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蝉是个话唠,整个晌午都在说着:一抹绿意把热浪和烈阳隔开,夏天的味道在葱郁间蔓延,叶间穿过的光影,勾勒出每份树叶的形状,夏天便也有了细致的模样…唠着唠着,不时要扯着嗓子唱上几曲,边唱边打点麦香的日子……我一时听得入了迷。</p> <p class="ql-block"> 蝉,喊出一个高音,夏,就延长了一程;风,吹完几遍哨子,绿,便染遍山野林间。蝉唱着没完没了的谣。一把老葵扇坐在无边的暑气中,借蝉的乡土情怀,摇出小凉风,静消长夏。</p><p class="ql-block"> 我,从蝉歌看不到尽头的长调里,截取一段嘶声与闷热织网,偶尔打个盹,恍惚跌入清凉;蛙鼓虫鸣夜幕里,我缓缓滑进了梦乡,睡意蒙眬中,依稀感到外婆帮我盖好了被单,枕着被艳阳浴过的星和月,梦里梦外就穿过了酷暑的人生…</p> 夏天,究竟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 <p class="ql-block"> 是大街上裙角飞扬的年轻女孩,是天气预报里频频跳动的高温预警,还是孩子们渴望冰淇淋的亮晶晶的眼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夏天是由蝉鸣唤醒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月窗外听蝉鸣,八月沟边扑流萤,便是童年夏天的生活。没有聒噪的蝉鸣,夏天就会变得不再完整。一声蝉鸣,叫响了整个夏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蝉鸣,仿佛便已被带入到“雨停荷芰逗浓香,岸边蝉噪垂杨”般的夏日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有一只蝉先声夺人地领唱,引来万句相和,一句三叠,高低分明,若金声玉振,不绝于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工作、生活而烦躁不安的人并不喜欢这样的蝉歌,嫌它太过聒噪。但对热血沸腾的少年们来说,这声音无异于暑假到来的“预备铃”,动听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蝉鸣声声,总能唤起人们的一些情绪,夏日炎炎,让人燥热难耐,但有人却不觉得蝉鸣聒噪,反而会带来一种特别的宁静。就好像诗人王籍所写的那样:“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在炽热的夏日,蝉的高歌,有时候还会反向给人带来宁静与反思,所以有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被琐事缠身,而蝉鸣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在忙碌之外,还有一个广阔而宁静的自然世界。 当蝉鸣声起,不妨放下手中的忙碌,静下心来,聆听这大自然的“馈赠”。在蝉鸣的夏天,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之地,一颗宁静之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蝉鸣就像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在忙碌之余,也要享受生活。提醒我们除了眼前的生活空间,还有一个广阔、治愈的自然世界。</p><p class="ql-block"> 《人民日报》“绿叶下的蝉儿在炎炎夏日里喧闹着, 它们的声音穿透了树荫,使得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夏日的热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文化中,蝉被视为品格清高、远离尘世的象征。诗经《国风·豳风·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唐代虞世南的《蝉》诗中写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鸣表达高洁的人格。如今人们还赋予蝉更多含义,比如用玉蝉佩戴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挂在胸前,寓意“一鸣惊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声蝉鸣,一直从先秦到今天,已然伴我们度过几千个夏日。蒋勋先生曾这样赞美这一声蝉鸣:“仿佛久远劫来,微尘与世界都如此发声”,这跨越历史时空的时间感,着实让人动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唱响了整个夏日的一声声蝉鸣,每一声都那么热烈、高亢、激扬,像极了一个热血少年的生命,血气方刚,炽热又绵长!</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krnn3ed9sZaKn_Rr_sB3A"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移步本人公众号看原文更精彩!搜微信(遇见艺韵)关注一下,谢谢!</a></p> <p class="ql-block"> 简媜的蝉鸣,是在黄昏时边散步边听的。一会如行云流水,一会如惊涛拍岸,突然,它们戛然而止,又此起彼伏。在声声蝉鸣里,自己原先紧紧抓着的愁绪,仿佛也被一并带走了。</p> <p class="ql-block"> 儿时听蝉,压根不懂听蝉的乐趣。陆游在《夏日杂题》中说,“满地凌霄花不扫,我来六月听鸣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我真正明白听蝉的乐趣时,蝉声却被喧嚣的城市淹没。没有蝉声的夏日寂寞而漫长,于是乎,我便开始怀念那蝉鸣声声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但是,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都太忙了,忙着说话,忙着表达,忙着为别人操心,却没有空和自己相处,没有空听听自然了吗?“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身而过都不知不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应该找一条清澈洁净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因为我听不见蝉声。”(三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简媜就感叹道:<b>“听听亲朋好友的倾诉,这是我们常有的经验。聆听万物的倾诉,对我们而言,亦非难事,不是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张潮的《幽梦影》里说:<b>“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方不虚此生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其实,听蝉鸣夏,听的也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夏天的声音,如蝉鸣、如蛙叫、如虫鸣,皆是人间的绝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倾听,就已是美好。</b></p> <p class="ql-block"> 当蝉鸣声起,不妨放下手中的忙碌,静下心来,聆听这大自然的“馈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蝉鸣,群蝉和;一曲终,一曲起,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它们宛若庞大的乐队一齐拉起丝弦,乐声洪亮聒耳,日夜不息,乐此不疲。它们无需指挥,歌声却浑然一体,如行云流水,既浑厚又圆润,既激昂又柔和。变化自如的唱腔,灵活自如的演技,连歌唱家们亦自叹不如。</p> <p class="ql-block"> 蝉鸣声声,总能唤起人们的一些情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蝉鸣声中回忆起了童年,所以心生纯真与美好。在那个知了声声的童年夏天,有池塘榕树,有操场秋千,还有一起在午后吃瓜纳凉的伙伴。</p> <p class="ql-block">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蝉鸣声中,获得愉悦感。不管是什么感觉,它都让我们在片刻中面对了自己的内心,看见了自己的某种心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有网络和手机的少年时代,暑假里除了跳河里洗澡,最开心、最有趣事情就是摸爬猹、粘蛣蟟、收集爬蝉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童年的夏天,是从一声蝉鸣开始的。</b>斑驳的树影,柔软的熏风,还有清脆婉转的鸟叫声。时间总是过得很慢,抓住一只蝉,就以为抓住了整个夏天……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p> <p class="ql-block"> 各地捕蝉的手法大同小异,印象最深的是汪曾祺写的一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的孩子捉蝉用粘竿──竹竿头上涂了粘胶。我们小时候则用蜘蛛网。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粘。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短短几十个字,描写得生动又准确。</p> <p class="ql-block"> 粘蛣蟟是白天的活动,三两个玩伴,扛着长长的竹竿,裤兜里装着在家里洗好的面筋,拿塑料袋包好,直奔家后的树林子里。正午前后天气最热的时间,是蝉鸣做热烈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站在树林子里,循着蝉鸣声,快速锁定目标,从裤兜里掏出洗好的面筋,揪下一小撮粘在竹竿的端头,小心翼翼的将竹竿轻轻举起,伸向刚刚锁定的那只蛣蟟。要一点点的靠近,不能惊动它,一旦被发现,它会发出一声长鸣,“嗖”的一下疾速飞走,另栖高枝,临走还会“滋”一泡,那大概也是一种自我保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音</p> <p class="ql-block"> 夏日的傍晚,天儿刚擦黑,西边的晚霞还未完全散去,从村前的河坡上,家后的树林子到田间地头上就已经开始热闹起来了。而此刻,叫了一天了蝉,却开始消停了。它们在等着下一班即将破土而出的“队友们”金蝉脱壳,一起唱响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繁茂的绿荫中,蝉鸣是夏天不变的旋律。这些小小的昆虫以其独特的生命历程,诉说着坚韧与变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黑暗的泥土里孕育了几年光阴的金蝉子,不惧暑热,一身金甲,破土而出,奋力的爬上树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黎明到来之前,努力撕裂金甲,破壳而出的金蝉,身披双金翅,又一次历劫而生。</p> <p class="ql-block"><b> 数以年计的等待,只为换取一季的高歌。</b>这种对于生命的惜重,实在是让人动容,难怪郑振铎说这声音是“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如三毛说:“诗中自有其生命情调,有点近乎自然派的朴质,又有些旷远飘逸,更多的时候,尤其当它们不约而同地收住声音时,我觉得它们胸臆之中,似乎有许多豪情悲壮的故事要讲。也许…”</p> <h3>蝉的蜕皮羽化</h3></br><h3> <p class="ql-block"> 沐浴着早晨的清凉露水,迎着夏日第一缕阳光,历劫而生的金蝉鼓起腰身,发出今夏属于自己的第一声蝉鸣,唤醒一整个热烈又张扬的夏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当毒辣的太阳炙烤大地,热浪一波接着一波掠过麦田。风里飘荡着麦粒的清香,“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的场景火热上演。群蝉们不请自来,为这盛大的麦收合奏一曲激昂的乐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蝉的一生,是一部浓缩的自然史诗,充满了挑战与奇迹。终年蛰伏土中的雄蝉,一朝蜕变,便肆无忌惮地鸣叫起来,在其有限的“蝉生”里,合奏着一首快活逗趣的交响曲。</p> “中国人眼里的故乡,是夏天的蝉鸣,是虫舞,是蝶飞,是胡同里凉爽的过堂风,与树荫下的叶子飘”。 阳光明晃晃的,树叶微摇,投下斑驳的光影,光着上身的男孩蹦蹦跳跳地走过,黝黑的皮肤反射出健康的光泽,屋内风扇缓缓转动,凉席上是熟睡的孩子,头发随风微动,安然的样子仿佛连梦境都被风抚慰… 试想,这夏日的光景,如果没有蝉鸣做背景音,是不是就显得不够饱满,仿佛一首诗缺少了韵脚,不再生动? <p class="ql-block">所以: “聆听,也是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的宽阔是最佳的音响设备。想象那一队一队的雄蝉敛翅踞在不同树梢端,像交响乐团的团员各自站在舞台一般。只要有只蝉起个音,接着声音就纷纷出了笼。它们各以最美的音色献给你,字字都是真心话,句句来自丹田。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不同的韵律表示不同的心情。它们有时合唱有时齐唱,也有独唱,包括和音,高低分明。它们不需要指挥也无需歌谱,它们是天生的歌者。” 三毛</p> <p class="ql-block"> 无蝉不夏天!蝉,又名“知了”。知了知了,热啊热啊!蝉鸣成了盛夏必不可少的景致。骄阳酷暑里的声声蝉鸣,是生命活力旺盛的一种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郑振铎说喜欢听蝉鸣,它们高高地栖在大树上,越是阳光热烈,声音就越闹,“那鸣虫的作响,真不是凡响。”</p> <p class="ql-block"> 现代人多不知,蝉的形象还曾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出名的吉祥纹饰,寓意多子多孙、人丁兴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记屈原传》中称赞蝉幼时生活在泥土里,蜕变成蝉后栖居于树上,餐风饮露,有着如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在古人看来,蝉之高洁出淤泥而不染,历尽劫波,不争不抢,奉绝响于世人,了残生于秋霜。</p> <p class="ql-block"> 三毛听过的蝉鸣,是夏天的绝句。音色优美,节律明朗,它不是唐诗宋词那样的诗,而是蝉对夏天的热爱,是一首抒情诗。 </p> <p class="ql-block"> 当蝉鸣声起,不妨放下手中的忙碌,静下心来,聆听这大自然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一蝉鸣,群蝉和;一曲终,一曲起,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它们宛若庞大的乐队一齐拉起丝弦,乐声洪亮聒耳,日夜不息,乐此不疲。它们无需指挥,歌声却浑然一体,如行云流水,既浑厚又圆润,既激昂又柔和。变化自如的唱腔,灵活自如的演技,连歌唱家们亦自叹不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蝉鸣声声,总能唤起人们的一些情绪。 在蝉鸣声中回忆起了童年,所以心生纯真与美好。在那个知了声声的童年夏天,有池塘榕树,有操场秋千,还有一起在午后吃瓜纳凉的伙伴。 </p> <p class="ql-block"> 古人爱听蝉声者,晋有傅玄《蝉赋》形容蝉声是“泊无为而自得兮,聆商风而和鸣。声嚖嚖以清和兮,遥自托乎兰林。嗟群吟以近唱兮,似箫管之余音。清激畅于遐迩兮,时感君之丹心”。唐人虞世南的那首《蝉》,前两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把蝉鸣清脆的声音描写得如在耳畔,以至于后人常说,“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p> <p class="ql-block"> 蝉之声是高旷的,带着自己的满足之意。不同于秋天的虫鸣,不必去歌唱凋零,不必为到来的冷清悲伤,只为热烈的夏天。</p><p class="ql-block"> 在夏天的印象中,麻雀的琐言碎语、青蛙的鼓舌噪声、蚂蚱的清吟幽唱,都抵挡不住蝉的不知疲倦的喋喋不休,它那强有力的波长压制了小村庄夏天的各种声音。蝉的频道与信号强烈地不容你去调换。</p><p class="ql-block"> 当它在午后的树枝上声嘶力竭地鸣叫,就仿佛粗犷豪爽的西北汉子,站在黄土莽塬的深沟边,吼一曲信天游,或一两嗓子秦腔,充满了恢宏响亮。</p><p class="ql-block"> “蝉是大自然的一队合唱团;以优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吟诵着一首绝句,这绝句不在唐诗选,不在宋诗集,不是王维的也不是李白的,是蝉对季节的感触,是它们对仲夏有共同的情感,而写成的一首抒情诗。”(三毛)</p><p class="ql-block"> 时而它们又摒弃了抒情式浪漫式丝竹小调,江南细雨,小桥流水,水中明月那样轻柔委婉。而是象挟着黄土的狂风,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是雄关漫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是大漠孤烟,跌宕起伏,豪情万丈。是沙场点兵,挑灯看剑,英雄铁泪,舍我其谁。</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奇怪的是,尽管蝉鸣喧天,我们在夏天的午间仍是睡得香甜,有人说因为这是规律的“环境噪声”,不同于分贝不一、动静掺杂的喧闹声。</p><p class="ql-block">于是人们沉沉睡去,什么都不觉得,然后过了良久,梦醒时分,依然是蝉声满耳。朱熹《南安道中》的诗:“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一个“韵”字,真乃神来之笔,解释然了。</p><p class="ql-block">曾看到一则新闻报道,有市民因蝉鸣投诉相关部门,将其视为“高频噪音”。蝉鸣,同风声、水声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声音,怎么在一些人的眼里,竟变得如此不堪了?</p><p class="ql-block">其实,蝉鸣不仅是一种声音,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哲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将蝉比作“不知疲倦的歌手”。他在《昆虫记》中写道,蝉在黑暗的地下要做四年的苦工,才换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怎能不放声高歌?在西方文化中,蝉被视为演奏家的象征,至今许多竖琴上仍饰有蝉的形象。还有个冷知识:叫声洪亮的都是雄蝉,而雌蝉几乎是无言的,被称作“哑蝉”。</p> <p class="ql-block"> 还有唐诗中,寄蝉寓人格的三首著名的“咏蝉诗”,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p> <p class="ql-block"> 生而为人,谁不曾如蝉一样坠入泥土,谁又不曾如蝉一样,披上坚硬的盔甲拼搏冲突,我们都渴望着有一天能展翅飞翔,高枝放声。所以,请用心听蝉的高唱吧,珍爱它的歌声,因为,那也是你或者我,热爱生命张扬自我的嘹亮歌声。 </p><p class="ql-block"><b> 懂得了蝉鸣,或许就懂得了生命。</b></p> <h3>蝉之生命诠释,如长缨在手的终军、霍去病、神童曹冲、王勃、民族英雄夏完淳……他们最大的不过24岁,最小的仅仅13岁,至今妇孺皆知、千古流芳,又有谁能说他们的生命短暂呢? </h3></br><h3>“蝉之声音”嘹亮了整个世界,“蝉之崇拜”深入民族魂魄,和着曹植“皎皎贞素,侔夷惠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的《蝉赋》声,“至洁之虫”的文廉、俭信、高洁、清远品德,于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弥漫开来。</h3></br><h3>树上的蝉,让我仰视终生。</h3></br><h3> 蝉之声是高旷的,带着自己的满足之意。不同于秋天的虫鸣,不必去歌唱凋零,不必为到来的冷清悲伤,只为热烈的夏天。 在夏天的印象中,麻雀的琐言碎语、青蛙的鼓舌噪声、蚂蚱的清吟幽唱,都抵挡不住蝉的不知疲倦的喋喋不休,它那强有力的波长压制了小村庄夏天的各种声音。蝉的频道与信号强烈地不容你去调换。 <p class="ql-block"> 当它在午后的树枝上声嘶力竭地鸣叫,就仿佛粗犷豪爽的西北汉子,站在黄土莽塬的深沟边,吼一曲信天游,或一两嗓子秦腔,充满了恢宏响亮。</p> <p class="ql-block"> “蝉是大自然的一队合唱团;以优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吟诵着一首绝句,这绝句不在唐诗选,不在宋诗集,不是王维的也不是李白的,是蝉对季节的感触,是它们对仲夏有共同的情感,而写成的一首抒情诗。”(三毛)</p> <p class="ql-block"> 时而它们又摒弃了抒情式浪漫式丝竹小调,江南细雨,小桥流水,水中明月那样轻柔委婉。而是象挟着黄土的狂风,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是雄关漫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是大漠孤烟,跌宕起伏,豪情万丈。是沙场点兵,挑灯看剑,英雄铁泪,舍我其谁。</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奇怪的是,尽管蝉鸣喧天,我们在夏天的午间仍是睡得香甜,有人说因为这是规律的“环境噪声”,不同于分贝不一、动静掺杂的喧闹声。 </p><p class="ql-block"> 于是人们沉沉睡去,什么都不觉得,然后过了良久,梦醒时分,依然是蝉声满耳。朱熹《南安道中》的诗:“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一个“韵”字,真乃神来之笔,解释然了。</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krnn3ed9sZaKn_Rr_sB3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