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位于青岛山脚下一战遗址公园内,博物馆整体造型宛如和平鸽,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展览以“还我青岛”为主题,分为“德占青岛”“日德战争”“苦难归程”三个部分。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全面展现一战对中国命运影响的博物馆。 一战期间,14万华工远渡重洋,远离家乡,在残酷的战场上从事着艰苦繁重的工作,在关键时刻为欧洲和平和战后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用大量文物与图片展示了这一历史篇章的过程。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1891年6月14日,已经敲响覆灭鼓点的晚清,仍旧麻木无力的重复着一系列日常。这一天,光绪帝批准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 德皇威廉二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他为了让德国成为世界霸主,不惜以军事侵略的形式破坏国家和平。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得知,德国和英法美等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合约,以此德国以失败而告终。 在德国于一战中失败、君主制被推翻后,海因里希亲王携家人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隐居。他在那里度过了晚年,享年66岁。 左上是德皇威廉二世和俄皇尼古拉二世。右上是1897年11月6日,德皇威廉二世电令东亚舰队司令冯·迪特里希占领胶州湾。 为争夺东亚地区霸权,德国加快了在华谋取军事基地和商业据点的步伐。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占领胶州湾,强签《胶澳租借条约》,青岛沦为德国殖民地。 英法等国起而效尤,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引发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等重大历史事件。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将侵略矛头指向胶州湾。清廷设防青岛,却没有改变胶澳地区沦为德国租借地的命运。德国在青岛开港口、筑铁路、建城市、修要塞,把胶澳租借地建成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贸易中心和样板城市,力图与列强争霸远东。胶州湾事件掀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新一轮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也为青岛沦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远东唯一战场埋下祸根。 德国“维森堡号”战列巡洋舰1900-1902年服役纪念酒壶。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青岛沦为殖民地,开启了被德国占领的黑暗时期。图为德国军官、士兵的军服。 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 特鲁泊是德占青岛17年中,四任胶澳总督中的第三任,他的身上有两个第一:一是任职时间最长,近10年之久,超过其他三任总和;二是级别最高,以海军少将军衔任总督,其余三任均为海军上校。 博物馆将胶济铁路的18个重要站点利用影像技术一一还原,游客坐在按情景还原的车厢内,仿佛置身当时年代,体验胶济铁路的沿线风光。 为长期殖民青岛、竞霸东亚,德国在青岛建城市,修路港,发展商工经济,构筑陆海防御体系,将青岛建成彰显其国力的“模范殖民地”和要塞化城市,青岛成为德国侵略中国、称霸远东的桥头堡。 德国殖民地烟标册。 木雕德意志鹰。 德属殖民地纪念章和德制相机。 德占青岛时期发行的“胶州湾客邮”。 德国在胶澳租借地建立军事和行政一体化的管理体制,由海军军官出任胶澳总督,实行高压统治和种族歧视政策,以巩固其殖民统治。 20世纪初期,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与以德奥意为首的同盟国两大阵营矛盾冲突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日本乘机向德国宣战,出兵侵占胶州湾。这场在中国领土上爆发的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不义战争,将无辜的中国人民推入战争深渊。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愈加激烈。德奥意组成同盟国,英法俄组成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战净一触即发。1914年,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地区发生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总理奥兰多、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 青岛山炮台遗址,系侵华德军1899年所建。由南、北炮台和德军“青岛要塞”地下中心指挥部所组成,是侵青德军的九大永久性炮台之一,是军事总指挥部所在地,曾被德军诩之为“青岛炮台之最重要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机对德宣战,青岛成为亚洲惟一的战场。日德两国军队在青岛山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德军战败投降前自行炸毁了南、北炮台,惟地下指挥部保存比较完整。<br><br> 青岛山炮台遗址即德军俾斯麦南炮台旧址,该炮台采用开挖回填方式修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三层立体结构。其掩蔽部内,发电机房、锅炉房、弹药库、测绘室、蓄水池、旋转瞭望塔等设施一应俱全。 青岛德军动员驻青部队,召回京津驻军和预备役人员,修固阵地、布水雷等临战措施,与撤至青岛的驻军奥匈军队联手完善防御体系。<br> 日军登陆山东后,陆海军协同作战,形成围攻青岛的包围圈。德奥军队凭借要塞炮台,抵抗日英联军的攻击,企图拖至欧战取胜以保住胶澳租借地。 日本借一战爆发之机,逼迫德国交出胶澳租借地未果,遂对德宣战。日英两国组成联军,派出舰队清除德国在东亚的海上势力,出兵山东围歼青岛德军。袁世凯政府将胶东半岛划为战区,为外国军队厮杀提供战场,使无辜的中国人民又一次陷入战争深渊。 日军清除德军外围阵地后,占领孤山至浮山第一进攻阵地,建立陆地包围圈,加紧部署炮兵部队,囤积作战物资。德军依托步炮工事抵御日军进攻,扰乱其作战部署。 1914年10月底日军趁德军炮弹消耗殆尽、兵将疲乏之际发起总攻,11月7日,德军投降,青岛落入日本之手。 德国侵占青岛期间,在青岛构筑的军事要塞主要是炮台、堡垒和兵营三部分。其中炮台是德军军事要塞的重点,在日德青岛争夺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侵占青岛后,霸我领士、损我主权、戗我同胞、掠我资源,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借列强无暇东顾之机,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妄图独霸中国。<br>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发出“还我青岛”的时代强音,奋起抗争,并借助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丛生的国际局势,艰难收回青岛主权。 青岛山炮台在“日德青岛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军战败投降前,将大炮自行炸毁,但地下掩蔽部得以较好保存,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