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诗家取向 彰显创作艺术——邓晋运先生诗词曲作品赏析

随和仙

<p class="ql-block">  拜读邓晋运先生《十二楼吟草》诗集没多久,他又将曾在《西安晚报》等报刊上发表的30余首作品,包括散曲套曲等,以及部分读者评语,让我过目。我读后不仅为之感叹,觉得这些作品不但写的好,其中的评语,特别是那些大家里手,点评的确实恰如其分,非常准确,不但体现作者的创作水平,更是对他作品的肯定。</p><p class="ql-block"> 和邓晋运先生在学会相处的时间不短,开始那会儿都是《陕西诗词》的责任编辑。那时每次分发稿件,编完后再交稿件,都要到学会相聚。这样次数多了,见面的机会也就多。平日里若有好作品,不论是自己的,还是遇到他人的,大家都要在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所以 不但熟悉,还经常一起切磋。而他在历次诗词大赛中,也经常夺魁,屡获名次,故而对他的创作还是比较了解的。邓老师后来因病辞去了编辑会刊的工作,但创作的兴趣依然不减,直至到了今天的耄耋之年,思路依然清晰,思想依然活跃。</p><p class="ql-block"> 我翻开他的《十二楼吟草》诗集,以及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有温故而知新之感。他的作品,有特色,有个性。下面,不妨从几个方面,予以鉴赏。</p> <p class="ql-block"> 一、关注时代,关注民生</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位诗人,邓晋运先生的作品,常以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而著称。他的诸多作品,都是与社会合拍,和时代同步。特别是在当前反腐倡廉的大政方针下,敢于针砭时弊,勇于鞭笞腐朽,不但得到大家的肯定,又多次荣获了大奖。</p><p class="ql-block"> 这里,就先从他关注身边的事说起。大家知道,西安城墙是经过了曲折的历程,最后才加以维修,得到了完整保留。为此,他创作了《游城河公园——忆张铁民市长》这首绝句:</p><p class="ql-block"> 城河苑里景幽清,歌舞联欢丝竹声。</p><p class="ql-block"> 遥忆当年铁市长,丰功伟绩万民倾。</p><p class="ql-block"> 起句先写出了当今城河清幽的景色,城墙根下边欢乐的歌舞,优雅的丝竹之声眼前的景色。能够形成这样的优美环境,自然要描写张铁民市长的功劳。所以在转折句上,转折得当。正是有了张市长对文物保护的强烈意识,有这样的人士担任领导,并且勇于担当,才使得这座雄伟的古建筑,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成为西安的又一张名片。</p><p class="ql-block"> 再如他写的《诉衷情·咸阳》:</p><p class="ql-block"> 咸阳桥上晒车流,桥下小瀛洲。洲前一湖春水,春水洁如绸。舟自横,看烟收,赏花羞。千年渭水,拦下泥沙,水映云头。</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将一个渭河的桥上桥下,洲前洲后,所见景色都纳于笔下。渭水里既有横陈的小舟,也有含羞的花卉,还有烟火的缭绕。这千年的渭河,经过精心治理之后,不但拦截了泥沙,又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是人们休闲观景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记得多年前,中国原点举办诗词大赛时,他的《宝鼎现·赠“陕西明珠国际”董事长李继和先生》的词,获首届中国原点诗词大奖赛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暮秋时节,满目红叶,天高云接。乘改革、关中争胜,西部而今从头越。永乐镇、是中华原点,雄立新城石碣。换旧颜、城乡一体,国际明珠情切。引进皮草创新业。扮娥眉、非是靡奢;拢翠钿、关乎形象,盛世风情人共阅。走猫步、有皮貂淑女,靓闪歌台舞榭;倚宝马、前卫现代,矜持信随笑靥。灯饰建材温莎,风格汉唐疏疏列。要名占前茅,开拓那能蹀躞?便趁早、致千秋功,团队坚如铁。待完满、新区告成,捧盏为君祝捷!</p><p class="ql-block"> 陕西明珠国际董事长李继和先生,是一位卓有成效的企业家,他在词中热情地歌颂了这位乘改革之风的成功人士,立足于永乐镇的原点之地,勇于拼搏,敢于弄潮,在大点引进皮革的创新业务,以及灯饰、家具、建筑装饰灯项目,使这一地区的商业气氛,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购物场所。那几年,学会也带领大家前去采风和购物。他的这首获奖作品,以独特的视角,热情歌颂时代新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p> <p class="ql-block">  还有他的《【双调 •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榆林小唱》:</p><p class="ql-block"> 白云天上纱,羊群山间画。山丹丹开花一片片红,婆姨们纱巾儿飘飘下。(过)镇北台上不闻笳,塞上漠原降黄沙。城区高楼连成片,桃花水养就的姑娘美如花。天涯?高速公路任潇洒;蒹葭?红碱淖里钓鱼虾。</p><p class="ql-block"> 邓老师善于写散曲,写出来很有曲味。这首带过曲,从一个则面,将自己眼中所见的榆林的风光,描绘了出来。榆林地处陕西的最北端,经过这几年的治理,沙滩变成了绿洲,风沙基本上没有了。因而,呈现出来的,正午作者所写的那样,天上的白云如纱,山里的羊群如画,山丹丹开成一片片的嫣红,好像婆姨们的纱巾,在风里飘然而起。在过篇里,再将城市的建设,和自然风貌,一一写了出来,使读者看到了一座古城,在时代的变迁里,获得的蓬勃生机,市民的欢居乐业。高楼连片,桃花水养得姑娘如花,高速路任人潇洒,红碱淖的鱼虾,有多么地吸引游客,如此手笔,怎能不荣获咏榆林诗词大奖赛的二等奖呢!</p><p class="ql-block"> 当然,作者还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如《水调歌头·三峡望月》《行香子·昙花》《【双调 • 沉醉东风】咏陕北民歌》等,就不一一列举了。</p> <p class="ql-block"> 邓老师的篆刻作品</p> <p class="ql-block">  二、作者创作体裁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性</p><p class="ql-block"> 邓老师兴趣爱好多多,创作的题材不但广泛,体裁也是多样化。他笔下不仅有诗词,还有散曲,古风、歌行体,乐府体诗歌,并且还有散文,评论文章,乃至篆刻艺术等,经常发布于传媒及网络上。这里仅诗词曲方面,试举几例,以窥全豹。</p><p class="ql-block"> 如他的《中秋欣见月》:</p><p class="ql-block"> “中秋欣见月,不觉肝肠热。三载闹疫情,万家失圆缺。瘟君走麦城,明烛耀天阙。河汉舞银盘,浮云无力遮。”</p><p class="ql-block"> 还有《陪妻游城河公园》:</p><p class="ql-block"> “花粉柳垂春淡雅,听歌阅舞城墙下。浊酒自沽还自斟,陪卿来去共潇洒”。</p><p class="ql-block"> 他在创作中善于使用仄声韵,上面的这两首也是押仄声韵的例子。给人一种急促、紧迫之感,不像平声韵那样的舒缓。第一首写三年疫情,人间不得团聚,好容易疫情过去了,久违的中秋月亮也出来了,多么美好呀!第二首是陪着老伴在环城公园游览的情形。城墙之下,如今已是市民寻乐游玩的好去处,不但花木茂盛,林荫葳蕤,映衬着高大巍峨的古城墙,在古迹和现代建筑的和谐衬托下,人们可以习武、唱歌、听自乐班,可以自由观赏风景。</p><p class="ql-block"> 下来再看他的乐府体《杂诗》:</p><p class="ql-block"> “红颜三春树,流年一掷梭。如今身已老,振衣莫蹉跎。尤物能勤看,酒饭不宜多。心情属自己,且行且婆娑。”</p><p class="ql-block"> 写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便要顺应自然,自我调节,抛却俗念,将心情属于自己的正常状态抒写的很到位。这也是进入老年生活的自我管控、自我约束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在歌形体《桃花谷》中:“明媚鲜妍能几时,错失花期春色误。花前月下有良缘,良缘全凭君守护。百年三万六千天,无价青春岂虚度。”同样写出了桃花谷里的美景,而这样的美景,又能持续几时呢?所以劝诫正值青春靓丽之时,莫可虚度光阴,莫要贪图享受。</p><p class="ql-block"> “悲向青天长太息,红颜偏傍空门立。世事浩茫连广宇,人事翻复哪能知!佛门慈悲济凡尘,潜静修行夕复晨。如何结缘未满百,花谢花飞空足音?空足音,柳絮漂泊入青冥!黛玉写就‘柳絮词’,晓旭竟自比柳絮。‘谁拾谁收’似忏语,昨日黛玉今晓旭”。</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是歌行体《花谢花飞》里的描写,描写的是《红楼梦》中“林妹妹”的扮演者陈晓旭的诗句。禅悟的是人生前途未卜,生死难料。由陈晓旭到林黛玉,又从林黛玉到陈晓旭。因扮演林黛玉已经是名满天下,谁知这样一位既有才华,又事业有成的才女,最后竟然遁入空门,皈依佛门,直至生命在绽放的时候,戛然而止,岂不叫人叹息!</p> <p class="ql-block">  再看他的《竹枝词》:“见花如唔丽人面,心旌摇摇似触电。几句情诗刚出唇,香风恼却吹凌乱。”竹枝词有着浓厚的民歌风味,当时在张勃兴老书记的倡导下,曾经作为诗词学会热门创作体裁,广大会员积极响应。大约也是那个时候,是作者创作众多作品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还有他的《诉衷情·贵妃墓》:“一抔黄土掩风流,魂销天尽头。三军矛旋戈舞,情断马嵬丘。谁可罪?索无由,落卿羞。红颜祸水,骂名行世,千载难休”。描写一代美人贵妃娘娘的悲凄命运,到底是“红颜祸水”,屡遭尘世骂名,还是“谁可罪?”何以不使人怜之!</p><p class="ql-block"> 作者无论采用何种体裁,都有一个明显的立意,要禅悟出一个生活哲理。体裁及内容的多样化,乃是作者创作的一大亮点。也是作者深入生活,关注民生,研究社会,主持正义的真实写照,表现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周围事物的诗路历程。</p> <p class="ql-block">  三、散曲语言的探索性及独特性</p><p class="ql-block"> 作者擅长于散曲的创作,不失为散曲大家。散曲的特点,是不避俚语,运用口语,既庸俗又有雅趣,既通俗又富于情调,如鲁迅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更多的时候,他创作的语言,往往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更加符合当代语言下的曲言语境。具有贴近时代,切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效果。如他的《【双调 • 蟾宫曲】一疙朵蒜》这首散曲里写道:“离家时新婚才三天,郎去打工,妹咋心安?日出日落,眼泪蛋蛋,直擦不干。想的我白天吃不下饭,想的我肚里上火嘴角烂。想念想念实想念,想得我魂儿被你牽线线。咱俩好比是一疙朵蒜,要与你一块儿生来一块儿烂。”这首散曲,正如作者在括号里注的,“隐括陕北民歌”,写得自然,妥切。其中的“想的我白天吃不下饭,想的我肚里上火嘴角烂”、“眼泪蛋蛋”,“想念想念实想念”,“被你牽线线”等,都具有民歌的风味。将两个情侣,用“一疙朵蒜”做比喻,生就一块来,去就一块儿烂,语言生动活泼,读起来郎朗上口,将场景和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 又如【双调 • 沉醉东风】 咏陕北民歌“蓝格英英的是天,青格莹莹的是山。绿盈盈是水涟涟,红格澄澄的叫山丹丹,信天逰的调调云上翻,写东方红的叫李有源,陕北民歌满世界传。”前四句中,每句的开头,都用了重叠语句,是典型的陕北民歌的特点。使语句亲切,口语化明显,既有陕北信天游的音韵,也有散曲的曲谱要求。那个年代,唱得最响的是《东方红》,这是出自陕北农民歌手李有源之手,就是按着陕北民歌的风味,写成了这支遐迩传闻的歌曲,作者进一步将这个现代的历史题材,挖掘了出来,赋予新意。</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曾经说过,诗词创作要注重向民歌学习,从民歌中吸引营养,吸取民歌的语言和风格。民歌产生于民间,最接地气、最具烟火气,有着最鲜明民族文化基因的艺术。邓老师是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的成员,对伟人的诗词和理论,研究得更多,理解得更深,所以在实践中,能够应用自如,得心应手,创作出更多的佳作来。</p> <p class="ql-block">  当然,邓老师作品还有很多,如《【小令·一枝花】某“公仆”夜生活心曲》《套曲【南吕·一枝花】某些主流经济学家内心独白》《【黄钟·红衲袄】硕鼠》《【南北双调合套】新年寄慨》《【正宫·撼动山】西安世园会》《自度曲·自耽前程》,以及歌行体《樱花行》《超市行》等,无不反映现代生活的烟火气息。由于佳作多多,恕不能一一列举。</p><p class="ql-block"> 不难看出,作者的每次创作,无不将视角伸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作者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有着诗人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感。在当今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快节奏的形势下,为大家提供了诸多丰富的创作题材,只要留心于生活,不愁没有创作的材料,作者才思敏捷,思想活跃,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贯彻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方针下,作为当代诗人,就要自觉地承担起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义务,有着古人所说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将视角伸向生活,伸向市井,写出接地气的作品,以自己的小笔头,写出彰显大社会的诗篇来。</p><p class="ql-block"> 诗如其人,人如其诗。邓老师的作品,和他的人品,都是被大家认可的。我们从他的作品里,读到的是创作的艺术提升,功底深厚,和创作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以及对自己夕阳余晖下创作价值的定位,乃至人生驿站的梦里求知。</p> <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17日修改</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