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学赏析班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明代四大奇书中的三部:《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另一部《三国演义》上个学期已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将每节课的课堂笔记按作品名称分别整理装入四个美篇,以方便同学们暑假复习。本篇是《西游记》的课堂笔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第 六 次 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4月26日课堂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与请假的同学分享课堂笔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的课上,老师开始讲四大奇书之三《西游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师说,《西游记》是讲唐僧取经的故事。“唐僧”不是作品里人物的真实名字,它是泛指唐代僧人。书中具体是指唐代僧人玄奘取经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师说,相对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西游记》大家都看过86版的影视剧,比较熟悉。影视剧和小说比较一致。第一集就讲了孙悟空出世,石猴的出生。在这里,老师首先将孙悟空在小说中的名字和称号进行了串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石猴”,这是孙悟空最初的称呼,因为他是由一块仙石化形而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美猴王”,孙悟空从灵石中跳出后,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后被封“美猴王”。它代表了孙悟空的出生和他作为花果山猴子的首领的地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孙悟空”,美猴王的命名引起了他对长生的艰难寻求。这只美猴王在人的嘲笑中,终于拜在菩提老祖的名下。这个名字是由菩提祖师为他起的。"孙"是从他的身份(猢狲)中提取,“狲”字去掉兽旁就是“孙”,"悟空"则意味着他需要领悟空的道理,即达到无我境界,因此得名“孙悟空”。这个名字也最常被人们使用来称呼这位神话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弼马温”,这个称号是孙悟空第一次被天庭召见时封的官衔,负责管理天马。虽然这是一个相对较低的职位,但孙悟空并不喜欢被人这样称呼,因为这代表了他曾经在天庭的一段不太光彩的经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齐天大圣”,因为对玉帝的封号不满,孙悟空自立为“齐天大圣”,表示要与天高相等的意思。这也是他在与牛魔王等六大妖王结拜时的封号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孙行者”,这是在陪同唐僧去往西天取经的路上,为了隐藏身份或应对某些情况而使用的名字,观音菩萨给他取的诨名。特别是在与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相斗时使用过这个名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斗战胜佛”,在完成西行任务、取得真经并返回东土之后,如来佛祖赐予孙悟空的一个佛号尊称,以表彰他在取经过程中的卓越贡献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他如“大师兄”“泼猴”、“大王”、“上仙”、“贤弟”等都是不同场合或人物对他的称呼或尊称。其中,“灵明猴”则是如来佛祖所说的四大灵猴之一,指的是孙悟空本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用孙悟空的名字串讲了相关的故事后,老师开始介绍《西游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西游记》的成书、作者与版本(参见老师的PPT课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成书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史书记载阶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旧唐书·方伎传》记载:唐僧,俗姓陈,名祎,陈祎法名玄奘,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人。唐代贞观年间,他只身到印度,穷研佛学奥秘,13年后满载归国,带回梵文佛经657部,用二十匹白马负驮。此后十九年,他先后在长安的弘福寺和慈恩寺主持佛经的翻译工作,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生前身后都受到佛教徒的景仰。由于玄奘取经的事迹本身具有的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在唐代就广泛流传开来,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传奇化、神话化。今西安大雁塔,即当年玄奘藏经的慈恩寺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传记游记阶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①玄奘给弟子辨机讲他取经的故事,后辨机在师傅的口述之下写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皆存实录,匪敢雕华。记载了西域的风俗人情、宗教信仰和地理状况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②玄奘另外两个弟子慧立、彦琮撰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玄奘西行求法的经过和后来译著佛经的情况,作了详实记录,是真实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③唐代末年的一些笔记如《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就记录了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④晚唐至宋初《太平广记•异僧•玄奘》中出现神异色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将其通俗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讲唱文学阶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①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将孙悟空变成了取经路上的护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②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故事情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③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剧本传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作家成书阶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吴承恩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基础上,经过艰苦再创造,完成作品创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国演义》是连贯史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水浒传》是链接短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游记》是个人风格融化群体风格,作者风格凸现出来,是在群体创作的基础上,由个人创作完成。所以《西游记》的成书是一个故事情节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作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谁是《西游记》最后的写定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原书: “华阳洞天主人校”,即《西游记》的校订者。有校者,没作者。当时的读者都认为“华阳洞天主人”是《西游记》的作者,而“华阳洞天主人”,一说是李春芳,一说是吴承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在明清时期,人们还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元代初年的道士丘处机。但丘处机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是讲述他自己西行的故事,与吴承恩著作的《西游记》不是一本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现代文坛大作家鲁迅先生在浩瀚的文献中考证确定《西游记》的作者为吴承恩,胡适也确认《西游记》的作者应为吴承恩。由于以前的《西游记》文本未署名作者,这个争议了两个朝代、几百年的作者问题,被鲁迅先生一锤定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代文学家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创造,创作了小说《西游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版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版本为目前的一百回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西游记》的内容和主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西游记》的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七回,讲孙悟空的出身及“大闹天宫”;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部分:第八至第十二回,讲述取经故事的缘起;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部分:第十三至第一百回,讲述西天取经的经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西游记》的主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时间关系,老师这节课讲到这里,下节课继续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第 七 次 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5月17日课堂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与请假的同学分享课堂笔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节课(4月26日),老师开始讲《西游记》。老师首先将孙悟空在小说中的名字和称号进行了串讲。接着讲了:一、《西游记》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二、《西游记》的内容和主题(这一部分只讲了(一)《西游记》的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节课老师继续讲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西游记》的主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师说,《西游记》是写唐僧带着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写作是为了分享美的事物,是情感表达的需要。文学是有目的的创作,作者通过写取经想告诉大家一个什么主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 历史上有过的讨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①明代陈元之《西游记序》认为《西游记》是道家炼丹之作。金箍棒横竖都像“一”。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认为万物都来自无中生有,万物归于太极,太极归一。道家的理论是炼心丹的理论,讲究心神合一。金箍棒是心,孙悟空是神,孙悟空使用金箍棒是心神合一,只有如来佛的金刚环可以收金箍棒,金刚环是太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②清代尤侗《西游真铨序》认为《西游记》是讲佛经,具体为《华严经》。唐僧去西天取的是佛经,老师在这里讲了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最后一难的故事来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③胡适认为这本书就是写游戏,即游戏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④60~70年代的声音是叛徒说,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叛徒。孙悟空一出世身份便被天庭赋予为妖猴,后又一路斩妖除魔,是妖魔的叛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⑤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又有另一种声音:童话说。认为《西游记》就是一部童话。老师说,《西游记》中描写的人参果、蟠桃园、水帘洞等是一个个奇幻的世界;很多故事都有特定含义的描写,如牛魔王、红孩儿等。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散在《西游记》中的童话的气氛。童话说可以得到时代的理解认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 主流的声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①宗教主题说,核心观点是宣扬佛教禅宗思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清时代:“幻中有理”。明人谢肇淛《五杂俎》说:“虽极幻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断定《西游记》表达的是“驯服心猿”的理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主角:唐僧、孙悟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结局:取回真经 师徒四人成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唐僧取经的目的是普度众生、成佛。西天取经的过程是师徒去除恶念的过程。老师讲到书中写孙悟空第一次被唐僧赶走是因为孙悟空打死了六个山贼妖怪: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这是佛让他六根清净。老师的讲述中引伸讲了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记录有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节课讲到这里,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第 八 次 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5月24日课堂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与请假的同学分享课堂笔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的课上,老师继续讲《西游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西游记》的艺术成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国文学史上,《西游记》无疑是一部艺术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浪漫色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构造了极幻与极真的神话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末清初小说家兼评论家袁于令的《西游记题词》:“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它运用超凡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使全书从环境到人物、到情节都充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老师说,文学是一种创造,小说是一种想像和虚构。这种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环境,以其独立的审美价值,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师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现实。《西游记》中看着是“极幻”的世界,,实际表现的是一个“极真”的世界,是将真实世界包装的传播。因为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奇幻得都入情入理。当我们看这些情节时,真分不清作者是在写妖还是写人,是在写幻,还是写真。所谓极幻之文,含极真之情;极奇之事,寓极真之理。寄真于幻,寓实于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唐僧师徒为了取经成佛历尽千辛万苦经历了八十一难才到了西天见到如来佛祖。作者以极幻极真影射他所处的不平等的黑暗的时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塑造了集物性、神性与人性统一的个性形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物性”:指形象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所保持的原有的形貌和习性。“神性”,指动物植物一旦成精变怪,就带有的神奇本领。“人性”,指作者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神佛妖魔,将其人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艺术方面最值得称道的是孙悟空、猪八戒等几个艺术形象的塑造。他们既有动物的自然属性,又有人类的思维感情,还被神魔化,三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孙悟空——人性整合的典型代表。猴子是比较灵敏的动物,孙悟空的外貌和动作,完全是个猴子,但他又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因此,人与猴的双重属性,在孙悟空的身上恰好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火眼金睛,可变化的金箍棒,可扇灭火焰山大火的芭蕉扇等等,又把孙悟空神化,表现出了作者惊人的想象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孙悟空是作者浓墨重彩精心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在作者充满激情的笔下,他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有着强烈叛逆精神的顶天立地的英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猪八戒——一个放大了的世俗人的形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猪八戒的外形与动作都是猪,他所具有的人的思维与情感,又是比较笨拙、迟钝的,因此,人与猪的双重属性,也在猪八戒身上十分协调。书中的猪八戒,对取经事业一直缺乏坚定性,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他禅心不定,贪爱女色;他害怕困难,贪吃,贪睡,又好偷懒;他有些自私,好占小便宜;他还爱进谗言,缺乏自知之明,打小算盘,耍点小聪明,常常弄巧成拙,自食其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猪八戒这个形象是孙悟空的反衬,他们是一对最好的搭挡,有相得益彰的作用。小说中许多喜剧性情节,多半是在这两人的戏剧性的矛盾中构成的。尽管猪八戒有许多缺点和弱点,但是他却傻得可爱,不失一个正面的,为读者所喜爱的喜剧形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唐僧——端是一个好和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唐僧富于同情心,体现了佛家“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教义。但是他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懦弱无能,优柔寡断,在性格上是悟空的对立面;他听信谗言,使悟空负屈蒙冤,受到不应有的折磨。三打白骨精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害怕悟空的牵连,暴露出自私可鄙的心理。孙悟空认为师傅特不厚道,“忒没情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沙僧——中性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性人物,体现儒家“中庸”理念,在师徒四人中起黏合剂作用。沙僧性格特征:稳重踏实, 细心周全 ;精明世故, 逆来顺受。他的存在使唐僧这个核心人物处于更安全地位。性格内向,不苟言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曲折巧妙的艺术结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游记》共100回,在结构上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序幕:前7回,大闹天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过度:中5回,取经缘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主体:后88回,西天取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各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别是主体部分的取经故事所包括的41个小故事,几乎都可独立成篇。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许多短篇小说的连缀与组合,属“短篇加短篇”的线性结构。在艺术结构上,全书经纬分明,严谨完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节课讲到这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西游记》的语言风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师说下节课讲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师说,下节课《西游记》讲完后,接着开始讲《金瓶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第 九 次 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5月31日课堂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与请假的同学分享课堂笔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的课上,王老师继续讲《西游记》最后一个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西游记》的艺术成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节课讲了:(一)构造了极幻与极真的神话世界。(二)塑造了集物性、神性与人性统一的个性形象。(三)曲折巧妙的艺术结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节课继续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西游记》的语言风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师说,《西游记》的语言既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又充满了想象力和夸张的手法,以戏言寓诸幻笔,亦谐亦谵, 寓嘲寓讽,轻松活泼,妙趣横生,使作品充满诙谐的兴味,产生出异常浓烈的喜剧性效果,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充满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幽默元素,形成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比喻和对仗:如第十七回孙悟空笑话黑熊精“这厮真个如烧窑的一般,筑煤的无二!想必是在此处刷炭为生,怎么这等一身乌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夸张描写:如第八十一回唐僧被老鼠精抓去,孙悟空等兄弟三人着急要去救师父的描写:“兄弟们思思想想,那曾得睡,恨不得点头唤出扶桑日,一口吹散满天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谐音运用。如第十四回唐僧师徒二人在一老者家投宿时的对话,老者道:“你虽是个唐人,那个恶的,却非唐人。”悟空厉声高呼道:“你这个老儿全没眼色!唐人是我师父,我是他徒弟!我也不是甚糖人,蜜人,我是齐天大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又如第四十回,长老(唐僧)大惊道:“徒弟呀,这半山中,是那里甚么人叫?”行者(孙悟空)上前道:“师父只管走路,莫缠甚么人轿、骡轿、明轿、睡轿。这所在,就有轿,也没个人抬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诙谐、幽默:如第四十八回,孙悟空问:“师父何在?”猪八戒回答:“师父姓陈,名到底了,如今没处找寻,且上岸再作区处。”他们回到陈家庄后,陈澄兄弟二人就问:“怎么不见三藏老爷?”猪八戒道:“不叫做三藏了,改名叫做陈到底也。”老师说,在紧张的除妖过程中,猪八戒幽默诙谐的语言也让读者轻松一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短句多,动词多:如第七回一段描写“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段话中:纵→跳→蹬→走→扯→放倒→抓→捽→走,这一系列动词的运用,简单明快、生动俏皮、通俗易懂、戏谑幽默,形容孙悟空的身手迅速敏捷,力大无穷,还运用比喻表现孙悟空的勇猛和神通广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游记》讲到这里结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节课开始讲《金瓶梅》。</b></p> 美篇制作:寒星(韓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