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是我们鹃城读书会“单月游学月”。按惯例,大家集体投票决定于7月6日(周六),到巴金慧园纪念馆和巴金文学院举行游学活动。</p> <p class="ql-block"> 巴金先生是莫言之前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中国人。生于成都长于成都,从1904年出生到1923年出走上海,巴金在成都生活了19年。可以说,成都就是巴金笔下那个看繁星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巴金故居就在我们成都市正通顺街,但不知何故已于1971年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巴金在世时,是一直不赞成在成都重建故居的。1985年省作协给省委省政府写了报告,要求恢复巴金故居,省委同意并成立了筹备小组。这时,巴老来信说,“我想谈谈故居的事,一直没有工夫写出来。我的意思是:不要重建我的故居,不要花国家的钱搞我的纪念。旅游局搞什么花园,我不发表意见,那是做生意,可能不会白花钱。但是关于我本人,我的一切都不值得宣传、表扬。”</p><p class="ql-block"> 巴老的这封信里,有一点令我特别感动——“不要花国家的钱搞我的纪念。”这样的人恰恰才最应该被人记住!</p><p class="ql-block"> 虽没有故居,但巴老说,“只要双眼井在,我就可以找到童年的路。”双眼井,就在离巴老家院门不到20米的地方,如今作为历史遗迹仍然保留在原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巴金文学院正在升级装修中</span></p> <p class="ql-block"> 因为巴老的坚持,成都没有故居,但有文学院。那是在1993年,省作协代表大会上,重庆市作协主席黄济人提议把四川文学院改名为巴金文学院,全体代表一致鼓掌通过。“巴老知道文学院改名时,木已成舟,无法推脱,只表示不同意设巴金文学奖,建议设沙汀文学奖、艾芜文学奖。”</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巴金文学院,位于龙泉驿区。文学院一楼的展厅,复原了巴金故居。可惜目前正在重新改造(上图),我们到了,也只能在外面简单参观一下,没法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 不过,让人欣喜的是,在百花潭公园里,却建有一所“慧园”。</p><p class="ql-block"> 去年夏天,因颈椎问题到省医院治疗。术前的各种检查期间,因排队等候,曾多次到附近的百花潭公园喝茶、看书,却不知道里面竟藏有一个巴金的“家”。难道这百花潭公园还跟巴金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 夏天的百花潭公园,繁花盛开,生机盎然,游人如织。“慧园”门口塑有一座巴老手持拐杖、身着中山装的站立雕像。</p><p class="ql-block"> 恰好一小童坐于雕像脚下,用清澈透亮的眼睛盯着我们……他长大后才会知道,幼时他曾同过框的竟是蜀中文学巨匠巴老!自古蜀地多文人,这个孩子会不会今后也是一个“蜀中才子”呢?</p> <p class="ql-block"> “慧园”其实是百花潭公园里的“园中园”,是按照巴金《家》中对高公馆的描述,几乎复原了的巴金的“家”。</p><p class="ql-block"> 门口上方有一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題写的“慧园”匾額,门口两边有一对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題写的对联:“巴山蜀水地灵人杰称觉慧,金相玉质天宝物华造雅园。”</p><p class="ql-block"> 进得园来,是一“口”字型的院落,每间房间里都摆放了很多与巴金相关的史料。当中有3件是极为珍贵的实物:一个是巴老写作《家》、《春》、《秋》时用过的笔,二是当年写作时用过的桌子,三是巴老将吴作人、关山月送他的画转赠给了“慧园”。</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1987年10月,巴老回成都探亲访友,特地与女儿小林到百花潭来,实地观察慧园的周边环境,并亲自审核了整个慧园的建筑模型。老人家当时特别欢喜,当他审看了模型,连连说道,“很象,很象。”</p><p class="ql-block"> 参观途中,一直有个问题萦绕着我:为什么巴老不愿修建故居,而倾力支持修建“慧园”?回家后上网查阅才得知,这位一辈子敢讲真话的文坛巨匠,认为修故居是为他个人的事,而“慧园”是为人民的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成都百花潭公园北大门外的散花楼。该楼历史上曾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齐名的中国名楼</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品牌。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文化品牌,就是个空壳子。”巴金是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他生长于成都,从一个封建官宦家庭走出,留学法国,回国后投身于反封建和抗日救亡活动,一生作品丰盈,创作丰硕……</p><p class="ql-block"> “自古诗人例到蜀”。或许是命运使然,“慧园”与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邻近。似乎冥冥中注定,古代与当代成都的文脉流传,在现实中再一次得以联结。</p><p class="ql-block"> 那么,古代与现代成都的文脉流传又有谁呢?我想到了在“慧园”门口巴老塑像下遇到的那个眼神清澈的小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蓝冬季</b></p><p class="ql-block"> 2024.7.9于鹃城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