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堆冰川,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屙尿,去到景区门口照个相。 远处的雪山、草原 最美的公路,有蔚蓝的天空,有洁白的云朵,有绵延不绝的雪山,有漫步于草原的牦牛。 牦牛。一头巨大的牦牛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它身躯魁梧,长长的毛发在风中飞扬,看到我时,它停了下来,用那双深邃的眼睛打量着我。我瞬间呆住了,心中既惊喜又紧张。我知道牦牛通常性格温和,但偶尔也会有些不可预测的行为 而且网上有个故事调侃说撞死一头牦牛要赔十万,最终,牦牛还是远去了。 路边偶遇大师兄,一路上见了多次这种猴子,也不怕人,知道人们会送食品逗它 波密县小广场 通麦大桥是位于西藏波密县通麦镇的一座重要桥梁,跨越易贡藏布江,是川藏公路318国道上的咽喉工程**。下面将具体介绍通麦大桥:<br> 最早的通麦大桥建于1950年代,但2000年易贡湖大溃坝导致该桥被冲毁[^1^]。随后在同年5月,建设者力排万难建起了悬索吊桥,为修汽车保通便桥运送材料[^4^]。第二座通麦大桥在2013年和2015年连续出现故障,2013年因铆索脱落致使桥面垮塌,造成人员失踪和交通中断,后经抢修恢复通车 现在的通麦特大桥于2015年底通车,设计为单塔单跨空间索悬索桥,主跨256米,高59.5米[^1^]。原有的双塔双跨大桥已经暂停了机动车辆通行,三座不同历史时期的大桥并排横跨易贡藏布江,成为一道风景线[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典故出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修建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时的战斗口号。这个口号不仅体现了当时筑路大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也成为了后来传颂的“两路”精神的核心内容**。<br><br>1950年代初期,为解决进军西藏和支援西藏建设的交通运输问题,中国政府决定修筑连接四川和西藏、青海和西藏的两条公路。这是一场极为艰巨的工程,不仅是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当时,解放军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筑路大军一边进军一边修路,靠着简陋的工具和无比坚定的意志,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展开了一场与自然界的斗争。<br><br>在这场斗争中,筑路军民面临重重困难。他们要在悬崖绝壁上劈开道路,在汹涌的河流上架设桥梁。由于施工环境异常危险,常常发生自然灾害,如泥石流、雪崩等,不少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全体筑路人员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喊出了“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豪言壮语,激励着每一个人继续前行。这种精神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挑战,更是对筑路者意志的一种展现。 鲁朗是位于西藏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的自然景区,拥有极为迷人的自然风光,被誉为“神仙居住的地方”,并且因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旅游者的圣地**。<br><br>鲁朗平均海拔3700米,处于深山老林之中,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这里两侧的青山由低往高分别由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松树组成,形成了著名的“鲁朗林海”。中间整齐的草甸,宛如人工整治,草坪上数不清的野花怒放,与周边的雪山、森林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的画面。<br><br>鲁朗不仅自然风光迷人,还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被称为“生物基因库”。在这里,可以在色季拉国家级森林公园看到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种类,这个公园还是尼洋河流域与雅鲁藏布江的分水岭。色季拉山不仅为鲁朗景区增添了壮丽的美景,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景点。<br><br>除了自然风光,鲁朗还有着浓郁的藏族文化风情。扎西岗民俗村就是一个展现藏族文化魅力的好地方。这里的民居具有浓厚的藏式风格,庭院干净整洁,花香弥漫,房间里的装饰也充满了传统的藏式格调。来到这里,不仅能欣赏到原始的自然美景,还能体验到纯正的藏族文化和风俗。<br><br>鲁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风景。春夏之交,山间开满了杜鹃花,把山谷装点得如同彩绘的画卷;夏季时,绿草如茵,溪流潺潺,气候凉爽,是避暑的理想之地;秋冬之交,则可以欣赏到银装素裹的雪景,给人以北国风光的美感[^2^]。<br><br>此外,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打造也是一个焦点。这个项目旨在凸显藏族文化、自然生态和圣洁宁静的现代时尚风格,通过在建筑与景观设计上加强藏式文化元素,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提升小镇的城镇化水平,为游客提供一个高品质的精神空间,同时为当地居民打造一个宜居的家园[^2^]。<br><br>鲁朗不仅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在不断地发展和提升自身品质,以更好地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