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感在心里激荡,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延续它,咨嗟叹息还不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p><p class="ql-block"> 尼采说“没有音乐的人生将是一场错误。” 在他看来,假如人类没有音乐就如同失去了灵魂的挚友,心灵无法得到充分的滋养和表达,从而成为一种遗憾和错误。雄才大略的曹操,总是要在抒发他雄心壮志的诗歌结尾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p><p class="ql-block"> 歌声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歌曲不仅是记录和反映时代文明的重要艺术载体,更是人类情感表达、传承文化、教育辅助和心智开发的重要工具。假如我们失去音乐,世界将变得枯燥无味,开心时无法抒怀,伤感时无以排遣,一切百无聊赖,人人灰心丧气。世上如果失去歌曲将是不可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怀我时,总是总是一边劳动一边哼着民谣唱给肚子里的我听。这个现在的准妈妈听音乐胎教是一样的。母亲去世后,我用安魂曲为她送行。有一天当我也死去,我希望我儿子用我生前最喜爱的歌声为我安魂。</p><p class="ql-block"> 幼童时代,我对歌曲记忆就是母亲在劳作之余,在夏夜的晒场上乘凉,给孩子们唱民谣俚曲。母亲虽然没正经念过书,所认识的字是父亲当县扫盲班校长时教给她的。母亲冰雪聪明,做女红、干家务活都是同伴闺蜜中出类拔萃的。母亲会唱很多民谣,有唱给孩子听的童谣,像《凤仙花》、《麻雀娘》、《塞芝麻塞豆》、《火萤虫》、《黄车蜂九里着》、《月亮婆婆》、《一粒星》、《择中指》等,都朗朗上口、极富童趣。</p><p class="ql-block"> 母亲还会唱很多爱情题材的民歌,如《绣荷包》、《绣鸳鸯》、《孟姜女》、《仙妹》、《玉妹》、《梁山伯祝英台》、《童子痨》、《小妹哥》等。这些民歌以花起兴,从正月的山茶花,一直唱到十二月的腊梅花,展开青年男女从一见钟情到棒打鸳鸯再到决绝殉情的爱情悲剧,唱腔优美悲凉,故事曲折离奇,让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反映乡村劳动场景的歌谣,像《看牛歌》、《采茶歌》、《采茶调》、《纺纱歌》、《织绸缎》、《撑筏》、《车水歌》等,是对乡村生活场景的描述,或抒发生活艰辛感慨,或表达劳动者智慧的自豪感等;有反映百姓艰辛生活的,像《山里四件宝》、《日干夜干》、《长年歌》、《长工怨》、《独自经》、《养媳妇》、《怨媒婆》、《壮丁歌》、《凤阳歌》;有劝人上进、激励夫妻恩爱、婆媳和睦的正能量歌谣,如《劝媳妇》、《劝郎歌》、《金银栽》、《亲家母》、《各人各福》、《花名宝卷》、《十归空》等。</p><p class="ql-block"> 我的少年时代正是天下大乱,到处都是文斗武斗、到处有造访串联。村小的几个老师都是从乡校发配过来的,他们知道自己的高危处境,来到村小反而更安心地教学生认真多识几个字。但他们学士有限,更不会教体育、音乐、绘画这些课程。所谓体育课,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跑山路,从学校出发一直跑到三华里外的新桥,再从新桥跑回学校,跑完后就算下课了。教画画课的是一位潘姓的代课女教师,她用彩色粉笔在黑板画一束花、一个小动物叫我们用铅笔照着画。至于音乐课教过我们什么歌曲,我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当时能听到的音乐,就是广播中长年播放的革命样板戏,人人耳朵都听出老茧,几乎水都可以哼哼其中的很多唱段。那时也没有适合孩子歌唱的校园歌曲,大家平时唱的歌好像就是《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不忘阶级苦》、《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无产阶级***革命就是好》、《学习雷锋好榜样》几支老掉牙的歌曲,想不起还有什新鲜歌曲。</p><p class="ql-block"> 这种单调乏味的样板戏,喊口号骂人般的歌曲,我一点也不喜欢。好在有母亲给我唱又好听、又有故事感的民间歌谣,让我童年不至于身处音乐沙漠,在最重要的年纪,得到原始淳朴的民间音乐滋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