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四代 一脉风流

且听风吟

<p class="ql-block">  浏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长沙市的正东方,毗邻江西省,系湘赣边界的重要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宋元有“浏阳二贤”:即北宋理学家杨时、元代著名学者欧阳玄;清代嘉道时期的浏阳理学家朱文炑的程朱理学又影响了晚清的浏阳之学,成为其地学术、文化的主流与核心。</p><p class="ql-block"> 晚清浏阳又出了三位著名学者:瓣姜先生欧阳中鹄、蔚庐先生刘人熙,大围先生涂启先、时人称“浏阳三先生”,一时从学者如云。浏阳作为湖湘文化的一部份,其崇尚的爱国主义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理学特性,在二贤、三先生等的教导和长久影响下,孕育了浏阳清代进士10人、举人91人,并在近现代史上出现一大批著名人物:如“戊戌六君子”之谭嗣同,反清烈土唐才常,新中国领导人胡耀邦,王震、杨勇、宋任穷等共和国三十多位开国将军等数不可数的名人。</p> <p class="ql-block">瓣姜先生欧阳中鹄之像(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作者因缘际会收藏了一副瓣姜先生欧阳中鹄的书法对联,鉴于其珍稀罕见,意义非凡,实不愿藏之高阁而少为人知,遂作此文记之,期前尘旧事、重为传唱。说起欧阳中鹄,我想时人多不知其是何许人也,但他的二个学生,却是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即时人称“浏阳二杰”的谭嗣同和唐才常。为方便读者阅读全文,特整理其资料如下:</p> <p class="ql-block">  欧阳中鹄(1849年-1911年),字节吾,号瓣姜,祖居浏阳普迹青龙头,后迁到县城营盘巷,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举,任内阁中书。</p><p class="ql-block"> 后受户部主事谭继洵之聘,于同治十三年(1874),欧阳中鹄赴京师“主其家”,并教读其子谭嗣襄、谭嗣同,当时欧阳25岁,谭嗣同10岁。这一学习阶段持续了将近四年时间,</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年(1877年),欧阳中鹄从北京返回故里,谭嗣同、唐才常又拜其门下就读。</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六年(1890),谭继洵升任湖北巡抚,欧阳中鹄应邀入其幕,谭嗣同复从其受业。在谭嗣同青少年时期,前后累计教导其约八年。</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欧阳中鹄与谭嗣同、唐才常、刘善涵等集资,在浏阳文庙后山奎文阁开办算学社。</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欧阳中鹄进京纂修《会典》。</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授广西思恩知府。旋调省署,总办文案。</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授欧阳中鹄为广西平乐知府。</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欧阳中鹄调任桂林知府。</p><p class="ql-block"> 宣统二年(1910年),补授广西提法使。</p><p class="ql-block"> 宣统三年(1911年9月9日)病故于广西桂林寓舍,终年六十二岁。遗著有《瓣姜文稿》、《瓣姜诗稿》、《瓣姜函稿》若干卷,均未刊行。</p> <p class="ql-block">尺寸:142cm*36cm*2</p> <p class="ql-block">  作者收藏欧阳中鹄于1911年2月3日书赠绮帆先生的集字联,其同年9月9日去世,此联可算其绝笔也!有详细书写时间及地点,也给我们留下更确切详细的研究资料,殊为难得!</p> <p class="ql-block">  对联内容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上款:绮帆仁兄大人正 集法华寺碑字</p><p class="ql-block">上联:妙集墨华临汉草</p><p class="ql-block">下联:深藏火力热唐花</p><p class="ql-block">款识:宣统三年正月甲辰 弟欧阳中鹄书于桂林寓舍 钤印:1.欧阳中鹄 2.曾知制诰</p><p class="ql-block">经解读全联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墨华即墨花,指砚石上的墨渍花纹,上联是指从汉草墨宝中荟萃精华巧妙构成对联;唐花本意为在室内用加温法培养的花卉,也即“堂花”,火力指的是燃料燃烧所产生的动力,下联本意为深蕴火热之力催绽堂花;上下联中“汉草”与“唐花”也是一种互文手法,意即汉唐书法文化瑰宝,连起来意即:我将荟萃汉草、唐书等优秀传统文化,竭尽我心中的热力,让优秀传统文化凤凰涅槃,绽放精彩!从此联中也可一窥欧阳中鹄的书写此联时的心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p><p class="ql-block"> “曾知制诰”这个印章挺有意思,我解读一下:“曾”是曾经之意,知制诰,是替皇帝掌管起草诏令之意,后用作官名。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知制诰在唐朝并没有固定的品级,它的任职者通常都是已经有本职官位的兼任,品级取决于其本职的品级。宋代知制诰为正三品。</p><p class="ql-block"> 清朝时,知制诰成为军机章京的俗称,亦称“小军机”。军机章京是军机大臣的助手,是草拟谕旨文稿的人员,一般为正五品官职。</p><p class="ql-block"> 这说明欧阳中鹄曾经担任过军机章京一职,这职品级不高,但位置重要!他的学生谭嗣同戊戌变法时亦任“军机章京”。</p><p class="ql-block"> 我揣摩:用这个印章表明在欧阳中鹄心里,要么调侃?要么怀念学生?我更倾向于怀念吧,毕竟人年纪越大,越是怀念往事……</p><p class="ql-block"> 上款人绮帆仁兄生平不详,望有知者教我。</p> <p class="ql-block">  关于书写时间的确定依据,宣统三年正月即1911年正月,当年应是庚戌年,但正月甲辰又是何意?经考证查询,系天干地支历法,应为正月甲辰日,即农历正月初五,公历1911年2月3日,见上历法图。</p> <p class="ql-block">  欧阳中鹄中举后会试屡试不中,因生活所迫,他的大半生是在授徒和幕僚生活中度过,曾先后入杨昌浚、瞿鸿机、龙湛霖、谭继洵和陈宝箴幕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年已始衰,官尚七品”。卑微的地位无法一展其经邦治世的雄心,但欧阳中鹄并不气馁,他在艰难困顿之中仍以守先待后、造就人才自任,寄希望于其学生和弟子。他说:“吾辈不获操尺寸之柄,造就人才,转移风气,见有能力及此而孜孜焉”。又说:“备人材以待国家之用,一息尚存,有不容己之责”。</p> <p class="ql-block">  欧阳中鹄弟子众多,其中以谭嗣同、唐才常二人最为有名。百日维新失败后,谭嗣同于戊戌(1898年)八月十三日就义后,由大刀王五和浏阳会馆老长班刘凤池冒险收殓,九月下旬由胞侄谭传赞等将灵梓运抵湖南浏阳,厝于郊外茅坪墓庐,因当时时局凶险莫测,谭家不敢举行吊唁,亦由欧阳中鹄出面办理奠事,七天道场,一切从简,吊者寥寥,亲朋故友,不过十余人矣!</p><p class="ql-block"> 谭嗣同就义二年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唐才常领导自立军在长江沿岸地区发动反清武装起义,事泄被捕,同年就义,此役殉难者一千多人,史称“庚子事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博物院馆藏谭嗣同信札一通二页。</p> <p class="ql-block">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唐才常信札。</p> <p class="ql-block">  欧阳中鹄晚年,对已故学生及当年湖南维新之事,已很少提及,但他始终珍藏着谭嗣同、唐才常36封书札,由此可见其二人在他心目中的地位。1941年,欧阳中鹄之孙、中国现代戏剧之父欧阳予倩(1889年~1962年)先生,将其所珍藏的上述书札题名为《谭嗣同书简》,在桂林出版刊行。其曾孙为现代戏曲家、中国戏剧的奠基人欧阳山尊(1914年~2009年)。</p> <p class="ql-block">  戊戌年间,谭嗣同在长沙发起成立时务学堂、南学会、兴办主持《湘报》等维新运动,强调中国只有毅然开新、不断求新才有希望,维新运动在湖南如火如荼开展。</p><p class="ql-block"> 谭嗣同创立的时务学堂,是湖南首所近代新式学堂,同样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学堂内共设中文学、西文学及数学等课程,出任中文总教习的是梁启超,而谭嗣同、唐才常二人,出任中文分教习。学堂于公元1897年8月招录,那时候录取的首批学生有四十人,蔡锷即是学生之一。</p><p class="ql-block"> 杨昌济(1871~1920)时就读于长沙城南、岳麓书院,专究宋、明理学。在谭嗣同组织的维新改良运动中积极参与,并加入了谭嗣同在长沙一手创立的“南学会”,杨对民权、民主之说“颇信之”,曾就“君政民政递嬗之理”在会上提问于谭,谭嗣同盛赞其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并勉励杨昌济:“于圣贤微言大义晦盲否塞之秋,独能发此奇伟精深之问,此岂秦以后之学者胸中所能有哉?勉之乎,公羊氏之非常异义,其必有所得矣,斯事愚亦何敢论断。总之,眼光注定民身上,如何可以救民,即以如何为是,则头头是道,众说皆通矣”。谭嗣同的上述批答“以圣人事业”期许杨氏。(详见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思篇》,《谭嗣同全集》第122页。)这段经历对后来杨昌济走上学术、教育救国的道路,影响甚巨。</p> <p class="ql-block">杨昌济给萧子升的题词(湖南大学藏品)。</p> <p class="ql-block">  杨昌济十分推崇谭嗣同的《仁学》,钦佩其冲决网罗的精神,倡导其: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赞成谭《仁学》对封建伦理的尖锐批判,他说:“吾国三纲之说,为谭浏阳所痛辟”。(详见杨昌济《论语类钞》,《杨昌济文集》71页)</p><p class="ql-block"> 杨昌济的上述思想也对他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产生了积极影响。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新民学会会员非常重视《仁学》一书,认为阅读此书可以“锻炼心力”。他们仿效谭嗣同冲决网罗的精神,主张:冲决一切现象之网罗,发展其理想之世界。青年毛泽东曾对友人云:“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颇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又说:“谭浏阳英灵充塞于宇宙之间,不复可以死灭”。(详见《毛泽东早期文稿》639页。)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湖南进步青年对启蒙先驱无比敬仰的心情,谭嗣同的无畏精神激励着他们为“改造中国和世界”而努力、献身。</p><p class="ql-block"> 湖南时务学堂成立次年(1898年),在湖南新任学政徐仁铸的举荐下,蔡锷至长沙投考时务学堂,名列第三,其时年仅16岁,亦成为谭嗣同学生。据蔡同学唐才质(唐才常弟弟)后来回忆蔡锷:在堂每月月考,皆居前列,英气蓬勃,同学皆敬慕之。1909年冬天蔡锷前往云南。</p><p class="ql-block"> 1909年,23岁的朱德亦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后来成为时任监督(即校长)蔡锷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师生,还是上下级和共同作战的战友。朱德在他的自传中评论蔡锷说:“蔡锷先生影响了我整个前半生”。</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博物院藏蔡锷对联。</p> <p class="ql-block">欧阳中鹄的孙子欧阳山尊的书法。作者收藏 </p><p class="ql-block">欧阳山尊(1914年~2009年),湖南浏阳人,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著名戏剧家、戏曲家。</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随着每个朝代的更迭而变化,但唯有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文化精神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推动了每一个时代前进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  在文化教育的传承上,正如韩愈《师说》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自欧阳中鹄、谭嗣同、唐才常、杨昌济、蔡锷、毛泽东、朱德这数代师生的薪火相传、携手共进,无数个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前赴后继、舍身成仁的付出,才能够倒转乾坤、改朝换代,建立起如今这盛世中华,人皆安居乐业、安康富足,系千百年未有之气象,中华民族重新傲然讫立在这世界民族之林,是为记!</p><p class="ql-block"> 李鹏辉 </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9日终稿于长沙东塘寓所 </p><p class="ql-block"> 《暂得山房杂记》 十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在本文的写作中,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特别感谢湖南省图书馆寻霖老师的指点、感谢好朋友、楹联大家余友安的释读联意,壮军兄弟的诸多中肯意见,还有很多的朋友,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