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之红原篇

贝博纳

<p class="ql-block">  由于毛儿盖到红原县的道路不通,绕到松潘县城需要走大路,又嫌用时太多,而且偏离明天的目的地红原越远,所以,昨天下午,我们离开毛儿盖,只好原路返回到黑水县城。当晚住黑水,计划第二天再去红原大草原。</p><p class="ql-block"> 入住的那家酒店名叫悦来客栈,门前就是黑水河,地地道道的河景房。标间干净敞亮,每晚仅有一百元。老板夫妻俩很热情,在解哥的建议下,晚上给我们做了顿牦牛肉涮锅,真是大快朵颐。</p> <p class="ql-block">  早上不到八点,我们就从黑水出发了。今天的终点站是甘肃甘南州的迭部县,途径红原、若尔盖几个景点,主要任务是考察红军长征经过的大草地,全程四百二十公里。</p><p class="ql-block"> 出了县城,走的还是我们来黑水时的那条三四七国道,又一次经过雅克夏雪山隧道,在一个叫中壤口的地方,转入国道二四八,进入红原县境。</p> <p class="ql-block">  红原是一个资历很浅的行政县。1960年7月,红原县才有了正式建制。县名还是周恩来总理给起的,意思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民国时期,红原的南部属理蕃县(今理县)管辖,北部则由松潘县管辖。</p><p class="ql-block"> 红原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具有高山向丘状高原过渡的地貌。境域分属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茂,是阿坝州唯一的以藏族聚居为主的纯牧业县。</p> <p class="ql-block">  刚进入红原县境,公路仍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山峦层层叠叠,绿树郁郁葱葱,而且路上车辆很少。行驶在这如画的国道上,心情非常舒畅。翻过最后一座不知名的山,道路渐渐变得平坦。峰回路转之后,沿途变成另外一种景象,丘陵起伏,谷地开阔,草地上牛马成群。我想,是不是红原大草原到了。</p><p class="ql-block"> 没走多会儿,就看见长江黄河分水岭的牌子。我们停好车,登上观景台。此处叫查针梁子。这个普普通通的梁子,却有另外一个身份: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站在梁子垭口上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峰白雪皑皑,气势雄浑,景色极为壮阔。</p> <p class="ql-block">⏸瓦切红军过草地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说它是长江黄河流域分水岭,是因为山北面的壤口曲,向南汇入大渡河支流梭磨河,为长江上游支流。山南发育的嘎曲河(白河、龙日曲),流经四百公里,于若尔盖县唐克镇注入黄河。查针梁子还是川西峡谷与草原的自然分界线。过了查针梁子往北,道路一马平川,正式进入一望无际的大草原。</p><p class="ql-block"> 草原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于是,我不停地怀疑,难道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难道这片湿地,就是许多红军战士陷进去再也没有爬起来的死亡之地吗?当我们走到瓦切镇红军过草地纪念碑时,所有的怀疑全都释然。</p> <p class="ql-block">  瓦切红军过草地纪念碑,坐落在日干乔大草原的一个山丘上。日干乔大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湿地,范围包括红原县的色地、麦洼、瓦切三个乡镇,面积约二百五十万亩,是当年红军过草地的核心地带。碑文上记载:1936年7月底,红二、红四方面军左路纵队从阿坝出发,经红原渡过嘎曲,踏上征服泽国草地的艰难历程。在穿越大沼泽的途中,因粮食、药品等物质缺乏,许多红军战士因饥饿、寒冷、伤病牺牲在草海、泥潭和沼泽中。为弘扬长征精神和纪念在穿越大沼泽途中牺牲的红军战士立碑,属全国一百个经典红色旅游开发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们仰望这座并不高大的纪念碑,然后双手合十,向死难的红军烈士深深地三鞠躬!</p> <p class="ql-block">  继续北行,我们到达著名的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这里已出了红原县,进入若尔盖县唐克镇。景区距若尔盖县城六十公里,处于大草原的腹心地带。</p><p class="ql-block">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一路斗折蛇行,自西向东流到四川,在若尔盖县唐克镇索克藏寺前与白河汇合,突然又向西北而去。黄河之水犹如仙女的飘带自天边缓缓飘来,在四川边上轻轻抚了一下又转身飘回青海,从而形成荡气回肠的九曲黄河第一大湾。气势磅礴的黄河,在这里因地势原因,水流平缓,水质清洁,静静地徜徉于茫茫原野,优雅别致,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在草原上东行,快到若尔盖县城时,一个草坡上矗立着一座纪念碑。这是九大元帅走过的草原纪念碑。纪念碑很简陋,碑上原来用红漆写的字已经完全脱落了,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碑体,非常难看。</p><p class="ql-block"> 共和国十大元帅,其中九位元帅走过这片草地。唯一没有走过草地的是陈毅元帅,当时他在赣粤交界的崇山峻岭中打游击。他没有参加长征,是中央苏区的留守人员之一。</p> <p class="ql-block">  若尔盖草原沿线建了很多纪念红军长征的碑和雕塑,其中最大的一座是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又称胜利曙光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我们最后一站来到这里。纪念碑耸立在草地的尽头,在班佑村通向巴西镇的路口。该碑是一座大型雕像,高十八米,宽二十五米,建于2011年,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在班佑河畔一次牺牲的八百多名红军烈士而建的。尽管我是第二次来到这里,但面对雕像,依然能感受到视觉和内心上的双重震撼。雕像反映的是时任红三军第十一团政委王平回忆录的一段真实故事——</p> <p class="ql-block">⏸黄河九曲第一湾</p> <p class="ql-block">  红三军在草地走了整整七天,终于进到班佑。我们红十一团过了班佑河,已经走出七十多里,彭德怀军长对我说,班佑河那边还有几百人没有过来,命令我带一个营返回去接他们过河。刚过草地再返回几十里,接应那么多掉队的人,谈何容易。我带着一个营往回走,大家疲惫得抬不动腿。走到河滩上,我用望远镜向河对岸观察,那边河滩上坐着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带通信员和侦察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一看,他们都静静地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我逐个察看,全部没气了。我默默地看着这悲壮的场面,泪水夺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啊,他们一步一摇地爬出了草地,却没有走过班佑河。他们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却是曙光和胜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一个一个把他们放倒,一方面是想让他们走得舒服些,一方面再仔细地检查一遍,不能落下一个没有咽气的同志。最后发现有一个小战士还有点气,我让侦察员把他背上,但过了河他也断气了。我们满含泪水,脱下军帽,向烈士们默哀,鞠躬告别,然后急忙返回追赶大部队。</p> <p class="ql-block">⏸九曲黄河(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一天的行程,大部分都在草地上。那我们就说说这片大草地和红军长征过草地的事。这片草地,在地理学上应该叫高原湿地。它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连接段,历史上一直为松潘所管辖,故通称松潘草地。也有叫红原大草原、若尔盖湿地等。其范围大致包括:烈尔郎山(位于若尔盖县北部)以南,浪架岭(位于松潘县西端)以西,查针梁子(位于红原县南部)以北地域,纵横几百里,面积约一万五千二百平方公里,海拔在三千五百米以上。其地势起伏不大,为平坦式高原湿地。</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红原、若尔盖、阿坝县等县,这样,当年红军经过的草地,如今分属于松潘、红原、若尔盖、阿坝等县。其中红军过红原、若尔盖草地的时间最长、走的也最艰苦,而且是三大主力红军由此出川北上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九大元帅走过的草地纪念碑成了无字碑</p> <p class="ql-block">⏸以前的九大元帅过草地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这片湿地的形成,主要是黑白两河的作用。黑河,又叫墨曲河,白河,又叫嘎曲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河道迂回,水流滞缓,曲流横生。由于排水不良,潴水而成的小湖星罗棋布,并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于沼泽之上。在河间地带,时有相对高度在百米以下的丘陵起伏,其形态为缓坡平岗。</p><p class="ql-block"> 草地气候极为恶劣,昼夜温差很大,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时而晴空万里,烈日炎炎;时而阴霾蔽日,电闪雷鸣。在这恶劣的广袤荒原上,不仅人迹罕见,也无鸟兽出入,只是在每年盛夏,这无垠的泽国草地边缘才能偶见点点牧骑。</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红军长征经过的草地概况。</p> <p class="ql-block">  每年五月至九月是草地的雨季,本来就已泥泞滞水的草原,更显得沧海横流。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只过了一次草地,而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分人则是三过草地。</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草地,已不复当年模样。经过八十多年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作用,水草地已大大减少。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为扩大牧场,在草地里挖出一道道排水沟,让草地的水流到地边,水草地变成了牧民的牧场,后来又超负荷放牧,使高寒湿地脆弱的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那种水草遍地、沼泽泥潭已经很少见了。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过去那种过度放牧、杀鸡取卵的做法已经得到纠正,草原湿地的大环境正在改善。现在草地上修了公路,更多的地方,已经开发成旅游景区了。</p> <p class="ql-block">⏸胜利曙光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那么问题来了,红军为什么要过草地?最简单的回答:因为要北上。</p><p class="ql-block"> 两河口会议确定了北上战略方针,并制定了落实北上方针的松潘战役计划。松潘位于川西东北部,是四川北出甘肃要道上的一个重镇,也是红军北上的重要通道。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知道,松潘对于全局的重要战略意义。胜负的关键在于谁能控制松潘。由于张国焘不执行松潘战役计划,以及对组织安排问题不满,致使红军在黑水和毛儿盖地区滞留了一个多月。此时,国民党军陆续控制了松潘及周围地区,使红军失去了取道松潘北上的机会。穿越草地北上,成为红军的唯一选择。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右路军从毛儿盖到班佑,需要从松潘草地的正中间穿过,这便是“过草地”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与爬雪山一样,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境况,同样被写进了中小学课本里,以刻骨铭心的情节来传播红军官兵的伟大精神,以至于多少年来,每个受过基础教育的中国人,只要听到“草地”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长征。红军过草地之艰难、艰辛、艰苦,是我们今天过草地根本感受不到的。主要有四难:</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是行军难。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骡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老红军回忆说,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潭。一旦陷进去,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可能被泥潭吞噬;二怕下雨。下雨让脚底下更滑、更软,稍有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潭里;三怕过河。草地上到处是小河,河水浅一些还好过,有的河宽流急就很难通过。</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饮食难。过草地之前,部队曾开展了筹粮工作,可是红军在毛儿盖和黑水一带的筹粮是有限的。仅右路军三万多红军要一次携带十几万斤的粮食,这在地广人稀的川西北高原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而这时候,草地才走了一半。</p> <p class="ql-block">  威胁最大的还是饥饿,每天都有红军因为饥饿而倒下。于是在草地上,就发生了我们每个人都没齿难忘的红军吃草根、煮皮带那悲壮一幕。为了生存,后面的战士甚至从前面战士的排泄物里捡出未消化的青稞粒,洗干净再用茶缸煮了吃。还有许多战士因为误食了毒草而牺牲。吃是这样,喝也如此。那个沼泽水不仅不能喝,而且被破了的皮肤泡过,还会红肿、溃烂。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这在今天,我们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有史料证实,红三军有个炊事班,一共九个人。他们是挑着不少粮食进的草地,但这个小小的炊事班,没有一个人活着走出草地,全部牺牲在这片沼泽里。后来大家才知道,带着一些粮食的九个炊事员进入草地后,谁也没有动过一粒粮食,全部分给了伤员。他们是被活活饿死的。</p> <p class="ql-block">  还有御寒难、宿营难。这两难,都和草地中的多雨有关。老红军回忆说,在草地的几天里,脚是湿的,衣服是湿的,到了宿营地,地是湿的,柴草是湿的,身上几乎没有干过,能冻死人。因为到处有水,所以生火取暖、做饭就比较困难。红军在出发前,对此同样是有准备的,除了干粮,每人还携带了干柴。</p><p class="ql-block"> 班佑村往东方向的二一三国道边,有一个《七根火柴》雕塑,讲的就是这一段历史。故事的原型来自杨成武的回忆录,主人公是红四团宣传队的十七岁小战士郑金煜。</p><p class="ql-block"> 红四团是右路军过草地的先遣队,他们进入草地后的第一天,就遇到了火柴全部被淋湿的情况,还好郑金煜贴身藏了七根火柴,才让大家烤上了火,还喝上了热水。可是小郑在几天后牺牲了,因为持续的高消耗拖垮了他,和许多牺牲的战士一样,他病倒了,便再也没能站起来。</p> <p class="ql-block">  刚刚在党内负责军事工作的毛泽东,对红军过草地行军极为重视,亲自给担任先遣队的红四团政委杨成武交代任务。1935年8月下旬,右路军进入草地,六七天之后,终于走到草地的边缘,到达若尔盖县东边四十里的一个藏族小村——班佑村。</p><p class="ql-block"> 由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9月中旬,走出草地的右路军中的第四军、三十军在巴西地区调头南下,再次穿越草地。1936年7月下旬至8月初,红四方面军各部北上,穿越茫茫草地。其中第四、三十军第三次过草地。7月底至8月中旬,红二方面军穿越草地,也是最后过草地的部队。</p> <p class="ql-block">  红军过草地留下的故事有很多,有的故事听上去很简单,并不悲壮,但让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在黑水就病倒了,到了毛儿盖病情加重,高烧不退,身体非常虚弱。周恩来是被抬着走出草地的。他对抬担架的杨立三说,我不会忘记是你们把我抬出去的。1954年11月28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长的杨立三病逝,周恩来总理亲自为他扶灵,履行了他的诺言,以报答他在长征途中过草地时的救命之恩。</p><p class="ql-block"> ——谢觉哉在过草地的时候,想减轻负担,扔掉了自己心爱的毛毯。因为他真的走不动了,已经到了不考虑御寒问题了。这个毛毯被董必武捡到了,而且他认出是谢老的。于是董老就默默背上毛毯,到了宿营地还给了谢老。谢老深受感动,到延安后,又把毛毯送给了董必武作为纪念。</p><p class="ql-block"> ——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是殿后的。准备的干粮少,能吃的野菜之类更少。部队要断炊了,他让饲养员杀掉全部的六匹骡子,包括他的坐骑。饲养员舍不得,彭总说,我也舍不得啊,现在连野菜都没有吃的,只有杀了牲口,才能走出草地。这样,六匹骡子全杀了,就是这点肉,救活了许多红军战士。</p> <p class="ql-block">  草地是大自然给红军设置的最大的艰难险阻。长征途中,大自然给红军设置的险阻还有江河和雪山。但江河主要是打仗的阻隔,有先头部队的强渡,大部队很快就能渡过。或者从这个渡口过不去,可以另辟蹊径。大雪山再难爬,咬咬牙,几个小时就能翻过去。而穿越草地,茫茫几百里,需要几天才能通过。何况沿途没有村庄,没有吃的、穿的,更不要说药品了。</p> <p class="ql-block">  红军横跨草地,创造了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草地行军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几乎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生存极限。在极端艰难困苦面前,红军官兵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将困难和艰险甩在了身后,前赴后继,一往无前。他们依靠的是团结互助的高尚情操,依靠的是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依靠的是乐观进取的革命精神,依靠的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在川西北高原上谱写了一曲团结战斗、不怕困难、视死如归的悲壮凯歌,写下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不朽诗篇。</p> <p class="ql-block">  注:文中的展示图,均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而举办的大型展览《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