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英的美篇

焦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读《论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 “仁”之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论语》是编纂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体,看起来比较自由,但似乎也有一定的章法。比如20篇每篇有大致的主题,第一篇学而第一是讲为学的,第二篇讲为政,八佾第三主要阐述礼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这章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开始主要是了解孔子关于“仁”的核心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年五一我去山东淄博去齐文化博物馆参观,才了解到“仁”的思想,本源即出于东夷,内部极为安和,对外亦能讲信修睦,这是“仁”的思想和社会基础。“仁”之思想在此后得到齐人的继承,管仲执政,顺应民心,所谓“民之所欲,因而与之,民之所恶,因而去之”,已将“仁”提升到“以民为本”的高度。这些都成为孔子“仁”之思想的来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孔子之学被称为仁学,或者内仁外礼之学,孔子的“礼”与“仁”正是吸收了鲁文化中的“礼”与齐文化中的“仁”。 还有一种外义,内仁之说,仁和义一内一外,相互表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齐鲁文化是孔子成为伟大思想家和中华民族“圣人”的文化根基和思想渊薮。《论语》中有109处提到仁,可见孔子非常重视它,把仁作为最高道德标准和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问,子贡、子路、冉有这些弟子这么优秀,是不是达到仁者的境界了呢?孔子都回答:不知道。实际就是说他们还没达到,孔子把“仁”作为很高的道德标准、境界、原则,孝悌、忠恕、信义、志勇这些,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实践仁德的。“仁义礼智”在朱子看来可以是并排的,也可以“义礼智”都在仁的范围之内,是由仁而出的,这是我们中国人“体用”的思维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里仁为美”,郑玄讲“里”是人之所聚,人们聚集的地方,我们说乡里、故里,在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5家是邻居,五邻是25家,作为一个乡里,“里仁为美”是说居住在有仁者做邻居,或者风俗仁厚的乡里,这是一桩美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择不处仁,焉得知”,“处”朱子标注是尚声,相处的意思,“焉”是平声,安能、怎么能等等这样的语气副词,这里“知”通“智”,这两个字在文言中经常通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不知道选择仁者,或者风俗仁厚的乡里去相处、居住,这怎么能算是智者呢?这个“知”是该当如何、不该当如何都很明白,明理不惑,是非分明为知。儒家认为,人生来具有光明的仁德良知,但是人会受到秉气所拘、物欲所蔽。比如父母遗传、自己脾气性格、及外界欲望对自己的遮蔽和困扰,所以虽然人有仁德本性,但不能完全按照人的本性为人处世,所以需要不停的学习、修炼,智慧的选择所处的环境、人和事,减少对心灵的障碍,所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住的环境民风淳朴、知书达理,和居住在污秽不堪、粗俗野蛮的环境,对自己,特别对孩子的成长,当然影响很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家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出自《西汉烈女传》,孟子父亲早亡,中国历史有这个现象,圣人无父,这些圣贤往往父亲早早不在,是母亲含辛茹苦,一手拉扯大,幼年家境贫寒,从小心有志向。孟子也是这样,母亲带他孤儿寡母住在墓地附近,小孟子小时候就老学人家哭丧,于是孟母下决心带他搬家,第一迁搬到了街道旁,周围都是商贩,小孟子就学人家吆喝、做买卖,孟母说,“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在这住对孩子不好,再搬,挨着屠夫住,每天杀牛宰羊,小孟子就也一天磨刀霍霍,学着杀牛宰羊,孟母又坚决搬家,这是二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有人考证说孟母二迁之地就在太原,一位开发商开发的别墅就打这个旗号“孟母二迁之地”,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孟母二迁之地是屠宰场,第一,它不是好地方,第二它不吉利,这位开发商不以为然,说:有名人总比没有强!不听劝告。后来这个楼盘出事了,拆迁时候死了人,现在还是烂尾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二迁还不行,孟母就又搬,搬到了学宫之旁,小孟子玩耍也是学着摆礼器,揖让进退。孟母感到这才是孩子成长的好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故事我们幼儿园、小学都讲,但是我们现代化的社会,城市小区高楼林立,可能绿化不错,可是文化气息非常少,而且家家户户关门闭户,邻里互不往,来也谈不上什么“里仁为美”“择不处仁”,这很可惜,孩子从小的印象中就感觉人与人互不交往,这怎么会有“里仁为美”的感觉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给孩子找学校也是,很多人图名牌、图硬件、图高分,其实首先要看,学校是不是在搞教育,校长和老师是不是有素养、有教育情怀的人,是不是在教做人, 这也是“择不处仁,焉得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者,我们俗话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友非常重要,交往什么人,就会受到什么人的影响。《朱子治家格言》里讲“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老和品行恶劣的人交往亲密,当然会收到牵累,朋友打架、酗酒、赌博,你能不受到牵累么?“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和善良、厚道、理性、靠谱的人做朋友,有了危难,还能得到他的帮助,这是择人而处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居住环境、结交朋友之外,选择工作、职业也应择人而处,要知道“里仁为美”。孟子做了个比喻,有做弓箭、做盾牌的,有医生,有做棺材的匠人,他们的人性没有不一样的,但是职业不同,心思就不同,做弓箭的人唯恐射不伤人,做盾牌的人唯恐被人伤,当医生的就怕把病治不好,做棺材的就盼着有死人,所以选择职业也是要有智慧的,要选择和仁德有关的工作,这是一种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比如前段时间北京幼儿园虐童事件,父母发现孩子被扎针、喂白色药片,引起公愤,社会一片哗然,但是,其中刚到幼儿园工作不到一年的小老师,后来被刑拘了,这件事成了她终身的耻辱。幼儿园老师的职业当然是好的,刚毕业的小姑娘也是好的,但是周围环境、其他的老教师心眼不好,教她的都是禽兽的做法,孩子不好好睡觉就喂药片,不好管教扎一针就听话了,当然,她自己也没定力、没智慧,爹妈学校没有教她怎么做人,怎么做老师,交往学习哪些人。后来东窗事发,刚进入社会就坐牢了,一辈子追悔莫及。所以“里仁为美”、“择人而处”,这是智慧,也是定力,首先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态,也得先把自己的三观端正,需要有定力、有信念,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