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宁阳黄茂刘氏 始祖 甲可公</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二代孙 彬昌 撰</p> <p class="ql-block"> 目录</p><p class="ql-block">1 现存宁阳黄茂《刘氏族谱》历次续修图录</p><p class="ql-block">2 我们为什么要续修族谱</p><p class="ql-block">3 宁阳黄茂《刘氏族谱》谱谍格式</p><p class="ql-block">4 刘姓祖源</p><p class="ql-block">5 《刘氏图腾》</p><p class="ql-block">6 始祖甲可公的迁徙踪迹</p><p class="ql-block">7 关于老家庙及对联的记忆</p><p class="ql-block">8 西南老林及老三支的跟穴位置!</p><p class="ql-block">9 关于铜头老祖的传说与记载</p><p class="ql-block">10 关于梁山刘七村所藏《刘氏族谱》老谱的史料探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1、</span>怎样查阅2022年版《刘氏族谱》</p><p class="ql-block">12 关于熛祖的记载及故事探研</p><p class="ql-block">13 关于九修族谱的目录问题</p><p class="ql-block">14 关于女性入谱问题</p><p class="ql-block">15 祖源考(已入谱)</p><p class="ql-block">16 族谱考(已入谱)</p><p class="ql-block">17 对家族脉胳传承和族系关系的分折及表述 (已入谱)</p><p class="ql-block">18 《始迁异乡汇集》(已入谱)</p><p class="ql-block">19、 关于《刘氏族谱》中续谱次数的疑点</p><p class="ql-block">20 铜头老祖后二代及待武村之谜</p><p class="ql-block">21 宁阳黄茂刘氏甲可公支系六十字辈详述 (已入谱)</p><p class="ql-block">22 九修族谱《序》</p><p class="ql-block">23 九修族谱《后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现存《刘氏族谱》历次续修图录</p><p class="ql-block"> 宁阳黄茂《刘氏族谱》最早创修于明正德年间(约公元1500到 1520年),至明崇祯十五年熛祖带兵守城将家谱焚烧失迷,熛祖焚谱七十七年后即康熙五十八年,汉禄祖或别的宗祖在平陆找到了另一部老谱,赖此续修了我们现在被称为第一次所修的家谱!</p><p class="ql-block"> 宁阳黄茂《刘氏族谱》现存五部,除清乾隆二十三年的老谱(现存梁山刘七村)有些残缺外,其余四部即:民国十四年(收藏人刘茂昌宁阳城北仁贤庄)、 公元1953年(收藏人刘茂昌,宁阳城北仁贤庄)、1992年(现存本村刘茂多部)、2022年(全族已发行290套)均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一)现存乾隆二十三年《刘氏族谱》! </p><p class="ql-block"> 此《刘氏族谱》为孤本,整体纸张已发黄,无封面及扉页,无家谱序言。全书采用软笔书法记载,大部分可以辨识,由于年代久远,谱谍部分已斑驳不堪,须小心翻页,因为用手快翻便会成为碎片!</p><p class="ql-block"> 根据此谱的各项家族记载及对纸张的评估,可以认定为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第二次续修的原始老谱,距今已266年!</p><p class="ql-block"> 本版《刘氏族谱》与现行族谱在齿序记载方面有较大差异,《合族祖莹存谱序》给各支派宗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坟莹位置,在研究刘茂地域文化方面具有较高的史料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2年九修族谱时梁山宗亲把宝贝带到老家刘茂。</span></p><p class="ql-block"> 据梁山宗亲介绍,此宝贝饱经沧桑并有很多的历史故事,主人曾带到东北数十年,后来主人又把老谱请到老家刘七村并妥善保存。出于对老谱保护的因素,逢年过节,本族人拜年时只能叩拜而不允许翻阅,任何人都不准动家谱,我们应感谢我们的宗亲对老家谱的敬畏和保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现存中华民国十五年《刘氏族谱》!</p><p class="ql-block"> 此次续修增加了《谱志》!</p> <p class="ql-block">(三)现存公元一九五二年《刘氏族谱》</p><p class="ql-block"> 由汶上祥记印书局印制!</p> <p class="ql-block">(四)现存公元一九九三年续修的《刘氏族谱》封面,共五卷!此次续修增加了二十个字辈!</p> <p class="ql-block">(五) 现存公元二零二二年续修的《刘氏族谱》共八卷!此次续修增设了《根祖文化》板块,将《合族祖茔存谱序》移入家谱,编缉增加了《始迁异乡汇集》、设计制作了《刘氏图腾》和《始祖造像》,增设了《源流》《考据》《人物》等关于研究吾族历史文化的多篇文章、续添了二十字辈,将宁阳黄茂刘氏六十字辈进行了诠释!恢复了女士入谱的传统,同时续增了河南社旗一支宗亲!</p><p class="ql-block"> 此次续修添加了目录,改进了页码,页侧标注了所属支派明细、住址及代次,解决了族众查阅家谱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卷二至卷八为家谱正释文!</p> <p class="ql-block">2、我们为什么要续修家谱</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短暂的一舜,人由出生到死亡是必然的自然规律,无论你活多大年龄,你最后的归宿就是死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在三到五代后就会被时间遗忘,存在的痕迹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抹去!</p><p class="ql-block">一个人会有三次死亡:</p><p class="ql-block">(1)第一次是肉体死亡,既心脏停止跳动!</p><p class="ql-block">(2)第二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信息的人也去世了,从此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记得你了!</p><p class="ql-block">(3)第三次是关于你所有的生平记载都消失了,包括文章、视频、照片、书藉、故事、传说等等与个人有关的任何信息!</p><p class="ql-block"> 从此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你的任何消息,只有家谱可以铭记你曾经来到过这个世界上,记录你的名字和你的出处并且永远不会消失,若干年后你的后代亦会根据家谱的记载记住你,并且厘清你与他们的继承关系。让你的生命信息得以留存和世代延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拥有了家谱才可以追根溯源!</span></p><p class="ql-block"> 家谱亦称族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证明!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就是我们接续家谱的真正意义!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3、宁阳黄茂《刘氏族谱》的谱谍格式</p><p class="ql-block"> 宁阳黄茂《刘氏族谱》采用的排列格式为欧式家谱格式,“欧式家谱格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一种以“世系表”特色见长的修谱体例,因为是欧阳修所创,所以被称为欧氏谱谍格式!</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先人在创修本族家谱时继承并使用了这一家谱格式。欧式的特点为: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p><p class="ql-block"> 原始的欧式谱谍,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p><p class="ql-block"> 由于先人的续修传统,宁阳黄茂《刘氏族谱》记载则较简易!建议后贤再修时予以增添为佳!</p> <p class="ql-block">4 刘姓祖源</p><p class="ql-block"> 刘氏为全国第四大姓。据史籍记载,它的源流较多,其中最古老一支源头,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帝之玄孙帝尧,伊祁姓,名放勋,初封于陶地(今山东定陶县),又封于唐地(今河北唐县西北),其谥号曰“尧",史称为陶唐氏。他的第九个儿子源明,受封到刘地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以地为氏,故为刘姓。所以刘姓以帝尧为太始祖,“源明”为大始祖!</p><p class="ql-block">(1) 源于祁姓。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为帝喾次子帝尧伊祁氏(陶唐氏)的后裔。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即今河北省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此为祁姓刘氏。</p><p class="ql-block">(2)源于姬姓。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东周时重封王室成员刘康公为刘国国君。此为姬姓刘氏。</p><p class="ql-block"> (3)源于赐姓: 汉朝是刘姓的发展和鼎盛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曾分赐他姓勋臣为刘姓,或分封同姓于各地。然后促其支派繁衍。</p><p class="ql-block"> 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 </p><p class="ql-block"> (4) 源于与外族和亲:匈奴族刘姓。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 匃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 </p><p class="ql-block"> 所以,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他们先后在今山西、陕西、内蒙地区建立了汉、前赵和夏三个政权,后定居河南。史称“河南刘氏”。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 </p><p class="ql-block"> (5)源于改姓: 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p><p class="ql-block"> 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 </p><p class="ql-block"> 刘姓是中国历史上皇帝最多的姓氏,亦被称为皇家姓氏!据统计,刘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八个王朝,称王者达92人,其中59位皇帝。至今分居在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刘氏后裔有八千万人之巨! </p><p class="ql-block"> 自西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登王位(公元前201年登皇帝位)至南宋.金.齐帝刘豫公元1137年退位止,期间一千三百四十三年中,刘氏共有五十九位皇帝,在帝王位共计六百七十六年.其中西汉一一东汉一统中华天下四百二十六年。</p> <p class="ql-block">5、关于刘氏图腾</p><p class="ql-block"> 据《说文·金部》记载:镏,杀也。从金,留声。 《正字通·刀部》也解释说:刘,钺属。 </p><p class="ql-block"> 刘的来源是斧、钺一类的兵器,古代为皇权之象征。 留由 "卯″ 和 “田” 组成,后来演变为劉。刘姓图腾是由一位长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和秋天天气到达地球的运行规律。</p><p class="ql-block"> 在通用《刘氏图腾》的基础上,上面加上了“天下一刘”四字,意在体现天下刘氏一家亲的大局观念,下面添加了“宁阳黄茂”四字,然后以一红色的圆包住,形成了一枚具有本族特色的坐标式的个性图腾,让人第一眼便辨认出这就是宁阳黄茂一族的图腾标识。</p> <p class="ql-block">6、始祖甲可公的迁徙踪迹</p><p class="ql-block"> 一、洪洞移民背景及原迁地</p><p class="ql-block"> 综合资料显示: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民是明朝初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强制性政治移民运动,涉及将山西中南部、河东部分地区的居民迁移至山东、河南、安微、江苏等地。这场迁民运动前后历经明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长达50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人口迁徙事件。</p><p class="ql-block"> 本人曾于2019秋季专程赴洪洞大槐树旅行一周,了解和考察了大槐树特别是刘氏的移民历史及当时的迁徙分布状况!</p><p class="ql-block"> 据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当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山西省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及山东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后向全国多地区移民!</p><p class="ql-block"> 广济寺旁的汉槐被后人称为“大槐树”,树上有“老鹳窝”,因为官府在大槐树下为移民办理的手续,所以被后人称为自已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老鹳窝人”。有一首童谣说:</p><p class="ql-block"> 问我祖先在何处?</p><p class="ql-block"> 山西洪洞大槐树。</p><p class="ql-block"> 问我祖先叫什么?</p><p class="ql-block"> 大槐树上老鹳窝。</p><p class="ql-block"> 我们暂且不讨论明朝时期的移民背景和政治因素!</p><p class="ql-block">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明朝大移民共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p><p class="ql-block"> 据清康熙58年 (公元1719年) 本族所续《刘氏族谱》序记载,“始祖原郡山西洪洞人也,自前明永乐二年来游东省”,我们家谱的记载与这次移民运动是吻会的,证明始祖甲可公是通过政府的移民政策从洪洞迁徙而来的。当然“来游东省”这个词应是后人修谱时做的修辞词,以表示对始祖的尊崇。</p><p class="ql-block"> 据《宁阳县志》载,和我们的始祖甲可公 同时代(即明朝洪武到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移民到我们附近并建村的有赵家黄茂的赵姓,胡家黄茂的胡姓,潘家黄茂的潘姓,后学的闫姓,陈家黄茂的陈姓,朱家黄茂的朱姓等几十个姓氏及邻县百余姓氏及村居。</p><p class="ql-block"> 二、迁居途中及东平分手碑</p><p class="ql-block"> 查询历史资料显示:明朝政府为移民设立了诸多政策。 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向全国各地迁移、疏散人口。明朝政府还规定: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凡移民垦田,都由政府发放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有当地政府予以协作并给予帮助!</p><p class="ql-block"> 始祖甲可公明朝永乐二年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移民到汶上县城南流渠铺时,相传三兄弟同来,按照当时的政策,“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当走到东平县境时,就该分手了,分手后各自到政府分配的村庄去居住和生活。</p><p class="ql-block"> 兄弟分手,当然会有很多不舍,互留联系方式、相至祝福是必需的!也许是多年后有一方发达了,感念兄弟分手之情,在东平分手处建了一通分手碑,以纪念当年三兄弟在东平分手这个事迹。因此我们族内世世代代流传着分手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同时东平县境内在民间也广泛的流传这则故事:据吾兄昌武回忆:有一年族弟向东先生带着一众民工去东平做绿化工程,吃饭时饭店老板当听说是宁阳的刘氏时,便给他们讲起了分手碑的故事,并且说的比较详细!</p><p class="ql-block"> 由此推侧,始祖甲可公兄弟三人中其余二人就在东平周边不远处!</p><p class="ql-block"> 由此,本人在第九次修谱时增加了一则小故事:</p><p class="ql-block"> 吾族派分,自晋迁鲁。相传始祖三兄弟同往,行至东平县挥泪分手,各奔前程。一人去了流渠堡,另二人则去向无考。后人感其事,于分手处立分手碑一通以纪念。 </p><p class="ql-block"> 此故事族内坊间及东平县周边世代口口相传,族谱无载。自古至今,相传尤盛。</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本人曾多次去东平诸乡镇,但未访得此碑。料此碑可能于民间损毁或藏于民间末被发现。然究无从覈其详。</p><p class="ql-block"> 三、流渠铺</p><p class="ql-block"> 在明朝的永乐二年,始祖甲可公在东平与同行的二兄弟分手后便来到了汶邑城南流渠铺安家并娶妻生子,据本族谱记载:“ 遂居汶邑城南流渠铺地方。所生十一子,后因军累,十祖十一祖移居宁邑城西黄茂村,其余九祖有在流渠铺者,有移居他方者。”</p><p class="ql-block"> 汶邑城南流渠铺这个地址在汶上县城南到南站之间,应为刘黑村,因为那里仍居住着始祖长支后裔,但我与族弟连昌、向东、及风道贤侄一行前去考察,后查阅了巜汶上县地名志》,并没有找到流渠铺这个自然村或与流渠铺有关的些许踪迹。</p><p class="ql-block"> 据现居刘黑村的始祖长支后裔昌喜族弟介绍,他只知道他们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老户,但找不到关于流渠铺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然刘黑村邻村有一村叫刘许铺,有人猜测“刘许铺”与汶邑城南“流渠铺”谐音。我们的先人是否存在将“流渠铺”误传为“刘许铺”,或由于种种原因将流渠铺改为“刘许铺”的可能性,这一说法还没有找到确凿的历史记载或民间传说。但我们的始祖及其后裔确实生活在刘许铺的周围,直到今天!</p><p class="ql-block"> 因为刘黑村和刘许铺周边到现在仍有四个村庄生活着我们的始祖后裔:即刘黑村、汶上城南周庄、新庄及汶上次邱镇周庄四个村的宗亲,皆是从刘黑村迁出,据家谱记载且都是始祖的长子裔孙。</p><p class="ql-block"> 经过六七百年的时代变迁,现在已找不到汶邑城南流渠铺这个自然村或于此相关连的记载了,但坐标仍在,即刘黑村或刘许铺附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7、关于宗庙及对联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A、老家庙</p><p class="ql-block"> 据本族二十二代孙 茂昌贤弟(住宁阳城北仁贤庄)家中珍藏的民国十四年版《刘氏族谱》谱册中所遗纸条记载,”宗庙在本村东西大街西门里×十余步”。</p><p class="ql-block"> 我们刘氏老家庙原名为《刘氏家庙》,为三间青砖青瓦古式建筑,我年幼时清楚的记得老家庙的地基很高,应高出周围的建筑八十到一米左右。</p><p class="ql-block"> 初建年代不祥,于文革后期约一九七六年《破四旧,立四新》时被村革命委员会主导拆除,而后用家庙的砖瓦建了一所礼堂(礼堂地址在今刘茂卫生院东北邻,后建刘茂卫生院时被拆除!数百年的宗庙被无端拆除,在当时这是我们刘氏家族的耻辱!</p><p class="ql-block"> B、老家庙对联</p><p class="ql-block"> 据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十九代立章祖回忆起了刘氏家庙及其对联,本人得知后记在了当时的金菊烟烟盒上而保存了下来,联曰:</p><p class="ql-block"> 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p><p class="ql-block"> 长江分万派总是同源</p><p class="ql-block"> 后于二零零九年在济南我的住所,电话咨询了居住在南京且退休在家的堂兄鑫昌先生,鑫昌兄受家父民国时期黄埔军校生清太堂伯的影响频深,在文学、诗词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我们虽然身居异地,但经常电话交流,当时向他学习了很多东西且受益非浅。</p><p class="ql-block"> 鑫昌兄在研究刘氏族谱及谱史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当年我们在电话上谈了近两个小时,兄经过回忆并电话咨询本家宗亲验证后于第三天与我通电话确认了此对联的正确!</p><p class="ql-block"> 立章祖及鑫昌兄是当时老家庙的见证人,他们同为刘茂的先贤,年轻时常去家庙祭拜,由于对先人及家族文化的崇敬之心,所以他们记住了我们老家庙的对联内容,给我们刘氏后人留下了老家庙的记忆,功德无量!!!</p> <p class="ql-block">8、西南老林及老三支的跟穴位置</p><p class="ql-block"> 一、西南老林</p><p class="ql-block"> 据第一次修谱十二代 如璜 祖所作的序言中记载 “铜头老祖来于本村西南一里许,立莹掌券后,十一祖无嗣、十祖生三子原谱名讳俱全”。西南老林的位置在今四组变压器之东xx米,在向南xx米,</p><p class="ql-block"> 刘茂村前街的位置向西正对准始祖坟,至围子河以西xx米。</p><p class="ql-block">二、西南老林老三支的安葬位置</p><p class="ql-block"> 据《合族祖莹存谱序》记载,“西南老林铜头始祖掌券十祖失讳西南行穴十一祖失讳止记”。即铜头始祖甲可公掌券,二代十祖(失讳)、十一祖(失讳)两兄弟跟穴。</p><p class="ql-block"> 三代十祖后老三支跟穴!跟穴的位置为:</p><p class="ql-block"> “两兄夹一弟葬法大老爷二老爷三老爷跟穴”。两兄夹一弟的意思是两兄在两边,三弟夹在中间。</p><p class="ql-block"> 这也完全符合我们祖宗流传下来的长左次右的规矩,即长支之庸祖在左,二支之常祖在右,三支之则祖的坟茔夹在两兄的在中间!</p> <p class="ql-block">9、关于铜头老祖的传说与记载</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刘氏家族中有一个关于铜头老祖的传说。据传: 明清某年,本族一支外戚想把始祖坟茔移到当地供奉,而刘家黄茂宗亲当然不同意,于是趁夜间便去西南老林拔林,忽然被本村宗亲发现并追赶,慌忙中只移走了始祖的头骨,而刘家黄茂按则原貌塑了一尊铜头,于是就有了铜头老祖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只是故事误传而非事实,试想,如果外埠宗亲真的请走了始祖并在本地已安葬。这么大的事件是瞒不住的,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早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据第一次续修《刘氏族谱》卷首谱序载:“十祖十一祖每恐终年林中掌券无人,同去流渠铺启请。铜头老祖来于本村西南一里许,立茔掌券后十一祖无嗣,十祖生三子原谱名讳俱全”。</p><p class="ql-block"> 其大意是说,当年始祖甲可公去世后葬在了汶上城南流渠铺,因为始祖的十一个儿子中只有十祖十一祖迁入了刘家黄茂,而其余兄弟九人“有在流渠铺者,有移居他方者”,或许六七人或八九人还在流渠铺居住或跟穴,所以便有了 “十祖十一祖每恐终年林中掌券无人,同去流渠铺启请”,即十祖十一祖兄弟二人怕去世后林中无人掌券,这里的“掌券”应理解为林中的“始祖”,所以”同去流渠铺启请”,试想流渠铺兄弟九人及其孙曾岂容十及十一两位最小的兄弟“请走”始祖,所以这里的“启请”二字应释为启请来了祖宗的牌位而非棺椁。</p><p class="ql-block"> 既然没有棺椁,便塑了一尊铜头,将铜头装殓选吉地葬在了现在的西南老林。在后来便有了第一次谱序中的“铜头老祖来于本村西南一里许”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10、关于梁山刘七村所藏《合族祖莹存谱序》</p><p class="ql-block"> 2022年九修族谱时梁山宗亲把老谱带到老家刘茂续修办公室,于是对此谱进行了辨识。</p><p class="ql-block"> 此老谱为孤本,整体纸张已发黄,无封面及扉页,无家谱序言。全书用毛笔字书写,大部分可以辨识,由于年代久远,谱谍部分已斑驳不堪,须小心翻页,因为用手快翻便会成为碎片!</p><p class="ql-block"> 根据此谱的各项家族记载及纸张的评估,可以认定为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第二次续修的原始老谱,距今已266年!</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谱谍的中间位置发现了单列的两张书法作品,标题为《合族祖茔存谱序》,此序己有部分残缺,拜读后感觉这是我们族内的文化宝藏。于是我查阅了现存的民国十四年、一九五二年、一九九二年续修的老谱欲加以佐证,不知何故,今可以查到的历次续修族谱的版本中先人却从未载入!</p><p class="ql-block"> 另据民国十四年十九代枚章祖所作的《谱志》记载:“汉禄接续又载明各支迁莹何地何支,何时由黄茂迁居何县何村,无不备悉后人一览周知”。这说明民国十四年续修时枚章祖也看到了此序,故在《谱志》中再次佐证以让后人知晓。此志证明了《合族祖莹存谱序》存在的真实性。</p><p class="ql-block"> 明朝崇祯十五年,举人熛 祖携谱守城,因失城被兵火焚烧家谱,七十年后即清朝康熙五十八年汉禄祖第一次重修家谱,“故于譜成之後,復续吾族坟莹尽载于後”,于是又续修了《合族祖莹存谱序》。</p><p class="ql-block"> 此序乃一长卷书法作品,先人意在夹于老家谱中,让后人知晓你的祖坟在何处,“ 使後之子孫知过墓而生敬意”。 </p><p class="ql-block"> 《合族祖莹存谱序》的字面意思应为:将合族祖莹的序 单列寄存在家谱里,而非写在家谱里。汉禄祖续谱成谱后,又重新续修了《合族族祖茔存谱序》,因为家谱早已书写完成无法再次记录在家谱中,只能储存在家谱的页码中。将此序取名为“存谱序”,然后又附加了序言。所以第二次续修时又寄存在了新的家谱中了!</p><p class="ql-block"> 我与昌亮贤弟对此序进行辨识并加注标点符号,对文字残缺处经查询老家谱进行了复原。有些残缺处只能打上口口!!!</p><p class="ql-block">《合族祖莹存谱序》前的序言为:</p><p class="ql-block"> 余旋自</p><p class="ql-block">始祖以来代有家譜,後因兵火失迷,又于康熙丁卯十月汉禄重修家譜,或询本族舆親故之父老又騐之,囗囗 (原谱失二字) 舆分出移之别莹而支派畧清,故于譜成之後,復续吾族坟莹尽载于後。不惟使後之子孫知过墓而生敬意,令其守譜而信其有徵云!</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仅存的《合族祖莹存谱序》修复后的图片,记载了始祖及各支派祖莹所在地以及迁葬后各支派祖莹所在地的资料! </p><p class="ql-block"> 由于近三百年的长期储存原序已残缺不全,部分已成碎片,后来我与族权太房先生把长卷裱在了宣纸上,把一些致残的碎片进行比对修复,遗憾的是有些文字已找不到原始的文字图片。</p><p class="ql-block"> 据梁山宗亲介绍,这本宝贝有很多的历史故事,主人曾带到东北数十年,后来主人又把老谱请到老家刘七村并妥善保存。处于对老谱保护的因素,逢年过节,本族人拜年时只能叩拜而不准翻阅,任何人都不允许。</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惜谱如金的敬谱理念和实际行动,三百多年的老谱才得以延续到今天!<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应感谢我们的宗亲对老家谱的敬畏和保护!!!</span></p><p class="ql-block"> (修复后的原始图片)!</p> <p class="ql-block">11、怎样查阅2022年版《刘氏族谱》</p><p class="ql-block"> 讫今为止所存世的续修的族谱现有五套,此次续修发行了390套除外,仅上世纪1992年就发行了50套之多,可以说我们很多宗亲家中收藏了旋谱,但不可思议的很多族人却对族谱讳莫如深,查考亲疏时查不明白或理不清族谱所记载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上面已经介绍,我们的族谱世系表使用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欧式家谱体例”,即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排列,五世一表,也就是五世为一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鉴于族众查阅难题,此次续修我们增加了目录,即《</span>家谱世系索引》,分别标注了长支、二支、三支所属代次的卷数页码。然后在去中缝查询如下便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A、支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由于我们的祖先共有三支后裔即“老三支”,故在每页的中缝位置标注了每位宗亲所属的支数,你是哪一支,在中缝便可查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B、代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根据我们族谱的世系排列特点,在页码的中缝位置增设了代次。你是第几代在中缝一查便知。</span></p><p class="ql-block"> C、住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鉴于族众</span>的不同家庭住址,我们在中缝进行了标注,你是哪里人,在中缝一查便知!</p> <p class="ql-block">12、祖源考 (已载入家谱)</p><p class="ql-block">谱存铜头始祖二代有六祖</p><p class="ql-block"> 本族的肇基之祖为铜头老祖甲可公,二代十祖十一祖之后支派分流,昭穆厘然,歴歷有据。 </p><p class="ql-block"> 老三支之说系二代十子国用祖所生三子,即第三代长支之庸、二支之常、三支之则三祖之后人,即为吾族人老三支之始也。由本村移居他方者,皆系老三支之后裔。</p><p class="ql-block"> 二代十一祖帝简壮游南方,娶妻生子,后嗣遗落颖州北关。老年归家死葬西南老林则本谱无嗣。 </p><p class="ql-block"> 然肇基之祖二代十一祖其余九祖之中四祖本谱有载。据本族譜 一九九二年版第五卷四十六页载 : 刘黑家村一支系铜头始祖长子之后以前失叙祇记。卷五第四十九页载 : 汶邑城南周家庄一支从刘黑村移出。说明刘黑村及周家庄一支系二代长支之后裔。 </p><p class="ql-block"> 卷五第六十页载:二代斛祖、升祖、斗祖不知与十祖兄弟居几,待武村掌券相传已久今止记。 二代 斛生一子 让, 三代 让生一子 贵, 四代 贵生一子 路。解祖十二代孙志文 、志武、志德重印,志行、志孟。 十三代孙 士杰。 </p><p class="ql-block"> 据此肇基之祖二代斛祖已在待武村立茔掌券并另立家谱,待武村家谱上已有十三代,而我们老谱在当时也已记载到了十五代,也就是说,待武一支在当时和我们十祖之后同宗不同谱,并且有联系。但不知二代斛祖、开祖和斗祖兄弟三人怎么排序。 </p><p class="ql-block"> 另待武村现不知在何地,待考。据此,铜头老祖二代兄弟十一人中本谱有记载的即为六祖!应表</p><p class="ql-block">第一代 祖源</p><p class="ql-block"> 铜头始祖甲可公,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迁入汶邑城南流渠铺,生十一</p><p class="ql-block"> 失讳 长子 刘黑村掌劵 </p><p class="ql-block"> 斛祖 ?子 待武村掌券 </p><p class="ql-block"> 升祖 ?子 待</p><p class="ql-block"> 斗祖 ?子 待武村 </p><p class="ql-block"> 国用祖 十子 </p><p class="ql-block"> 帝简祖 十一子 </p><p class="ql-block">除六祖有记载外,其余五祖不知其踪,待</p><p class="ql-block">第二代 迁徙</p><p class="ql-block">由汶邑城南流渠铺迁入并创建刘家黄</p><p class="ql-block"> 十祖 国用 </p><p class="ql-block"> 十一祖 帝简</p><p class="ql-block">第三代 支源</p><p class="ql-block">老三支源头即十子国用祖所生三子</p><p class="ql-block"> 长支 之庸祖 </p><p class="ql-block"> 二支 之常祖 </p><p class="ql-block"> 三支 之则祖 </p> <p class="ql-block">13、族谱考 (已入谱)</p><p class="ql-block">关于《刘氏族谱》续谱次数的思考 </p><p class="ql-block"> 本次续谱被称为第九次,实际是有出入的。 </p><p class="ql-block"> 有记载的首次续谱是十二代汉祿祖于康熙五十八年,由十二代如璜祖作序,成谱于康熙五十八年即一七一九年,是接续而非首次创谱。康熙五十八年至今三百零三年间已接续了九次。即平均每三十八年接续一次。 </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自明朝永乐二年到第一次续谱 清康熙五十八年的三百一十五年间,我们的族譜上没有记载创谱及续修记录! </p><p class="ql-block"> 但据第一次谱序载 " 崇祯十五年己卯科举人讳熛祖携谱守城后因失城被兵火焚烧家谱失迷祇记 " 。另据民国十四年第六次续谱时十九代枚章祖撰写的谱志载:“ 熛祖带兵守城将老谱携去,城破殉难遂被焚,老谱所载之世系莫能查考,幸有平陆村尚存迁居以来所叙之谱赖 ” ! </p><p class="ql-block"> 据此说明修老谱时至少手写了两部,一部被焚烧了,熛祖焚谱七十七年后即康熙五十八年,汉禄祖或别的宗祖在平陆找到了另一部老谱,赖此续修了我们现在被称为第一次所修的家谱。由此证明第一次续谱前三百一十六年间有族谱在传承。 </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我们的祖先在鲁豫大地上繁衍生息、薪火相传。如果当时的族谱没有及时续修的话,第一次续修前的316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族谱上怎么会名讳俱全呢。试想,如果老谱当时已经被烧掉并失传的话,谁又能记得二三百年前祖先的名字并排列的如此详细呢? </p><p class="ql-block"> 根据谱载,至五代时族内只有长支围西一人、二支则图一人、三支恕浩春泰五六七 (五六七失讳) 七人共九位兄弟,况五六七三位兄弟已迁徙到梁山刘七村居住,刘七村距刘家黄茂一百五十里之遥,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只得靠步行。则九位兄弟中,实际上本村只有六位,试想六个家庭的家族怎么会想到续家谱呢。 </p><p class="ql-block"> 到了六代 ,长支大仁大智大义 3人,二支 因商1人, 三支 瑀 瓒 琛兄弟三人 、经 继二兄弟2人 彦明失讳 2人。只有11人,也就是十一个家庭,外加上他们的子孙,也就二三十户矣。 </p><p class="ql-block"> 而到了第七代,长支兄弟七人,二支兄弟六人,三支兄弟十一人,合计24人。数代人生活在一起,就是一个小村庄了。 </p><p class="ql-block"> 只有当族群达到一定规模,世次也到了一定的数量,这时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便得到了稳固,于是大家才想起来要修谱。 </p><p class="ql-block"> 通过最近发现的梁山刘七村珍藏的据推算为清乾隆二十三年第二次 续修的手写原始老谱 ( 此谱无谱序记录 ) ,谱后的《合族祖茔存谱序》载 "西南老林铜头始祖掌券十祖失讳西南行穴十一祖失讳止记 ″。二代十祖十一祖失讳 ( 名字应該是后来加上的 ) 这一记载,说明二代十祖十一祖后四五代还没有家谱,不然的话后人怎么不记得祖父或曾祖父的名字呢? </p><p class="ql-block"> 据此推算《刘氏族譜》是在始祖来鲁后的五六七代之间,也就是始祖来鲁一百年之后才开始创谱的,即公元1500年之后。 </p><p class="ql-block"> 从肇始之祖甲可公明朝永乐二年来鲁百年之后创谱到康熙五十八年首次续谱约220年左右,按照我们族譜38年一续的算法,将会接续五次到六次。但由于熛祖焚谱事件后找不到老谱,停顿了至少七十七年沒续,所以至少也会有四到五次以上的接续,我们今天才会看到如此详实完备的族谱。</p><p class="ql-block"> 如此,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到2022年的618年中,从创谱至今应该是续修了十三四次才是比较合理的。 </p><p class="ql-block"> 附 历次续修族谱年表</p><p class="ql-block">首次创谱 </p><p class="ql-block"> 明 正德年间 约公元一五零零到 一五二零年间</p><p class="ql-block">第二次续修 待考</p><p class="ql-block">第三次续修 待考</p><p class="ql-block">第四次续修 待考</p><p class="ql-block">第五次续修 明崇祯年间 有记载的续谱时间为:</p><p class="ql-block">第一次 </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五十八年 即公元1719年</p><p class="ql-block">第二次续谱 </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二十三年 即公元1758年</p><p class="ql-block">第三次续谱 </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五十三年 即公元1788年</p><p class="ql-block">第四次续谱 </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二十一年即公元1841年</p><p class="ql-block">第五次续谱 </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二年 即公元1873年</p><p class="ql-block">第六次续谱 </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四年 即公元1926年</p><p class="ql-block">第七次续谱 </p><p class="ql-block"> 公元1953年</p><p class="ql-block">第八次续谱 </p><p class="ql-block"> 公元1992年</p><p class="ql-block">第九次续谱 </p><p class="ql-block"> 公元2022年</p> <p class="ql-block">14、对家族脉胳传承和族系关系的分析及表述 (已载入家谱)</p><p class="ql-block"> 此次续修对宁阳黄茂《刘氏族谱》家族的传承脉胳进行了梳理,综合表述为:</p><p class="ql-block"> 源于山西洪洞、脉发流渠铺、望出刘家黄茂,枝分山东宁阳、梁山、汶上及河南方城、社旗、叶县及泌阳等地。(注:经河南宗亲考证,老谱所载白阳县应为泌阳县)!</p><p class="ql-block"> 族系关系表述为:</p><p class="ql-block"> 始祖甲可公开宗、老三支立派,以世次行辈为基准延续血脉,由鲁豫多地、多支派组成的大宗族体系,这个体系我们称之为宁阳黄茂刘氏族系。</p> <p class="ql-block">15、宁阳黄茂刘氏甲可公支系六十字辈详述 (已载入家谱)</p><p class="ql-block"> 行辈所以明世系、辨亲疏,俾昭穆了然尊卑不紊也。现将道光二十一年老谱所载二十字与一九九三年所列二十字及本次续添二十字组成六十吉字行辈诗开列于后,诚望以谱定字辈为后世子孙取名。凡吾族人谨请遵守,尤以不犯祖讳为盼!</p><p class="ql-block"> 君孔衍元会 文章焕泰昌</p><p class="ql-block"> 道德淑盛化 嗣续绍尧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亭建伟业 明恩传继广</p><p class="ql-block"> 宏志振华夏 荣福庆吉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忠孝维家本 俊贤泽永长</p><p class="ql-block"> 兴毓承天佑 殿圣昭显扬</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代 君</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代 孔</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代 衍</p><p class="ql-block">笫十六代 元</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代 会</p><p class="ql-block">第十八代 文</p><p class="ql-block">第十九代 章</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代 焕</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代 泰</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代 昌</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代 道</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四代 德</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五代 淑</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六代 盛</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七代 化</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八代 嗣</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九代 续</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代 绍</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一代 尧</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二代 唐</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三代 先</p><p class="ql-block">第三十四代 亭</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五代 建</p><p class="ql-block">第三十六代 伟</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七代 业</p><p class="ql-block">第三十八代 明</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九代 恩</p><p class="ql-block">第四十代 传</p><p class="ql-block">第四十一代 继</p><p class="ql-block">第四十二代 广</p><p class="ql-block">第四十三代 宏 </p><p class="ql-block">第四十四代 志</p><p class="ql-block">第四十五代 振</p><p class="ql-block">第四十六代 华</p><p class="ql-block">第四十七代 夏</p><p class="ql-block">第四十八代 荣</p><p class="ql-block">第四十九代 福</p><p class="ql-block">第五十代 庆</p><p class="ql-block">第五十一代 吉</p><p class="ql-block">第五十二代 祥</p><p class="ql-block">第五十三代 忠</p><p class="ql-block">第五十四代 孝</p><p class="ql-block">第五十五代 维</p><p class="ql-block">第五十六代 家</p><p class="ql-block">第五十七代 本</p><p class="ql-block">第五十八代 俊</p><p class="ql-block">第五十九代 贤</p><p class="ql-block">第六十代 泽</p><p class="ql-block">第六十一代 永</p><p class="ql-block">第六十二代 长</p><p class="ql-block">第六十三代 兴</p><p class="ql-block">第六十四代 毓</p><p class="ql-block">第六十五代 承</p><p class="ql-block">第六十六代 天</p><p class="ql-block">第六十七代 佑</p><p class="ql-block">第六十八代 殿</p><p class="ql-block">第六十九代 圣</p><p class="ql-block">第七十代 昭</p><p class="ql-block">第七十一代 显</p><p class="ql-block">第七十二代 扬</p> <p class="ql-block">16、始迁异乡汇集 </p><p class="ql-block"> 本次续修我们增加了《始迁异汇集》,此集源于焕坤祖的一项提议。</p><p class="ql-block"> 本族宗亲支派甚多,部分宗亲特别是外埠宗亲,虽然知道自已是从刘家黄茂迁出的,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在让族众提升爱族惜谱意识!</p><p class="ql-block"> (注:已入谱)</p><p class="ql-block"> 凡我族裔素怀慕族之念,敬祖之心。自三代分支,五代始 五六七祖(俱失讳)三兄弟首迁到梁山河西刘七庄立莹掌券始,后裔陆续迁往鲁豫多地并在迁徙地立茔掌券成为一方始祖。现根据老谱所载将各地首迁外埠宗亲汇集成篇。望居外埠宗亲自查出处!</p><p class="ql-block">一、以下为铜头始祖三代长支 之庸公后裔由本村迁出:</p><p class="ql-block">第七代 朝卿祖 迁往罗星</p><p class="ql-block">第十代 登科祖 迁往张徐村</p><p class="ql-block">以下均由张徐村迁岀</p><p class="ql-block">十四代 孔卓祖 迁往宁阳城北刘家庄十四代祖以下迁往大村</p><p class="ql-block">十三代君祖分支以下迁往魏家平陆十五代 衍诚祖 迁往宁阳城北程家海</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代 之圣祖 迁往宁阳城西耿庄村</p><p class="ql-block">二、以下为铜头始祖三代二支 之常公后裔由本村迁岀:</p><p class="ql-block">笫十六代 元向祖 迁往汶上县南泉沟</p><p class="ql-block">三、以下为铜头始祖三代三支 之则公后裔由本村迁出:</p><p class="ql-block">第五代 五祖六祖宽祖迁往梁山县刘七庄</p><p class="ql-block">第十代 昭祖 迁往梁山县南袁口 </p><p class="ql-block"> 十六代 永信祖 由袁口迁往汶上东门 </p><p class="ql-block"> 十六代 永柱祖 由袁口迁往汶上城西孔楼</p><p class="ql-block">第十代 见吴祖 迁往梁山县小屯 </p><p class="ql-block"> 十七代 文桐祖由小屯迁往东草庙</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代 衍绪祖 迁往曲阜城北李家洼</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代 敢生祖 迁往河南省白阳县第十二代 巨先祖 迁往河南省方城县桃园村</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代 巨起祖 迁往河南省社旗县桃源村</p><p class="ql-block">第 十二代 巨升 巨德 巨旺祖 迁往河南省叶县桃源村</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代 尽孝祖 由方城县赵河镇桃园村迁往姫庄村</p><p class="ql-block">第十代 邦宁祖 迁往方城县赵河孙彰小刘庄</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代 衍禧祖 迁往演马庄</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代 奇恒祖 迁往宁阳郭家村</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代 守柱祖 迁往宁阳县潘家黄茂</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代 克勤祖 迁往宁阳城北仁贤庄</p><p class="ql-block">四、以下为铜头始祖二代长支后裔</p><p class="ql-block">汶上刘黑村系铜头始祖长支之后以前失续自第十三代法望祖又接续上 十五代 失讳 由刘黑村迁往汶上南站周庄</p> <p class="ql-block">17、关于《刘氏族谱》中续谱次数的疑点 </p><p class="ql-block"> 本次续谱名誉上为第九次续谱,实际是有出入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有记载的首次续谱是十二代汉祿祖在康熙五十八年,由十二代如璜祖作序,成谱于康熙五十八年即1719年,是接续,而不是首次创谱。康熙五十八年至今303年间已接续了九次。即平均每34年接续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遗憾的是明朝永乐二年到康熙五十八年的315年间没有创谱及续修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但据首次谱序 " 崇祯十五年己卯科举人讳熛祖携谱守城后因失城被兵火焚烧家谱失迷祇记 " 中,证明315年间有家谱在传承。这期间我们的祖先在鲁豫大地上繁衍生息、名贤辈出。如果没有续修的话,今天我们的族譜上怎么会名讳俱全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通过最近发现的梁山刘七村珍藏的据推算为清乾隆二十三年第二次 ( 没有谱序记录 ) 续修的原始老谱,谱后的《合族祖茔存谱序》载 "西南老林铜头始祖掌券十祖失讳西南行穴十一祖失讳止记 ″。十祖十一祖失讳 ( 名字可能是后来加上的 ) 这一记载,说明十祖十一祖后四五代之后才开始创谱的,不然的话后人怎么不记得祖父或曾祖父名字呢,据此粗略估计《刘氏族譜》是在始祖来鲁后的七八十年后才开始创谱的,即公元1480年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按照族譜34年一续的算法,约230年间从创谱到康熙五十八年首次续谱,将会接续七次或更多。至少也会有五六次以上的接续,我们今天才会看到如此完备的族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如此,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到2021年的617年中,从祖先创谱至今应该是续修了十五六次才是合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18、 铜头老祖后二代及待武村之谜</p><p class="ql-block"> 刘黑家村系铜头始祖长子之后以前失叙祇记、从十一代开始</p><p class="ql-block">汶邑城南周家庄一支从刘黑村移出,以前失叙今访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梁山县刘七村珍藏的前清时期手写老谱《刘氏族谱》记载,二代斛祖、开祖、斗祖不知与十祖兄弟居几,待武村掌券相传已久,止记。</p><p class="ql-block"> 二代 斛生一子 让</p><p class="ql-block"> 三代 让生一子 贵</p><p class="ql-block"> 四代 贵生一子 路</p><p class="ql-block">解祖十二代孙志文 、志武、志德、重印、志行、志孟。</p><p class="ql-block"> 十三代孙 士杰</p><p class="ql-block"> 白茂一枝不知是待武出去、不知是黄茂村出去,止记。</p><p class="ql-block"> 据此,铜头老祖二代兄弟十一人中有记载的应更正为: <span style="font-size:18px;">斛祖、开祖、斗祖、十祖、十一祖五支,斛祖在待武村立茔掌券,但待武村现不知在何地,待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据此,待武村家谱上已有十三代,而我们老谱也已记载了十五代,也就是说,待武一支在当时和我们十祖之后同宗不同谱,并且有联系,但不知二代斛祖、开祖和斗祖兄弟三人怎么排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另外有白茂一支,谱上无载,不知是待武和黄茂哪支所出,待考。‘</span></p> <p class="ql-block">19、关于熛祖的记载及故事探研</p><p class="ql-block"> 忠孝两全的举人 刘熛 </p><p class="ql-block"> (已入谱) </p><p class="ql-block"> 据第一次谱序载 " 崇祯十五年己卯科举人讳熛祖携谱守城后因失城被兵火焚烧家谱失迷祇记 " 。根据现存的明朝《山东乡试齿录》记载,崇祯十二年山东省乡试宁阳县录取了两位举人即周爰访和刘熛,崇祯十二年乃公元一六三九年亦是农历己卯年,熛祖在己卯年考中了举人,所以被称为"己卯科举人”。 </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即崇祯十五年,遇到了明朝灭亡前的清军入关。查阅史料《东华录》可知,一六四二年十一月,清军由多尔衮率领,四路南下,陷真定、广平、顺德、大名等地,直抵兖州府。 </p><p class="ql-block"> 据《兖州史话》之二十六章载:清兵进入兖州城后,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四座城门放火烧毁三座。城内民房棼烧殆尽,百姓被杀无数。兖州军民奋起还击,监军参议王维新,与多个清兵搏斗后,英勇牺牲;推官李昌期,是进士出身,却持刀上阵,英勇杀敌,最后为国捐躯;副将丁文明,一人轮战数个清兵,他目眦尽裂,越战越勇,终因寡不敌众而倒下;滋阳知县郝芳声,在倒下之前,犹大呼“杀贼”之声不止;兖州知府邓藩锡在力战之后,被清兵捉住。砍断了他双臂,最后竟残忍地把他大卸八块,肢解而死。这次是兖州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次战争! </p><p class="ql-block"> 按明朝建制宁阳县属于兖州府管辖,且刘家黄茂距兖州城只有三十公里之距,崇祯十五年熛祖携谱守城与兖州之战高度吻合,应就是这个事件。 </p><p class="ql-block"> 熛祖是族内第十代,外敌入侵大明朝时,作为考取了举人的热血青年,响应国家征召,带兵参加了抗击清军的战斗,与官兵同生死共命运,英勇杀敌。据民国十四年本谱枚章祖撰写的谱志云;“熛祖带兵守城将老谱携去,城破殉难遂被焚”,随着兖州城的失守,携譜英勇就义,为国捐躯! </p><p class="ql-block"> 抗击清军为忠君报国,与敌人撕杀时还不忘携带家谱乃至孝情怀,大孝也!熛祖让我们见识到了我们刘氏族人的风采与气魄! </p><p class="ql-block"> 此为忠孝两全的英雄,熛祖应为吾族人之典范!</p> <p class="ql-block">20、第九次续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序</p><p class="ql-block"> 尝闻“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余考家世,源出祁姓,为帝尧陶唐氏之苗裔,祁姓乃黄帝裔孙陶唐氏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祁氏受封于刘国,其子孙以国为姓,亦即姓刘,此吾刘姓一脉之始也。 至秦,沛县刘邦高祖打败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四百余年基业,此后孝子慈孙相继积德以结天缘,故历久而弥新,贤达才俊代不乏人。刘氏族人在历史长河中先后建立了八个王朝,在帝王位六百七十六年,称帝者五十九人,称王者达九十二人。故吾刘氏乃国之皇族大姓也!</p><p class="ql-block"> 自铜头始祖甲可公由晋迁鲁到汶邑城南流渠堡至今六百余载,二代十祖十一祖移居本村后始有谱牒详述。首续至今已接续九次,皆有稽考。</p><p class="ql-block"> 吾族人子孙繁茂,人丁兴旺,六百余年间由本村迁徙到多地,聚而成村者,盖本县、梁山县、汶上县、河南方城县、社旗县、泌阳县及叶县等省市辖区二十多个自然村,同时散居于全国及世界各地的本族血脉不计其数。</p><p class="ql-block"> 谱者 “ 统其祖考之所出,别其子孙之所分 ”, 是记载族史必需的载体,续修当与时俱进。本次在承继原谱体例的基础上,增加其女性入谱,子与女同被列入了世系录,使吾族谱的齿序记载更趋完善。</p><p class="ql-block"> 经二十代孙焕坤首倡,阖族公议, 此次再续添二十行辈,以与清道光二十一年老谱所载及九三年续修时所列行辈组合,六十行辈循环往复使用,以使吾刘氏后人昭穆有序,代次分明。新续行辈如下:</p><p class="ql-block"> 忠孝维家本 俊贤泽永长</p><p class="ql-block"> 兴毓承天佑 殿圣昭显扬</p><p class="ql-block"> 鉴于族众查阅难题,根据原谱的支脉排列特点,此次续修添加了目录,改进了页码,页侧标注了所属支派明细、住址及代次,卷首设计并添加了刘氏图腾,拜塑了始祖造像。谱册使用高档生宣印制且装祯精美适宜收藏,印谱 280套。使欲尊祖敬宗,查考亲疏者,无不开卷可得矣!</p><p class="ql-block"> 拜读梁山刘七村宗亲珍藏的清代乾隆年间老谱,发现了记载始祖及各支脉祖坟迁葬详情的《合族祖茔存谱序》现抄录于后,整理并增补了《始迁异乡汇集》。不惟使后之子孙知过墓而生敬意,守其谱以明本源也。</p><p class="ql-block"> 续修之始由吾族各支派代表在本村西南老林拜谒了始祖坟茔,并举行了隆重的祭祖大典。勖吾宗亲当饮水思源,追念祖德宗功,树族昌我荣之帜,继往布新,厚德勤业,报国兴家。聊以使铜头老祖之子孙更加兴旺发达为幸,是为序!</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代孙 焕坤 纠首</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三代孙 道令 纠首</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二代孙 彬昌 沐手序书</p> <p class="ql-block">21、九修族谱《后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全体宗亲的共同努力下,经理事会勤勉工作,编辑人员精心汇总编撰,一部图文并茂,详实珍贵的九修版《刘氏族谱》终于告竣。可喜可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列祖列宗开疆拓土之卓越功勋,始祖以一人之身,转而传之千万人之身,创造了吾族六百余年的光辉历史。开卷阅之顿感家族文化穿越时空的无限魅力,抚卷思之,感激涕零,豪情满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缘分,河南社旗的一支宗亲历经近三百年的风雨沧桑,又回到了我们大家庭的怀抱,这是我们刘氏家族的一大幸事!自清康熙年间,十二代巨先祖、巨起祖、巨升祖、巨德祖、巨旺祖兄弟五人迁徙至河南方城后,他们在方城、社旗、叶县等地建立了多个桃园村,当时这是何等的壮举!由于旧时信息闭塞且山隔远阻,惜五支中四支失续,在二十代孙焕礼和二十三代孙中道及二十四代孙顺祥的不懈努力下,社旗一支终于圆满!余下未归者还望后贤成全,未来可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宗亲中的贤达踊跃捐资,使续修事业得以顺利进行!本次增加了功德榜,将捐赠者名字载入谱册!由于刘家黄茂的历史为我们刘氏族人所创,利用此次续修所余资金我们建了一所村史馆,以教化后来子嗣报本追远,继往开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续修家谱,看似简单,实则浩繁。开始由二十代孙焕坤及二十三代孙道令倡议并策划,召集族众协商,听取贤能者建议,制订修谱计划,最后促成了此次族谱的成功续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次修谱始于己亥冬月,不久便遇到了新冠病毒在全球的大流行。 有诗记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民封控静尘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户掩门扉路失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冠肆虐已三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旧排队做核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谚云:“大疫不过三年”,然三年后至今全国仍在实行封控和静默管理,当然我们刘家黄茂也不能独善其身,致使续修工作断断续续,历时三年之余方成谱告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始祖迁鲁,迄今已六百余载,其历史可谓悠久矣。稽考先人踪迹,时代变迁中多已浸没,欲知详情而不得!然吾族谱历史资枓只有序言所记,世系谱册中亦有部分涉猎,其余则究无从覈其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次对吾家族传承脉胳进行了梳理,综合表述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源于山西洪洞、脉发流渠铺、望出刘家黄茂,枝分山东宁阳、梁山、汶上及河南方城、社旗、叶县及泌阳等地。(注:经河南宗亲考证,老谱所载白阳县应为泌阳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族系关系表述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始祖甲可公开宗、老三支立派,以世次行辈为基准延续血脉,由鲁豫多地、多支派组成的大宗族体系,这个体系我们称之为宁阳黄茂刘氏族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吾族历次修谱有只撰序言的惯例,唯第六次续修时枚章祖撰写了《谱志》,为研究老谱失而复得提供了依据。此次续修首创了《根祖文化》板块,考其姓氏、源流、迁徙、坟茔、字辈、人物、家族文化等等,意在让族众更多的了解家族的历史及变迁,增强族众研究家族文化的兴趣及爱族惜谱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据族谱中的资料加以深度探索,发现了一些有记载但族众熟识无睹的细节,于是撰写了《祖源考》、《族谱考》,以加深族众对家族源流的更直观更深层次的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人物章节中,以谱序和谱志记载为依据,后又查阅了现存的明代《山东省乡试齿录》及巜兖州史话》等与熛祖身世及亊迹相关联的一些文献和证据,然后对熛祖的历史进行了还原!更期待后贤续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增加了名人论谱及历代刘氏皇帝一览表,以此让族众了解家谱文化对家族发展的重要性、增加族众对姓氏文化的荣耀及自豪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次增加的《根祖文化》,因无前人经验借鉴,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使其完美,但由于才疏学㳀,文中难避纰缪之憾,亦会挂一漏万,谱系造册中亦难避用字疏漏等舛误,盼族人加以圈点,以利后来贤能者补遗圆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二代孙 彬昌 </p><p class="ql-block"> 著名书法家 诗人 沐手恭书</p><p class="ql-block"> 岁在二零二二年腊月吉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