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之一《天安门开放》(264)

紫檀

<p class="ql-block">  在那悠长而温馨的闲暇午后,几位曾在北京旅游局工作过的老战友,相约而至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他们围坐于古朴的茶桌旁,茶香袅袅间,一段关于天安门城楼开放的记忆悄然苏醒,如同被时光精心酿造的陈年老酒,每一口都是岁月的醇厚与甘甜。</p><p class="ql-block"> 回溯至明朝永乐盛世,公元1417年,一座巍峨的建筑拔地而起,初名“承天门”,它不仅是皇城的庄严门户,更是国家兴衰更迭的见证者。岁月流转,至清朝顺治八年,它更名为“天安门”,寓意着“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从此,这个名字便深深烙印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城楼更是成为了国家庆典的璀璨舞台,见证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如同一座神秘的圣殿,对普通民众而言,既是向往也是遥不可及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直到1986年,改革的春风拂过古都,北京市旅游局以非凡的胆识与远见,策划了“北京国际旅游年”的宏伟蓝图,并果敢地提出了“开放天安门城楼”的壮举。这一提议如同春雷般震撼人心,迅速得到了中央的积极响应与支持。</p><p class="ql-block">随后,一场细致入微的修复工程悄然铺开,工匠们以匠心独运,将历史的尘埃轻轻拂去,让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重焕新生。城楼大厅更是依据开国大典的盛况进行了精心复原,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让人瞬间置身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1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天安门城楼正式向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龙年新春的喜庆与城楼开放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一位叫高锡武老会计作为首位购买参观券的普通人,他的激动与自豪难以言表;而法国游客卡特夫妇作为首批登楼的国际友人,他们的笑容成为了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永恒定格。</p><p class="ql-block"> 随着朱红色大门的缓缓开启,仿佛历史的大门被轻轻推开,一缕温暖的阳光穿透了时空的缝隙,洒落在每一位踏入这片神圣土地的游客身上。他们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被一种莫名的力量牵引,踏入了那条既悠长又辉煌的历史长廊。长廊之中,每一步都踏着厚重的历史节拍,仿佛能听到时间的低语,回响着过去的沧桑与未来的辉煌。游客们或驻足凝视,目光穿越过那些历经风霜、斑驳陆离的砖石,试图从它们身上读取岁月的痕迹。在这一刻,他们仿佛真的能够听见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那铿锵有力、响彻云霄的宣告,那一刻,新中国的曙光照亮了东方的天际,亿万人民的心随之沸腾,共同迎接这个崭新时代的到来。耳畔,似乎还回响着国庆大阅兵时的隆隆礼炮声和雄壮的军乐。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如同历史的号角,唤醒了民族的记忆。一列列整齐划一的队伍,迈着坚定的步伐,展示了新中国强大的国防力量和人民的自豪与骄傲。天空中,战鹰翱翔,划出一道道壮丽的轨迹,它们不仅是天空的守护者,更是国家科技实力与国防现代化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而当提及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历史瞬间,人们的情绪更是难以平复。那时的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青年学子们满怀激情与理想,汇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接受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那一刻,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信心,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们的脚下展开。</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充满历史记忆的土地上,那首经典的旋律——《东方红》始终回荡在空中。它如同晨曦中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明亮,照亮了新中国的天空,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每当这首歌曲响起,都能勾起人们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无限怀念与敬仰,让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与繁荣。</p><p class="ql-block"> 对于郑辽、卓宏瑞和杨乃运这几位老战友而言,作为天安门城楼开放筹备工作的亲历者,受邀参观的这一刻更是意义非凡。他们不仅见证了从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到国庆大阅兵,再到无数重大历史时刻的变迁与发展,更亲身参与了这一过程的点点滴滴。此刻站在这里,他们的心情复杂而激动:</p><p class="ql-block"> 郑辽,这位在辽沈战役最激烈的烽火中降生的婴儿,他的生命似乎从一开始就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锦州的连天炮火,不仅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更让他在新中国的阳光下茁壮成长。从海军的波澜壮阔到地方的默默耕耘,他的一生,是对“忠诚”二字最生动的诠释。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而来,他更是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全身心投入到天安门城楼对公众开放的筹备工作中。每一次的精心布置,每一次的细心检查,都是他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此刻站在这里,他的眼眶微微泛红,心中既有对过往峥嵘岁月的深深感慨和自豪,也有对祖国未来的无限期许和美好憧憬。卓宏瑞与杨乃运,他们同样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与郑辽并肩作战,共同书写了天安门对公众开放的一段传奇。他们的笑容里,藏着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们个人付出的认可,更是对他们那一代人无私奉献精神的最高赞誉。在这一刻,三位老战友的心紧紧相连,他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痕迹,但那份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却如同天安门城楼上的国旗一般,永远鲜艳,永不褪色。这份荣誉与骄傲,将成为他们心中最宝贵的记忆和力量源泉,激励着他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勇往直前,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城楼的开放,宛如历史长河中一扇璀璨的门扉,不仅慷慨地让世人得以一窥这座古老建筑的雄伟与辉煌,更深深触动了全民族的心弦,激荡起无尽的自豪与自信。它不仅是时间的见证者,更是连接往昔与未来的不朽桥梁,让每一位华夏儿女在此寻觅到心灵的归宿,感受到那份根深蒂固的归属与认同。天安门城楼,作为北京乃至中国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旅人慕名而来。他们带着对文明古国的敬畏与好奇,踏上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共同揭开那些隐藏在岁月尘埃下的神秘与美丽,体验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文化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