁时入藏学法。二十年后的1699年,藏王桑结加措在学习声明学时,遇到四大疑难问题,向全藏区的学者征求答案。应者如云。阿旺宗哲得知后挥笔作答,答案转给藏王,藏王认为是最佳答案,欣喜之下,赐名“嘉木样协巴”给阿旺宗哲,意思为,有文殊菩萨那样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嘉木样一世,就是拉卜楞寺的创建者。</p> <p class="ql-block">1708年,嘉木样.阿旺宗哲应蒙古和硕特部河南蒙旗亲王察罕丹津之请,回到故乡传教,次年在夏河开始筹建拉卜楞寺,1716年拉卜楞寺落成。1720年阿旺宗哲被清朝康熙帝封为“护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汗”,颁赐金敕金印。</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看到的拉卜楞寺,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寺院。因为从一世嘉木样开始,就潜心治学,拉卜楞寺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寺院,而是一个伪装成寺院的藏学院。</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拉卜楞寺占地总面积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僧舍,讲经堂,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围起主要建筑的围墙有3.1公里,围墙外面的长廊置有2千多个转经轮。你看这转经轮围墙,多么壮观。</p> <p class="ql-block">要进入寺院,我们就先在这里转经,一路转过去。</p> <p class="ql-block">转到这个转弯出,看到外墙外面的青山郁郁葱葱,在守卫着这个寺院。</p> <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绕完一圈,那太长了。到了大门口,我们转弯进去了。与其称拉卜楞寺,不如叫拉卜楞城。城里有一个个围墙围起的院子。</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天气炎热,寺院的僧人在门口发放西瓜,给每一个转过经,进入寺院的客人。</p><p class="ql-block">门口见到藏族妇女带着孩子开到寺院。藏族的孩子从一出生起就有了信仰。在嗷嗷待哺的年龄就跟着父母去寺院,听一听诵经的声音,闻一闻酥油灯的气味。</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里面的建筑大部分都这样的特点,藏式建筑的墙,中式建筑的顶。你看这个殿,黄色的墙,上面一层紫绛红的是边玛层。</p> <p class="ql-block">最上层就是一个中式的顶,这个是庑殿顶。</p> <p class="ql-block">走近看,庑殿顶下面的斗拱上彩绘得色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一个,里面围墙内是不同的系。拉卜楞寺的治学有哲学,文学,医学,科学等,组成以闻思、医药、时轮、吉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六大学院。</p> <p class="ql-block">走到这里就是大经堂前面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最主要的建筑就在眼前,右侧是错钦大殿,又称大经堂。是寺院的僧人每天早上念经的地方。左侧称大金瓦殿,又称强巴殿。</p> <p class="ql-block">强巴殿的金顶是歇山顶,上有宝瓶和经僮,绛紫色的边玛草墙尤为显目。</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通常对游客开放六个殿。从这道门进去,就有两个佛殿。</p> <p class="ql-block">进门以后的红色的院墙,红色的佛殿的墙,有远处的青山守护着,散发出年代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由寺院派出的讲解师傅带路,我们就进入了今天参观的第一个佛殿,狮子吼殿。狮子吼佛殿建于清嘉庆十四年 (1809),为四层藏式平顶建筑,通体暗红色,此外像白伞盖佛殿、宗喀巴佛殿。</p> <p class="ql-block">狮子吼殿是专门放宗喀巴大师的佛像的。</p><p class="ql-block">宗喀巴(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立者。他那个年代西藏佛像流派复杂,派系分裂,僧人素质低下,戒规大多不整。宗喀巴决心杜绝佛教的积弊,重树佛教宗风,于是便创立了“格鲁派”。后来,他的弟子实行“活佛转世”制度,遂有“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p><p class="ql-block">宗喀巴他自己最终成佛了,这就说明了佛教说的人人可以成佛是可信的。人们说他说话像狮子吼(说释迦摩尼也是这样说的),所以宗喀巴大师的殿就称为狮子吼殿。</p><p class="ql-block">(此图片借用网络公开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狮子吼殿对面的佛殿,上层是绛紫色的边玛草,下面是黄色的墙。这个殿是文殊殿。</p> <p class="ql-block">因为格鲁派的黄教特别注重做学问,因此,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萨是不能少的。殿内都不能拍摄,我们看到的文殊菩萨,那都是尼泊尔风格的造像,即佛像均是闪铜工艺,在这个工艺下,菩萨全身都好像是黄金制成,金灿灿的。藏传佛教的文殊菩萨造像都是手挥一把宝剑。和所有文殊菩萨的唐卡的姿势一致。</p> <p class="ql-block">离开文殊殿去往另一个殿,要进入一个院子。院门的门楣雕刻得极尽华美,但是没有上油漆做彩绘。</p> <p class="ql-block">透过院门,看到里面的建筑,是红色的。在藏传佛教寺院中,红色往往地位比较高。</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一棵丁香树开满了白色的小小花朵,散发出淡淡的幽香。</p> <p class="ql-block">左侧的门开着,是酥油花殿,中间的门关着,师傅开门后我们才可以进去参观,那是文物陈列馆,里面展出很多象牙,乐器,法器,文书,艺术品。这些不同年代的文物让我们了解到藏传佛教的大展历程。也看到了藏族精湛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酥油花殿是允许我们拍摄的,所谓酥油花,就是用酥油制作的雕塑作品。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古老手工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酥油花以藏区特产酥油为原料,制作成栩栩如生、色彩艳丽的人物、花草等。这里展示的很多作品,是由鲜花围绕的宫殿,里面有佛或者大师。</p> <p class="ql-block">这种艺术形式最早始于1768年,已有250余年的历史,是藏民族很有影响的民间艺术。</p> <p class="ql-block">包括佛祖菩萨、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林树木、花卉盆景等,形成完整的立体画面。而中间,则总是有一位人物。是佛陀,菩萨,或大师。</p> <p class="ql-block">这些酥油花作品让整个大殿散发着浓浓的奶油味。作品每个细节都一部分精美细致,既好看,又好闻,让人忍不住像取一棵小小的花朵尝一下。</p> <p class="ql-block">现在,酥油花的制作已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酥油花的制作周期长且工序复杂,从开始制作到完成需要数月时间,期间既考验艺僧的技艺更考验制作者的耐性。</p> <p class="ql-block">每年春节,拉卜楞寺会有一场酥油花比赛,僧人们悄悄制作好酥油花,在晚上悄悄放置到外面,等第二天早上,让看到这些酥油花的人们有突然的惊喜。</p><p class="ql-block">而今,酥油花大殿陈列了最精美的作品给我们观看。你看这个酥油花雕塑里宗喀巴大师正做出手印的向我们大家祝福呢。</p> <p class="ql-block">从酥油花殿出来,沿这条带有向上坡度的小道,去往大金瓦殿,也就是强巴殿。</p><p class="ql-block">路江边是白色的牛奶墙,藏族人每年刷墙时,会把牛奶掺入白色的涂料中,来祈祷他们一年里牛羊肥壮。</p> <p class="ql-block">强巴,藏传佛教中就是弥勒佛,强巴殿因为金瓦歇山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被称为大金瓦殿。修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原为藏式平顶,墙体暗红色,嘉庆年间加盖鎏金大歇山顶建筑,目前共六层。</p> <p class="ql-block">大金瓦殿所处地势较高,为高层建筑,以红褐色为主体的建筑庄重而突出。门内有一棵大树,进入门内,又有很多藏族人在里面转寺。</p> <p class="ql-block">殿堂里面的强巴佛是尼泊尔风格的闪铜鎏金佛像,佛像往往是童颜。</p><p class="ql-block">(殿内不能拍摄而借用网上公开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强巴殿对面,又是红色的围墙,汉式歇山顶十分醒目。</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看,是不是有点像故宫或者颐和园的建筑啊。其实,颐和园里的一些建筑,也带着藏汉混合的风格。那个围墙里几个丁香花,有白色的,紫色的,在这里在建筑增加生命力。这其实是大经堂的扩展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大经堂的正面。大经堂通常称错钦大殿。是僧人门集体做早功课,早上诵经的场所。</p><p class="ql-block">这个经堂属于闻思学院的。正殿即大经堂为全院中心建筑,建立于清代康熙五十年 (1711),乾隆时期有所扩建,规模宏大,历时较长,但 1985 年毁于火灾,次年按原样式重建。前殿由嘉木样五世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末扩建,顶部为歇山绿瓦顶,四周女儿墙为绿色瓦顶,墙体为白色与赭红色边玛墙。斗拱等装饰以红蓝等色系为主。</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内部不能拍摄,所以使用一张网上公开的图片。实际上,内部的空间远比图片能表现的大,在经堂每个角落都有经书架。大师的座椅则在侧面醒目位置。</p><p class="ql-block">1709年,一世嘉木样在初创大经堂时,建有80根柱子。1772年,二世嘉木样扩建为140根柱子,可容纳三四千僧人诵经。</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也一如藏族寺院的错钦大殿,内部是屋内有屋,殿内有殿。师傅带我们参观了巨大的诵经会堂,那个感觉就像人民大会堂,然后又带我们参观的殿内连接着的两个殿,称后殿。其中一个殿是强巴殿,里面供奉着闪铜制作的高大的鎏金弥勒大铜像,弥勒菩萨的两边又各有两个协侍菩萨。弥勒手中捧准着长长的哈达,那个哈达弯成美丽的弧线,有旁边的协侍菩萨接到手里,再接到再旁边的协侍菩萨的手里。那个含义,就好像是表达了世界人民的大团结。</p><p class="ql-block">左侧有另一个大殿是灵塔殿,里面供奉着从一世到五世嘉木样大师的舍利灵塔,一共五个,师傅介绍说,其中两个是真身舍利,三个是舍利子。于是,我再次看一下灵塔上面窗口,有真身舍利的灵塔窗口可以看到他们的脸,他们当中,五世嘉木样在抗日战争期间,派代表团赴重庆,捐献可购飞机三十架的钜款。</p><p class="ql-block">灵塔的下面,也放置了九世,十世,十一世班禅的照片。目前在任上是第十一世班禅。</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前面的广场上有一个白塔,这个白塔周围,按照拉卜楞寺的传统,是“多然巴”辩论的地方。“多然巴”是藏学府的一个学位,相当于我们这里的博士。</p> <p class="ql-block">穿行于拉卜楞寺的街道之间,白色的墙,黄色的墙,紫色的边玛层,绿色的山,蓝色的天。各种颜色在这里勾画出美丽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站在广场上,看着周围的建筑,翠绿山岗下的建筑群,这里的学府,如此的广大。</p> <p class="ql-block">藏族百姓扶老携幼地来到这里,致敬学府传播的文化,又为他们的幸福而祈祷。从妇女背着的孩子可以看到,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生于信仰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这种信仰,使他们长大后,又搀扶着他们老去的母亲,再次来到这里,是还愿?是祈福?是学习?好像是释迦摩尼有一只无形的手,将人生的道路铺在了他们的脚下。</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