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明代著名学者李贽称为"此城真乃铁城同"的大同,其建城史是春秋末期的赵武灵王时代,距今已有2300多年。</p><p class="ql-block"> 经过秦、汉、三国、晋,进入南北朝。公元398年北魏在此建都时,城市形成规模。在此后的隋、唐、五代战乱中受到破坏而衰颓,辽金时期再度得到建设,成为陪都。</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的大同古城墙位于大同市中心区域,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为国家AAAA级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372年,明代大将军徐达在辽金土城的基础上重新建设,打造成高墙砖饰,城防体系完备,规模雄伟,堪称固若金汤的中国北部边防重要城市,由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驻守。明朝末年,虽被多尔衮"斩城"五尺,依然不失其巍峨风采。</p><p class="ql-block"> 明代建成的大同古城略呈正方形,东西边长约1.5公里,南北边长1.75公里,周长7270.7米,面积约2.63平方公里。设主城门4座,每个主门分设两个小门,大小城门共计12座。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月楼、箭楼、望楼、角楼,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城墙正墙高约12米,垛墙高约两米,垛墙之上砌以砖垛,共建有垛口580对,代表大同当时的580个村庄。全城门楼、角楼、望楼合计62座,间隔而立,雄伟而壮观。</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1912~1949),大同地区屡经战乱(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除了城墙上的城楼被破败,墙体基本完好。</p><p class="ql-block"> 1914年,晋北镇守使张汉杰拆毁北门城楼和零散望楼残屋,用于建私人住宅和兰池戏院,后来在北城门原址重建了一座不伦不类的欧式城楼,被梁思成评价为“恶俗不堪”。在1946年大同攻防战中,城墙、城门、城楼、望楼、角楼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门城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伦不类的北城门楼</span></p> <p class="ql-block"> 日军占领期间,日本为大同制定了“新旧分开,功能分离”的城市建设规划,强调保护大同古城的历史价值。但这个规划随着日本的战败未能实施。</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大同古城墙只留下残破的70%墙体,包砖极少存在。1952年,北城门、东城门、西城门被拆除,门洞成为豁口。1964年7月1日,南城门楼被“落架保护”。</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大同市启动古城保护与修复工程,按照明代规制,以"原形制、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为出发点,于2009年5月,古城墙修复工程正式开工,东城墙夯土城墙开始包砖,年底主体工程近于完工;2010年修复南城墙;2011年5月,北城墙开始修复,2012年9月竣工;2013年开始西城墙修复工程,2016年11月18日上午11时18分成功完整合拢,整个工程历时8年。</p><p class="ql-block"> 古城墙的重新展现出明清北方重镇的雄浑,似乎走远的历史重现人间,成为大同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p><p class="ql-block"> 修复后的大同古城,南北边长达到1.8公里和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墙内芯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块重达8.5公斤青砖。墙体高14米,比西安古城高2米;最宽处16.6米,比南京古城宽6.6米。</p> <p class="ql-block"> 城墙的四座城门各有特色,东城墙外有条御河,所以东门月城的地面坡度很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和阳门月城地面</span></p> <p class="ql-block"> 北门也有一点与众不同,其他城门的护城河上都只有一座桥,正对城门。北门外的护城河上却有两座桥。这是在重修北城墙时,发现北门的护城河旧址遗有古建筑遗址。</p> <p class="ql-block"> 为保护这一遗址,只好在它的两边修了一左一右两座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门北古建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永泰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和阳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清远门</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不是一座孤城。</p> <p class="ql-block"> 环列在大同古城的北、东、南三关,像卫星城一样另建小城,与主城互为犄角之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关名为“操场城”,建于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7年),分东、西两部分,俗称东、西营盘。该小城城墙周长3公里,高12米以上,东、西、北各辟一门,东为长春门,北为元冬门(亦称玄冬门),南为大夏门,与主城门相对。南、北二门之上建有门楼,四角筑有角楼。</p><p class="ql-block"> 东小城即东关,周长2.5公里,围有护城河,河深约5米。建于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辟有四门,东为迎恩门,北为北园门,南为南园门,西门连接吊桥与大同主城相通,东、南、北三门之上建有楼阁。</p><p class="ql-block"> 南小城即南关,同样建于明代天顺年间,周长2.5公里。辟有四门,门洞进深约13米。东称迎晖门,西称永丰门,南称永和门,北门与主城之月城门合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各个小城都有独立的瓮城和月城,均与镇城相隔不到两百米,用吊桥与主城连接,这样如果要进入大同镇城,就必须先要通过三个小城中的某个,仅通过的城门就至少需要过4~6个。即使进了外围的小城,主城吊桥不主动放下,仍然进不到大同城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东、南都有小城,唯独没有建西小城,因此从大同城的外形看,便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神话: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只美丽的凤凰降落于大同一带,羽毛美丽,光华灿烂。一位勇于用弓箭射折了凤凰的右翅,凤凰受伤落地后化作大同城,因此大同有“凤凰城”之称。南关是凤头,北关似凤尾,东关是凤凰左翅,由于右翅被射,所以没有右翅——西关。人们形象地把大同说成是“凤凰单展翅”。</p> <p class="ql-block"> 在城墙西北角乾位上建有全木制结构的乾楼。该楼始建于明初,清末毁于兵燹。四座角楼以乾楼最为高大瑰丽,作为“镇城之楼”,又被称为“镇楼”,还由于呈八角形,也称“八角楼”。因为古时游人常常于此登高览胜,所以又有“镇楼秋爽”之盛誉。明清两代许多文人雅士登临此楼后,曾写下了不少咏怀之作。</p><p class="ql-block"> 2011年4月,乾楼未修复时,此处遗址杂草丛生,若干柱础散落在地。2012年9月,北城墙修复,乾楼开始崛起。2013年6月,乾楼升至第四层;同年8月封顶;10月顶部完工;11月全部竣工。</p> <p class="ql-block"> 在大同南城墙上的偏东部建有“雁塔”一座,又称“文峰塔”,俗称“瞭望塔”。塔建在城墙上,在中国建塔史上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称为雁塔,是由于春夏季节众多大雁绕塔而飞;之所以称为文峰塔,是由于东南位属文昌位,与云路坊同属文庙建筑群,是古代“登高极第”的士子们祭拜、夸官的场所,上刻历代举子的功名以及姓名、住处,以激励后人勤奋学习、金榜题名而名垂千古。之所以称为“瞭望塔”,是由于塔内建有踏垛砖梯,可攀登至顶层瞭望城郊原野,也是战时重要的观察点;之所以建在城墙之上,是为了使其成为全城最高点。</p> <p class="ql-block"> 雁塔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清代重修。1992年进行维修,2008年7月,实施其建成370年以来最大规模保护工程。拆下塔上每块砖、每个砖雕、每个套兽构件,通过编号、打包,将其在府文庙中重新使用原构件、原材料,复原建成,使其得到妥善的异地保护,从而形成城墙之上的雁塔与城墙下的府文庙,一大一小,相映成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塔为八角七层空心砖塔,高14米,占地面积22平方米。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一层东南和西北面开有拱门,余皆镶石碣。二层以上每层八面均用砖券成四实四虚的拱形窗口,每层檐部均砖雕仿木构檐枋、斗拱及勾头滴水、攒尖顶,上置宝珠。塔身上镶嵌明清时期碑碣9通。底部每面石碣上镌刻着全城历朝举子姓名及其功名。</p> <p class="ql-block"> 西城墙第十一号望楼内建有“大同城墙遗址陈列馆”,这是一座以大同城墙为专题的陈列馆。馆内以北魏、辽金和明代城墙夯土遗迹为主线,城墙出土文物为辅线,通过“千古名城”“盛世重光”“金城汤池”和“京师藩屏”四部分内容全方位展示大同城墙的历史演变、修复历程、建筑特色及文化内涵等内容。</p><p class="ql-block"> 陈列馆总展陈面积1920平方米,上层是36幅城墙老照片,下展展厅展出北魏、辽金、明代城夯土遗迹,以及纪年城砖、明代石夯、城水箅等城墙附属构件。</p> <p class="ql-block"> 但是,久远的历史已经无法浸染古城的往昔,在现代化高楼大厦包围着的城墙,多少显得有些单薄,于是为了掀动那时刀光剑影的萧瑟和历史的苍茫与邈远,在城墙东南角的护城河里,种植了一片人工芦苇,使凝固的历史变得灵动而厚重,与高耸在城墙上的雁塔和停落在枯枝上的寒鸦,如水墨画般地传递着北风,将寒冬的故事从远处捎来,让这座古城于厚实中生出了飞扬的气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