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月球无垠的旷野上,回望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方舟一一地球,她悬挂在月球一片漆黑的上空,会显得极为静逸而通透、浪漫而震撼!这与通常在地球远眺月亮的感受是大一样的。而两种视觉下感同之处就是一一静谧浪漫!</p> <p class="ql-block"> 地球这边,站在当今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及共享单车已成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互联网经济飞速时代未端上,从这一端,回眸3000年前的甲骨文那一端,漫长且烂漫。因了汉字的发明,挥发着先祖们由荒蛮走向文明的“互联网”作用,也成就了这个星球独一无二的艺术一一书法!或许,这也是洪荒宇宙的唯一。</p> <p class="ql-block">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p><p class="ql-block"> 地球存活至今45亿年了,生命进化史至少也在38亿年以上,在进化的进程中,距今5.4亿年一一4.8亿年的期间,时间跨度仅5000多万年,却在生物界产生了比之前40亿年都大的生物突变和生命爆发,称为“寒武纪事件”。地球为了这一次事件的发生积攒了40亿年的运气,终于在地球的中年期等到了这伟大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 寒武纪时期5亿年后的今天,全球己承载80亿人的生命。何其有幸!生于中国,成为15亿中国人的一份子。更何其有幸!让我们成为执毛笔写字的一群人,从时间、空间上延续全息着书法这片3000年历史厚重热土。字网恢恢,联动华夏;书网恢恢,美动九州。篆隶草行楷,六合三千载。</p><p class="ql-block"> 何其有幸,当今书坛,我们看到,一位书者正在浪漫奔五、浪漫奔无……其笔墨落纸之际,一派明月星空之相!</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 简介里的双阳</p><p class="ql-block"> 端午出生,江苏淮安人,军旅八载……这是李双阳简介中最为与众不同的话语,反映出他对自己来到地球的时刻、身为淮安人及经历军旅生涯的骄傲,简介透着深邃的简约、广博的睿智、壮阔的精微。这份简介,有着非一般书家甚至名家所达到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为纯阳之日,当天的午时,属于阳上加阳。两个阳即“重阳”、“双阳”,亦称“极阳”。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着在这一天这一时刻取极阳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认为, “极阳水”能够有效提升人体阳气,治“阴虚”效果显著,具有止泻、净身、消除四肢无力等多种功用;大多数地区还流行用“极阳水”作泡浴、洗眼、饮用进补、做药、写符、驱邪、招财等用。</p> <p class="ql-block"> 端午“极阳水”的原理与运用,是古人对节气、天文的深度理解;是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总结;是天文和节气作用地球的客观规律。可以通过天干地支,历法,阴阳,八卦的方式体现其特殊性。端午极阳,是宇宙一个特殊的时空能量点。</p><p class="ql-block"> 而端午极阳时刻出生的双阳老师,似乎对长锋濡墨加水书写有着与生俱来的拿捏敏感性,经过数十年的砥砺磨炼,为当今书坛贡献了“极阳水墨”,其笔下呈现线质的水墨变化,清润简洁,雅浄朴逸,能量蓬发。这一点,他是站在散老肩膀上有所突破的,令人叫绝!</p> <p class="ql-block"> 端午不乱“舞”,食“棕”不放纵。端午出生的双阳老师常借用端午习俗文化警醒自己及告诫学生们的草书创作把握尺寸,追求无需提醒的自觉和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从而做到释放不放肆。</p><p class="ql-block"> 端午“舞”的是赛龙舟,千年以来,龙舟文化作为积淀中华民族深沉精神追求的代表之一,从最初的图腾崇拜、祈福禳灾、缅怀先贤,到成为节庆民俗,再到现代的竞技运动,历史人文、家国情怀、民族精神……都在这一叶扁舟中所积淀。</p> <p class="ql-block"> 感觉双阳老师似乎天降当“龙舟队员”的使命,穿越时空,奔弛在真心“抢救屈原”的龙舟上,以挖掘弘扬中国传统书法文化为己任,奋臂振浆不息……作为书家的他心中始终流淌着这份剪不断的端午乡愁,始终抹不去的这份家国情怀,这是一代代中国人在文化传承中越系越紧的情感纽带。 </p> <p class="ql-block"> 一条秦淮线横亘在神州大地上,是全球唯一天然形成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自西向东,逶迤而来,淮安位于淮河中下游。淮安之所以称为“淮安”,是因为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一直怀揣一个美好的梦想而为之奋斗一一淮河安澜!安澜,意为安静的波澜,与双阳老师的草书审美风格高度吻合。冥冥中,似乎己天定。</p> <p class="ql-block"> 安澜处,是在秦淮线哺育下的一片神奇土地,河湖交错,沃野千里,资源富饶……走出了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汉代大将军韩信、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明朝小说家吴承恩等诸多历史名人。同样是淮安水土滋养的李双阳有理由相信:我也能走出来!</p> <p class="ql-block"> 秦淮线西接昆仑山脉,这完整的“昆秦淮线”可就成了中国的“龙脉”,堪称地球的“神来之笔”。在人文地理上,这一笔是中国两河流域文明的交汇处。首次统一中国的秦朝诞生在秦岭,大汉孕育于淮河两岸。2000多年来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势基本发生在两河流域之间,“昆秦淮线”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走向。</p> <p class="ql-block"> 身为淮安人的李双阳,长于斯,生于斯,胸襟、心气及视野一路向西。笔下旨在将昆仑山脉的苍莽出世、秦岭的雄秀入世、淮河的融柔泽世等审美元素来锻造一条属于自己的“昆秦淮线”,笔锋逍遥在这一脉一岭一河间,从安澜处出发,梳理古人法帖经纬度,认清何为亘古不变,辨估何以因时相传,持续升华草书创作审美和精神高度!</p><p class="ql-block"> 天下无物非草书!如今,双阳老师的视野何止是向西,他向着北,向着南,向着东,向着明月星空……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李啸如是评说:李双阳穿越于晋唐,解衣磐礴,笔墨华滋,一根线条牵动古今。</p> <p class="ql-block"> 头要能开板、掌要能劈砖、脚要能跑五公里武装越野、嘴要能一口闷满军盅酒……别看双阳老师日常为人、作书一派温文尔雅的印象,凭他几招散打格斗,可不是几个街头地痞所能近身的。军旅生涯的严肃严谨、步法步伐的整齐划一,势必转化为双阳老师创作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 李双阳自小性格动静皆宜而喜静,心中有个“军人梦”,同时也爱写写画画,玩起来欲罢不能。高中毕业后,只身踏上军旅之路,来到苏州武警。高强度训练之余,他依然画画写写不停,部队的报纸源源不断集中到他手中废掉。这个“废报三千”的军人,成了部队首长眼中的宝,供着养着不说,还特意为他腾出一间兵舍,作为书法创作室。</p> <p class="ql-block"> 军旅经历除了锻炼他强壮的体魄外,也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力,更铸造了他遇困难勇于亮剑的气质。通过艰苦的自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全身心投入到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之中。</p> <p class="ql-block"> 南艺毕业后,老单位准备为他转干、晋级,多家军队的创作室,一时间也纷纷向他敞开了大门,可双阳老师毅然选择了退伍。经历了八年军营岁月的淬火,他似乎已经破茧而出。此时的李双阳,跳出这个创作的舒适区,踏上更为广阔、更加艰苦的求艺路上。</p> <p class="ql-block"> 双阳老师带着一长串金光闪闪的奖章,悄然淡出军旅。此后他怀揣赤子之心,走边陲、越大漠、穿草原、闯四方,一个人独行于山水间,静静地感悟高山大川律动的魂魄,让进取的雄心渐次变得空廓澄明。独行的过程无疑是滤尽内心杂质的过程,流动的人生才会充满诗意,非凡的游历开阔了眼界,也加重了灵魂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倦鸟总得归林,当李双阳意识到远方仅有诗意的时候,他开始为自己寻找心灵的泊处。风月一丘壑,今古几楼台。吴门烟水浩渺,芭蕉院落清幽,园林游憩生趣,美丽的苏州无疑是双阳老师一生的钟爱。何况,这里还有他书坛的恩师挚友、军界的袍泽之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更有个女孩在时间的树下等了他好久,二人没有寻差罗盘经,又同投在书法路上,无须辗转到钱塘东、临安北……终携手筑起了温暖小家。还是老妈说得好:安居了,才能乐业。我抱孙子,儿才能紫呀。每当双阳老师回到家,都有一碗热汤喝。铺纸作书,更有添香红袖,创作的灵感入古出今,汩汩而涌。二人的爱情结晶来了,双阳老师投展获奖的消息也不断传来。</p> <p class="ql-block"> 二 素非素的双阳</p><p class="ql-block"> 素非素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方面指的是怀素所书并不素,怀素不素也!另一方面,双阳老师于怀素《小草千字文》(简称“小草千”)用功最勤,汲取元素最多,写得“比怀素还怀素”,师素而非素也!</p><p class="ql-block"> 怀素不素,从其自报家门就可看出。在《藏真帖》里说:怀素字藏真,生于零陵。在《自叙帖》开篇就讲:怀素家长沙。到底是哪里人?其实就是零陵人,也就是现在湖南永州市。为纪念怀素,该市零陵区潇水中路建有“怀素公园”。公园里有古迹绿天庵,是千年前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怀素外表颠狂而内心灵慧,他在41岁时书就《自叙帖》自称“怀素家长沙”,乃是为了实现从长沙走向长安辉煌往脸上贴金的行为,是高情商的表现之一。怀素是草中平民,贫无养因而出家。喜欢写字,却买不起纸,于是写秃了万株芭蕉叶。其一腔孤勇闯荡长安,凭着超妙的草书,谒见当代名公,求名求利求盛誉。</p> <p class="ql-block"> 《自叙帖》堪称“怀素草篆”,观之让人想见素师颓笔成冢的精勒。后人并非无奔雷走虺之狂心,往往却步于这种铜墙铁壁的技巧高度,徒有羡鱼心,苦于结网劳。以此等心学草书,谈何容易。相传黄庭坚中年见《自叙帖》,借临三本,自此草书大进,诚不诬也。</p> <p class="ql-block"> 与世家子弟张旭截然不同的心路历程,是平民的成功,是草鸡变凤凰、以狂继颠的故事。颜真卿在《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中也大赞,连自己作为张旭入门弟子都无法继承的狂草,“僧中之英”的怀素居然做到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唐代之后几成绝响。</p> <p class="ql-block"> 长安是唐代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繁华热闹,机会无限。怀素在此获得人生和艺术的高光回报,怀素真不素,但毕竟是个僧人,佛法终究是他的生存归宿,书法是他“经禅之暇”的追求。于是,怀素结束“长漂”,返回故里。继续“遥知禅诵外,健笔赋闲居”的清平生活。生活无论再怎么清平,喝酒、写字是一样不可少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酒来轻世界,草中得真如。怀素醉后任情恣肆,逸笔草草,天真烂漫,正是摒除俗尘、本色天然、澄切空明的禅境呀!</p> <p class="ql-block"> 当《自叙帖》面世21年后,不素的怀素63岁了,这位老僧早己不再羡慕长安的繁华热闹,心境柔和安宁,在零陵绿天庵里伏书《小草千》,开篇第一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写得倚侧摇曳,字组意识内敛,三三两两,断断舍舍离离,读之让人感到意料之外,又觉意料之中。</p> <p class="ql-block"> 而最后一行“焉哉乎也。”经典式的字边“右齐左不齐“表现,行正而末奇。一头一尾,可谓“龙头凤尾”。中间还有82行字,字字珠玑,行行参差,整幅祥和。早期那种“须臾扫尽纸千张”般的气概虽汰洗一空,却笔法跌宕,翰逸神虚,暗含大草玄机,给人以“安静的波澜壮阔”审美意象!这比《自叙帖》波澜壮阔的张扬高明多了。</p> <p class="ql-block"> 人世间,总有人老去,也总有人正年轻。遥想千年前,怀素不会想到,《小草千》问世千年以后,一位不是僧人的安澜年轻人扎根《小草千》深挖不息,由此开悟而生发,旁征博引。为了使线质达到满意的效果,有时强化训练写到手指痉挛。日常一高兴或一不高兴,从晚上写到天亮是常有的事。学素不到不惑之年,作草这份“安静的波澜壮阔〝来得更澄明。</p> <p class="ql-block"> 双阳老师出身农村子弟,朴厚灵慧,为人无怀素癫狂,但攻习书法却与怀素有着较为相似的心路历程,同样有着从“长沙”走向“长安”的进取心。</p> <p class="ql-block"> 在苏州服役期间,他曾拜吴门耆宿瓦翁为师,从老前辈那里窥得晋唐小楷的堂奥,并从这位期颐老人的作品里,汲取了“知古知今而非古非今”的精髓。进入南艺后,他又师承黄惇、马士达、苏金海等多位名师,名师们的心传口授,初步打通了双阳各种书体乃至相关门类艺术的古今横向经脉,他不断从晋人书法中求气韵,从唐人的书法中习法度,从宋人的书法中悟笔意。其时李双阳己对怀素进行大量纵向学习,基本徘徊在“盲写”阶段,难以领悟素书后面理性支撑元素,何谈创作?</p> <p class="ql-block"> 眼前这幅双阳老师早年草书作品,虽技法经营上还不成熟,个别细节不经耐读。字里行间带有明清风,但一股空灵清雅之气扑面而来,格调之高,让人顿感一片清凉。想当代“魏碑大师”孙伯翔老先生得雄强恣肆境界后,孜孜以求的“清凉境”,二十好几的双阳老师几乎出手即是天花板。无他,自然心境的流淌。</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从此幅书写中的细线条的无意于佳的表达,启迪了双阳老师对“细线”表达的精微与广大的思考。在后来苦苦寻觅中,无意中发现了日本“三笔三迹”的墨迹,发现“佐迹”书风与自己书写笔性有着惊人的合律。准确地说,让他对“线性”的纯粹表现产生强烈敏感与热情,近乎于一种迷恋。</p> <p class="ql-block"> 而这类日本“遣唐文化”的书法行为本源还是源自唐代,这让双阳老师前所未有地更加关注晋唐书风的学习。对于“线性”的表现,怀素当为巨擘,从这个切入点开始深入,悟化,心存于《小草千》的风格体系之中,尤其对怀素的笔法元素进行深入解剖。在此可谓受益良多,从而渐进地形成了自己的创作路数与审美取向。</p> <p class="ql-block"> 与孙老性格颇类的马士达老师,作字刻印均求雄奇霸悍,曾说前来求学的李双阳是“知其精微,得其广大”之人,也批评他写字腔调不够“凶”。其时双阳老师内心很明白马老师所谓“凶”之本意,也清楚自己写字“不凶”的逻辑,始终坚定树立风格本我的意识,一步一步地前行。</p><p class="ql-block"> 马老师仙逝12周年了,他生前的预言己实现,如今双阳老师的草书做到了“尽精微,致广大”,作品中总有二、三笔“辣笔纷披”的线条呈现,那是默默地、静静地在告慰马老师的在天之灵。自信的李双阳总是那么自信!</p> <p class="ql-block"> 未曾走到绝境路,彼岸花不开,辛酸只为长安远,倒卧在琼台……近年蛰伏苏州七年、一心搞音创的刀郎如此唱长安。</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的习书者,多数人视国展为“长安”,双阳老师也不例外。多年来,他凭着一身才华、一腔热血奔国展,摸打滚爬,每次都写到绝境路。从2004年起,连续斩获全国奖、兰亭奖、群星奖及全国青年展、册页展等多项大奖。彼岸花开,年轻的双阳老师在草书领域创造了符合时代审美的新的形式语言和个人风貌。</p> <p class="ql-block"> 三 寒武纪的双阳</p><p class="ql-block"> 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为寂静的地球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而“寒武纪“这词语深具文学浪漫气息,给人以远古生发性的冥想。记得双阳老师草书作品获奖第六届兰亭奖时,在发表创作感言中,就用了“寒武纪”浪漫了一回:“……努力让我们的双手触摸到灵魂深处的那根神圣心弦,培植出既属于经典又属于这个时代的天山“灵苗”,迎风,绽放!仿佛一夜之间又回到“寒武纪”万物生长的美好世界!”双阳老师说我所做,做我所写,非常自信。</p><p class="ql-block"> 从此,双阳老师的书房多了一个“寒武山房”的斋号,洋溢着一片高古清凉、玄远温暖之境!</p> <p class="ql-block"> 文化天然不具有拓展性,它构成一个自洽的封闭结构系统,我们在这个系统笼罩下,形成一个舒适区而获得安宁。因此,文化反而具有遮蔽性。文化只有在对撞和交流的过程中才发生拓展效应。双阳老师有一个观点:就草书写草书,是写不出来的,必须借助于其它四体的元素来支撑草书的书写。也就是说,打破五体各体的遮敝性,敢于善于实现交融碰撞,拓展五体生发生长,如寒武纪时期的生物群爆发生命景象。</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讲,五体书写,篆隶楷偏向具象书写,行书偏向意象书写,唯草书是抽象书写。具象比较直白,端庄整齐美观,大家都看的懂,审美门槛较低。意象是融入了个人的意念和人文精神,抽象则更有思想和个性。</p> <p class="ql-block"> 李双阳把草书的体系慢慢地进行了梳理,让它能够形成以技法为支撑,同时又能够以理念为引领的书写。篆隶草行楷,各有各的灵苗所在,不冒进,不盲从,既遵循传统的法则,同时又能够融汇自我对草书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多年的书法教学中,双阳老师提倡“五体兼修”之理。其积极意义在于,知难而进,并力求融会贯通,为夯实学员书法基本功而努力,同时也可挖掘每位学员的艺术潜质,形成各自学书的“寒武纪”爆发期。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科学的学书之路,在贯彻这一理念的过程中,教学相长,于李双阳本人而言也是一种很好的深入传统方式,进一步拓展了他的书法“寒武纪”技术生命领域。</p> <p class="ql-block"> 在双阳老师的草书作品里,有意象甚至具象的书写,在篆隶楷中亦见意象中兼抽象,行书作品也有抽象的诉求……在与古人经典的对话中,他寻觅着古今之间跨越时空的笔墨空间地带,在有形与无形,在抽象与具象,在经典与破立的边缘“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从而收获属于自我的笔墨语言与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白石老人对于国画艺术有一句著名的画语:“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老人的写意画是意象甚至抽象的,而配上蝴蝶蜻蜓等小昆虫特别精细具象,三者的对比美就出来了,这叫“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具象则俗,太抽象为欺世。当今一些名家的“吼书”、〞乱书”、“射书”等行为实属欺世,还说你不懂。双阳老师在具象与抽象、似与不似之间始终保持清醒地拿捏,表现出来又是那么地无意与自然。</p> <p class="ql-block"> 双阳老师深谙理论辐射的重要性,时时以理论的摄入而纯化“寒武纪”的生命原野。一部3000年书法史的通透,造就了他观察家的眼晴、思想家的逻辑和鉴赏家的标尺。他说,不学书法史的习书者会浪费笔尖的天赋,这里面有肩膀给你踩,给你看到更有意思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双阳老师犀利指出,当下不少习草研究者,没有正确理解对待传统的建立者和破坏者这两个概念。怀素草书集大成,显然是建立者。明朝徐渭等对传统有继承,才华横溢,书写却功力一般,不满传统的死寂,但不能给出解决的方案,创新走向了破坏,给人短暂耳目一新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在双阳老师的“寒武纪”时期,还有一次2018年的生命迹象的生发一一关于“新帖学”创作的深度对话。是张旭光与李双阳两位老师的“华山论书”,碰撞、厘清了帖学之新追溯秦汉以上高古的审美逻辑;以帖融碑,比之以碑融帖更符合人文规律;草书中符号与符号之间的衔接处是古人留给今人创新的生存空间……等等。</p><p class="ql-block"> 这次帖学的南北对话,为书坛提供如何运用更有效的理论来指导创作;在创作当中如何寻找更新的理论突破点;“新帖学”如何才能够更坚实的、更健康的走下去等三方面参考依据。两位老师也是如此身体力行,双阳老师在丰富他的“寒武紀”生命内涵。</p> <p class="ql-block"> 张旭光老师有过准确的评价:“双阳自八届国展获奖到今天,至少又向前迈进了两步,一是脱去技法而入道的努力;二是对时代审美的观照。其后者主要表现在他笔墨上的三个变化:开张了结构,增加了气象;变化了笔法,纯化了线条,点线面有力新表现,增加了丰富性;变化了墨的节奏,增加了感染力。这三方面的变化,应该说都是时代审美的需要,是全社会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草形的逾越、草意的辽远、草情的纯粹,共同加持着双阳老师的草书不仅是一种艺术,而是艺术之外日益增长的明理渡人功能。</p> <p class="ql-block"> 四 午五无的双阳</p><p class="ql-block"> 早在多年前,双阳老师在各地授课讲到动情时,一副恨铁不成钢状,总有句口头禅:想当年呀,我年轻的时候……讲着讲着,自己会哑然一笑,学员们则会心大笑。</p><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双阳老师今年49岁了,走在奔五的路上,说“想当年”的原始积累又厚实了许多。与同龄挚友携手同办了个主题为“奔无”的书法展,首展1月1日在无锡举行,巡展6月6日回到安澜处一一淮安家乡。</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上,曾经“不惧长安远”的翩翩少年郎,两鬓被笔下“一线牵古今”染白几许。倒是发型临出门经过师母一番捣饬,脸上露出依然是少年般天真的笑容……蓦然回首,人间一趟不容易!众人从“长沙”出发,几人从此到“长安”?不禁让人唏嘘不己,感慨不己。</p><p class="ql-block"> 还是《翩翩》应景:蓝采和啊,醉酒当歌!邯郸梦啊,古今同……</p> <p class="ql-block"> 关于“奔无”,在展览开幕式时官方用了“奔向经典、奔向高峰、奔向未来”三句话来进行归纳宣讲,放之四海皆准的官话,彰显了展览的威仪感!我们企盼双阳老师究竟还能把草书写到哪个维度?奔五的双阳老师借助这样的仪式,思考着未来,酝酿着后半生如何书写?</p> <p class="ql-block"> “奔无”亦“奔午”。双阳老师出生端午午时极阳时刻,“奔午”意为回到原点,从新出发。由极阳回到极阳,从心出发,这是禅意的境界。正如苏东坡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然此风雨非彼风雨,而此潮非彼潮。</p><p class="ql-block"> 在“奔无”展上,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用余秋雨老师的一句话与李双阳共勉:“40岁以后的管峻,希望你更多的时间在宣纸上度过,因为这个关乎到中国文化,关乎到中国书法。”日前,双阳老师己不再担任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席,在宣纸度过的日子会多了起来。余秋雨老师这份家国情怀也传递在他身上了,双阳老师当力命相映!</p> <p class="ql-block"> “奔无”乃“奔五”。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显然,八载戎马后的李双阳在奔三、奔四、奔五的路上……书法事业己走到相应的阑珊处。</p><p class="ql-block"> 奔五前的蓦然回首,双阳老师书法将迎来第四境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相信双阳老师无论是归去,还是归来,仍是少年。</p> <p class="ql-block"> “奔无”何“奔无”。从宇宙视角下看人间百态,方能感受世间的五光十色和斑驳陆离。一个“无”字,代表着人间最高的智慧,是为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双阳老师近年在读博士,但他读的不是书法,而是哲学,显然,这应该是他在为“奔无”做铺垫和准备,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双阳老师提出“奔无”理念,体现了他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对书法修为的先知、先觉、先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而社会处在“互联网”时代未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之千年未有之变局,AI技术进步将彻底改变整个世界,开启无限可能!如何奔?如何无?这又是一番如何的明月星空之相?展厅里悬挂的“除尘去垢”横披己向世人昭示……</p> <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9日于羊城芳村某院)</p> <p class="ql-block">撰文:</p><p class="ql-block"> 梁事明,中共党员,广东兰石人,号习庐、墨茗草堂、三境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化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茂名石化书法家协会主席,茂名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作品曾入展获奖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三届行草书展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专业展览赛事共10余次。入展获奖各省面向全国征稿举办的“云峰杯”、“康有为杯”、仰韶文化“彩陶坊杯”等全国书法赛事20余次。</p><p class="ql-block"> 近年利用微信平台发表《读迁记》、《回魏志》、《靠谱说》、《汉三颂》、《魏了隋》、《峄秦话》、《仰颜述》、《汉隶乡愁》、《文喜有喜》、《纸上隶逍遥》、《让草书回家》等多篇书法散论近20万字,受到业内好评如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