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爱的永恒<div> ——牵手一生的心忆</div> <div>第一章 相恋.命运交汇</div><div><br></div>2.文艺宣传队<div> 在“文革”那段特殊的岁月里,群众文艺宣传队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这些队伍由热爱歌舞的群众组成,他们的演出虽不追求艺术的精湛,却充满了“战斗性”和“革命性”。节目中,无论是唱语录歌、跳忠字舞,还是演样板戏、对口词、快板书、三句半,都是对时代精神的诠释。</div><div> 我们的宣传队起初只有十几位成员,主要是二轻局下属企业的青年工人和一些学校的学生,我们自称为“乌兰牧骑宣传队”。随着更多中专生、企业工人以及像我这样的社会青年的加入,队伍逐渐壮大到三四十人,随后更名为“红宣兵”。<br></div> 我们的表演足迹遍布四方,无论是工厂的车间、煤矿的堆场,还是部队的会堂、学校的操场,甚至街头的广场和农村的晒谷场,都是我们传递热情的舞台。尽管环境艰苦,设施简陋,但我们的演出始终保持着那份炽热的激情,努力唤醒并触动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 孟宪洪,一位徐州乐器厂的工人,担任了我们宣传队的队长。他是队伍的发起人和组织者,负责筹集经费、招募队员、编写节目、组织排练、安排演出等,事无巨细。即便面临重重困难,他也未言放弃,最终在19岁的青春热血下坚持了下来。<div> 后来,他考取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先后师承王惠然、闵季骞老师。长期从事乐器制作、改革及音乐演出,创作和教学工作,曾任徐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荣获中国民族乐器(柳琴)制作终身成就奖。</div> 欧知柏,淮南煤炭学校的学生,担任乐队的指挥兼编曲。他首次将和弦和分谱引入徐州,为乐队带来了革新。乐队由原来的竹笛、笙、二胡、扬琴、柳琴、鼓、锣、镲……等民族乐器,融合了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小号、长号、圆号、定音鼓等西洋乐器,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的管弦乐队,在那个时代实属不易。<div> “文革”以后,他调入徐州市工人文化宫,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数十年。经常参与策划、 组织、编导市级大型音乐活动。曾任徐州市音协副主席,徐州职工音协主席。创作的歌曲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奖,受徐州市政府表彰。</div> 由于有这些得力干将的存在,我们的节目也因此得到了质的飞跃,从单纯的“战斗性”走向了兼具“艺术性”的发展方向。除了独唱、二重唱、独奏、乐器合奏,我们还排演了《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八个“样板戏”的片段组合,以及融合“亚非拉”各国舞蹈元素的大型歌舞——《世界人民热爱毛主席》,创作了《英雄颂》献给支左爱民模范——李文忠组歌。 <br> 当时,我们宣传队在徐州市众多宣传队中独树一帜,为那个特殊的年代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来,那时的内容和形式显得有些幼稚,但在当时,人们的心思纯净而真挚,这种单纯,现在回想起来,竟显得分外可爱和珍贵。 <p class="ql-block"> 像宣传队的孟宪洪、欧知柏等一群热血青年,不仅成为了我们一生的挚友,更是我们恋情的见证者和助攻者。他们的热情与真诚为我们的爱情之路增添了无数温暖与色彩。</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孟宪洪曾当着大家的面戏称晓景为他的“梦中情人”,而她则俏皮地回怼道“你看你个样!”引得众人捧腹大笑。这些轻松愉快的时光,都在他们的见证下,成为我们爱情中最难忘的片段。那些共同度过的日子,也成为我们心中最宝贵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