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的奶奶邓尹氏<br>每当说起我的奶奶邓尹氏,在我的脑海里,就立时闪现出一个奇异的哈萨克女人的模样。<br>三十多岁的西域穆斯林老姑娘嫁给一个山东汉族五十多岁的老男人,婚后十几年间,一连生育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就凭这一点,我奶奶她也是个不寻常的女人。<br>旧时代的女孩儿,十六七岁就嫁人,尹姑娘为何三十多岁才出嫁呐?<br>据老辈人说,尹姑娘从小死了娘,爹是个走村串户卖杂货的货郎,没多少功夫管孩子,尹姑娘是跟奶奶家的人长大的。<br>她小时象个男孩子,四处疯跑,不学针线活,不会纺线织布,也不太懂民间礼仪,加上一双大脚,到了婚嫁年令,富人家嫌她少家教,穷人家嫌她不会干活,就耽误了婚姻大事儿。<br>三十多岁时,尹姑娘的爹在山东卖货,相中了田庄邓万夏家的二儿子邓玉珠,就私下里让尹姑娘去相了一回。<br>这一相,尹姑娘就愿意了。<br>她看邓玉珠一米八多的大个子,模样不俊也不丑,腰板挺的直立立的,脾气不紧也不慢,比尹姑娘先前相的那几个老小伙子好多了。就是家里太穷了,不过邓家答应,成家后能给他们在村东头弄一间房子,可以单独过日子。<br>尹姑娘最怵头的是和公公婆婆打交道,她压根儿就干不了那低眉下气的事儿。<br>经媒人撮合,邓万夏家只送了一斗麦子当彩礼,就顺顺当当的娶回卖货郎家的尹姑娘当二儿媳妇了。<br>即然尹姑娘愿意单独过日子,那就把前几年在村头崖子上盖的那间土坯屋当新房吧。那时段,邓万夏的三儿子玉水,四儿子玉河都已经成亲了,老三和老四脑袋瓜子都挺活乏,自己就把媳妇儿搞定了,没让爹娘费什么大心。<br>邓玉珠在五十来岁上娶了三十多岁的尹姑娘为妻,真是件幸福无比的大好事儿。婚后,老夫少妻是妻唱夫和,日子虽说苦了点儿,但心里很满足。过了一年,尹姑娘生下了第一个儿子,爷爷邓万夏给大孙子起名叫:邓光辉。<br>邓光辉长得虎头虎脑,一看就让爷爷奶奶疼不够爱不舍的。邓玉珠老来得子,更是高兴的整天合不上嘴。<br>尹姑娘很争气,虽说嫁得晚了些,可没少下力气,接连又生下了二儿子邓光坤,大女儿才美,二女儿才英。<br>家有两儿两女,即有承继家业下力干活的,也有体贴爹娘做鞋洗衣的,尹姑娘和玉珠老汉可算全心了。<br>按照邓万夏太爷爷的嘱托,大孙子邓光辉过继给邓玉宝当儿子,也就是说邓玉宝成了邓光辉的父亲,邓光辉也要为大爷邓玉宝养老送终,并承接他遗留下的房子和土地。<br>这样一来,邓光坤就成了邓玉珠这一枝子的继承人了。<br>爷爷邓玉珠是个很容易满足的人,脾气好的不能再好了,任尹姑娘怎么说就怎么办,从来不说二话。大儿子光辉从小就听话懂事儿,从没挨过爹妈的一巴掌;二儿子光坤性情急燥,稳不住身子,经常满山遍野的跑,有时还招来乡亲拉着吃了亏的孩子来家告状,尹姑娘不护犊子,拿根木棍子,逮着二小子就连骂带打的一顿收拾。<br>每逢这时节,邓玉珠就给这惹是生非,不守规矩的二小子,擦擦脸上的泪水,连拉带抱的扯到一边去,好让老婆歇歇气儿缓一缓那生气的劲头。<br>不管是尹姑娘闹气还是儿女们淘气,邓玉珠都有足够的耐心哄着护着,玉珠老汉心里说,老婆孩子都是自个儿的心头肉,让他们受屈,还不如自己揍自己几个耳巴子好受哪!<br>庄户人就是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只有汗珠子落地上摔八辨儿,才能在土坷拉地里讨到生活的所需。只要能吃上饭穿上衣,让大人孩子安安声声的过日子,邓玉珠就心满意足了。<br>邓玉珠就属于典型的老农民,老好人。诚实憨厚,能吃苦下力,无非分之想,他一生的财富就是尹姑娘和四个孩子。而尹姑娘才是邓玉珠这枝家族血脉传承的大功臣。<br>在我父亲邓光坤十二岁那年,也就是一九四二年,我爷爷邓玉珠去世了。<br>那年,正赶上鲁西南大旱,山坡地被旱得裂开了口子,漫山遍野不见一席绿色,罕见的大旱绝收之年啊!面对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尹姑娘没有了办法。<br>原先家里缺了粮,可以去老爹卖货郎那里,去讨换他一点儿东西。如今,老爹爹也已驾鹤西归,没了靠头。虽说邓万夏家生有四子,可遇到灾年,贱年,谁的日子也不好过。无奈,尹姑娘锁上房门,挎上篮子,拿了根打狗棍,带着儿子光坤和两个女儿沿着乡间小道,一直向北走去。总不能眼睁睁的,守着粒米不生的坷拉地饿死吧。<br>鲁西南的山坡地是怕旱不怕涝,下再大的雨也存不住水,可老天爷一旦板起脸来,一滴雨不下,老百姓家若无储备粮,就只有讨饭外跑这条活路了。<br>尹姑娘带着三个孩子一路乞讨,来到了黄河以北的商河县地盘上。<br>商河县临近黄河,百年前就引黄河水灌溉农田,不怕旱,只要没有大涝,就不愁吃不上饭。商河,齐河都与济南府隔河相望,历史上曾有过,因黄河发大水,为保城市不被水淹,人为的扒堤保城淹没农田村野的事情,那种事情属于百年不遇的特殊情况。<br>尹姑娘生性波辣,拉着三个孩子,边讨饭边听临近的人说道河北地面上的事儿。当她知道,商河不怕旱也难遇涝,很少发生饿死人的事情时,就产生了在商河长住下来的念头。<br>经一当地保长牵线,尹姑娘结识了张家庄的老小伙子张木匠。<br>张木匠比尹姑娘大两岁,人长得端庄憨厚,只因自幼丧父母,家境贫寒,又不会说道,四十多岁了也没娶上媳妇儿。尹姑娘见张木匠老实厚道,见人说话先红脸,又是个老小伙子没什么缠累,还有门混饭吃的手艺,进家里看看,有烧火作饭吃饭睡觉的地方,心里也就没什么意见。<br>张木匠见尹姑娘带着不大不小的三个孩子,这可是一下多出了个四张嘴呀!心里犯怵,但又听保长说,你可想好了,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儿了。人家可不是个普通妇道人家,要不是没了男人,又遇见灾年,下辈子也轮不上到你家门上来当媳妇儿!<br>只是为了活下去,只是为了找个伴儿,互相帮扶着往下过日子,尹姑娘和张木匠结成了夫妻。<br>尹姑娘不想让张木匠感觉心里亏得慌,就让自己带来的三个孩子随张木匠姓。儿子叫张光坤,大女儿叫张才美,小女儿叫张才英。<br>“改名换姓是因为张木匠要救你们的命,养活你们长大成人。”<br>尹姑娘尽量给三个孩子讲明道理,两个女孩儿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很不情愿地把张木匠叫:“爹”。<br>难以说通的是儿子邓光坤,他死活不肯叫张木匠一声爹。<br>“让你叫声爹咋这么难哪?!你这头小倔驴!”尹姑娘气得直骂眼前这个半大小子。<br>“他不是我爹!我爹是万德田庄的邓玉珠!不叫就是不叫!”邓光坤跟他娘对着吼。<br>“行!你长本事了,有本事别吃这家的饭啊!”<br>尹姑娘自己生的儿子自己知道,这头小倔驴儿还真不好收拾。连打带骂加吓唬,几个回合下来也没听见光坤的一句软活儿话。<br>在一个雨天的下午,十二岁的儿子怀里揣了大妹才美从家里灶房里偷出来的几个玉米饼子,跟上村里外出混穷的年青汉子闯关东去了。<br>儿子被逼走了,几年没有音讯,尹姑娘好一个伤心自责。好歹眼前这俩个闺女个个懂事听话,每日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学着纺线织土布,学着搓麻线打咯贝纳鞋底,很快也能烧火拉风箱,作饭洗衣承担家里的杂务了。<br>张木匠本以为能半路上得个儿子,给祖上续上香火,不曾想,为了让孩子改口叫声爹,这到家的儿子却不知跑到那里去了。认命吧,命里没儿,别强求!这样过下去也挺好的。媳妇儿知冷知热,俩闺女一口一个爹的叫着,张老汉虽说要比往日多干不少活计,但心里很知足。<br>一个乡村木匠,有吃有住有人疼,还有啥不知足的呢!<br>尹姑娘是个开朗豁达的女人,虽说嫁了两个男人,可这两个男人都宠着她顺着她,给了她满满的爱。<br>邓玉珠最大的长处,就是疼老婆顺随媳妇儿的心。日子过得再穷,谁心里也不别扭。<br>张木匠也是个明事理懂迁让的好男人。他处世光明磊落,家里家外啥事情都不背着尹姑娘,只要没什么不得了的情况,大小事情都按尹姑娘的意思办。<br>庄户百姓人家,能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呢?谁说了算,不也还是吃喝拉撒的那一地鸡毛的事儿吗?<br>邓玉珠,张木匠就是两个好好丈夫的典范。<br>尹姑娘是格外享受老天恩赐的女人,女人能嫁个懂事理好脾气的丈夫,那可是好几辈子积攒来的福分呐。<br>国家安定,老百姓才能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历朝历代,总会因田不均而闹起义的,但真正把乡村的男女老小,都卷入战争又成为战斗员的,只有中国共产党。<br>土改了,斗地主分田地,各家的女人忙活着摊煎饼,纳鞋底做军鞋,男人也顾不上地里的庄稼,任草和庄稼一起长,推车挑担的往前线送给养,送弹药。人民战争就是那无敌的力量。<br>大脚媳妇儿尹姑娘当上了妇救会长。每天张罗着到各家各户去拣军鞋,收煎饼,连饭也顾不上吃。<br>尹姑娘的心里有一个念想,她想,等解放军打下了济南,兴许就能找到儿子邓光坤了。<br>事随心愿,解放军打济南的前一天,尹姑娘跟着支前队伍去前线送煎饼,看到一位骑着枣红战马的首长,正在跟一个大个子兵说话,那大个子兵手里握着一把看似铜喇叭样的东西,尹姑娘好奇的问支前队长,大个子兵不拿枪,拿个喇叭做什么?支前队长说,尹会长,你这就不懂了吧?部队上冲锋打仗全指望这把冲锋号了,军号一响,黄金万两啊!<br>尹姑娘走近前去,想仔细看看那把了不得的军号,大个子号兵抬头一看,立刻惊呼了一声:娘!尹姑娘寻声望着大个子号兵,咧开大嘴哭喊着:儿啊!娘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哪!<br>在战场上母子相会,真是太意外也太令人高兴了。一晃八年过去了,十二岁的半大小子邓光坤,已经长成一米八多的青年汉子,现在解放军师部干司号长。尹姑娘见儿子在部队上出息了,心里比吃了蜜还香甜。<br>尹姑娘与儿子分别时,儿子将六个手榴弹给娘带上,就匆匆随部队出征了。战前的母子相见,也是最后一次,全国解放后不久,没等来儿子再叫一声娘,尹姑娘就因劳碌过度,营养不良过世了。<br>据二姑张才英回忆,奶奶去世时是一九五三年,那时儿子邓光坤还在解放军的部队上服兵役。<br>我的奶奶尹姑娘过世后,葬在了商河的土地上。张木匠帮她完成了两个女儿出嫁的任务。才美,才英嫁人后不久,张木匠也离世了。<br>尹姑娘是邓玉珠家族传承的功臣,她那热烈的生活情绪和不屈不挠的生活意志,永远的传承给了后代子孙。<br>张木匠为邓玉珠的两个女儿也尽了养育之恩,谢谢您!张木匠,善良憨厚的好人!<br>奶奶,谢谢您老人家!<br>过去的年代生活环境很差,吃饭穿衣都成问题,自然灾害,人为的战患加剧了百姓活着的难度,奶奶不惧千难万险,乐观直面人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br><br>(三)大伯家的往事<br>我的大伯邓光辉,是太爷爷邓万夏最合心意的长孙,也是个不折不扣,忠实于邓家老祖宗的孝子贤孙。<br>大伯邓光辉,生于1923年农历2月15日,是爷爷邓玉珠和奶奶邓尹氏生的第一个孩子。<br>光辉大伯十八岁上娶了邻村十六岁的女孩儿郑国英为妻,婚后生下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br>大儿子邓同元,长大后参军入伍,在东北大连当了六年兵。转业后在长清矿山机械厂工作。娶妻王会珍,婚后生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br>二儿子邓同财,是乡间的秀才,娶万德东域张冒莲为妻。生育一儿一女。<br>三儿子邓同庆,老实纯朴,成长为四乡八里出名的建筑技工,娶本庄姑娘胡玉香为妻,婚后生育一个儿子。<br>四儿子邓同海,当兵从军四年,娶云南纳西族姑娘王玲为妻,婚后生有一儿一女。<br>大女儿邓同凤,嫁至马山张姓庄户人家,婚后生有一儿两女。<br>二女儿邓同香,也嫁至马山另一张姓庄户人家,生育两个女儿。<br>人世间的百年就如一声叹息。大伯邓光辉的后代孙男嫡女也已有六十几人。四代传承,把生命引向更加美好的境界。<br>大伯邓光辉的脾气性格太像爷爷邓玉珠了。<br>生命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选择的,唯有出身不容选择。父精母血天地之气组合了你,你的性格血气不随父亲就会像母亲,不论好坏,有益无益,你只能是你爷爷的孙儿,爸爸的儿子,绝对不会像了别人。<br>大伯邓光辉与郑国英结婚后,真是硕果累累。从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六四年,十九年间生养了六个儿女,光吃饭穿衣两件事就会把当爹妈的忙活坏了。<br>仅靠着祖上留下来的几亩山地,根本也糊不上那八张大嘴小嘴,八张张着的每天要吃饭的嘴,逼着大伯,只好到村里的大户人家去当长工。<br>大娘郑国英的命比奶奶尹姑娘还要好,嫁给了只大自己两岁,又有茅屋落脚又不受婆婆管制的邓家老大。这个男人即老实听话又踏实肯干,为这样知冷知热懂人情世故的庄稼汉子,多生他几个孩子,多遭点罪也不冤的慌!<br>旧时代的男女,也不懂什么叫计划生育和爱护自己的身体,庄稼人白天下地干活,黑天和老婆上炕睡觉,没什么其他娱乐活动。造成了一种,越穷生孩子越多的怪现象。可那孩子既然生下来了,不管是男是女,总不能掐死吧?生孩子,养孩子就成了每对青壮年夫妇的唯一人生目标。<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