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督府旧址始建于1905年,德国著名建筑师拉查洛维茨设计。初为德占时期胶澳总督的住宅,两任总督特鲁伯和瓦尔戴克在此居住。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博物馆,位于青岛老城区龙山路26号,如画般美丽,绿树掩映中仿若进入一个童话世界。<div><br></div> 梁思成先生说,德国总督府建筑是融东西方多种文化理念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巨制。 总督书房兼工作室,是总督官邸联系外部世界的枢纽,分内外两室,当时青岛一些社会名流曾是这里的座上客,特配以清式写字台,某种程度上透视了一丝文化对话的机缘。 屋宇之内,壁炉是寄托神思之物。总督楼内共有六座青年风格派釉面壁炉,最大的一座位于中央大厅西北角。釉面晶莹,那渗入了一点钴蓝色的绿色发出神秘的应和之意,带来了冰与火的诗意奏鸣。 1957年7月12日至8月11日,毛泽东主席曾在此下榻并写成《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 休息室。 大接待室是正式的会客场所,兼有会议室之功能,极尽富丽堂皇之能事。因当时的地板、墙纸、窗帘俱为金黄色,故有“金色大厅”之雅称。1957年夏,毛泽东主席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出席会议。 阳光花房。 宴会厅——音乐厅。这里有世界上唯一仅存的重达一吨的价值连城的水晶大吊灯,世界上唯一的所有琴键由象牙制成的斯坦威钢琴。 总督夫妇卧室。这是一套典型的欧洲贵族居室,视野开阔,便于内外观察,体现了精密的设计思想,弥漫着具有德国皇家色彩的居室文化色彩,配以中式博古架,更具韵味。 1947年,蒋经国曾在此居住。新中国成立后,越南领导人胡志明、阿尔巴尼亚领导人谢胡及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外国贵宾亦曾下榻于此。 浴室。 走廊尽头的处于阴面的管家房,进门时先要下几级楼梯,这台阶不多不少整七级,寓意竟是低三下四,意在告诫住在这间房间里的管家要记得自己的位置。 活动室。 阁楼西端这一间作客房用,通中央楼台并拥有一个独立的西楼台,形成眺望青岛湾和内城的最佳视角。 1912年秋,德国海因里希亲王到访青岛期间曾在此下榻。 1907年10月至1911年5月间,胶澳总督特鲁伯的女儿莎瑞尔曾在此居住。 1907年-1914年到访总督官邸的一些重要的德国和中国客人曾在此下榻。 大厅跨越两层楼,宽敞明亮,体现了总督官邸宫殿气派,当时一些高级社会舞会在此举行。通往上层私人房间的主楼梯把大厅的功能与典型的楼梯间的功能结合起来。这样的大厅因其华丽大方与功能齐备而十分显著。 建筑东立面。1914年一战爆发后,11月7日日本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殖民统治。此楼成为日本守备军司令部官邸,两任守备军司令神尾光臣和由比光卫先后在此居住。 建筑北立面。外观丰富多彩,花岗石、帝王黄波纹墙和红瓦相映衬并达成整体协调。 1934年,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将其命名为“迎宾馆”,遂成青岛最高级别的接待宾馆。1999年,这幢百年名楼再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设为近代建筑遗址类博物馆对外开放。 这是在近代中国出现的最具代表性的一幢德国风格建筑,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集中体现了西方建筑史上诸多风格的流变轨迹,典型反映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德国乃至欧洲建筑思潮的某些特殊征候,在建筑艺术的包容性、协调性与纪念性上均堪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