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带,古镇飘来客家风

潇洒男人

<p class="ql-block"><b>  您知道客家人吗?近年来我多次在闽粤桂等地旅游,有件事我很迷惘:许多当地人并不说自己是闽粤桂人,而说自己是客家人,或岭南人,广府人,潮汕人,又不容置疑地说自己是汉族人,而他们语言、服饰又与当地什么布依、畲族一般无二。我这个东北老头,别的不敢说,汉族血统和普通话肯定正宗,形象也大差不差,难道会和这些相貌瘦削、说着鸟语的“南蛮”同祖同宗?我的人类学知识等于零,对于人种民族种族一概不知。闲暇时我也曾查阅资料上网搜寻,大致了解到,客家是我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大迁徙后在南方形成的一个人口庞大的种群,而其他的还是似懂非懂如坠雾里。</b></p><p class="ql-block"><b> 今年五月到重庆成都旅游,在龙泉驿区洛带镇,我诧异地发现,这里竟然是个客家古镇。</b></p> <p class="ql-block">  洛带镇位于成都市东郊,始建于三国蜀汉时期,距今己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相传蜀汉后主刘禅来此地不慎将系身玉带落入八角井中,洛(落)带因此而成镇名。下街口甑子场牌楼建于清朝初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是洛带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前面摆放的大石甑仿佛在讲述这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穿过牌楼,便是千年老街,分三段称为上、中、下街,石板铺设的路面约有八米寬,路边有淙淙流水的水沟,街两边是大片明清代遗存的民用建筑。民居多是一或二层,砖木混建,硬山顶大出梢,古朴而沧桑。</p> <p class="ql-block">  商用民建则讲究了许多,不仅起层拔高,造型高大雄伟,面宽进深举架都比较宽绰,廊柱脊面门窗装饰也精巧华丽。</p> <p class="ql-block">  老街上隔不多远就会岔出一条巷子,二里长街和七条古巷构成洛带镇千年未变的基本格局,暗合我国古代城镇的中轴对称布局。</p> <p class="ql-block">  或许是星期天又临近中午的原因,街上的人不是很多,有些年青的姑娘穿着艳丽的民族服饰飘逸摇曳,构成一幅幅移动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老街的中街热闹些,看来许多人大概同我一样,对这个号称“川西客家第一镇”的古镇充满了好奇。</p> <p class="ql-block">  街边的建筑也更为奢华,尤其是有些墙体的装饰,堪称艺术品,可惜我对建筑所知不多,只觉得好看,说不出所以然来。</p> <p class="ql-block">  这个古戏台与在上海七宝、浙江乌镇等古镇见到过的古戏台相比,我感觉差别不大。</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商业化气息不算太浓,商铺倒是不少,有些美食如伤心凉粉、油烫鹅、糖油果子、天鹅蛋……在别处都没见过,算是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  随意走进了一家豆腐馆解决午饭问题。客堂挺大的,摆放着十来张餐桌,靠边陈列着石磨木梢勾子称等些做豆腐的家什。我问老板娘豆腐的做法,她说是蒋家几代传承的最老式的做法。我尝了下味道还不错,不过也没什么特别,豆腐脑是甜的。我边吃边疑惑:刚才逛了一会儿古镇,也没看出哪些客家的特点来,别会和这豆腐似的吧?</p> <p class="ql-block">  在老街的一个巷口处,我看到了一个青灰色的砖塔,高约10米,六角两层,塔身有字库二字,下面有个条形小孔。字库塔……我影绰地记得在哪本书上看到过,这种塔是烧书用的。我暗自感叹记性不好,便仔细地观察,还向路过的当地人询问。</p><p class="ql-block"> 这字库塔也叫敬字塔、焚书炉,确实是用来焚烧书籍或带字的纸,最早是建于清代光绪六年,六十多年前被拆,近年用别处拆下的清砖重建的。洛带人95%是客家人,很看重这座塔,往往在焚烧时还有一定的礼仪。</p><p class="ql-block"> 我内心陡生敬意。流落在洛带的客家人对焚烧字纸表现出的某种虔诚或敬畏,正是源于我们传统文化中“惜字如金”“敬天惜字”的观念和信仰。在字库塔前,我开始有点领略了洛带的客家风韵。</p> <p class="ql-block">  这座慕庐书院,足以显示洛带对文化教育的敬重。门左矗立着王叔岷的塑像。王叔岷是当代著名的历史语言学家、文献专家,著述丰宏,他长期在新马台等大学任教,对古籍的斠雠笺证,尤为当世推重。他生于洛带,晚年回归故乡,书院以他字号为名,致敬先贤,激励后学,也是一种乡土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  湖广会馆大气厚重,是湖广籍移民捐资修建的,由门口牌坊、中后殿、耳楼、左右厢等房构成,从陈列其中的400余件客家民俗民物及图片文字中了解到,洛带的客家主体是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形成的。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同时用会馆、家祠、宅院等建筑及私塾家教、语言民俗等表达对故土的眷恋和传承,逐渐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客家文化。</p> <p class="ql-block">  万寿宫位于老街的中街,由江西籍客家人于清乾隆18年(1753年)捐资兴建,故又称江西会馆。由民居府、牌坊、前中后三殿及一个小戏台构成,复式四合院的布局小巧玲珑,有曲径通幽的意境,雕梁画栋的回廊、屏风、戏台等建筑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镇里还有广东会馆和川北会馆,这四所会馆组成的洛带会馆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体现了移民文化的丰富,演绎了古典建筑的多彩,颇具历史、建筑、文化、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在老街上街的一个巷口,发现挂着一个“巫氏大夫第”的横匾,“镇上还出过一个大夫?”我心里想着,信步走了进去。</p> <p class="ql-block">  巷子里的墙壁上涂着漫画,表现巫氏家族入川及创业的艰辛历程。</p> <p class="ql-block">  转了两个房头,从边门进入一个院落,见有几处厅堂房,又穿过大小天井,才走进巫氏宅院的南面正大门。这套宅院是巫氏入川后第二代传人巫作江在清乾隆年间建成的,因其曾获清廷“诰赠奉直大夫”,故名为巫氏大夫第。平面布局应为四横二纵,大院落连着小院落,以大门为中轴线对列,木结构穿斗房,上盖小青瓦,民居特色甚浓。应该是洛带古镇现存民居中建筑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典型的清代客家建筑。</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池塘边的广场上,耸立一座气势巍巍的牌坊,标有“七十二院”的字样,此前在别的巷口也见有小些的牌坊,当时没去理会。此处这般规模,便近前打听。原来七十二院是华侨城集团在古镇打造的特色小镇,七十多套院落有徽晋川海等各建筑派系的不同风格。看来这是依托洛带古镇建设的一个别墅区,只是还在施工中,少量已经交付的也不便进入观看,只好做罢。</p> <p class="ql-block">  在上街的终端,远远望去,有一处庞大的圆形建筑物,“土楼!〞我欣喜地奔了过去。说到土楼,我实实地慕名久矣。这些年先后去过福建两三次,却一直没机会去参观土楼。四年前在广东去开平看雕楼时,还发狠说咋也要去看看福建土楼。今天总算见到了客家土楼,虽然不是在福建。</p> <p class="ql-block">  土楼里游人不少,都在忙着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  一路陪同我的外孙女妙妙走累了,对壮观的土楼兴趣不大。土楼是客家建筑的标识,洛带参照福建永定楼打造设计,保留了客家土楼传统外观形式与古法施工,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元素。这是川西唯一的一座大型客家土楼,命名为博客楼,意为客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博客楼一共有四层,一楼是文创产品销售中心,二楼是西部客家博物馆,三楼是四川客家家风馆,四楼为办公区域。这里每一层楼都非常适合拍照,独特的土楼奇观是洛带很吸睛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在茶摊买了一杯客家擂茶,品起来觉得有点像奶茶麦片,我向卖茶客家大嫂讨教,她没做很多解释,却声情并茂地用客家话唱了一段。虽然一句也没听懂,但觉得很好听,很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  五凤楼是洛带最高最豪华的建筑,金碧辉煌,气概不凡。五凤楼,又名凤仪阁,据传三国时期,洛带为蜀汉的后花园,后主刘禅常来此游玩,其母甘夫人也时常陪伴,朝廷专门在此修建了凤仪馆、凤仪阁,供备皇家人小憩。洛带老街上街凤仪巷即因此得名并保留至今。五凤楼是参照传说中的凤仪阁修建的,其装饰图案中有1500只凤凰。</p> <p class="ql-block">  按照事先做好的攻略,在游览过洛带古镇有代表性的核心景观后,转回甑子场牌坊,就准备驾车离开了。在客家古镇的街巷里徘徊了小半天,我脑海中有关客家的一些模糊开始廓清了。客家人是历史上的迁徒者。在近两千年里的四次大移民中,他们离开中原故土,长期生活在粤桂闽赣的崇山峻岭中,很好地保留了中原古文化的原态风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会馆。</b><span style="font-size:18px;">会馆是客家人寻找乡音乡情的港湾。古老的砖瓦,精致的木雕,坚固的戏台,让人想起遥远的故土。迁徒者以客居异乡的身份,聚集在各自所属的会馆里,交流、分享着生活中的苦与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民居。</b><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记忆里,故乡的屋子是共墙连檐的,为的是节省土地;而这里则无须,同时也借鉴川蜀民居式样,逐渐也小家庭单立门户。但家族聚居仍是他们的喜好,精心打造的博客楼,就是在提醒外来者也警醒自己,这里是客家古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语言。</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叭叶子烟品西蜀土味,摆客家话温中原古音”,镇上的广东会馆里,我看到了这样一副饶有韵味的楹联,生动刻画出客家人既融入当地文化,又恪守祖训传承自身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字库塔前,我与当地人交谈过,听他们用普通话交流还可以,虽然语速、调值、抑扬不大相同,但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都还是客家话。他们称我为“吾〞,喝为“饮〞,没有为“冇”,保留了许多古音韵,难怪有语言学者称客家方言为"古汉语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饮食、习俗……可惜我在洛带古镇逗留时间太短,了解不了太多,但有理由相信客家人还有许多与我相同相似的地方,因为根都在古代中原,都是汉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b> "筚路桃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黄遵宪的这几句诗,很贴合我在本文收笔时的感慨心情,这也难怪,这位清朝末年的诗人、思想家本身就是广东梅县的客家人嘛。哦对了,宋代大诗人辛弃疾也是客家人,他有没有这类的诗词?</b></p><p class="ql-block"><b> 还有机会了解客家吗?我希望有。</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潇洒男人</b></p><p class="ql-block"><b> ( 美篇号1906508)</b></p><p class="ql-block"><b> 2024年7月10日 于牡丹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