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家风需要传承</p><p class="ql-block">孙桂芬</p><p class="ql-block">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珍贵的财富。它像一股清泉,流淌在家庭中,滋润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在我们家,家风代代相传,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血脉之中。</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六九年出生的我从记事时父亲就是生产队的队长,直到分田到户生产队解体。</p><p class="ql-block">父亲做事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家人,记忆最深的就是一年秋天,生产队玉米大丰收,扒完的玉米还在地里,有的社员就去捡落下的玉米,不讲究的人顺手在大堆里拿几穗,看护员喊也不管用,每个人都是满载而归,邻居婶婶喊妈妈去,被爸爸知道,没让去还埃训了,妈妈生气的说;人家都能捡咱们为什么不能捡,父亲严历地说;那是公家的要颗粒归仓,个别人不讲究那是他们的错,我的家人必须以身作则。</p><p class="ql-block"> 七八十年代,一个小队几十户人家,就一口水井,一座磨面的碾子房,当时是人们生活的必须用品。那可是父亲重点保护对象。</p><p class="ql-block">离我家院子前面十几米是井,后院是磨房,井架上辘轳上的每一块木头都有父亲的手印,为了大家打水省力,父亲自制麻油(用蓖麻子熬的油),过一段时间就的往辘轳头的珠子上加油。及时修里看护打水用的绳子,还有打水用的水桶。</p><p class="ql-block">磨房也没少留下父亲的足迹,碾子有问题怕影响大家生活他就及时修里有时饭都顾不上吃,每年春天都得把磨房顶上抹一层泥,防雨水侵漏。父亲找时间自己用小车拉土,在从家里拿麦糠掺土里活泥,把泥活好了再找几个人抹房子(那是一个人干不了得活)。在父亲的精心看护下我们队里的井、碾子是最好的什么时候都能用。这些随然都是小事,但他能坚持几十年,直到人们生活提高了家家在自家院里都有井了,队里的井也就废弃了,磨米面也都用电的了,父亲的免费修里工也就下岗了。</p><p class="ql-block">父母亲特别孝顺,对瘫痪在床上的奶奶照顾无微不至十几年,直到奶奶去世。</p><p class="ql-block">村里谁家有大事小事父亲都要帮忙。父母亲的一言一行对儿女也影响很大,现在他的老儿子在小区里也是免费的修里工,经常给老人家帮忙。他的孙子们在单位经常被平为优秀员工,当兵的在部队也平上优秀士官并多次立功……。</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常常听父亲讲述家族的故事。他说,我们的祖先勤劳朴实,诚实守信,一直秉持着“耕读传家”的家风。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同时,他们也重视教育,鼓励子孙后代勤奋学习,追求知识,做一个有学问的人。</p><p class="ql-block">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我从小就知道,要做一个勤劳的人,要诚实守信,要热爱学习。爸爸妈妈也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努力工作,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他们还经常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要言而有信,不能欺骗别人。在学习上,他们更是严格要求我们,鼓励我们勤奋学习,追求卓越。</p><p class="ql-block">在这样一个家风中成长,我感到非常幸运。我学会了勤劳,学会了诚实守信,学会了热爱学习。这些品质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部分,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p><p class="ql-block">如今,我已是年过半百之人,有了自己的子孙。我也教育我的孩子,传承家风。我告诉他们,要做一个勤劳的人,要诚实守信,要热爱学习。我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家族的优秀传统,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p><p class="ql-block">家风是一种传承,是一种责任。它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让家族的优秀传统得以延续。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家风会代代相传,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