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庆家属区

王建西【原野草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洪庆家属区的变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作者:王建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摄影:韩宏斌 王建西</span></p><p class="ql-block"> 一些事物需要记录,如不记录可能就从人们记忆消失淡忘了。此文也许啰嗦,不太全面,作为作者能记多少就写多少,还望读者指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b></p><p class="ql-block"> 洪庆家属区,年轻人听起来可能陌生,年龄大的并不陌生。它就是现在庆华北区。曾用名叫“长坪村”,(原平房各家门牌号为证,)后改名洪庆村,再改洪庆家属区。洪庆家属区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现改为“庆华北区”。</p><p class="ql-block"> 洪庆家属区坐落在灞桥区洪庆街道最北面丁字路口东南角,(现成了十字路口。因北面修了一条八车道公路,现在只修到洪庆河边,也是洪庆街道和灞桥街道的分界线。)面积大约0.65平方公里,全是一排排的平房,唯有靠北边有几栋三层苏式楼房。小区内大道是沥青铺路,两边有开放型下水道,还有杨树。西排平房前的道路是用废弃水泥块铺成,是南北贯通。小区的东边和南边外围也是沥青路,(房后的路)路外是夯土围墙,墙外是庄稼地。</p><p class="ql-block"> 家属区分为一街坊和二街坊,一街坊面积大,都是平房,二街坊略小一些,可能是有楼房的缘故吧。</p><p class="ql-block"> 小区内有三条东西贯通的沥青路,七十年代以路为界线,分为一分会,二分会,三分会。八十年代分会自然消失。中间那条路是一、二街坊分界线,西头是自由市场,东头外是煤场,再往东走直通庆华火车小站台,专门接送洪庆职工上下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b></p><p class="ql-block"> 先说说二街坊的楼房: </p><p class="ql-block"> 几栋楼房长方形围了一个圈,西北角五、六、七号楼是住户。在当时能住在楼房的家庭一般都是厂里的干部。</p><p class="ql-block"> 南边一栋楼是庆华小学二校,从建校起一直使用。后在老校楼处向北三十米左右盖了一栋新教学楼,老校楼改为临时宿舍。大约在二零二零年老校楼拆除,改建成了学校操场。</p> <p class="ql-block">  北边一栋楼,也是五号楼的东边,原是庆华中学,早期住过工农兵代表和兄弟厂学习代表。这栋楼曾经被一场大火把房顶全烧光了,染红了半边天,修复后继续使用。中学搬走后工大住进,后是电大,再后是技校,再再后成了单身公寓,现在整栋楼成了幼儿园。早期一楼西把头原是保健站,东把头是铅印室。后陆续搬离。</p><p class="ql-block"> 东南角一栋是拐角楼,靠东面是老托儿所,因娃多太多,还占用了三排平房。看门的是一位夏姓老人。靠南面是单身宿舍看门的是一位毛姓老夫妻。一楼内角房子早期当过理发室,专为职工和家属理发。楼外角一层,面向南原是保健站第二个落脚点。后整个拐角楼成为技校学生公寓。技校没了,又成了宿舍,现在空闲了。</p><p class="ql-block"> 整个楼群中间是足球场,外围还有一圈田径跑道。中学、小学共同使用。每周日晚上在广场放一次电影,记忆最深是经常放映的是八个样板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b></p><p class="ql-block"> 再说说平房:</p><p class="ql-block"> 平房布局整齐,有竖排还有横排。有短排也有长排,有对排也有脸对屁股的排。房子分为一户一室,一户二室和一户三室。一户二室的房子居多,三室的房子最少。</p><p class="ql-block"> 早期家属院内还有广场,边沿种有冬青,后被破坏,成了大空地,时而堆放砍伐的树木,或者堆放石灰,这些都成了儿童乐园。这些东西运走后慢慢的被各家围起了园子种一些蔬菜,补贴家用。</p><p class="ql-block"> 排与排中间有花园,边沿是四季青,中间是一棵月季花树,开得花又大又红!</p><p class="ql-block"> 两排之间设有一个公用水管,供大家使用。早上水管是最忙的时候,家家都在此刷尿盆。到了中午又开始洗菜淘米。饭后刷锅洗碗,下午洗鞋洗衣服。到了夏天水管又成了小孩的游乐场,玩呲水战。</p> <p class="ql-block">  西排邻街道那些平房有一些被商业占用。二街坊西排房子就两排,西一排南把头第一家是新华书店,星期三下午不上班学习。星期天休息,学生根本没机会到书店买书,因为学生不上学时,书店就关门休息,买书本只好家长代劳。放寒假和暑假才有机会进书店买自己喜欢的书。</p><p class="ql-block"> 第二家是自行车修理部,三位老师傅修车。第一位是负责人姓赵,第二位姓闫,第三位姓刘,都是高手,尤其是姓闫的师傅曾经参加西安市技术大比武,赢得第一名好成绩。</p><p class="ql-block"> 第三家是做鞋修鞋铺,面积小,只用了一间房子。是两位老人修鞋,因为没有带徒弟,两位老人退休后鞋铺就关门了。</p><p class="ql-block"> 一排和二排之间后加了一个大房子,两排连在一起,是副食公司的库房。西二排南第一家是副食公司,占据了半个排,一边卖油盐酱醋、调料、粉条等。一边卖锅碗瓢勺、笤帚、簸箕等。</p><p class="ql-block"> 第二家是废品回收公司,小时候还在那里卖过破烂。</p><p class="ql-block"> 第三家是工商银行,没干多长时间就搬到马路对面。</p><p class="ql-block"> 北把头是公用厕所,还有水泥围的垃圾箱,一到夏天臭气冲天。</p><p class="ql-block"> 一街坊西五排是蔬菜公司,占据了整排,后搬到街道对面。记得西红柿四分钱一斤,大白菜断堆,一、两毛钱一大堆,要用架子车往回拉。</p><p class="ql-block"> 西六排和西七排之间也是后盖的,是百货公司的点心加工厂,加工的点心种类繁多。最好吃地还是白皮点心,还有疙瘩酥。(最早是卖油条油饼。)</p><p class="ql-block"> 西七排北边第一家是修表店,老师傅姓关,带了一位徒弟。那时修的都是机戒表,大的有挂钟、座钟、台钟。小的有手表、小坤表等。修手表时师傅给眼睛上卡一个小放大镜,看得更清,便于修理。机戒表慢慢的淘汰,被电子表代替,生意越来越不好,只好关门大吉。</p><p class="ql-block"> 没有提到的西排都是住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b></p><p class="ql-block"> 家属区中间是服务区。北边第一排,号称小院,前后都有围墙,门向东。曾经是庆华保卫处派出所和家委会所在地,后都搬离小院。</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院子是房管组,院子比较大,大门面向东,有瓦工班,木工班,管道工和电工班等。承担着家属区管理和维修。每年为住户免费换纱窗。后期成为锅炉房,为楼房供暖。</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院子是澡堂和理发部。一进大门就是理发部,里面摆放四个老式铁疙瘩理发专用转椅,靠背能放平,方便刮胡子。</p><p class="ql-block"> 澡堂靠南边,女澡堂在东,男澡堂在西,(以前男女澡堂换了个个。)男女澡堂一进门都有一个大镜子,更衣室很大,有更衣柜,更衣柜下方还有床。地下摆放很多木屐(木拖鞋)</p><p class="ql-block"> 往里走就是洗澡堂,中间是泡澡大池子,基本上都是老人在泡澡,年轻人根本不敢下去泡澡,因为老人们把水放的很烫。周围是淋浴,大概能容纳五十多人。</p><p class="ql-block"> 院子直对着大门最里是澡堂的锅炉房,里面还有一个小洗澡间,专供锅炉工洗澡。有时熟人来了也可以在里面洗澡。</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院子是职工四食堂,专为单身职工和来不及做饭的还有懒人供应。饭菜特别好吃,尤其是二两粮票四分钱小碗碗米饭,再加两毛钱一份回锅肉,那真是哈喇子直流,好吃极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再好吃,有家庭的还是在家里自己做饭,除非特殊情况才到职工食堂吃一次。因为工资太低,还要养家糊口,所以不敢在食堂吃饭。</p><p class="ql-block"> 食堂消失,后居委会占了东边大半部,保健站占了西边小半部,这也是第三个落脚点,至今还在。</p> <p class="ql-block">  我家住二街坊十七排,(下面就是西排,离自由市场很近。)在我们对排也就是十八排有一家百货公司的裁缝部。里面有几位老师傅做得中山装笔直,棱角分明,穿上他们做得服装特别精神!尤其是那个铁熨斗,很沉,在一个大铁炉子烧,烧得差不多了拿到水盆子里浸一下,只听噼里啪啦泛起水花,再拿去熨衣服,衣服也烫不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五</b></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是一九六四年响应号召,从莲湖区青年路调到洪庆肉食店上班,住在肉食店后面的平房里。一九六六年搬进了长坪村。(现在庆华北区。)在我四五岁时,模模糊糊只知道在我第一印象是我家隔壁第一家是邮局,我家是第二家。房头横躺着一个水泥邮筒,一直没有直立使用过。邮局搬走了邮筒还躺在那里,它便成了小孩们骑马、休息、吃饭、谝闲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后来施工人员把邮局重新改回能住人的房子,在施工中,我在施工的房子里来回串遛,被我外婆发现,她想拉我出来,外婆不小心头碰到施工的架子上,外婆蹲在地上疼得半天没起来,我很害怕,乖乖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房子修好了搬进郭姓一家七口人,河南人。我们两家成了好邻居,可以说比亲戚还亲。只要两家有啥事都会互相帮忙,你家今天包饺子,给我家端来一碗。明天我家烧肉,给你家端一碗,这都是常事。</p><p class="ql-block"> 不光我们两家是这样,很多住在平房都是这样。就像一家人那么和谐,互帮互助那是常见之事,甚至整排都和谐往来。</p><p class="ql-block"> 不过也有不和谐之处,邻里之间没事吵架现象时有发生,大多都是为了孩子,甚至动用擀面杖和菜刀,有一些还动用猎枪。到最后都是扎势而已,不会真地动家伙伤人。两家大人还在气头上,两个小屁孩又玩在一起了。闹得两家都很尴尬,不好意思。过一阵子两家就和好了。</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小孩特别多,一到下午和晚上就是孩子们的天下。男孩分两伙玩打仗,捉迷藏,赢三角玩四方宝。大一点的孩子玩弹球,冲链子。女孩玩跳皮筋,抓石子,过过家。</p><p class="ql-block"> 老人们悠闲在树荫下揪方下象棋,为一步棋吵闹声就和打仗一样。妇女们坐在一起打着毛衣勾着花,说着张家长李家短。特别热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六</b></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二街坊拆迁,西部盖起八栋五层楼房,只留下东边没拆。</p><p class="ql-block"> 二零零零年一号街坊靠西平房拆迁,盖起六层楼房,共十二栋,一至十二号楼。二零零三年竣工,同年住进。</p><p class="ql-block"> 不到两三年时间二期工程开始,是一街坊东南角六栋楼,二街坊东边八栋楼。就剩下家属区中间东半部平房没有拆,继续住人,还有苏式老楼房东边的东排和两排竖排没拆。期中竖排南边一排平房是厂派出所驻地。</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八年中间平房区域和二街坊剩余平房拆除,宣告五十年代老旧平房全部拆除。六十九年了,住了三代庆华人!……</p><p class="ql-block"> 拆除的平房准备盖高层。因各种原因不能盖,可以盖多层,开发商觉得无利可图,至今搁置未动工。</p><p class="ql-block"> 人们住上了楼房,改善了居住条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邻里之间没有了往日亲切感了,淡了。门对门都很少说话,姓啥叫啥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还是怀念住平房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