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边疆·南下热海(2)音符从这里飞出

小潘纪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达保村的炮仗花开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达保,是怒山山脉南支澜沧县酒井乡的一个拉祜族寨子。在这个寨子中央的空地上,建有一个舞台,每当节假日来临,村子里的老老少少都会上台演奏拉祜族歌曲。舞台上,人多而不混乱,跨龄而不分歧,没有年龄的界限,老少咸宜,场面颇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村中舞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到的时候正值冬日暖阳时,走进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老达保村民小组,阳光洒满了寨子的石板路,一座座拉祜族传统干栏式建筑旁花团锦簇,寨子里林木叠翠,山坡上茶树旺盛,一幅和美乡村图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渐渐地,从开满炮仗的小巷中传出阵阵歌声,循声走去,青年们正在自家门口自发地纵情弹唱。当时正处于旅游淡季,没有音乐演出,而当地青年能够自发地组成音乐演奏团,有乐器就能组成一支乐队,有场地就能开一次小型演唱会,这种景象是在别的地方是很少见过的,足可见老达保当地人对于音乐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向村委会了解得知,老达保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口传史诗《牡帕密帕》的传承地,被誉为“音乐村”。拉祜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全村男女老幼都会弹吉他,小村落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人,自创的拉祜民歌300多首(截至2024年4月),“拿起锄头干活,放下锄头唱歌”是村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生活环境是拉祜族音景的灵魂。他们用声音界定了独具魅力的空间属性,他们靠唱歌跳舞走上共同富裕道路。老达保村先后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民族文化助脱贫联合国“中国扶贫成就展”,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镇称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众中流传的一部创世史诗。历史上拉祜族无文字,在传统时代其民族历史文化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故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口承民间文化,其中,以《牡帕密帕》最富盛名。 创世史诗《牡帕密帕》由“嘎木科”(意为会唱诗的人)或“魔巴” (意为宗教活动主持者)主唱,也可多人轮唱或伴唱,以说唱的形式进行演述,因时代、地域或支系的不同曲调略有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难以想象,在 2013 年以前,老达保村还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寨,村民间流传着“交通基本靠走,喝水基本靠背,通信基本靠吼”的口头语,村里水、电、路不通,“外人不进村,村民不出山”,贫困发生率高达 79%。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村子走出了民族文化产业致富之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 2003 年,老达保村被上级有关部门推荐参加中央电视台演出,从此一鸣惊人,演出机会越来越多。2013 年 6 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下,拉祜族村民李娜倮牵头成立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村民们入股参与分红,并按照“保护文化——挖掘资源——打造品牌——构建产业——促进增收”的思路推进村庄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娜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之一,自幼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便能歌善舞,创作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真心爱你》等,其中,个别曲目登上了中央电视台舞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快乐拉祜》曲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在公司创办初期,李娜倮团队就遇到了困难:由于公司名气不足,加上村里旅游业远没有如今这样发达,村民们空有一身好“舞艺”却无处施展。一次,200多名村民们辛苦排练了一个多月的节目,正式表演时却只获得了250多元的演出收入,这给李娜倮和村民们一次迎头痛击。村民们的心气散了,不愿再来参加排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娜倮虽身感疲惫,但在村民面前,李娜倮却是一个积极的角色,始终积极鼓励着村民,始终积极寻找演出机会,始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硬生生“打”出了一片天地。李娜倮团队从乡里唱到了县里,又从县里唱到了省里,唱到了央视大舞台,唱进了国家大剧院。2022年,还有村民参与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摆出一个春天》《快乐拉祜》的表演。如今,老达保村民小组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3岁娃娃,都是演艺公司的演员,都能获得演艺收入。近十年间,公司演出900多场,全体村民年年都能拿到一笔分红,其中演艺人员年人均分红达1.9万余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会在山旮旯里成立演艺公司,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村子发展起来,留守农村的乡亲才有指望,拉祜文化也才能更好传承。”李娜倮说,不是所有人都能外出演出,全寨有114户475人,大多数人只能留守小山村,特别是村里的老人,要让乡亲们共同富裕,就要想方设法振兴乡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2年11月,李娜倮带着吉他走进人民大会堂,自信地唱出:“我们感谢共产党,共产党好。她真正为我们着想,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她为我们山寨人做了好多好事……”除了表达幸福心声,李娜倮也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希望国家能有更多好政策支持民族文化发展。希望全国人民都能听到、看到拉祜族的歌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村民们正在准备杀猪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让更多的人都能听到、看到拉祜族的歌舞,2024年4月25日,由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对话非遗”特色活动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明德5号楼音声相合厅成功举办,云南省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拉祜族吉他村非遗传承人李石开先生及他的团队受邀前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拉祜族芦笙舞传承人李石开先生在云南师范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活动现场,来自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李石开及其团队为现场师生演唱了拉祜族歌曲《快乐拉祜》《芦笙恋歌》以及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拉祜族歌曲,委婉动听的歌声让大家仿佛置身风景秀丽的拉祜族村寨。活动现场,61岁的李石开手举芦笙,边吹边跳,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积极与在场师生互动,让师生走进拉祜族的“声音景观”,在全体师生反响热烈。师生们纷纷表示,非遗文化走进校园,沉浸式的体验与交互式学习,让课本中的人文地理知识“活”了起来。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非遗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老达保村民做客云南师范大学地理文化节开幕式,受到广大师生热烈欢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来,澜沧县依托拉祜族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尤其是李娜倮等一批优秀民族文艺创作者把拉祜族文化带上央视舞台,带上高校舞台,让拉祜族文化大放异彩,吸引了大批青年学子走进拉祜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走进澜沧山乡,让外人进得了村,让村民出得了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达保村的炮仗花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