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追梦 山鹰展翅—巴尔干半岛四国行之波黑

小雅.采薇

<p class="ql-block">感谢《美篇》平台,用这种特殊的沟通方式让我们再次见面,完成了第一篇黑山和第二篇阿尔巴尼亚之后,“前南追梦 山鹰展翅—巴尔干半岛四国行”系列开始进入下半场,继续前行,走进第三国—波黑。</p> <p class="ql-block">记得结束四国行回国前夕,领队曾问过我们一个问题,四国之中你认为排名第二美的国家该花落谁家?他没有问第一直接问第二,是因为黑山是毋庸置疑公认的NO1。当时因为坐得太远,没有当面回答他的问题,现在借《美篇》一角我可以很认真地告诉你,紧跟黑山后第二美的国家我会选择波黑,这个曾被《孤独星球》列为隐秘宝藏之国,其实在我心中早有答案。</p> <p class="ql-block">   <b>第三国 波黑</b></p><p class="ql-block"><b></b>波斯尼亚—黑塞哥维亚(分别在北部和南部,代表穆族和塞族两大民族),简称波黑,前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国,1992年脱离南联盟宣告独立。</p> <p class="ql-block">说到波黑,你会联想到什么?熟知历史的人会脱口而出:战争。是的,从一战到二战再到波黑内战,战争之殇带给波黑人民的苦难到底有多痛?我想30岁以上的波黑人都有切肤之感,即使最近的那场波黑内战也已过去将近30年,但受伤的疮疤依然迟迟未能愈合。直到今天,在波黑人民面前也绝不能提及“战争”二字,因为这话题太沉重了,疗伤还需时间。</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被阳光眷顾之地,出产着全世界最优质的葡萄酒,一入波黑已被大片的葡萄园所震撼;这是一个被崇山峻岭包围之国,风光旖旎。不禁叹息,一个充满阳光的美丽之邦,为何总被战争的阴霾所蒙蔽?</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步入的是位于波黑东部的古镇特雷比涅,距镇上4公里有个神秘而低调的修道院,名叫<b>特斯修道院,</b>它建于15世纪,由塞尔维亚国王米卢廷捐赠建造而成,这里是圣母长眠和安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如此历史背景下的修道院,竟如此低调,隐藏之深连塞尔维亚司机及我们的资深导游也是左找右找,正当众里寻他千百度时,蓦然发现,那院竟然就在我们身后 。 </p> <p class="ql-block">开始以为穿过这道门就到了,结果在里前找了半天。</p> <p class="ql-block">由于修道院隐藏在群山之中,树木和葡萄园将它团团包围,所以才不易发现,果然是修行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16 世纪的壁画以及古老的酒窖是修道院的珍藏,据说从这里生产出来的葡萄酒是波黑国宴和教会的指定用酒。</p> <p class="ql-block">无缘参观酒窖,那就进教堂内部走一圈。</p> <p class="ql-block">地处偏僻,教堂非常冷清,只遇见三个虔诚的东正教信徒,外加我们20多个参观者。</p> <p class="ql-block">避开火辣的午阳,选择傍晚进入<b>莫斯塔尔,</b>这是波黑南部一座浪漫迷人的古镇,旧城区用600多年的文化历史根基,打造了厚重而独有的欧陆风情。</p> <p class="ql-block">仲夏的小镇热情洋溢,暮色的恋曲柔情蜜意。</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镇曾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故保留了很多土耳其式建筑,土耳其的文化和习俗早已浸透和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石卵铺成的街道,岁月将它打磨得光滑如镜,走在上面,小心翼翼,生怕滑倒在历史的过道里。</p> <p class="ql-block">一座用石砌出来的古镇,石头是巴尔干半岛的无价之宝,它为人类创造了多处“世界文化历史遗产”,当然也包括了莫斯塔尔古镇。</p> <p class="ql-block">雷特瓦河将小镇一分为二,两岸分别生活着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族和信奉天主教的克族。</p> <p class="ql-block">小河从远方而来,绕城而过,最终汇入亚德里亚海。</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斯拉夫语“守桥人”之意。连接莫斯塔尔镇两岸有座老桥名曰<b>莫斯塔尔桥,</b>老桥横跨雷特瓦河,不仅是镇上地标,更与它的小镇一样贵为“世界文化历史遗产”。</p> <p class="ql-block">几百年来,老桥迎来送往,守望小河,也经历了它的前世和今生。前世生于1566年,毁于1993年,427年从无数战乱中走来都安然无羔,却倒在20世纪90年代的波黑内战。今生于2001年启动重建,2004年涅槃重生。</p> <p class="ql-block">老桥每天都在上演跳水表演,只要游客付出足够的费用,他们就会从空中一跃而下。</p> <p class="ql-block">一天重演数遍</p> <p class="ql-block">这是勇敢者的“死亡挑战”,还是打工人为生活所迫?我想二者皆有,无论如何,靠过人的胆识去吸引游客的眼球,换来报酬,没毛病。</p> <p class="ql-block">桥上偶遇一对波黑版Twins,六个月大的Twins可爱到不要不要的,莫斯塔尔桥上的风景必须给她们留下这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还有用身体护桥的汪星版Twins,它们也是奋不顾身啊。</p> <p class="ql-block">欧洲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教为主,教堂遍布,连日来见过教堂无数,独清真寺较少碰上,换换口味看看巴尔干半岛的清真寺如何?</p> <p class="ql-block">在山清水秀的<b>布拉加伊,</b>有座奥斯曼风格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以前见过的清真寺多在热闹的城区,像这种依山傍水,建在山脚边融入大自然的清真寺还是第一次遇见。</p> <p class="ql-block">它的外表不像清真寺,没有洋葱头穹顶,只有尖尖的屋顶,更像一座普通民居。不过寺外清凉碧翠的自然环境,还有寺庙简朴的外观,很快让我记住了它的名字—<b>泰极雅清真寺。</b></p> <p class="ql-block">可惜,泰极雅清真寺太清高了,清高得有点不近人情,花了几欧进去竟然大门紧闭,谢绝访客,这与之前参观的基督教堂无论大小都随时可长驱直入大相径庭,有点失望。</p> <p class="ql-block">不过,忽略清真寺,转而关注周围环境也能治愈不快,这是一处被鲜花包围,被绿荫遮挡,让群山占领,被山涧流水温柔以待之地。</p> <p class="ql-block">结束大自然的洗涤,继而投奔<b>首都萨拉热窝,</b>萨城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并不陌生,通过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而熟知,一个英雄的城市,当年在中国,萨拉热窝的大名秒杀欧洲其他各大城市。</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三族四教的城市,号称欧洲的耶路撒冷。在这片土地上,塞族、穆族和克族共生,穆斯林、天主教、东正教和犹太教共处,清真寺与教堂并存,这是一座和谐与包容之城。这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百年之间,经历了一战、二战、波黑内战等三次战火的洗劫,成为现代战争的发详地。“欧洲火药桶”从来不会放过巴尔干半岛任何一个城市,来萨拉热窝是来体验战争的狰狞。</p> <p class="ql-block">可幸的是,​经历过战争无数,萨拉热窝仍然是我心中营造的那座美丽的历史之城,新城区中规中矩,透露出现代化城市应有气息。</p> <p class="ql-block">旧城区历史底蕴厚重,保护得较为完整,巴尔干半岛几国的老城区从没让我失望过。</p> <p class="ql-block">由始至终都对欧洲的老城区情有独钟,那一栋栋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中世纪建筑物,那一间间橙红色尖顶的居民小楼,如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让我百看不厌。</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是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城市,“半城烟火半城坟”,这就是现实版萨拉热窝。一路上,马路边、民居前、饭店侧无处不坟墓,人间烟火气与冰冷的墓穴本不属于同一世界,但在萨拉热窝却被打破了,演绎成一段城市版的“人鬼情未了”。萨拉热窝,一座毫不遮掩战争受伤后留下道道疮疤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墓主多是91—95年波黑内战的死难者,战争就是这么残酷!也曾疑问过,生者与死者近在咫尺,开门见墓,难道活着的人不忌讳不惧怕吗?后来终于明白,能在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人早已看破生死,因为比起墓地,战争恐怖一万倍。</p> <p class="ql-block">这是<b>黄堡遗址,</b>建在一座高高的山岗上,黄堡曾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防御工事,建造于18世纪,已被摧毁,剩下遗址围上供人登高望远。</p> <p class="ql-block">爬了半小时终于到达山顶,将萨拉热窝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静坐于黄堡遗址上,这是览萨城的最佳位置,更能体会到“半城烟火半城坟”的含意,眼前这白茫茫一片悲壮难言,见过这样的城市吗?别说未见过,甚至我连想都不敢想过。</p> <p class="ql-block">一直生活在和平年代,总觉得战争离我们很远,来到萨城方知战争竟只有一步之遥,方感生在政局隐定兼和平的大国何其幸运。战争带给人类是无尽的创伤,唯一的好处是教会我们珍惜和平。</p><p class="ql-block">坟墓上无名花悄然绽放,予以向死而生的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愿苦难而乐观的萨拉热窝人从此远离战争。</p> <p class="ql-block">一座桥,本来平平无奇,一次事件,让它永留千古,<b>拉丁桥,</b>从此载入世界历史史册,同时也间接把一个未满20岁的塞族普通学生普林西普推上震撼世界的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1914年6月28日是塞尔维亚的国耻日,以纪念1386年6月28日土耳其征服塞尔维亚的屈辱日子。当天,正在塞尔维亚巡视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就在这座桥上被塞尔维亚民族激进分子普林西普枪杀,当场死亡,读过这段历史的人都清楚这一切都非常巧合,一切的不应该又好像冥冥中注定,如命运安排,避无可避,偶然的结果就是必然。</p> <p class="ql-block">暗杀一直是战争的序幕,事件最后导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从此开始了4年多的生灵涂炭,一场大陆性危机正式爆发,1500多万条生命就此殒没,还有2千多万人受伤。普林西普凭一己之力改变了世界格局,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终于日落西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结束了长达800多年的统治,一战后的欧洲重新洗牌,一众国家宣布独立。</p> <p class="ql-block">这是拉丁桥下的博物馆,馆前有块石碑记录了整个刺杀过程。围着博物馆半圈的一组黑白照片定格了斐迪南大公夫妇刺杀前的最后时刻,异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至今100多年过去了,围绕普林西普刺杀事件,正反两方一直争论不休,支持者认为他是“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爱国英雄”,反对方则认为他是制造恐怖事件的暴徒。其实,对与错没有绝对,褒与贬也是相对而言,英雄与暴徒只是观点角度不同罢了,作为平民百姓只求世界和平,现世安稳。</p> <p class="ql-block">走进萨拉热窝郊外的<b>战争隧道及博物馆,</b>亲临现场再次体验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和伤害。</p> <p class="ql-block">所谓博物馆,只是一幢普通的居民楼,即战争隧道入口。</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前,拳头般大的弹孔布满外墙,瞬间拉近了与死神之间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看到地上和墙上的红斑点点吗?每点即代表此处曾被战争夺去的一条生命。</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的一角,陈列着战争用过的武器和弹药。</p> <p class="ql-block">隧道入口的一组照片真实还原了内战时期的萨拉热窝,战争的残垣断壁向我们诉说着那家破人亡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塞族、穆族和克族长期处于民族、政治、宗教的不同,日积月累下导致矛盾激发,促使三族之间产生巨大分岐,继而反目成仇,内战一触即发。在1991年南斯拉夫分裂波黑宣告独立后,波黑内战由此打响,围城战役也从那时开始。</p> <p class="ql-block">1992年—1996年将近4年,萨拉热窝被塞族军团团包围,塞军切断机场至市区的所有物资补给,从而导致食品和物资极度匮乏,山穷水尽下的萨市一时成为地狱之城。只有国际空运是进入萨市的唯一通道,但物资如何转送到市区也是难题。</p> <p class="ql-block">于是照片中这群顽强的志愿者出现了,在联合国设立的中立区机场附近花了6个月全人工挖了一条长800米,宽1米,平均高度1.5米的隧道,作为萨城当时的唯一出口,它是通向外界的希望之道,逃离地狱的生命之门。</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围城经历了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围城战役,甚至超过二战那场闻风丧胆的期大林格勒保卫战三倍。</p> <p class="ql-block">步入战争隧道,说是开放20米,但走过一趟后感觉长度不少于100米。作为旅游景点,为游客安全着想,隧道已刻意加固过装修过,光亮宽敞舒适的如今,你能想象过战时的它吗?那是我们根本无法插足的“地狱”,又黑又窄又矮又泥又水,我敢说比当下环境恶劣100倍,那时的隧道只能弯腰而行,脚下满是泥水,就是在这样环境下的隧道拯救了一城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战争隧道入口屋主的一家人,当年幸得他们的大力支持,将房子让出来,战争隧道才得以挖通。</p> <p class="ql-block"><b>“永恒之火”</b>碑上刻着“献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在萨拉热窝和波黑的平民和军人”,火焰从二战结束后日夜燃烧不灭,是为了让我们牢记战争的惨烈,和平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战争的硝烟终也挡不住波黑的蓝天,萨拉热窝的美是它的另一面,我们从回顾战争到回到当下。</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的奇特,除了“半城烟火半城坟”外,还有一条<b>“东西文化分界线”</b>也非常独到 。灰白两面,箭头指向,除了东西文化在这里交汇,它还是新城与旧城、欧式风格与穆式风格、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分界。跨过这条线,你会分别进入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脚踏两面,你就拥有两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往西的灰色地带属新城区,由奥匈帝国打造而成的欧陆风情。</p> <p class="ql-block"><b>圣心主教堂,</b>是西区最重要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整条街都是欧陆式风格建筑</p> <p class="ql-block">时尚与新潮打扮的年轻人,也是我爱西区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往东白色地域属旧城区,是奥斯曼帝国打造出来的伊斯兰教世界,与西城区的截然不同,这边的房子又矮又旧。</p> <p class="ql-block">铜匠街,已没有《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手工打铜匠师傅,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小商铺。</p> <p class="ql-block">行人的装束也比西区保守,很多是穆斯林的穿着打扮。</p> <p class="ql-block"><b>胡色贝雷清真寺,</b>《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与叛徒接头出现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鸽子广场,东城区最聚人气的地方。鸽子代表和平,但愿这些白色精灵能给饱受战火摧残的波黑人民送来和平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即将离开波黑,在进入塞尔维亚前参观的最后一站,一个边陲小镇—<b>维舍格勒。</b></p> <p class="ql-block">德里纳河在城前静静流淌,倒影着小城的B面。波黑山多河也多,喜择河而居的祖上当初也许仅为生存而为,如今却成为一道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在这些小桥中也诞生了很多历史名桥,继莫斯塔尔桥和拉丁桥后,维舍格勒也有一座400年的古桥,厚重的历史使它被评为“世界文化历史遗产”。</p> <p class="ql-block">文的最后,借用画师团友的速写作为结尾,从艺术的另一个角度去欣赏这座美丽的历史名城。</p> <p class="ql-block">波黑篇在画师的佳作中完满落幕,感谢您的览阅,下篇我将走进四国中的最后一国塞尔维亚,有缘下篇再见,后会有期。</p> <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3日—2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