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南昌苏圃路1号 叶挺指挥部旧址

江西老驴

<p class="ql-block">南昌二中校门南侧有一组群雕《子羽游学》,是纪念豫章名人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人,孔子弟子,属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据考澹台灭明去世后葬于苏圃路二中校园内。</p> ▲群雕《子羽游学》 南昌市苏圃路1号南昌二中校园(原名心远中学)内,有一幢平面布局对称的工字形楼房,两层砖混结构,坐北朝南,外墙为青砖绵砌的清水墙,屋面为木人字梁结构,上铺传统小瓦。小楼建于1925年,为当年熊育鍚(简写钖,yáng)开办的心远大学的校舍之一。(熊育钖(1868年一1942年) 字纯如,号炳仪,南昌县人。祖父辈善经商,积资百万,致富后建"心远堂",以鼓励资助子弟读书。) ▲叶挺指挥部旧址 1927年7月下旬,叶挺率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从九江来到南昌,将师部设在这里。楼上是当时指挥部的办公室、会议室和电话总机房,楼下住着警卫部队。7月30日下午,叶挺在这里的二楼会议室召开全师营以上军官会议,传达南昌起义的决定并布置了战斗任务。起义胜利后部队改编,叶挺任第十一军军长,这里便成了第十一军指挥部。<br><br>在八一起义军南下后,叶挺指挥部这栋二层小楼仍为心远大学校舍。不久因经费等原因,心远大学停办,校舍由心远中学使用。1949年9月,南昌市人民政府将心远中学和另两所私立中学合并,改为南昌市第二中学,这里便成为二中的教学楼和办公楼。<br><br>1961年3月4日,叶挺指挥部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文化部以(82)第569号文批复同意叶挺指挥部为“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之一。 ▲南昌二中主楼 南昌二中隔苏圃路与东湖相望,湖中有岛百花洲。这里清代为贡院,1932年辟为湖滨公园, 1950年7月命名为“八一·公园”。经常从二中门前走过,也曾进到校园看见过那幢工字形小楼,但没有开放。前几天来到此地,校门紧闭,问门口的交警如何进去看叶挺指挥部旧址?回答我,直接和门卫联系。来到警卫室敲窗户,有人探出头,我告知想进去看旧址,保安起身开门,让我出示身份证登记入内,并热心地告知指挥部旧址在操场边上。做好了被拒之门外的准备(之前有过想拜访位于淮安文通中学内国保单位文通塔和想拜访位于海宁中学内的长安画像石墓和仰山书院,均被告知学校重地不得入内的经历),没想到获准进入,喜出望外。 ▲操场边的这栋小楼就是叶挺指挥部旧址。 拜访那天是周六,不知平常日子是否允许进入。周末校园内几乎没人,很清静。走到操场,看见一幢老房子矗立在东边,走近一看,正是叶挺指挥部旧址。楼前一棵树龄二百年以上樟树,枝杈伸向楼房,犹如卫士守护一般。 ▲老樟树 ▲百年前这棵樟树就在这里,一直护卫着这栋百年建筑。 走近旧址,被告知要登记信息。我说刚才在校门口登记了啊,回答说是两个部门,这里是八一起义纪念馆旧址群,并说如果用支付宝扫码登记,那么到其他几个旧址都通用。保安兼讲解很敬业,从他口里知道了这个陈列馆直到2017年才正式对外开放。 事实上,在1977年8月1日(建军50周年)之前,这幢楼一直是老师的办公室和学生的教室,1977年,人民政府将旧址内两间教室交八一起义纪念馆布置陈列并管理使用。该旧址部分房间恢复原貌,并对外开放。那时候是部分恢复原貌,其中有些房间还是有学生在里面上课的,当做教室使用。<br><br><div>据了解,叶挺指挥部作为旧址保护起来,而没再作为教室是在2007年以后。当时,恰逢人民军队建军八十周年,叶挺指挥部旧址由八一起义纪念馆全面接收、管理,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维修、复原,在旧址一楼和二楼分别布展陈列。2017年人民军队建军九十周年正式对外展出。<br></div> 一楼的展览《骁将的坎坷——叶挺生平展》,详细介绍了叶挺为革命做出的贡献和在南昌起义中的不朽功勋。 叶挺将军一生坎坷且精彩。叶挺独立团北伐时威震四方,作为北伐名将,他听从党的召唤率部参见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受党内王明等人“过左”政策影响,他被迫离开了党,开始长达十年的海外流亡;抗战爆发,他响应党的号召,返回祖国,担任新四军军长,奔赴抗日前线,建立赫赫战功,被毛主席誉为“领导抗敌,卓著勋劳”;皖南事变后,他被国民党囚禁五年。五年铁窗,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以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誓把国民党反动派的牢底坐穿;他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出狱,便强烈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四﹒八空难”,将星殒落,苍天生恨,山河同悲! 1925年9月,叶挺由莫斯科回国,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通称叶挺独立团)。叶挺独立团1925年11月21日正式成立,团部设在肇庆阅江楼。全团2100多人,叶挺担任团长,独立团担任北伐先锋,被誉为"铁军"。 ▲肇庆阅江楼旧址 在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兼十一军军长,为创建伟大的人民军队立下了不朽功勋。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广州起义失败后,受党内王明等人“过左”政策影响,他被迫离开了党,开始长达十年的海外流亡。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在共同抗日基础上,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叶挺响应党的召唤,结束十年海外流亡生涯,返回祖国,成为新四军首任军长,带领部队奔赴抗日前线,建立赫赫战功,被毛主席誉为“领导抗敌,卓著勋劳”。 1941年1月6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奋战7昼夜,除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在与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被扣押的新四军军长叶挺交付“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b>皖南事变</b>,它是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 皖南事变后,叶挺被国民党囚禁五年。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期间,他用自己的生命与鲜血,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不朽诗篇--《囚歌》:<br>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br>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br>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br>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br>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br>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br>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一再与蒋介石交涉,要求立即释放叶挺及其他被扣同志。终于在1946年3月4日,叶挺将军重新获得了自由。<br> 叶挺出狱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即致电党中央,请求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 ▲叶挺给中共中央的电文 3月7 日,党中央复电同意了叶挺的请求,毛泽东亲笔修改的电文写道:<br>亲爱的叶挺同志:<br>欣闻出狱,万众欢腾,你为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二十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和欢迎之忱。 ▲毛泽东亲笔修改的电文 到了4月初,叶挺接到中共中央的通知,到延安出席党的整军工作会议。4月8日这一天,叶挺将军乘坐飞机前往延安,但因云浓雾大,飞机撞到了山上而坠毁(网上有资料说是国民党军统特务制造的空难),同机的13人和美军航空员4人同时遇难,包括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我党领导同志,叶挺的妻子李秀文、11岁的女儿叶扬眉和2岁的儿子阿九。这一年,叶挺50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将星殒落,苍天生恨,山河同悲!</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在延安为“四八”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写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题词。</p> 在重庆的周恩来闻知叶挺遇难消息,悲痛欲绝,长歌当哭,他在《新华日报》上撰文,高度评价了叶挺的一生:<br>希夷,你是人民队伍的创造者,北伐抗战,你为新旧四军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马功劳。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一出狱,你就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见面,你就提到皖南死难同志,检讨皖南事变,要我交涉继续放人。我记住,我永远记住。我敢向你保证:我们要为保护人民队伍和释放一切政治犯而奋斗到底! 叶挺指挥部旧址复原陈列了军长办公室、军训处、十一军政治部、军医处、作战室等十余间房间,再现了当时的革命氛围。 二楼是《南昌起义时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展览,由开路先锋、八一建功、南征广东三部分组成,通过叶挺使用过的指挥刀、起义军军帽、马灯、斗笠等实物和文字、图片,较全面地展示了南昌起义中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的历史功绩。 站在指挥部旧址二楼廊道,望向南面的教学楼,一切是如此宁静美好,在这安宁祥和的时刻,重温叶挺将军和十一军的英雄事迹,被深深感动和震撼。叶挺将军的英名和他的不朽诗篇《囚歌》我会永远记在心中。 ▲校园里的孔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