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h5><h3>在猛禽监测点的小池塘里,每天可以看到水面上有水蚊子展现“轻功”,不仅能玩“水上漂”,还会“凌波微步”!于是用长焦乱拍了几张照片,想真正弄清它究竟是何方神圣!通过网上查资料,才知道它是黾蝽科的一种昆虫!闲着也是闲着,根据网上查阅的资料,就做一个小小的科普吧:</h3><h5>照片:长焦拍摄<br>文字:网络搜集归纳</h5> 水黾是一种能轻松地在水面奔跑、而且不会沉于水下的昆虫。它们不但能在平静的河流中漂浮,还能在急流、旋涡或浪尖上穿行。在穿越急流险滩时,它们甚至能高高跳起,一跳就是数米远! 水黾(音min,亦有读mian的 ),英文名:Water Strider,是一种水面上常见的水生半翅目类昆虫,隶属于黾蝽科,多见于池塘或河流水面上。它们主要以落在水上的其它昆虫或其他动物的碎片为食,生活环境包括湖泊、池塘等静水水面以及溪流等流动的水面,一般成群聚集在水面上。 水黾是学名,俗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水波蛳、水爬虫、水蜘蛛、水蚊子、水上漂、水坦克、水爬叉、水马、水板凳等。在我们本地一般就叫水蚊子。水黾还是一味传统的中药,在很多药典之中均有记载:味咸,性寒。具有截疟、疗毒之功效。常用于医治疟疾,痔疮等。 水黾的体型比蚊子略大,可以生长到8~20mm。有三对足,其中我们能清晰看见的是后足和中足,而它的前足比较短,有时我们会误认为是它的触须。不过水黾在捕捉猎物时,主要是使用前足。水黾通过滑动它们中间的一双腿在水面上运动,可以达到1.5米/秒的速度,还可以做30至40厘米的高和远的跳动。 水黾的大长腿既能在水面上自由滑行,又能自如的翻滚、跳跃。它具有两项特殊技能:一是由于它们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可以长期生活在水面上;二是它在水面上飞快移动时,其行走方式既不会产生噪声也不会对水面产生破坏。 水黾运动形式也有两种,一种是滑行,一种是跳跃,水黾运动时强大的推力源自于水黾两条中腿的滑行,而与其他腿没有关系,前腿和后腿在运动过程中只是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在滑行运动中,后腿保持不动;但在跳跃时水黾会有轻微的运动,这是由于后腿与水的摩擦以及腿与腿之间的干涉造成的。当水黾划水完成向前返回时,两中腿会抬起返回并最终会落在头部前端,水黾的转向也由中腿来完成的,中腿同时还起平衡作用。 水黾的脚上绒毛十分密集,很小的面积上有数千根按同一方向排列的多层微米尺寸的刚毛,这些刚毛表面有螺旋状纳米结构的构槽,能够吸附气泡形成气垫,使得水黾的脚就像一块滑板,能够兜住大面积的水膜,这样水表面的浮力就足以支撑起水黾轻巧的身体,并且不会被水沾湿。据研究发现,水黾的一条长腿就能在水面上支撑起15倍身体的重量而不会沉没。 水黾终生生活于水面环境之中,借助腿下的疏水性刚毛和伸展的六条腿适应复杂的环境。水黾主要是利用其多刚毛的驱动腿在水中制造出螺旋状的漩涡,借助半球状漩涡的推动力,驱动腿,以椭圆的轨迹划动来实现运动。所以,我们在看到水黾的时候,总会发现它们的足与水面接触部分波纹浮动。 水黾科昆虫于春天至初夏交配。当水黾五龄若虫时,经过蜕皮变成成虫,成虫交尾时,雄虫会爬到雌虫上方约三十分钟。此后数月中雌虫在水表面附近的植物上产卵,并多以丝状物包蔽。卵孵化后若虫先沉入水底,不久即浮向水面,随着其它个体活动,幼虫变态五次。<div>水黾的腿上面长满了具有疏水性的绒毛,所以在水面上行动时就会被水浸湿而落入水中。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性,水黾也成了测试水污染程度的重要标志。<br></div><div>水黾看起来像蚊子,但它基本可归属于有益昆虫,至少益多害少。因为它主要是吃一些落入水面的其它昆虫,如小虫子、死了的虫子尸体、虫卵等。<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