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密码

慧眼禅心

梅季里的黎里古镇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大大小小的雨珠滴落在市河清澈的水中,青砖伴瓦漆,屋檐淌雨滴。斑驳脱落的粉墙黛瓦上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岁月瘢痕,穿条鱼成群结队从桥洞里穿来游去,戏耍觅食,那份自在悠闲的“鱼之乐”,不由让人心生快意。“十二古桥多傍柳。百余幽弄几栖鸦”。远眺烟雨濛濛中的枕河人家,细赏镶嵌在河埠缆船石上形状各异的纹饰,小镇的过往如同脚下的流水,扑面而来。 黎里,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北依苏州,南接浙江。春秋时为吴越争战之地。唐时为村落,南宋为集市,明代弘治年间已是江南大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古镇的繁华和富庶。至今留有数量众多的明清民国建筑,各级文保文控单位三十三处。 <p class="ql-block">六月廿八日,苏州知青“姑苏俗语”组一行十人,走访黎里。接待讲解的乡贤李海珉,土生土长的黎里人,曾担任柳亚子纪念馆馆长。一九六三年辍学,随父母下放到农村的老知青。在群里看到他不少文章:《黎里古镇简述》,《黎里的缆船石》《人中鳞凤柳亚子传:有福读书》,《匠心独运的连阶石》等等。一路听他如数家珍般讲述古镇的宝贝,感受他对家乡浓得化不开的情感。</p> 古镇守望者李海珉 李先生向我们介绍,黎里现存一百十五条备弄,其中九十条暗弄,廿五条明弄,多以姓氏冠名。我知道备弄是大户人家各进之间的通道,幽深狭窄,小时候感觉有点怕人,但夏天的弄堂风特别阴凉惬意。 <div>一行人在黝黑狭长的陪弄里一脚低一脚高的走进去。李先生说,黎里备弄的特色是“步步高”,这既是口彩,也有实用的需要。遇到今年这样大雨倾盆的黄梅天,没有地方会积水。暗弄墙壁上每隔一二丈有个“介”字形灯龛。“两头直通,人财两空”,是富不露相老祖宗们留下的俗语。渐行渐高又船弯里曲的陪弄,没有阴风伤人的担忧,对历代湖贼,兵匪蠢蠢欲动的偷盗之心,有很大的制约作用。</div> 古镇的桥有点奇怪。汝家桥上的高处七级连阶石上有三条两指宽的断痕,据说这是因为古人考虑到江南雨水多,这样雨水随时可从桥上流入河里。怪不得我穿了一双凉鞋居然没湿,想起“雨中可穿绣花鞋”之说,不由佩服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李先生说,黎里现存的镶嵌在河埠石头里350颗缆船石(当地人称“象鼻眼”)是解读黎里繁华独特的密码,江南稀有,古镇之最。仔细的观赏这些缆船石上刻的纹饰:各种动物栩栩如生;道家八宝呼风唤雨;嘉禾抽出双穗,寓意丰收在望;瓶生三戟,寓意科举顺畅;春蚕吐丝,蔓带如意。。。。。。这些缆船石纹饰,历经岁月的风雨剥啄,留在古镇驳岸上,让我们感悟着历代古镇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望着两岸河埠每隔四五米就能见到的缆船石,我们似乎能看到当年河道的热闹场景。水乡人家,无船难以出门。“家家棹小舟,目不识车轮”。一根根缆绳如同北方的拴马桩一样,将大大小小的船只聚集在这里,粜米卖柴,迎来送往。有的船上鱼虾满仓,炊烟袅袅;有的船上装满稻草,准备去屯村窑上换点造房的砖瓦。有时河道太拥挤,有人从一只只船上跳来跳去,推搡移挪,重新排列,让自己的船在河道有自己落脚的船位,这和现在年轻人找车位差不多。 六七十年代下乡插队时,我们队里的斫草船也经常路过这里,停船靠岸,坐在桥边阶沿石上,就着两块猫耳朵萝卜干,向沿河人家好婆讨点开水淘饭吃,遇到满头白发笑意盈盈的好婆还夹送几筷咸菜毛豆在饭盒里,双目盈盈中的感激之情至今难忘。交谈得知,镇上不少人家也是有下放小囡的。 我曾去过黎里多次,却从没有关注过脚下的几百颗如星星般点缀着河埠的缆船石,原来其中蕴含的资源竟如此丰富。它们承载着古老的记忆,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我突然感觉黎里古镇可以细品,可以遐想,有了一种低调的奢华。缆船石刻有的纹饰里,有鲈乡别称的由来,有唐代梨花村的印记。如果说酒爵缆船石承载了民国南社顾悼秋痛骂袁世凯,纪念酒社的记忆,那么五色旗缆船石亦是柳亚子等人赞成“五族共和”的见证。这里几百颗缆船石是古镇一本厚厚的古籍,它们像珍珠般散落在河道两岸,“养在深闺人未识”很多时候,并不被游客留意。 吴江的几个名镇中,黎里是属于比较低调的。因为喜欢,我曾去过多次。喜欢在雨中漫步,风中雨中有声,诗中酒中有情。烟雨濛濛中,看十二古桥形态各异的架在众橫交错的市河上。廊屋下的石条木凳上,老人们坐着喝茶闲聊,小狗狗趴在河边打盹。古镇居民这份散淡和闲适令我心生羡慕。沿河几家锅里翻滚着金黄色油墩,据说黎里的油墩之所以特别脆香,是由于在糯米粉中加了一定比例的黄豆粉,当然馅料也是讲究的。咬一口,外脆里糯,肉汁鲜灵,想起来都忍不住咽口水。 这次走访黎里,因为有了李先生的介绍,我第一次了解黎里“江南之最,古镇少有”的文化密码。感慨之余,是对古镇守望者们由衷的敬意!<br data-filtered="filtered">苏城,已进入高温模式,古镇幽深狭长陪弄里一阵阵流动的风,想来一定比空调更惬意吧! <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来源:徐保卫,江南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