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游记】2024 英格兰 - 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1)

JimZ

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正式名称为威斯敏斯特圣彼得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aint Peter at Westminster),又译为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或西敏寺,最初被作为修道院使用,逐渐演变成教堂的功能。自1066年诺曼(今诺曼底地区)征服者威廉一世在此加冕以来,威斯敏斯特教堂就一直是举行君主加冕仪式的教堂。此外,众多的皇家婚礼、葬礼、国家庆典和纪念活动也曾在此举行。与其它教堂不同,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皇家专属教堂。传说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公元959年时就已建成在伦敦泰晤士河中的一个小岛上。1045年至1065年间依忏悔者爱德华的命令重建,现在的教堂建筑由亨利三世于1245年下令兴建,融合英式和法式风格的哥特式建筑,是英国最重要的一座哥特式建筑,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div><br></div><div>有十八位英格兰、苏格兰和不列颠君主长眠在此,也是许多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人物的长眠之处,共有3300多人在此安葬,另外还有许多人物的纪念碑,除君主外,包括王室成员、政治家、贵族、军人、科学家、、文艺人士、医生、牧师等等,也有外国人。教堂的大部分地方都被墓地和纪念碑所占据,与其说是一座教堂,不如说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展示昔日大英帝国的辉煌历史。</div><div><div><br></div><div><div>图为威斯敏斯特教堂西门,伦敦的著名地标之一。</div></div></div> 威斯敏斯特教堂北门,是游客的入口处。 北门有三个门廊,中间门廊上有精雕细琢的雕刻,上方中间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有两个对称的飞扶壁。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北门外,圣玛格丽特教堂(Church of St Margaret)。 威斯敏斯特宫(左)和伊丽莎白塔(右)。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圣玛格丽特教堂、威斯敏斯特宫(英国议会大厦)和伊丽莎白塔(大本钟)一起被列为世界遗产。 进入威斯敏斯特教堂北门,就是北耳堂,游客必须按指定的路线参观,先走北边走廊,到西门,再沿中殿,穿过内殿唱诗台,一直走到后殿,最后沿南边走廊到西门出来。 北边走廊,这里游客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就像进入一座博物馆。 北边走廊和中殿是科学家之角,从大科学家牛顿、青霉素的发明者、外科学之父、天文学家、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者、到达尔文等众多杰出科学家,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div>上方牌匾左起:<br></div><div>2.约翰·亚当斯(John Couch Adams,1819~1892),英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最为知名的成就是仅通过数学计算的方式预测了海王星的存在与位置(1844年)。1884年,他以英国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子午线会议,通过采用英国格林威治子午线作为世界各国统一的0°经线(本初子午线)。但法国投票弃权,仍坚持以巴黎子午线做为本国的0°经线。直到1911年,法国才渐渐接纳格林威治0°经线😊。<br></div><div><br></div><div>3.约瑟夫·莱斯特男爵(Lord Joseph Lister,1827~1912),英国外科医生、皇家学会会长。他发明的外科手术消毒技术,大大降低了手术后死亡率,使外科手术成为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被誉为“现代外科学之父”。<br></div><div><br></div><div>4.阿尔弗雷德·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英国生物学家,与达尔文各自独立地发现了“自然选择”的进化机制,但达尔文认为“性选择”是进化机制的重要补充,华莱士则对“性选择”持怀疑态度,相信“看不见的宇宙之灵”在生物的演化,及对人类产生高级心智功能方面起到了作用。<br></div><div><br></div><div>5.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之父,旷世巨著《物种起源》的作者。目前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获得压倒性的事实支持,作为物种起源和人类起源解释的共识。</div><div><br></div><div>下方卧式雕像:约翰·塞恩勋爵(Rev. Lord John Thynne,1798~1881),英国贵族和英国国教牧师,担任威斯敏斯特教堂副院长45年之久,曾协助威廉四世国王(King William IV)和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 )在此举行加冕典礼。<br></div> 詹姆斯·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1818~1889),英国物理学家,建立了自然法则能量守恒。能量的单位之一“焦耳”(Joules),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br> 在食品标签上,“焦耳”用于表示该食品的能量(热量)。有些国家使用“焦耳”(kJ)作为能量单位,像中国;另一些使用“卡路里”(kcal),像英国,也有两者并用。两者可以换算:1 卡路里 = 4.184 焦耳 。关注体重的人士,别摄入太多”焦耳“或“卡路里“的食品😊。(网上图片) 沿北边走廊到西门,这儿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纪念碑,上面布满被游客踩踏的痕迹,需要清理维修了😠。<div><br></div><div>温斯顿·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曾任内政大臣、陆军大臣、国会议员、海军大臣、国防大臣、英国首相等职。他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Second World War)一书,曾于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div><div><div><b><br></b></div><h3><b>授命于危难之时</b></h3><div>1940年5月10日,德国向荷兰比利时法国发动进攻的消息传到唐宁街,震憾了英国朝野,在全国一片哗然和反对声浪中,时任首相张伯伦感觉自己再也无法继续执政,决定请丘吉尔接任首相。传统上,新任首相会向前任写一封表示惋惜的信件,但丘吉尔没有写信给张伯伦😠。上任不久,前线接二连三传来不妙消息,让丘吉尔在英国民众和国会面前倍受巨大压力。他到访法国了解战况,法国弥漫着投降的情绪让他震惊,丘吉尔除了鼓励法国继续战斗,无力提供更多的帮助。此时英军自身难保,几十万英法联军被德军合围在敦刻尔克,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丘吉尔果断下令从海上撤出英军,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33万英军和极少数法军成功撤回到英国。来不及撤出的法军悉数被歼,法国为此强烈抗议英国见死不救,丘吉尔也只能耸耸肩,由于法国投降已成定局,救人先救己,要不两人一起死😊。 敦刻尔克的成功撤退,让丘吉尔稍微松了一口气,但他明白成功撤退并不能赢得战争。法国投降后,希特勒提出愿与英国在瓜分英国殖民地的基础上和谈,尽管英国处境十分困难,但丘吉尔仍然拒绝了此方案,并表明英国将在任何情况下继续战斗。希特勒决定对英国动武,不列颠战役打响。丘吉尔多次亲赴被炸现场,视察被炸毁的普通民众住房和公共建筑,他在废墟中流泪,但仍然以坚韧的毅力领导英国顽强抵抗。</div><div><br></div><div><b>从危难到转折点</b><br></div><div>直至1941年夏德国进攻苏联,英国绝处逢生,丘吉尔立即表明愿意与苏联合作对抗德国,斯大林希望英国马上在欧洲开辟对德军作战的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独自面对德军的压力,丘吉尔明白英国无力单独开辟第二战场,只能提供“声援”😊。1941年底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使原本中立的美国加入同盟国参战,于此同时,德军迅速击败苏联的计划受挫,无法挥师西进碾压英国。丘吉尔抓住良机,冒着被德国潜艇袭击的危险访问美国,以获取美国的“输血”。1942年夏丘吉尔访问苏联时,向斯大林保证,英美联军很快就会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有美国撑腰,底气十足😊😊。同时苏联也从美国得到大量援助。丘吉尔不愧为外交高手,四两拨千斤,他的穿梭外交获得成功。自此,有了美苏两个强大的盟友,胜利的曙光在望。<br></div><div><br></div><div><b>紧随胜利的落败</b><br></div><div>随着英美联军先后在西西里和诺曼底登陆,德军在东西两线腹背受敌,第三帝国的日子屈指可数了。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丘吉尔向英国人民宣告,英国已经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胜利。1945年二战胜利后的大选中,丘吉尔的保守党出乎意料地败选😂,原本认为凭借丘吉尔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工党提出的建设福利国家的目标,对战后饱受创伤、一贫如洗的英国社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保守党的目标与人民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愿景相左,因而没有受到英国人民的认可。1951年丘吉尔再度当选首相。1955年,年事已高的丘吉尔辞去首相一职。1965年丘吉尔去世,他的灵柩曾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停灵三天,供民众吊唁。之后在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举行国葬仪式,30多万民众前来向丘吉尔致敬,超过100个国家的政要出席了丧礼。国葬后,丘吉尔的灵柩被送到他的出生地并安葬于家族墓地。</div></div> 1940年9月,丘吉尔视察伦敦东区遭受德军轰炸的居民住宅。(网上图片) 1940年德国空袭期间,首相丘吉尔戴着头盔。(网上图片) 丘吉尔视察1941年5月被德军轰炸的下议院废墟。(网上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无名战士纪念碑,比首相丘吉尔纪念碑的规格高好几个数量级😊,为国献身的士兵应得的荣誉。 中殿为垂直哥特式风格,宽度狭窄,拱顶相对较高。 中殿的科学家之角,大科学家牛顿纪念碑和墓地,大英帝国的国宝级人物,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留连忘返。传说中的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为牛顿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div>纪念碑上方是斜倚的牛顿雕像,他的右肘放在四本代表他伟大作品的书籍上,标有“神”、“年表”、“光学”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用左手指向一幅卷轴,上面画着一个数学图案,两个有翼男孩站在那里拿着它。背景是一座金字塔,上面有一个天球仪,上面有星座和彗星的路径。天球仪上坐着缪斯女神,倚在一本书上。雕像下面的铭文写着:</div><div><br></div><div>“艾萨克·牛顿骑士就埋葬于此,他凭借近乎神力的智慧和独属于自己的数学原理,探索了行星的运行和形状、彗星的路径、海洋的潮汐、光线的差异,以及其他学者从未想像过的由此产生的颜色的特性。他勤奋、睿智、忠诚,在对自然、古代和圣经的阐释中,他用自己的哲学证明了上帝强大而仁慈的威严,用自己的举止表达了福音的朴素。凡人为人类有如此伟大的人物而欢欣鼓舞!他生于1642年12月25日,逝于1726年3月20日。”(旧历,公历为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div> <div>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1643~1727),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皇家学会会长,国会议员。1687年他发表了惊世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由此奠定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并为现代工程学(建筑、机械、汽车、飞机等许多制造业)打下了基础。他论证了地球上的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学说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此外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4)分别独立发明了微积分学。</div> <div>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1898~1968),澳大利亚药理学家和病理学家,他因在青霉素研发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恩斯特·钱恩(Ernst Boris Chain)和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共同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弗洛里团队的最大成就是将青霉菌(Penicillium)制成一种可以临床使用的有效药物 - 青霉素(Penicillin)。</div> <div>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制造的抗生素药物,1941年首次用于人类测试,青霉素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人类与细菌感染之间生死搏斗的历史,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得以大大延长。据估计,青霉素挽救了全球8000多万人的生命。一位澳大利亚总理说“就世界福祉而言,弗洛里是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人物”。(网上图片)<br></div> <div>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英国实验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被称为电之父,他是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的发明者。为了纪念法拉第,电容器的单位以法拉第的名字命名(F)。</div> 爱因斯坦在他书房的墙上挂着三幅画像:法拉第、叔本华和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最崇拜的三位人物。(网上图片) 詹姆斯·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苏格兰物理学家,其最大功绩是提出了将电、磁、光统一为电磁场现象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世人普遍认为麦克斯韦对二十世纪初物理学进展影响最为巨大。他的工作为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打下理论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先声。爱因斯坦曾盛赞麦克斯韦,称其对物理学做出了“自牛顿时代以来最深刻、最有成效的变革”。(网上图片) 进化论之父达尔文的墓地。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重点是通过一个称为“自然选择”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淘汰劣等物种。(网上图片:达尔文从小到老的进化😂)<br> <div>保罗·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1984),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发展出量子力学的基本数学架构,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度过他人生的最后十四个年头,他的遗体埋葬在当地的墓园。</div> 狄拉克平时沉默寡言,他在剑桥大学的同事曾经开玩笑地定义了“一个小时说一个字”为一个“狄拉克”单位😊。<div><br></div><div>“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爱好诗,狄拉克对他说 “科学的目标是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去理解困难的事物,诗则是将单纯的事物以无法理解的方式作出表达,这两者是不相容的“😊。(网上图片)</div> 弗里德里希·赫歇尔(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1738~1822),德国出身的英国天文学家和音乐家,其最大成就是发现了天王星,被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div><br></div><div>赫歇尔早年是音乐教师和乐队指挥,后来兴趣转入天文学,他一生自制了400多支望远镜,最大最著名的是一台40英尺长、直径49.5英寸的反射望远镜。不仅自己用于观测行星,还卖给其他天文学家。</div> <div>斯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2018),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及科普作家,提出黑洞会发放辐射的预测(霍金辐射)。纪念碑上的方程式被称为霍金方程,是霍金辐射理论的核心部分,该理论描述了黑洞如何发出光并最终通过热辐射蒸发殆尽。霍金的骨灰埋葬于此。</div> 霍金生前撰写了多本阐述自己理论与一般宇宙论的科普作品,他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是霍金最受欢迎的科普作品。出版商在审阅草稿后曾警告霍金,书中太多的方程式会让买家望而却步,书中每出现一个方程式,读者人数就会减少一半😂。经过一番努力,说服了霍金只留下一个方程式:爱因斯坦的质能等价方程 E = mc²。该书至今已销售1000万册以上,有评论说,比美国流行歌手女王麦当娜谈性的书还畅销😂。(网上图片) <div>从17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涌现出众多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为大英帝国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贡献至今影响着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本篇列出的只是冰山一角。<br></div><div><br></div>走过中殿的科学家之角,顺着内殿唱诗台往前,那里有更精彩的东西 ......<br><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关注,未完待续,敬请期待。</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r>20240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