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万年上山“三源六艺”文化基因解码和内涵诠释</h3> <h3> 施怀德</h3> <h3>万年上山的“三源六艺”文化,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概念,它涵盖了万年上山“世界稻源”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多元特质。以下是对肇始于上山,具有本源性、排他性、独特性、神秘性、世界性文化特质的万年上山“三源六艺”文化的基因解码和内涵诠释:<br><br>一、三源<br><br>“三源”指的是万年上山文化的三个重要源头,即世界稻源、东方艺源、中华易源。<br><br>世界稻源:世界稻源,启明东方,稻作文明,奠基上山。上山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水稻驯化遗址地,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驯化水稻的国家。这一发现将中国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提前到了一万多年前,对于研究稻作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上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稻米、水稻植硅体等实物证据,为这一结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2024年5月24日,浙江省浦江县召开的“国际权威期刊《科学》刊发上山文化重要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通报的上山文化遗址水稻起源研究新成果,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十万年连续演化史,进一步确认了中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明确了上山文化在世界稻作农业文明与文化起源中的重要地位。<br><br>东方艺源:居艺,源远流长;农艺,稻花飘香;陶艺,耀彩东方;酒艺,谷物原酿;纹艺,一画开天;祀艺,香火续传。万年上山,肇始东方,手造艺术,由是策源。上山文化不仅在农业领域有重要贡献,还在居址艺术、农作艺术、手造艺术、酿酒艺术、纹饰艺术、祀俗艺术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如上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石器等遗物,展示了上山先民们的审美情趣和手工技艺。这些遗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东方艺术最具原初艺术特色的珍贵遗产。陶兄瓷弟,一脉万年,像上山文化遗址地金华的婺州窑,其接续万年、延续4000陶瓷历史与文化所生产的器物,传承的始终是上山彩陶器“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的手造技艺、陶器形制和文化神韵。<br><br>中华易源:八卦符号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八卦是伏羲文化的精髓,是人类从蒙昧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人文始祖”伏羲创立的八卦,开启了中华文明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为中华世俗文明奠定了文化根基,而最早见于上山文化桥头遗址彩陶的,远古中华第一字“五”字、远古中华第一卦“六爻雷地豫卦”,则为中华易道文化筑基,使中华易道文化闪耀出了第一道文化光亮。“五”,其本义为金、木、水、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构成元素的极限数。“卦”,天地无言,故予人以象,圣人以象作卦,故卦者挂也,挂象也。八卦符号是气字的变形,气刚为乾,气柔为坤,其他介于刚柔之间。雷震仰盂,内刚外柔,山艮覆碗,外刚内柔。刚为阳一,柔为阴- -,“六爻雷地豫卦”从予、象,一阳来复,阴阳气转,易道循环,由是生长。“五”,五行通天地;“卦”,豫卦启乾坤,易道文化由是萌发,易道之源,由是滥觞。<br><br>二、六艺<br><br>“六艺”并不是直接指上山文化中的具体内容,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然而,在万年上山文化的语境下,“六艺”可以被赋予新的内涵,以反映上山文化的多元价值和独特魅力。<br><br>居艺:指上山先民们在居住方面的技艺和智慧。他们择水而居、向阳而生选择适宜的定居地,构木为筑,间室为炊,环壕护村,台地祭神建设家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村落布局和建筑风格。这些技艺和智慧不仅体现了上山先民们的生存智慧,也展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br><br>农艺:即农业技艺。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起源地、中国旷野定居村落农耕文化之源,上山先民们通过“观太阳,种水稻”“祀阳神,保稻谷”,驯化水稻、发展农耕技术,为后世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的农艺成就不仅体现在水稻选种和种植上,还体现在观天授时、把握节候、土地利用、灌溉排水等多项农业技艺方面。<br><br>陶艺:指上山文化中的陶器制作技艺。制陶技艺,是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合,人类最早的土壤技术。有了它,粮食储存才有了可能,食物加工处理才有了器具。中华文明,与农耕相关的,恐怕土壤制陶是最早出现的技术和艺术了。上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种类繁多、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展示了上山先民们高超的制陶技艺和审美情趣。这些陶器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艺术创作的杰作。<br><br>酒艺:上山文化桥头遗址,出土彩陶酒器中麯酒(谷物酒)的发现,改写中国酿酒文化历史,令世界为之震惊。麯酒酿酒是中国酿酒之精华所在。麯酒中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对霉菌的利用为万年上山人的一大发明创造。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高度,认知万年上山先民们发明创造的麯酒,按日本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坂口谨一郎教授的说法,甚至可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相媲美。上山文化桥头遗址发现的麯酒酿酒植物种类,直接证据,主要包括水稻、薏米(薏苡)、山药、薯蓣等;非直接证据,则包括马鞭草、金银花及其藤蔓、淡竹叶、辣蓼草等。<br><br>纹艺:指上山文化中的纹饰艺术。上山先民们在陶器、石器等遗物上留下了丰富的纹饰图案,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如彩陶“十六芒太阳纹”“六爻雷地豫卦纹”“五字纹”等等。它们反映了上山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等精神层面的内容。<br><br>祀艺:即祭祀技艺或仪式。古代社会中祭祀是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上山先民们通过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祈求丰收等。《仪礼》曰:“太祝建邦国,先告后土,用牲币。”《礼记外传》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也。”“是以尊天而亲地,故教民美报焉。”(《礼记》)文献记载表明,上古在营建一座村落和邦邑之前,必先建社,即祭坛。从考古发现的上山文化桥头遗址疑似祭坛的“台地”考察,上山文化时期先民们祀有祭坛(上山桥头遗址祭坛)、祭品(稻米和用五件祭品进行燎祭的“尞五”祭品)、祭器(彩陶器)、祭酒(谷物麯酒)、祭象(稻祖“太阳神”伏羲)、祭礼(祀仪),业已形成具有特色的祭祀仪式和习俗,这些仪式和习俗,不仅体现了上山先民们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还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造力。<br><br>综上所述,万年上山的“三源六艺”文化,是对万年上山“世界稻源”文化核心价值和多元特质的深刻概括和生动展现。它不仅揭示了上山文化在稻作文明、艺术创造、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还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视角和参考。<br><br>(作者为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金华市政协六届文史委员、金华山文化研究院院长、文博研究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