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系列二 中江博物馆古字画的来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面介绍了中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两件青铜器,一件“战国青铜器虎纹巴蜀剑”和“汉代青铜器摇钱树”的来源。这次主要介绍中江博物馆的古字画是怎样来的?因为古字画从古到今属于高端藏品,是中国历代高官、巨商显示文雅和财富的象征。古字画在如今的收藏拍卖价高得咋舌!2016年12月4日,在北京保利秋拍了一幅元代画家任仁发的 《五王醉归图卷》,拍出了3.036亿元的天价。所以古字画在世界上被青睐。中江博物馆里又有多少古字画呢?笔者根据1987年11月文化馆《中江县文物登记册》记载;中江馆藏文物古字画就有436件。这些古字画件件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简单介绍什么叫文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江博物馆里这400多件古字画有大半是字,其中150余件是画,《中国字画词典》里榜上有名的就有元代的黄公望,明代的陈洪绶、杨文骢、沈周、蓝英。朱耷、仇英。清代的有钱载、钱维城、翁同龢、金农、郑板桥及刘庸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字和古画哪个经济价值高?肯定古画经济价值高。一幅字几十分钟很快就完成了,一幅画少的几十分钟,几小时、几天或者几个月,北宋书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整整画了十年,千亿难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画和古字是相通的,王羲之的《平安帖》,在2010年嘉德拍卖会上,最终以加佣金3.08亿元成交。此作仅有4行、41个字,算下来平均每个字价值750万元!文物不是越古老越值钱,而唯独只有古字画越古老越值钱,因为古字画容易虫蛀、鼠咬和变色腐烂,物以稀为贵,中江博物馆的古字画一般是清代的,明代的不上10件,就是清代的价值也非常高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字画与现代字画怎样断代呢?80年代前,以清末1840年鸦片战争定为古代,《文物保护法》出台后,文物部门对古董的断代时间界定为1949年民国政府结束。也就是说1949年前的名人书写的字和画称为古字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物部门对1949年以前的所有藏品及遗物通称“文物”,如古建筑、古陶瓷、青铜器,古书籍,所以,文物部门把1949年前古人生产的生活物资都称文物。什么叫“文物”?根据史料记载;“文物”一词最早出于《左传》:“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文物</b><b style="font-size:22px;">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这是中国最早出现“文物”一词,</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叫礼仪的乐器</b><b style="font-size:22px;">。之后的《后汉书·南匈奴传》有:“制衣裳,备文物”,</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这里的文物一词为礼仪制度</b><b style="font-size:22px;">;到唐代,骆宾王诗:“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这时的文物称“遗物”</b><b style="font-size:22px;">。清朝时期称文物叫“古玩”,民国时期称文物叫</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古董”</b><b style="font-size:22px;">。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法律法规把“文物”一词及其所包含的广泛内容固定下来为“古人留下的一切物件”。1982年11月19日《文物保护法》正式出台。以上,就是“文物”一词的演变过程。一般称博物馆的藏品叫文物,老百姓收藏的藏品叫古董或者艺术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二 博物馆极大部分的古字画是解放初没收地主和资本家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既然民国政府都没有文物,更没有博物馆。文物又是怎样成为国家的呢?新中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在解放前夕,早就把大量黄金及故宫的珍贵文物运输到台湾。这时新中国是一穷二白的“空壳”了。国家面临既没有钱,又没有生产物资的困境,土地和财富掌握在极少的地主资本家手里,贫富分化差距很大,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早在1931年,中共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非常成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1949年9月21日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希望各界爱国人士建言献策。1950年6月28日,国家出台了《土地改革法》第二條规定; “沒收地主的土地、耕畜、農具、多餘的糧食及其在農村中多餘的房屋。</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但地主的其他財產不予沒收”</b><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因国家面临刚刚解放经济困难的历史背景所作出的国策。笔者认为非常正确!因为《土地改革法》规定“地主的其他財產不予沒收”》很有人情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法律到了地方基础就变味了!土改工作队没收了地主和资本家的“其他财产”!这不是打胡乱说!笔者1990年从教师队伍调入中江文物管理所工作,根据原文化馆的《中江县文化志》和《中江县文物登记册》史料查证和老人的回忆,在史料记载中才知道博物馆的文物是怎样来的;当年土改工作队把地主的生活用品及贵重物品,如金银首饰、古字画及官窑瓷器都没收或者征收交文化馆了。国家要求各市县成立文物管理所的目的,就是要加强文物的管理工作,防止监守自盗!要求摸清文物家底,了解文物的来龙去脉,建立《文物档案》。笔者就是当年专门负责文物档案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原文化馆从从1950年6月成立后,至1990年文管所从文化馆分离期间,出现文物管理混乱,档案登记不清等问题,这是全国普遍现象。于是,由国家统一制定《文物档案》,由原来一纸登记数十件文物改为一件文物一份档案。其中“文物的来源”栏目,要求必须填写清楚。为此,笔者无法完成“文物来源”的填写工作,因为原来文化馆《中江县文物登记册》里对馆藏的传世文物的“文物来源”,如古瓷器,古字画只简单填写“上交”、“馆藏”二字。为什么不详细注明谁上交的?什么时间上交?为什么价值连城的古字画要上交?这里面有没有强制性?很多疑问使我难于会解?后来,笔者通过咨询文化馆的退休老人和在文化馆的《中江县文化志》和《中江县文物登记册》及《土地改革法》里找到了答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三 解放初土改运动没收的传世文物是违背《土地改革法》的</b><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土地改革法》第二条规定;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b><b style="font-size:22px;">。这条法律明确规定哪些该政府没收,哪些不该没收。明确规定的“地主的其他财产”包含传世文物不予没收!所以,当时《中江县文物登记册》里不敢填写“没收”二字,只能够填写“上交”二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土地改革法》第四条规定;“ 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 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不得没收。</b><b style="font-size:22px;">不得因没收封建的土地财产而侵犯工商业。工商业家在农村中的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应予征收</b><b style="font-size:22px;">。但其在农村中的其他财产和合法经营,</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应加保护,不得侵犯”</b><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法律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当时城市工商业的铺面房没收了不少!国家出台《土地改革法》目的是,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法律并没有规定没收城市工商业的传世文物!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为什么到基础就变味了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笔者认为;其一,因解放前贫富差距很多,广大老百姓仇富的思想造成的,那时的地主和现在的企业家就差远了。其二,土改工作队的领导都是穷人,文化水平极低,加上手里没有法律文书原件,所以在执行中出现偏差,甚至强制性!老百姓更是法盲,只能够任人宰割。不然,价值连城的古字画及官窑瓷器会无偿捐献给国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文化馆第一届老馆长邓铉回忆;解放前,民国政府没有文物,更没有博物馆。1950年6月成立中江县文化馆,1951年初土改运动开始,文化馆配合土改工作队,</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没收</b><b style="font-size:22px;">地主的古瓷器,古字画等大量贵重物资交文化馆保管。50年代初开始,文化馆还在大门口摆摊“征收”古董。老百姓根本不懂什么叫官窑?更不懂官窑瓷器和古字画的经济价值。文化馆请识货的古董店或者寄卖店老板,用5至10个新碗就调换了.....。邓老的回忆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曾经看见过文化馆收购文物的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70年知青时,一次回家,正遇父亲的朋友大西街的袁曦之老人来到我家,他一进门就神秘地告诉我父亲;“老王,我卖了一幅对联200元”!那时候的200元啥概念?可以在县城卖两间瓦房!因我在产生劳动一天才8分钱。我父母同时惊讶地直摇头;“吹壳子!一幅对联哪能卖到200元”?袁大爷很自豪地告诉我父亲;“郑板桥的,还是烂的呢,还少了个字,如果完整我要卖两千元”!母亲惊讶地问;“郑板桥是哪条街的”?其实,那时候我也不知道郑板桥是谁?因小学毕业,就被街主任戴上“知识青年”的帽子强行下乡劳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袁大爷是个古字画收藏大家,他后悔地骂道;我家解放前几柜子古字画,土改时没收了部分,文革期间又没收了部分。当年我在床底下挖了个坑,用火砖镶好,把古字画藏在里面,掩盖好后在上面放个尿罐没被发现,因年存太久,腐烂的虫蛀的严重。后来剩下的我婆娘背着我卖给收废旧的了,真是气死人啊......!如果现在谁家有郑板桥的作品,几十万一件了,因物稀为贵,中江90%的古字画都在博物馆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期间,像袁大爷这个古字画收藏大家的遭遇很多,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运动中,造反派没收的古字画和古书籍,用架架车拉起古字画、古书、古装戏服等游街的事、50年代出生的人应该还记得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凡出生成份不好的人,造反派天天拉去斗!三、五天抄一次家。我父亲及文庙附近的常晰之中医老师都是老右派,他们每年冬季要去挑消防水,每条街放一个"太平缸",青石板镶的,能装十多桶水。常伯和我父亲每年都要换水洗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曾经父亲告诉我;常老师是个书画家,家里收藏很多古字画,解放初没收了不少.....一次我病了,父亲带我到常老师家看病。他家是座穿斗结构的四合院古民居,看病的客厅里摆设得比较雅致,一张条桌用力把脉和开处方签的。墙壁上挂了几幅字画,与雕花门窗外花台的腊梅相配衬,显得格外古朴。他是那么慈善的面孔,怎么会是右派呢?父亲告诉我,常老师家都是书香门第,老婆和几个儿子都在教书,大儿子常曦文还是中江著名的书画家,二儿子常曦柏与我同过事,后来是回龙中学的校长......他家从事教书的就五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0年,我在文物管理所工作后,因我在负责“文物档案”的清理和重新填写工作,翻开原来文化馆的《中江县文物登记册》老档案,突然发现古字画类一幅明代蓝英的《青绿山水图》,“文物来源”栏目里注明;“1952年常晰之上交”。我看了立马惊讶得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我父亲告诉我常家古画上交很多的事是真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馆藏古字画以清代民国的为主,明代的古字画非常稀少,常家交的这幅画可以说是价值连城!2019年4月17日 蓝英的《山水双册图》拍卖了2987万港元,折合人民币大概是2500多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不明白为什么常老捐献了这么多古字画给国家,还被政府管制劳动改造十多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一件事,小南街有个叫李柄英的古字画和古书收藏大家!1951年土改运动躲过了抄家的灾难,文革破四旧运动开始,他得知其它街在抄家没收古书,心急如梵,因他家书楼上全是珍贵古书,特别是乾隆时的"四库全书"就上千卌!他请了几个拉架车的帮忙,将数千册古书装在30多个楠木箱里,半夜运到北门农村亲戚家,文革结束后才捐献给中江县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江解放前很多古字画收藏家的遭遇没有一个好下场,我知道抄家的事很多,不再细说了。这些悲痛的历史已经过去数十年,但遗留的伤痛痕迹永远难抹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历史已经过去数十年,笔者认为,每个公民应该顺应历史,现在这些古字画也成了国家保存的文物。笔者只灵把过去的真实经过记录下来,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只一个建议,让博物馆库房的1500余件藏品文物轮流展览和讲究给广大青少年学习和鉴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因古字画在博物馆库房里,本人只能从《中江县文化志》上翻拍几张级别一般的古字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