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跨越海峡的历史之河——鹃城读书会举行第40次(齐邦媛著《巨流河》)读书分享活动

蓝冬季(行摄博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郫县豆瓣股份公司有限公司的手工豆瓣晒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以此文感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活动在“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公司有限公司”的非遗基地举行,公司董事长徐良(左二)亲临参加</span></p> <p class="ql-block">  6月23日(周日),在郫县豆瓣浓郁的酱香弥漫中,郫都区鹃城读书会13位书友在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了鹃城读书会第40次(齐邦媛著《巨流河》)读书分享活动,感受齐邦媛先生笔下,从家乡巨流河到哑口海的人生之河,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海峡复航的血与火历史之河。</p> <p class="ql-block">  《巨流河》是齐邦媛先生的自传体回忆录。2005年,已八十岁高龄的齐先生开始撰写《巨流河》,于2009年出版。该书以作者的成长过程为背景,以亲身经历为着力点展开讲述。11个章节25万字的篇幅,回顾了她从东北流亡到北平、南京、重庆,乐山等地,又从大陆到台湾的颠沛曲折生涯。</p><p class="ql-block"> 作为当时高级官员的女儿,齐邦媛因家庭缘故,亲身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比如:郭松龄兵谏张作霖事件、九一八事变等等,也享受到了当时大多数人不能拥有的教育、医疗和生活。即使是拥有这样优越的家庭背景,在家国破碎时也是朝不保夕,流亡不止,故乡遥不可及。齐先生以深情的笔触和辽阔的视角,回望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再现了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艰难岁月,记录了个人和家族在动荡时代的经历,展现了一个女性在战争年代中的奋斗和成长,也反映了整个中华民族在战争中的苦难与坚持。(唐明霞、张丽萍、童国莉、余华、王朝贤)</p> <p class="ql-block">  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辽河是辽宁的母亲河,辽宁是齐先生的出生地、故乡,一辈子魂牵梦萦之所;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台湾是齐先生后半生成家、立业、奋斗、热爱之地。《巨流河》,从东北的巨流河到台湾的哑口海,是地理位置变迁,也是作者近百年的人生轨迹,更是对中国从军阀割据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两岸断渡、交流的时代变迁的记述,真实记录众多不同领域的优秀人物为挽救处于危亡中的祖国做出的可歌可泣的壮举,是一份救亡图存的家国记忆。(唐明霞、徐建敏、张兴梅)</p> <p class="ql-block">  《巨流河》的前5个章节在大陆,战火纷飞、家国破碎。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齐邦媛全家人从南京到汉口、到湘乡、到桂林,到怀远、到重庆一路巅沛流漓,九死一生。在大半个中国沦陷的情况下,一大批有志之士本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爱国精神作不懈努力,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尽管要“跑警报”,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师生们坚持“弦歌不辍”。齐邦媛就读的南开中学张伯苓校长,在抗战最艰难的八年中,始终一如既往地坚守并灌输给学生坚定的信念:“中国不亡,有我!”。国文老师孟志荪主编的高中语文选的都是文学精华,开设的诗选、词选选修课程,更是为学生打开了文学殿堂之大门。武汉大学朱光潜老师的“英诗”课,讲莎士比亚、雪莱、济慈,让作者真正领阅到了西方诗中的意象,一生受用不尽。(张泽平、张大春、童国莉、徐萍)</p> <p class="ql-block">  《巨流河》后6个章节在台湾。1947年,作者在战乱中求职来到孤悬海外的宝岛台湾,一来就是一生。得益于青少年时期打下的牢固基础,加上爱才惜才的伯乐们倾情点拨指导,使战火纷飞的年代中走出来的普通女子,一步步从代课老师成长为教育名师大家。弦歌不辍,成为了齐先生一辈子坚守的信条。她毕生勤勉躬耕于教坛,获得诸多名校的教授殊荣;她编选、翻译、出版文学评论多种,将西方文学引介到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被人称为“台湾文学的守护天使”。在家庭生活中齐邦媛竭尽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不惜放弃在台北的工作随丈夫迁居台中,其丈夫在铁路建设上所取得很大的成就和她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两个人是相互成就。(张泽平、陈兆玉、张丽萍)</p><p class="ql-block"> 齐邦媛老师虽历经磨难、饱受创伤,风雨一生,但依然拥有一颗至善、至美的温暖之心,其忧国忧民意识,甘于平凡、勇于担当的行事风格,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张泽平、陈兆玉、张指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书中最让人感动和难忘的人物是张大飞。他是东北子弟,父亲在满洲国成立时因协助抗日,被日本人公开浇油漆烧死。张大飞逃入关内,与齐家相识,七七事变后,他加入空军,在战场上英勇抗敌,立下赫赫战功,却在胜利前夕不幸牺牲,以身殉国。张大飞是那个时代无数英雄的缩影。在国破家亡的时刻,他们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龙云根、徐建敏、唐明霞、童国莉)</p><p class="ql-block"> 齐先生成长的那个时代,家国不幸、亲人离散,但《巨流河》的整体笔调却克制、内敛,娓娓道来。得知张大飞死讯的齐邦媛,内心有着刻骨铭心的哀伤,但文字依然是克制、沉静的:“那两页纸的内容也已经背熟,但是我必须找一个地方,好好地想一想……”“看到说桌上那个深绿色的军邮袋时,即使妈妈也难于分辨我脸上流的事泪还是汗。”“这两大包信,放在一起。这一年夏天,我没有力量重看,他的死讯虽然在意料中,但来时仍感意外,因而难于印证现实。” (唐明霞、张指南)</p> <p class="ql-block">  读《巨流河》,让我们走进“历史的巨流河”,看到战火连绵,万里辗转,颠沛流离,看到普通人在国家巨变和外敌入侵的战火纷飞中的痛苦、无助、渺小,看到人们对和平与知识的渴望,更看到在乱世里有那样一群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挺身而出,不懈抗争、努力,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牺牲者的鲜血,流亡者的热泪不应该被遗忘。是什么让中华文脉不断,让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文明的国家?是无数为中国奔向光明舍生忘死的中国年青人,心怀“文化不灭,中国不亡”“中国不亡,有我”的信念,在艰难困顿中以文人风骨传承着中华文脉。他们以血肉之躯奔赴战场,前赴后继,是我中华生生不息之精神,汇成巨流之河,终以汹涌之势,冲破一切的阻碍,荡开了中国的未来。(张指南、徐萍、陈传云)</p><p class="ql-block"> 联想到近段时间的俄乌战争、阿以冲突,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唯有国家强大才能有尊严和静月岁好。对我们普通群众而言,和平稳定是高于一切的头等大事。对那些为了我们岁月静好而负重前行的守卫者,我们应当心存莫大的感激。希望这个世界少一些战争、少一些骚乱,更多的人得享太平,让世界充满和平与爱! (龙云根、陈传云、童国莉)</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过去的兴衰荣辱,也引起我们的深思:若是自己生在那个年代,会是那种大丈夫家国天下,死不足惜呢?还是那种苟延残喘,能活则活呢?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英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就像巨流河一样,无论前方有多少阻碍,都奔腾不息,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赵洪、吴文萍、屈玲)</p> <p class="ql-block">  《巨流河》最终是一位文人对历史的见证。随着往事追忆,齐邦媛在她的书中一页一页地成长,终而有了风霜。那英挺有大志的父亲,那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云子弟,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深邃无尽的哑口海,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陈兆玉)</p> <p class="ql-block">  “从小我就知道,跌倒了得爬起来继续走,所以不怕坎坷。再加上那里长达半年的冬天,冷风刺骨,你抵御大自然寒流的能力强了,抵御人生寒流的能力自然也强了。东北话讲叫皮实。”</p><p class="ql-block"> 经过众书友投票,决定下月的共读书目是《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这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三大奖项作家迟子建在散文领域沉淀十年后的爆发之作,期待与您共同阅读,共同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鹃城读书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O二四年七月十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本期文字编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建敏 张平 童国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附:游学分享活动短视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