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即华夏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华夏先民在中原大地、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化和文明遗迹和遗址,作为华夏子孙,我对华夏文明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和浓郁的感情,甲辰初夏,约上亲朋好友来了一趟探访华夏文明的中原暨黄河中下游人文和自然风光的探访、摄影之旅,历时近一个月。</h3> <h3>1、探寻华夏文明<br>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黄河中下游地区,亦是广义上的中原地区,是中华传统文化即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中心。这次自驾游将其诸省囊括其中。5月22日行程开启。早上8点出发从成都北面的成绵高速一路向北过沱江、涪江,嘉陵江、汉江,跨越中国的南北屏障秦岭,一路风驰电掣进入陕西省宝鸡市,借助现代化的交通网络“飞度陈仓”,进入关中平原。秦岭作是中国南北的分界和黄河长江的分水岭,过了秦岭就从南方进入了北方,从长江流域进入了黄河流域。秦岭北面脚下就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亦称渭河平原,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南部接秦岭,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关中平原被四座雄关围定,南边是依山傍水,雄伟险绝的武关;北边为西北屏障的萧关。匈奴大单于冒顿至萧关,属下问:“匈奴人的疆界在哪里?”冒顿马鞭一指:“匈奴人的牛羊在哪里吃草,哪里就是匈奴人的疆界!”西边为山势险峻,层峦叠嶂的大散关。“大散关”是它的名字,“铁马金戈”是过去文化人给这个气象森森的关隘加上的一句张扬的词儿。东边是北临黄河,南靠大山的潼关。关中平原东边的潼关为关中四关之首,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素有“第一关”的美誉。潼关的地势非常险要,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登上北临黄河的古城,西北望黄渭交汇形成黄河三角洲。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险路。夕阳西下,金辉残影,雄关巍峨,河渭极目。古城雄浑,云飞霞舞,千古一关,江山永固。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出潼关后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深谷似函,古称函谷。战国时秦惠文王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只有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是西进长安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诸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此后两千多年间,地势险要的函谷关常常成为军事争夺的对象,包括唐代安史之乱,甚至现代的抗日战争等。函谷关也是文化符号,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于此著述其开山巨著《道德经》,使函谷关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紫气东来”就是“老子出关”时的一大胜境,流传千古,代代传诵。公元前491年,辞官不做的老子,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洛阳,向西而去,打算过函谷关,寻找一处地方隐居。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现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从命,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孟尝君用门客学鸡鸣而逃脱追捕的典故在此发生。秦昭王本想拜孟尝君为相,但有人进言孟尝君为齐人,若拜他为相会损害秦国,于是秦昭王将孟尝君关押起来。孟尝君用门客狗盗之计骗过秦昭王将其释放,秦昭王反应过来后又命人追捕。孟尝君一行人逃至函谷关时又遇了难题:按照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时才开关放人,而此时天黑如墨,孟尝君哪敢等到鸡鸣,正当众人犯愁之时,又一位门客站了出来,只见他“喔,喔,喔”撮嘴连叫几声,引得城关外的雄鸡全都叫了起来。守关士兵听见鸡鸣,以为天色将明,遂开门放人,孟尝君一行人就这样逃出了秦国。众人很佩服这两位擅偷盗、会鸡鸣的门客,“鸡鸣狗盗”一词亦随之流传下来。</h3> <h3>过函谷关便进入陕州。陕州历史悠久,早在夏、商、周三代时期已是当时王朝统治的中心,甚至后来的陕西省也是因位于陕州这个今天的豫西小城之西而得名。陕州的地坑院民居群落可谓民居中的奇观,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据资料考证,四千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陕塬先民们已经掘地为穴而居,现在的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当地人也称为“天井窖院”,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在这里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我们来地坑院之前先在网上了解了一下地坑院在陕州的分布情况,于是先驱车去了几处没有进行旅游开发的村庄。第一个去了人马寨。在这个村里先去参观了一个新打造过,现作为餐馆的地坑院,青砖粉墙,焕然一新,因已无需住人,仅结构为地坑院,但已无民居之实;另一个就是很原始,现在这家人已搬上地面,地坑院基本弃用,窑洞还算规整,结构完好,但墙壁斑驳,门窗残缺,上下出行的通道是土坯斜坡的,没有修台阶。接着又去了庙上村,这里的地坑院曾经开发过,还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等份量很重的牌子,但现已处于荒废状态。最后去了国家AAAA级景区 ,位于张汴乡北营村的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 。陕州地坑院北营景区现存地坑院100余座是地坑院旅游的最佳景区,该项目分为生态观光区、核心游览区和休闲度假区三大板块。在民俗文化传承方面,主要对遗存的地坑院进行保护和整修,建设民俗文化园,集中表现古院落的历史演变,展示豫西地区的民俗风尚和传统的旅游观光活动吸引大批旅游的技艺,供游客游览参观 。</h3> <h3>陕州以东便进入中原的中心地区,与西都长安并称为东都的洛阳。洛阳居天下之中,地处洛水之阳,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洛阳是儒学的奠基地、道学的产生地、佛学的首传地、玄学的形成地、理学的渊源地,各类思想文化在此相融共生、大放异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均诞生于此。洛阳还是全球华人的文化之根、祖脉所系,全球1亿多客家人祖居于此,中国70%的宗族大姓起源于此,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祖根文源。遗憾的是我们抵达洛阳时正值华北地区高温来袭,最高温度达摄氏40度,且阳光炽烈,几乎白天不能较长时间在户外活动,因此未能细品历史人文价值极高的十三朝古都,虽专程来到隋唐洛阳城遗址,但也仍然只在高高的应天门下、天堂明堂台阶前望而却步,仅在有点树阴的周公庙里简单游览。</h3> <h3>顺着黄河东去,便是另一个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地区的另一个中心开封。开封也是“八朝古都”,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开封作为北宋都城,自宋代以后历代王朝都把开封作为中国北方的区域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东京繁荣的形象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风俗民情的形象写照。现代人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在开封打造出一个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园”主题公园。园区按《清明上河图》1:1的比例复原再现,图中所表现的北宋东京的社会、经济、民俗、风物等均变成了真实的存在。园中还策划了宋文化广场、民俗街、宋代科技馆等项目,也引进了北宋以来流传在民间的手艺、技艺等各种场景表演。整个园区民俗风情、仿古建筑加上满园着汉服唐装的游客和工作人员,传统文化氛围十分浓郁。经过游园体验,可以形象、具体、身临其境、时空穿越般地感受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古代民俗风情。开封还有个比较突出的文化符号就是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包公文化”。包拯性情刚正,严于律己,善于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因而颇有政绩。因以其政绩和品行为人爱戴。后人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国内多地以及国外的华人文化圈都有不少纪念包公的祠堂,当然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在开封。开封府,初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在历代的官府中以北宋开封府规模最为宏大,是北宋管理国都及京畿地区的重要机构,地位非常显赫。开封府作为位居首都的“天下首府”,曾有过160余年的辉煌,多有亲王重臣担任衙署长官。包拯包大人执法严明,清正廉洁,不畏权贵,行政有方,呈现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气,造就了以“廉政刚毅”为鲜明特色的开封府官衙文化,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传奇,使开封府名扬天下,永垂青史。</h3> <h3>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华夏族”。在关中平原北面的黄土高原可以寻找到中华民族的根脉,黄帝陵。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后,由华族部落联盟首领成为天下共主,使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黄帝的丰功伟绩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华夏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在桥山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因此拜谒黄帝陵就是所有炎黄子孙追根寻祖,慎终追远的一大愿望。此次探访华夏文明的中原之旅的行程是过秦岭后沿滔滔黄河奔流到海的线路东行,第一站便是黄帝陵。祭祀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从秦始皇以下历朝历代君王或派代表均会来黄帝陵致祭,从唐代开始,祭祀黄帝成为国家制度。各朝各代便十分重视对黄帝陵的修缮、维护,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亲自批示,请周恩来总理部署对黄帝陵进行维修保护,并委托郭沫若同志题写“黄帝陵”碑。现在的黄帝陵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黄帝手植柏”,轩辕殿、诚心亭、碑亭、汉武挂甲柏、人文初祖大殿、轩辕黄帝浮雕像、碑廊、龙魂大钟、中华世纪柏、祈仙台等均在轩辕庙,这里是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的主要场所,也是欣赏参观的景观。这里还有历代御制的祝文碑,充满了历史的印记和韵味。</h3> <h3>黄河在黄土高原蜿蜒盘旋,流到陕西延川鬼斧神工、浑然天成地流出5个巨型大湾,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乾坤湾、清水湾,蜿蜒曲折,景象奇特。乾坤湾,是黄河流转之间形成的一个“S”型大转弯,弯度达320度,相传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曾在乾坤湾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萌发灵感始创八卦,从此开启了人类华夏文明的先河。乾坤湾,气势雄宏,内涵深邃,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湾”。乾坤湾右侧有个黄河流过的村庄叫伏羲村,村子中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山峰,其造像酷似一位长发飘飘伟大母亲的形象,这位圣母形象十分逼真生动,鼻梁高耸,眉眼清晰,神态安详的眺望着黄河,守护着伏羲村,被当地人称为“女娲祈福”。</h3> <h3>黄河有曲折蜿蜒,更有汹涌澎湃,在乾坤湾下游的百里之外,出现一处气势磅礴的瀑布奇观——壶口瀑布。黄河壶口瀑布处于秦晋峡谷的南段,河西属陕西省宜川县境,河东与山西省吉县相连,是中国一处大型峡谷瀑布景观。壶口一带,黄河西岸下陡上缓,狭谷谷底宽约400米,在平整的谷底冲成一道深槽,形成大河槽中套了一个小河槽。壶口以上,水在宽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宽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倾注到30—50米宽的深槽中,形成汹涌的瀑布。壶口瀑布极为壮观,滔滔黄水倾泻而下,激流澎湃,浊浪翻滚,水沫飞溅,烟雾迷濛,狂涛怒吼,声震数里。我们初夏时节来此,因今年天旱,久未降雨,瀑布的气势不是特别壮观,却依然被其震天的涛声和漫天的水雾所震撼。情不自禁还吟诗一首:河出伏流泻千里,宽流急束悬瀑激。滔滔黄水飞崩下,茫茫白雾蒸腾溢。浊浪翻滚旱天雷,水沫飞溅晴空雨。昆仑涓流衍汪洋,秦晋九转一壶吸。(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