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银山塔林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境内的崇山峻岭之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 AAAA 级景区。</p><p class="ql-block">《方舆纪要》中记载:银山"峰峦高峻,冰雪层积,色白如银,因名。麓有石崖,皆成黑色,谓之银山铁壁。顶为中峰,石梯而上,约五六里迥出云霄"。</p><p class="ql-block">"银山铁壁"是明清时期"燕平八景"之一燕平八景是明清时期昌平州的八个著名风景。《康熙昌平州志》中记载的燕平八景为陵阙晴霞、居庸霁雪、龙泉漱玉、虎峪辉金、石洞松涛银山铁壁、神岭千峰、沟崖双瀑。</p> <p class="ql-block">佛觉塔总高20.1米。这座塔建于公元1145年是景区内建造年代最早的一座塔。它的位置居中,周围有六座塔环卫,向人们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塔主人决非是一位普通的僧人。佛塔的主人是金代的名僧佛觉大禅师,法名海慧。金太宗完颜晟及皇后曾出金钱数万,在今北京牛街附近为他修建寺庙。金熙宗完颜亶将海慧大师请到大延圣寺做寺主。皇统三年金熙宗完颜亶在金代的都城上京皇宫旁修建了大储庆寺,又把海慧大师请去做了寺主,并下旨海慧为开山第一代祖师。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海慧大师在大储庆寺圆寂。据记载火化后烧出了五色的舍利子,光芒万丈,而且散发者异香。皇帝带领皇后以及文武百官设供五天。弟子们将舍利子分成五份,分别建塔保存。银山的这座就是其中的一座舍利子塔。</p> <p class="ql-block">晦堂塔塔总高为19.3米。白石塔铭上篆刻"晦堂佑国佛觉大禅师塔"十个字。晦堂大师也是金朝的著名高僧,他被封为佛觉大禅师。金代规定童僧以《法华》、《心地观》、《金光明》、《报恩》、《华严》等五部谈诵为试课。僧人的考试三年进行一次,就以经、律、论三部门课试。中选的授予三宗法师的称号,这种考试每次限八十人参加,由朝廷指定官员办理。法师中学识优异的,再由朝廷敕加种种名德称号如:佛觉大师、宣秘大师等。而且金代的国师一般由佛觉大师中选拔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懿行大师塔是保存最好的塔,懿行大师是金朝非常著名的僧人,他虽然没有取得国师的地位,,但他辩经本领是非常的高强,71岁时圆寂。曾有人赋诗赞道:"于其亲也孝,于其师也恭。临机答问难,诸方怖机锋。七十一光阴,白驹之过隙。秋风振塔铃,说尽真消息。"这座塔高19.95米,</p><p class="ql-block">塔基由须弥座构成,遍布砖雕花纹,是我们研究金代的建筑艺术和佛教艺术绝好的实物资料。懿行师塔的塔身为八边形,四面为花门另四面为菱花式假窗,采用的是盲窗结构,塔身是实心的。塔身花门上面是佛龛,有一尊佛,佛的两侧是飞天。十三层塔檐的最下一层的椽子采用的木料是金丝楠木。十三层塔檐之上是仰莲座,仰座之上的圆的石件周围还有一些呈辐射状态的叶状物是圆光。它代表着发自佛和菩萨头顶的圆轮光环。最上边的象角一样两边向上弯曲的石件,是代表佛教金刚界月轮的仰月,圆形的是宝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虚静塔总高14.8米。塔平面为六边形,七层檐,现存塔刹仰莲以下立。南面假券洞内嵌有白石铭,刻"故虚静禅师实公灵塔"、"大安元年元月二十二力毕"等字。这座塔的塔刹内,还设有"刹穴"。1992年在修缮银山塔林时,在该塔刹内发现了一件高18.3厘米铜制的小型喇嘛塔。</p><p class="ql-block">圆通塔高15.15米。是金代名僧圆通大师的灵塔,塔的形制为密檐式砖塔,平面为六边形,七层檐。塔身假券门券面砖南侧雕飞天北侧雕花卉。南面的假券洞内镶嵌白石铭,篆刻"圆通大禅师善公灵塔"。圆通大师法号广善,是海慧大师的传法弟子,金世宗大定年间一度住持大圣安寺,圆通大师是金世宗、金章宗、卫绍王三朝国师圆通大师曾编写了《觉海轩录》可惜的是已经失传了。</p> <p class="ql-block">覆钵式塔最早出现在印度,后传入尼泊尔等国,在元代时又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覆钵式塔</p><p class="ql-block">塔身圆的部分就象过去僧人吃饭、外出化缘用的钵给倒扣过来,钵口朝下钵底在上所以叫覆钵式塔。有的覆钵式塔的覆钵正面的小洞叫"眼光门"(也叫时轮金刚门),它象征佛时刻刻都在注视着红尘世界的人们。覆钵的下面是金刚圈。它使得下边的须弥座塔基向上面圆形的塔身起到一个过度的作用。须弥座塔基的下面是地宫,僧人的舍利及陪葬等物品就放置在地宫内。覆钵上面细长的部分是塔的相轮俗称"塔脖子",等级高的塔有十三层称做"十三天"起敬佛礼佛的作用。在这里十三还代表着僧人修行到佛的等级要经过的十三个阶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