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大团结”、隐藏深山近30年的神秘造币厂

交子鉴评.唐平

<h3>在收藏界,总有一些物品随着时间的流转,其价值愈发珍贵。</h3></br><h3>1965年发行的“大团结”拾元纸币就是如此。如今身价飞涨,实际成交价格已比面值高出20多倍。</h3></br><h3> <h3>作为我国第三套发行货币的重要成员,正面图案是各族人民大团结,背面则是国徽和汉、蒙、藏、维四种文字的“大团结”纸币,更像是一部浓缩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民族关系的历史长卷。</h3></br><h3>而这张我们所熟悉的“大团结”拾元人民币,正是在四川盆地北部的旺苍县制造的。</h3></br><h3> <h3>这个位于嘉陵江支流东河岸边,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县城,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的根据地,更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的辉煌见证。</h3></br><h3><strong>//////////////</strong></h3></br><h3>川北"托拉斯"</h3></br><h3>1934年,随着红四方面军主力西移,旺苍地区成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h3></br><h3>在这个背景下,红四方面军造币厂由通江县迁至旺苍县。新址位于黄洋镇一个名为烂槽沟的隐蔽之地,尹健三的四合院成为其驻地。</h3></br><h3> <h3>这里三面环山,林木茂盛,提供了极佳的隐蔽性。门前流淌的黄洋河和附近的小煤窑,为造币厂提供了便捷的水资源和燃料。</h3></br><h3>而这座造币厂的生产机器,则大多来源于1933年11月四川军阀刘存厚仓促撤离后留下的设备。</h3></br><h3> <h3>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造币厂的规模持续扩大,拥有超过200名的工人。</h3></br><h3>为了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村苏维埃积极协助造币厂的炊事班,每天前往村民家中采购新鲜的蔬菜。</h3></br><h3> <h3>村民们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支持,他们不仅积极地把自家种的萝卜、白菜送到造币厂,还在春节期间宰鸡杀猪、披红戴花、敲锣打鼓地送到造币厂,与工人们共度佳节,共同庆祝。</h3></br><h3>不少村民还纷纷捐出家里的铜壶、铜盒等铜器,以支持造币厂的生产。</h3></br><h3>这些铜器经过熔化,被用来铸造铜元,为苏区的经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h3></br><h3> <h3>据相关资料记载,造币厂的生产能力相当可观。</h3></br><h3>每天能够生产银元八百多个、铜元五千多个,同时制造纸币和布币三万多张。</h3></br><h3>到了1935年,造币厂共发行了超过200万元的货币,其中银元超过50万元,铜元超过30万元。</h3></br><h3>只是,到了1935年3月底,为响应中央红军的行动,红四方面军毅然强渡嘉陵江,踏上了长征的征途。</h3></br><h3> <h3>在撤离过程中,红四方面军造币厂的工人们为防止机器设备落入敌手,果断将其沉入东河,随后随大部队北上。</h3></br><h3>四川地区印钞工作,也暂时中断了。</h3></br><h3>然而,历史的齿轮仍在转动。</h3></br><h3> <h3>进入20世纪60年代前期,国际风云变幻,我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为了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稳定,印钞造币工作成为了重要的战略性任务。</h3></br><h3>鉴于旺苍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淳朴的民风,它再次成为建造造币厂的重点考察对象。</h3></br><h3>1965年秋季,一支勘查队秘密翻越米仓山,深入四川北部山区。</h3></br><h3> <h3>经过细致的考察和比较,勘查队最终选定了位于米仓山南麓、东河之滨的旺苍县孙家坝作为新印钞厂的厂址。</h3></br><h3>而这一选址也不过与原来的红四方面军造币厂旧址相距8公里。</h3></br><h3> <h3>为了尽快完成这一重要工程,建设者们采取了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同时展开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工作。</h3></br><h3>与此同时,热电厂、造纸厂、熔炼厂等配套设施以及医院、学校、球场等生活设施也在“三沟两坝”地区相继开建。</h3></br><h3> <h3>这个深藏于山间、被誉为川北"托拉斯"的神秘单位,便是东河印制公司。</h3></br><h3>曾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一家造币厂,主要承担着第三套、第四套货币及其水印纸的生产任务。</h3></br><h3> <h3>面值拾元的“大团结”纸币,正诞生于此。<br></br></h3></br><h3><strong>//////////////</strong></h3></br><h3>“神秘”工作</h3></br><h3>造钱,这件事在普通人眼里多少有些神秘。</h3></br><h3>但只有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东河印制公司的员工们,才知道这究竟有多艰苦。</h3></br><h3> <h3>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东河印制公司的人员汇聚自北京、上海、沈阳、成都等繁华的大城市,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城市精英。</h3></br><h3>然而,他们却都乘坐着闷罐车,历经艰辛来到这个偏远的东河印制公司。</h3></br><h3> <h3>本着“靠山近水且隐蔽、不占好田好地”的原则,不论是公司总部或是各个分厂,一开始映入眼帘的总是一片荒芜。</h3></br><h3>“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当地人总是这么形容这里的环境。</h3></br><h3> <h3>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上当时物资供应的极度困难,使得建设者们面临诸多困难。</h3></br><h3>然而,他们却以红军造币时的精神为榜样,不畏艰难,迎难而上。</h3></br><h3> <h3>他们靠着“绑竹子搭牛毛毡”的方式,在这片荒凉之地搭建起了临时的住所,利用东河的砂石制造机器,肩扛手推修建公路,翻山越岭架设电线。</h3></br><h3> <h3>曾经的老员工孙先行坦言,他刚参加工作时每月工资只有27元,粮食供应也只有25斤。但即便如此,他和同事们依然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h3></br><h3>经过三年的“大会战”,到了1969年,东河印制公司的基建基本完成。</h3></br><h3> <h3>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唯一一家造币厂,东河印制公司的保密性也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h3></br><h3>进出公司需要向门卫出示出入证,哪怕是非生产单位的职工也不得打听公司下属各厂的生产情况,以至于公司所属各分厂到底生产什么,许多员工至今也仍不清楚。</h3></br><h3> <h3>但无论如何,在这段光辉的岁月里,即便条件艰苦,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也铸就了后来在人民银行系统有口皆碑的第一代“东河人”的传奇。</h3></br><h3> <h3><strong>//////////////</strong></h3></br><h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h3></br><h3>1993年,东河印制公司主体从旺苍迁至四川省温江县(今成都市温江区),结束了在旺苍长达28年的历史使命。</h3></br><h3> <h3>“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一理念在旺苍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h3></br><h3>近年来,旺苍县高度重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其中东河印制公司遗址的保护工作尤为引人注目。</h3></br><h3> <h3>根据规划,旺苍县将结合东河印制公司旧址的保护规划,依托现有遗存工业遗址和设备,建设旺苍工业博物馆。</h3></br><h3> <h3>这一博物馆将全面展示旺苍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工业文明,让更多的人了解旺苍工业的历史与现状,留住旺苍工业的宝贵记忆。</h3></br><p data-track="67">注: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均来源于网络,侵权告之删除</h3></br><p data-track="10">参考:</h3></br><p data-track="10">《隐藏在深山中的中国印钞厂》</h3></br><p data-track="10">《揭开四川广元旺苍东河印币厂神秘面纱》</h3></br><p data-track="10">《三线建设的明珠,峥嵘岁月的记忆——东河造币厂》</h3></br><p data-track="150">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PW3zGyxKl12vUZ--8Fs_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