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凤凰古镇(上)篇说到我在2023年3月22日下午改在矮寨大桥风景区驻车过夜的计划,临时一鼓作气偏晚时分跑到凤凰古镇。到凤凰古镇我先参观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熊希龄的故居,又寻名为雪桥、木板桥、跳岩、云桥、风桥、雾桥、月桥与玉带桥大小桥梁十余座,再观清代抗击英军而殉国的凤凰籍总兵郑国鸿雕塑,登山拜祭大文人沈从文墓地,瞻仰过万名塔与万寿宫,在东关门附近午餐。 东关门,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硬山顶,穿斗式构架,面阔10米,进深5米,通高15米,木石结构,是沙湾通往古城的重要古隘关口之一。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虽历经沧桑,仍保存完好,古风依旧。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时代特色民居120多幢,各种庙祠馆阁30多座,是中国西南现存文物建筑最多的县份。城内还有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道200多条。 午饭后,我先抵达万名塔与沱江弯道处,赏古镇虹桥,观为数不多,连片集中在沱江对岸吊脚楼景观。如今,这样的吊脚楼也不多见,我的观念,所谓吊脚楼,里面的结构布局随商业开发,旅游餐饮客栈兴旺,已经不能奢求保留传统,但最基本的特征,房屋一半为实地一半悬空于陡岩与水边,靠柱子支撑架构得在。 再到凤凰古城北门城楼,这里也是北门码头。北门城楼,位于古城以北沱江的南岸,始建于明朝,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将凤凰土城改建为砖城,开设了包括北门城楼在内的四大城门和城楼;康熙五十四年(1715)将砖城改建为石城,北门城楼被定名为“壁辉门”,一直保存至今。 北门城楼,使用的是本地的紫红条石砌成,十分坚固。城门呈半月拱形,深约7米,高约3.5米,门内装有两扇巨大铁门,门上都是铁皮包裹、圆头大铁钉密铆密布其中,大门上方可以看到刻有“壁辉门”三字。字样的上方有一幅石雕,刻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诸多英雄人物。 这座石砌的城楼久经沧桑,却依旧雄伟屹立于沱江畔,成为了凤凰古城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站在城楼之上,可观赏沱江的秀姿和全城的美景。当你出北门城楼,来到沱江边,可远眺沱江大桥和虹桥,还有对岸各具特色的酒吧,视野极好。 由北门城楼到虹桥不远,慢走也就数分钟行程。虹桥,原名卧虹桥,位于凤凰古城东门外,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重建于清代雍正元年,桥面为驼峰式,横跨沱江,犹如“长虹卧波”故名“卧虹桥”。民国三年(1914),沱江一次三百年未遇的大洪水,虹桥受到重大创伤。 这时新任湘西镇守使的凤凰人田应诏,为了表现革命后的改革和新政,主持修复了虹桥。修复后的虹桥,加固了桥墩,补砌了桥面,拆除了桥上木栏,改建成木结构吊脚楼木板房一栋,与桥面长度相符,两侧各建大小相等的木房12间,开设有土特、南杂、小百货商店,中间有3.6米宽的人行长廊,上有屋顶遮盖,可避日晒雨淋。顶部两侧各装一排花窗,既可采光,又利空气对流。桥面两头各立拱牌坊门一座,由田应诏上书“虹桥”二字。 <p class="ql-block"> 之后,岁月流逝,近百年战乱与历史变迁,虹桥已是满目沧桑,桥木构件开始霉腐,两侧的12间别致木楼也如凤凰许多远去的风景,荡然无存。现今所见虹桥实为新世纪之后新建,楼为两层,二楼为民俗文化楼。不管怎么说虹桥里外构成了古镇六百多年的历史风貌,展示了该地的市井风俗画面,壮观和俊美的桥即为景,也是观景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要说俯望湘西凤凰古镇全景,南华山观景台是最佳之地。相传,南极仙翁在此滴洒神水,留得物华繁茂,当地百姓感念天恩而称誉为南华山。可老倌腿脚不太灵光,也忌登高气喘,便舍弃未上,而是顺老街石板路胡乱闲逛。</p> 旧称苕弄子的南边街有“印宅”一处,其为砖木结构老宅,占地二百多平方米,楼上楼下数十间房,历经三百多年风雨,在当地算最普通的老民居之一。据凤凰县志载,自道光五年以来,这里曾走出印秋潭(武举)、印启祥(同知),印农夫(同盟会员)等一批小有名气的先辈。 沈从文笔下《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当年的儿时伙伴印远雄,就是当今的印宅主人。如今印宅主人已在一九八七年去世,归葬八宝山革命公墓。 看过印宅我专门去寻找古城东正街的天后宫,可惜宫门红布缠锁,无法入内,只得在外抄录简介:“天后宫又名始祖庙,始建于明朝末年,清乾隆四十年(1775)毁于火灾,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扩建,设为福建商会馆,作为福建商人集会,祭祀始祖的重要场所。 建筑坐北朝南,占地2000平方米。整体布局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建筑,由戏台、妈祖殿、观音堂、财神殿、通神殿、回廊、坪院所组成……” 天后宫旁坊间有卷拱门,门头上嵌竖匾额“城隍庙”。想到近在咫尺,难说小巷有旁门左道可进天后宫,便信步入内。没成,天后宫便门无,深处却有偏房两间。左侧一幢外立面是全栅栏的三开间“城隍庙”;右边同为三开间,粉墙辟六窗一正门的马王庙。门外相邻隔墙处分别有简介碑,我看建筑普通,便简介碑特写都懒得拍。 城隍爷是中国民间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马王爷,又称“水草马明王”,亦称“马神”,是北方五圣庙武神之首,相传马王爷有三只眼,能洞察人间一切事,弃恶扬善,深受百姓爱戴,民间庙宇无数。 东正街上复行数步,是田兴恕故居。“田兴恕,字忠善(1836-1877),贵州提督,钦差大臣。故居位于东正街25号,占地面积430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建于清咸丰八年(1856),系穿斗式砖木结构四合院建筑,由前厅、正屋、厢房天井及照壁等组成。故居外围砌筑封火墙与屋面屋脊、照墙连为一体,成为封闭式院落。故居整体建筑气派恢宏,造型简单、大方,是古城内民居建筑中中西结合的典范。” 田兴恕故居关门谢客,复数步之遥的陈斗南宅院却开门迎客。陈斗南宅院街边墙下有简介碑,云:“陈斗南宅院位于凤凰古城吴家弄1号。由其父陈博权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修建,占地面积361.1平方米。宅院由门厅、正屋、内地坪、回廊及后院组成,呈‘四水归堂’的形式,属我国南方典型窨子屋特征,是明清以来高层次宅院的建筑代表。” 陈斗南宅院里有“陈斗南将军”简介牌。“陈斗南原名陈运夔,号斗南(1886-1931),其发妻滕喜月系中国第一任铁道部长滕代远胞姐。1924 -1925年任湘西巡防军第三团团长兼屯务处处长,与其结拜兄弟-时任湘西巡防团第三支队支队长贺龙关系十分密切,1926年率部与贺龙一起参加第二次北伐战争,贺龙任总指挥,陈斗南任副总指挥。北伐军攻占武汉后,陈斗南任武汉城防司令,1928-1930年任湖南省第一警备军第一团团长,1930年任驻湖南省澧州防剿指挥部司令,同时晋升少将,1930年在武汉北伐战争中负伤,因药品严重缺乏,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故于汉口医院。 陈斗南宅院整体为长方形,前后两栋相连,中有天井,构成四合院。下有回廊,楼上有我们称之为“跑马转角楼”的回廊。整座建筑装修极为讲究,工艺精细。最有特色的是那些古钱式通气防潮孔、采光的半腰花格天窗、防水的厕所通道“一脚干”等。 院内最为珍贵的正屋中堂供桌上祭奉有民国二年(1912)著名泥塑艺人(麻阳人)张秋潭为陈家先人所塑的一对泥塑坐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是陈宅镇宅之宝。据说此泥塑是张大师作品在国内唯一保存的一件,也是张大师的封世之作,乃不可多得的方物珍品,很多专家教授见此赞口不绝。可惜,我得主人准许入院参观已深感诚惶诚恐,哪敢随性登堂入室,到供桌前拍摄,只能在院里拍了张有玻璃罩反光的片子慰藉好奇之心。 论说看地方特色建筑老宅,还有位于凤凰古城东老菜街的杨氏宗祠可一观。杨氏宗祠又名“杨 家祠堂”,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为镇竿总兵杨芳所建,系杨氏族人祭祀、议事、执法等场所。其建筑坐南朝北,整体呈长方形,占地面积770平方米,由大门、过厅、正殿、戏台、廊房及两个天井坪组成。该建筑琢工精细,对研究宗祠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极高价值。 行行复行行,途中有史家弄16号的崇德堂,这里需要有票方能参观,我至今却记不得是否进去过,这不牵涉小气与否,老倌早是免票年龄,整理相片时,只见大门与门外简介牌,无院内室内半张相片。估计当时已经偏下午,我却连沈从文故居都没找到。路上,我在寻找的过程中,拍过有朱镕基题词的照壁,还有关着大门的张文德提督府。终于,在问过无数人,我才在中营街见到“沈从文故居”。 1902年12月28日,湘西镇竿(凤凰古城旧称镇竿)中营街沈家的这座四合院里诞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日后绰号“沈蛇崽”、读书天天逃学、小学未能毕业、十几岁在军队里浪荡,煮得一砵好狗肉,写得一手好书法,追得一个好老婆,做得篇篇好文章,做人极其天真温和,晚逝几个月就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沈从文先生。 中营街老宅本是从文大师的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贵州提督)于同治五年(1866)兴建的。房子为穿斗式木结构,前后两进,火砖封砌,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p class="ql-block"> 拜过沈从文墓地,再游过沈宅故居,我的追寻大师足迹,感受大师灵气的凤凰之旅行算得了个了圆满结果。不过在结束这篇以抄录景点简介为主的文章,我个人认为,还有位于东正街入口,看着毫不起眼,里面内容丰富的“田君健故居”值得耽误些时间,去细细观赏。</p> 许久以来,我只知自清朝始,中国军界间有“无湘不成军”之说。这一说法源自曾国藩建立的湘军。清代中兴之臣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中,于咸丰二年(1852)奉命帮办湖南团练,编练成一支新型地方武装。至1854年初,已编练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加上兵勇、夫役工匠等,共一万七千人,人称“湘勇”或“湘军”。 这种书生加山农的独特体制,兵随将转,兵为将有,一改自北宋以来“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军事准则,形成了地方武装势力。湘兵吃苦耐劳,骁勇善战,从此湘军取代绿营成为清军主力。经过不断扩充,至1859年湘军集团兵力约有十四万人,鼎盛时兵力达五十多万人,以后军中战将骨干以三湘子弟为多,因而出现了“无湘不成军”的民谚。 在“田君健故居”,我不仅再度细品湘军历史,更进一步,知晓“无竿不成湘”也。这里先说田君健故居与其人,故居位于凤凰古城东正街入口处,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凤凰古城典型的中西结合民居建筑。200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田君健简介: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4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3期毕业。1937年冬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高参,1939年夏任第73军暂编5师参谋长,1942年夏任第20集团军少将副参谋长,1943年春任第73军77师副师长,1945年春任第4方面军副参谋长,11月任第73军77师师长,1947年2月23日在莱芜战役中阵亡。1948年1月被国民党追赠为陆军中将。 再说布设于“田君健故居”里的“百年竿军文化展览馆”。“镇竿”:明朝嘉庆三十三年(1554)参将孙贤将元朝在凤凰设置的五寨长官司更名为镇竿协,此后凤凰称为镇竿。镇竿的由来,是说东北有镇溪,西北有坪曰竿子坪,各取首字,统称“镇竿”,县城便为“镇竿城”,凤凰人亦被称为“竿人”。由竿人组成的军队即为“竿军”。竿军发端于清乾嘉年间,崛起于清咸同年间,延续至民国末年。 清朝镇压“乾嘉苗民起义”后,傅鼐受命“总理边务”在镇竿之境广募“屯丁”,精选“练勇”和苗兵,严格训练出一支军纪严明,武技高强,骁勇善战的特殊竿军。1860年太平天国摧毁了清江南绿营军,在危急关头这支竿军被编入湘军镇压义军,所向无敌,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被左宗棠封为“虎威常胜军”,有“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之誉。 展馆里除竿军历史,还有抗日战争时期展板,其中有由竿军改编而成的国军128师,于1937年8月参加的松沪抗日战役,11月在嘉善因在阻敌血战中将士伤亡达四分之三,超限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的明令嘉奖,为保卫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介绍。 展馆里,不论是“百年竿军文化展”,还是“血战嘉善”都有详尽的展示介绍,我这里就偷懒不赘述啦,有对凤凰古城,还有竿军历史有兴趣的客官,还是亲临细看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