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文)<br>会议第三单元是柳氏医派文化传承研讨。 栖霞市霞光文学社副会长、秘书长孙铭浩先生首先做了题为“立德立功立言是柳氏医派的精神追求”发言。<br><br> 他说,栖霞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栖霞是一片文化的海洋。溯望历史的长河,栖霞文化的源流始终没有隔断过,广阔而又深远。胶东柳氏医派,发祥于栖霞,发展于莱阳,现已走出山东,走向全国乃至海外,成为中国中医学发展的先锋。胶东柳氏医派源流的源点在中国革命老区栖霞,既是栖霞的幸运,也是栖霞的骄傲。纵观胶东柳氏医派的发生、发展、振兴,正是把“三不朽”作为一种凡世的永恒价值孜孜以求,从而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不朽的功德。<br><br> 孙先生从“立德,德隆望重”、“立功,功标青史”、“立言,言之成理”三个方面做了系统阐述。所谓“立德,德隆望重”,孙先生认为柳氏医派具有秉承红色基因、坚持慈善为本、倡导业精于勤三个特点。柳氏医派发展过程中始终与社会进步力量、先进分子站在一起。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柳吉忱公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牟永昌公随军南下,抗战时柳氏医派红色基因就已生成。至柳少逸拒绝国外高薪聘请,蔡锡英早年入党,积极宣传党的思想,带领青年群众团结进步。至当下的第三代传承人,终秉承红色基因,所有工作人员、弟子门生要求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听党话、跟党走,对党忠诚,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突出。而慈善成为柳氏医派文化的一大特色,这首先源自少逸先生对苍生大众的仁心仁爱。柳氏医派强调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之中华民族精神美德,医乃仁术,每个人都务必做到济世救人、诚实守信,都应当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在自己的生命中去体验他人生命的存在。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恪守医道尊严,视病人如亲人的思想,成了柳氏医派团队的自觉行动。员工、学生都以他为榜样,恪守医道尊严,视病人如亲人,成了自觉自然的行动。在事业上,柳氏医派有明确的立品要求,即“天下之至重惟命,慎思之,不尚名医;医理之极微务精,博学之,当为明医。” 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积微务精,经方济世,已经成为柳氏医派的价值追求。<br><br> 所谓“立功,功标青史”,孙先生认为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兴办扁鹊国医学校、开展医药学术交流、创办复健医院。创办扁鹊国医学校的20多年间,山东扁鹊国医学校、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携手接力,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学校先后培养各专业学生逾万人,他们如同蒲公英的种子一样,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飞向城市,飞向乡村,飞向学校,去辛勤开拓,去开花结果。而创建“两会”(山东半岛中医药研究协会、齐鲁中青年中医读书会),通过贯彻党的中医事业方针,开发中医药资源,广泛联系各学科技术力量,使中医学术研究和中药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为振兴中医事业,“两会”先后举办了12次学术例会,承办了9次省级专题会议和1次国家级学术会议。2009年,又出资筹建了莱阳复健医院,既为梨乡百姓健康服务,为残障者提供中医康复治疗,又是柳氏医派重要的传承基地。既传承学术,也传承文化,更传承职业修养。脑瘫孩子更是在这里实现了零费用康复治疗,其业绩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br><br> 所谓“立言,言之成理”,数十部专业著作,数百篇学术论文就是最好的明证。柳氏医著不但摆进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书吧,也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委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奖。<br><br> 孙先生说,“栖霞是柳少逸先生的家乡,今天说柳少逸先生衣锦还乡并不是夸讲。柳氏医派走过了百年历程,坚持‘济生为己任,传承为岐黄’的立派宗旨,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精神追求,已经创造出了不朽之功业,把中国中医药学推向了新的巅峰。相信,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柳氏医派一定会庚续发展,再创新的辉煌!”<br><br> 孙先生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柳门弟子。<br><br> 之后,栖霞市老摄影家协会协会主席李渲,作了“在中医文化与红色文化传承中发展柳氏医派”的发言。<br><br> 李主席分析到:一是柳氏医派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并列举了抗战时期柳吉忱公开设济生大药房为军民疗病、侦察鬼子炮楼、策反伪军起义,牟永昌公解放战争中随军救助伤员等生动的事迹。二是柳氏医派在弘扬、传承、发展中医文化的过程中,共产党员发挥了核心作用。医派历代领头羊都是共产党员,在中医研究、临床、传承的过程中,处处留下了共产党员的身影。特别是疫情期间,党支部号召全体党员舍小家顾大家,全体党员冲锋在前。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有共产党员,哪里就有爱的传递,就有温暖。蔡锡英先生眼科手术后刚揭开纱布,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坚持就诊6个小时;患者小女孩对给她治好病的医生王爱荣说“阿姨我能叫你干妈吗”,都让人感动万分。由此李主席分析到,“柳氏医派在现代中医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共产党员是主力中的核心部队。”三是在医学研究、发展、传承过程中贯穿着与红色文化的传承。支部作为基层党的战斗堡垒,一大批爱岗敬业、热爱学习,一心向党的优秀青年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复健医院发展中的新骨干力量。始终贯穿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宗旨,把“毛主席五篇哲学著作”列为学习内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br><br> 李主席同时建议:深入抢救挖掘柳吉忱先生在抗日战争、牟永昌先生在解放战争中的事迹等红色文化史料;重视非遗项目申报,争取让更多的项目走向更高的层次。未来的柳氏医派还将坚定地走发展中医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的路子,把柳氏医派推向新高峰。<br> 栖霞市文化馆原副馆长衣小慧《致敬我心中的苍生大医》。通过其父亲的生动案例,表述了柳少逸先生在传承之路上,不辞辛苦、著书立说、悬壶济世、言传身教,用行动践行自己发出的“我拼了老命也要把你们带出来”的铮铮誓言。表达了对柳吉忱公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景仰,对柳少逸先生的感激与敬佩。并表示先生“苍生大医”,当之无愧!<br> 原栖霞市委党史办徐成辉副主任是柳吉忱先生的外甥,他以山喻人,阐述了“坚守初心是柳氏医派文化的主要特征”。<br><br> 他说,“艾山的高度仍然是814米,艾山的外形仍然青山翠绿,峻峰突起,气势雄伟,艾山仍然是栖霞人心目中的骄傲。”“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治好病服好务就是柳氏医派的初心。这个初心是柳氏医派创始人吉忱公提出并确立的,他体现了柳氏医派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柳氏医派创立时的初心没有改变。”他回忆过往,对吉忱公不下眼看人,退休后仍不拒上门求诊的病人,表示了深深的敬仰和怀念。并为柳氏医派不收挂号费减轻患者负担的做法算了一笔经济赔钱账,也算了一笔脑瘫儿童免费康复的公益账、医派开放传承的社会账。由此得出:“社会环境在变化,医疗技术在进步,医派人员在更替,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柳氏医派的初心。从柳氏医派两代领军人物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到,他们毕生都在为践行初心而努力奋斗。”<br><br>(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