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五年前写的哈尔滨探访 《教堂之城看教堂》

牛树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去冬以来,我的家乡哈尔滨因冰雪文化爆火全网后,哈尔滨的旅游热度持续不减,冬有冰雪,春有花,夏有清凉……。网红们一直守在哈尔滨,不断地发出全方位、多侧面的深入报道。其中,最引我关注的,是对哈尔滨教堂的报道,因为我15年前也对哈尔滨的教堂进行过同样的探访和报道,发在当年的Q Q空间里,题为《教堂之城看教堂》。现在回头看,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除附加了一幅圣伊维尔教堂被重新修复后的照片外,基本原封不动做成美篇,和美友们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对家乡哈尔滨的教堂并不陌生。上小学时,我家住道里区地包小市,附近就有一个小教堂,经常有洋人和国人在那里举行宗教活动,我有时路过,还趴着门缝往里看一回儿,只觉得那里面很庄严也很神秘。上初中时,我家搬到了南岗区黑山街,黑山街与教堂街(现在叫革新街)相交。教堂街,顾名思义——有教堂的街,而且一大一小有两座。大的,很壮观,开始,还能听到叮叮咣咣的敲钟声,后来就听不到了,变仓库了;小一点的,没去过。我上高中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大学红卫兵拆毁省博物馆前的圣尼古拉教堂时,没有叫上我们中学红卫兵,当时还有点失落,现在看,那真是胡来!据说哈尔滨的圣尼古拉教堂,乃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座木结构的东正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前我对家乡教堂的印象,大体就是这些,当然也知道哈尔滨有“教堂之城”的说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年来,不断从各种媒体上看到圣索菲亚教堂的图片,圣索菲亚教堂几乎成了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为此,今夏(2009年)我回哈时,专门去看了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圣索菲亚教堂,果然名不虚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直插云天的巨大的洋葱头式穹顶,把整个建筑物烘托得蔚为壮观。建筑面积721平方米,高53.35米,四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一座东正教教堂。那天正好是风和日丽、白云蓝天,偶尔有成群的鸽子从穹顶上面飞过,有一种说不出的意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原是进驻我国,保护中东铁路的沙俄军队的一座随军教堂,军队撤离后,留给了俄侨,俄侨又于1912年、1923年两次重建,于1932年落成并保留至今。 建筑风格属拜占庭式,但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和“洋葱头”造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到里面,一幅 “最后的晚餐” 壁画十分醒目,巨大的吊灯也是原装,里面正在举办《哈尔滨建筑艺术展》,最吸引人的部分还是早年的欧式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教堂过去一直处在一群老旧建筑物的包围之中,“藏在深闺无人知”。1996年,市政府斥资修缮,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修缮后的圣索菲亚教堂与新开辟的圣索亚广场浑然一体,相互映衬,日有日景,夜有夜景,更加富丽堂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完索菲亚教堂,我意犹未尽,接连几天,又一气看了10几座教堂,这时才弄明白了“教堂之城”的含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19世纪末开始,哈尔滨曾一度汇集了大小不等风格不一的54座教堂。一个并不很大的新兴城市拥有这么多的教堂,可谓“林立”了。听老哈尔滨人讲,每次祈祷时间一到,总是圣尼古拉教堂(中央教堂)的钟声率先响起,接着全市教堂的钟声响成一片,那时,走在街上的洋人会停住脚步,冲着教堂的方向,在胸前划着十字,待钟声过后才走。其实,50年代初我家刚搬到哈尔滨时,也曾见过这般景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教堂,除了为数众多的东正教堂外,还有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犹太会堂和洋清真寺,可谓洋教齐全。其建筑风格则汇集了巴洛克式、拜占庭式、罗马式、俄罗斯式、歌德式、犹太式和阿拉伯式,俨然是个建筑艺术的大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洋教堂,自然是洋人所建。哪来的这么多洋人?——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而大量涌入,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而大量滞留和继续涌入。这些人,主要是俄罗斯人,同时也有少量东欧国家人,据《哈尔滨市志》记载,1922年,哈市的侨民196510人,占哈市总人口的51.69%,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果说,他们最初的涌入带有殖民色彩的话,那么他们的滞留和后来的涌入就只有流亡色彩了。为此,纯朴善良的哈尔滨人一直善待他们,同时,他们也为哈尔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人,无论是殖民还是流亡,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于是,便有了林立的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这些风格各异、绚丽多姿的教堂已成了哈尔滨一道独特的风景,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建筑艺术的奇观,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人到此一游。</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辉煌典雅的圣索菲亚教堂(东正教)。</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索菲亚教堂内部,有音乐爱好者正在这里歌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堂内巨大的吊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原东正教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南岗区革新街与士课街交界处,就是我上中学时我家附近的那座教堂。始建于1926年,最初为随军教堂,巴洛克式建筑,面积1005平方米,1980年改为圣母无染原罪教堂(天主教),并恢复了宗教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圣母守护教堂,又称圣母帡幪教堂(东正教)。</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始建于1922年,罗马式建筑,也是希腊东正教教堂的基本样式。至今这里还存有1899年在莫斯科浇铸的重达2600公斤大钟。1982年整修,1984年恢复宗教活动。由于该教堂最初由在哈的乌克兰信徒管理,所以也叫乌克兰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尼埃拉依教堂(基督教)。</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是一座带有北欧风格的哥特式砖木结构的教堂。始建于1914年,当时仅供德国侨民和各国领事馆的教徒使用,新中国成立后辟为基督教堂,沿用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5、耶稣圣心主教座堂 (天主教)。</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211号,与尼埃拉依教堂斜对。始建于1906年,哥特式建筑,原为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由波兰侨民建造,也叫波兰天主堂,2004年重建,是黑龙江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塔尖高51.6米(门前正在修地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6、圣母安息教堂(东正教),亦称乌斯平卡亚教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南岗区南通大街208号。始建于1908年,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公墓教堂,拜占庭式建筑,现为娱乐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7、圣伊维尔教堂(东正教)。</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位于道里区霁虹街工厂胡同(注:现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 建于1908年,原是随军教堂,巴洛克式建筑,其规模与气势仅次于圣索菲亚教堂。与众不同之处是它的上面原有一大四小5个“洋葱头”,文革时被周边的“革命群众”拆除。我造访那天,发现该教堂通往地下室的门敞开着,试图下去看看,刚走下楼梯,发现过道两侧的房间住满了流浪者,脏乱到了极点,我怕惹着他们,便退了出来。此外,该教堂还有一个附属孤儿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附属孤儿院,现被民宅包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附属孤儿院侧门上方的马赛克镶嵌画仍旧完好,清晰可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附:2017年修复后的圣伊维尔教堂(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8、 鞑靼清真寺,又名土耳其清真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位于道里区通江街108号。始建于1906年,1922年重建,兼有阿拉伯和拜占庭两种风格。据说是鞑靼人(俄罗斯少数民族之一)在远东地区的唯一遗迹。</span></p> 9、犹太新会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位于道里区经纬街,始建于1918年9月,典型的犹太式建筑,是犹太人举办宗教仪式和进行社区活动的重要场所,规模也够宏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0、犹太总会堂,也叫老会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位于道里区通江街82号。始建于1907年,犹太式建筑。1931年6月毁于大火,很快得以重建。这里曾是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哈尔滨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犹太丧葬互助会的办公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资料:中东铁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东铁路是指沙俄政府在清朝末期修筑的,从俄国赤塔经中国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到达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西伯利亚铁路,在中国境内的一段。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亦称“东清铁路”、“东省铁路”,是沙俄政府以准备日俄战争为借口,强迫清朝政府同意,而在我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带有明显的侵略和殖民性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东铁路建于1896-1903年,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南至大连。日俄战争后,南段(长春至大连)为日本所占,称南满铁路。十月革命后,北段由中苏合办。抗战胜利后,全线合称中国长春铁路,简称“中长铁路”。由满洲里经哈尔滨到绥芬河是中东铁路干线,全长1480多公里;由哈尔滨经长春到大连是中东铁路支线,称南满铁路,全长940多公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