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南方普洱茶的存养

石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天,与一深圳的茶友聊茶,他说:“说真的我01年就开始接触学喝普洱茶,之前自己放了一些茶,现在拿岀来喝,感觉味道都不怎样……都是浪费时间和智商税,可能当时没有遇上真正对普洱茶有情怀的茶商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茶友讲的话其实还是一个老话题,决定一款普洱茶品质的三要素:茶料,工艺,存养。这个大家都知道。需要反思的是:既然大家都知道这三要素,为什么巨量的劣质茶、假老茶依然在市场上横行霸道呢?其实,茶友还讲到了一个更关键的要素,那就是“真正对普洱茶有情怀的茶商。”早年上茶山,老茶人就叮嘱我:看山、看地、看树、看人,最关键的是看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闲话就不扯了,还是说说存茶。存茶不是现在才开始研究的,唐宋的茶家们早就在总结它的规律性(可参考美篇上我的文章《古人藏茶的味觉审美逻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的来说,“北存香,南出汤”。北方也好,南方也好,有其各自的特点,但也有各自的短板。关键是不要死抱住一些条条框框不放手,自以为是乃规律的敌人,要敢于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比如对南方仓味的反思,茶无净气皆下品,仓味非茶之本味,必须明确而彻底地去反对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普洱茶存养,如果伤害了茶本身的清香,是一种损失,同样,如果汤感不能得到提升,也是一种失败。如何存养出香气、滋味、汤感、韵味、体感比较协调的普洱茶,达到清、正、和、美的境界,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期对湿热的控制手段极其有限,南方存茶普遍表现为湿热作用泛滥,也就是过度。控制湿度,尤其是雨季的湿度,是南方存养普洱茶的关键。现在的手段很多,比如抽湿机,比如锡箔自封袋,等等。雨季的时候,可以密封或相对密封存放,使湿与热不要相遇,干季的时候,再把茶打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石头,普洱茶研究者,现居西双版纳,常行脚于山野。</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