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疆土异邦地-驰读北境国道 G331之吉林日记

孤岛色手

<p class="ql-block"><i>图/文:孤岛色手</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序</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旅行,乃深读历史、增长地理认知及劫掠光影瞬间色艳的一种游历方式。驰行北国边境公路G331,深藏心底久矣。</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深藏于,那北国边境公路G331,看似一条北国疆域东西横线的普通公路,东起点于辽宁丹东振兴区火车站广场,西终点为新疆阿勒泰哈巴河县阿黑土别克口岸,跨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六省区地理空间及中朝、俄、蒙古、哈萨克斯坦边境线,殊不知,在全长9333公里的沿线中,本为故国的疆土,却变成了异域的属地,变成了分割故国的界线,串起了北国疆域耻辱变迁的碎片,书成一帧又一帧的耻辱史页,留于后人去读,留于后人去醒,留于后人去强。</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五月刚夏,海口结伴,飘洋过海夜重庆,拐道径北驰沈阳,历时 30天,翻开了北国边境公路G331那曾经的耻辱史页,踏动北国边境公路G331那根久寂的耻辱音弦,听泪了北国边境公路G331沿线那民族英雄的悲壮故事......。</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Day01(2024/05/08),沈阳集聚,翻开故国那荣辱史页。</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驰行北国边境公路G331,当先足沈阳,那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古城,去翻开那故国的曾经史页,深读那故国的曾经史事。</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沈阳,又称盛京、奉天,自古以来多生史事之地。公元前300年,燕国逐东胡,于沈阳筑候城,属燕辽东郡襄平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沈阳属秦三十六郡之辽东郡望平县;两汉,沈阳设辽东郡中部都尉治所,属汉辽东郡望平县;三国,为玄菟郡治所;高句丽,为辽东城;唐代,属安东都护府“沈州”;五代,辽朝(契丹)开国鼻祖耶律阿保机移汉入沈,修筑土城,称沈州;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攻占沈州;元贞二年(1296年),元朝重建土城,改称沈阳路,归辽阳行省管辖;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沈阳路”改称“沈阳中卫”;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北方女真族各部落后,建立后金,明天启元年(1621年)率女真部攻占辽阳城修建新城东京城,明天启五年(1625年),将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中卫,开始在沈阳城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1626年,努尔哈赤病死后,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明天启七年(1627年),扩建沈阳城,在沈阳修建盛京八门;明崇祯七年(1634年),皇太极尊沈阳为“天眷盛京”,名“盛京”;明崇祯九年(1636年),蒙古归顺后金,将圣物-吗哈噶喇金佛、传国玉玺驮至沈阳,皇太极敕建莲花净土实胜寺(又称皇寺)用于供奉,满、蒙、汉三族共呈劝进表,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将后金改为大清,沈阳成为了“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皇太极敕令,以沈阳古城为中心,修建东、西、南、北四塔四寺护佑子民;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迁都北京后,盛京(沈阳)为陪都;顺治元年(1644年)起,清移民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人氏屯垦东北;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奉天承运”之意在盛京城(沈阳)设奉天府,改名“奉天”;雍正四年(1727年),在吉林乌拉城设立永吉州(今吉林省吉林市),在宁古塔城(今黑龙江宁安)设立泰宁县,在伯都讷(今内蒙、吉林和黑龙江交界的松原市宁江区)境内设立长宁县,归奉天府(今沈阳)管辖;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为张作霖统治首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改县,奉天府改为沈阳县,隶属奉天省南路道;民国十二年(1923年),设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阳首现市建制;民国十六年(1927年),汉口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派陈为人组建中共满洲省委;民国十七年(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奉天省为辽宁省,“奉天市”为“沈阳市”;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沈阳,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建立伪满洲国;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东北光复,“奉天市”恢复为“沈阳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日,沈阳正式解放,沈阳特别市政府成立,隶属东北行政委员会;1949年5月,沈阳特别市政府改为沈阳市人民政府,隶属东北人民政府领导;1953年,沈阳市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沈阳市改为辽宁省辖市;1994年,沈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沈阳,承载了努尔哈赤的后金崛起,奠定了大清的基业;诞生了皇大极的大清,助展了大清的江山。清康熙、雍正、乾隆时代,大清走向鼎盛,开疆拓土,统一疆域。康熙年代,削平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之乱”,统一了台湾,将蒙古和青藏地区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乾隆时期,西征沙俄,收复西域,更名新疆,疆域面积一度达到 13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元朝,自此确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格局,为今之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江山基础。</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然而,清朝历代的朝政,终归还是动摇了大清的根基,加快大清走向衰落。清太祖努力哈赤建立的后金崛起,大量南迁女真各部;顺治帝定都北京,视东北为满清龙兴之地,禁止汉人落足东北触碰大清龙脉,人为造成外东北人口稀少,驻守缺失,给沙俄钻了二次鸦片战争的空子,趁火打劫,不费一枪一弹,于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武逼咸丰政府签订《瑗珲条约》,强行割占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公里的故土;咸丰十年( 1860年),又借故威逼咸丰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图们江沿日本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强行割占沙俄所有。至此,大清咸丰政府,拱手丧失了老祖宗打下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江山,愧对故国父老,给故国子孙后裔留下了永生不堪回首的耻辱。</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及至后来,漠南蒙古(内蒙古)归顺清政府,清政府疏于漠北蒙古(外蒙古)的实际管控,清朝灭亡后,民国十年(1927年),苏联唆使漠北蒙古唐努乌梁海独立;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苏联侵并唐努乌梁海17万平方公里的疆域;民国三十四(1945年)二月四日,苏联要挟美英《雅尔塔协定》,瓜分日本战败后远东的势力范围。同年 10月,公然支持由苏军参与的漠北蒙古(外蒙古)举行独立公投,并施压国民政府,将漠北蒙古(外一蒙古)疆域割裂出去。国民政府出于“清共”私利,不顾国家分裂,1946年 1月 5日, 承认了漠北蒙古(外蒙古)独立建国。故国的疆土,就这样,四分五裂,变成了他国的领地,变了国道G331沿线的国境分界线,成为了国人不堪回首的历史耻辱与伤痛。</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Day02(2024.05.09),沈阳-集安,开启 《北京条约》侵害地-国道G331吉林驰行模式。</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吉林,高句丽国曾经的属地,建州女真发源地之一,一个曾经的沿海区域,因《北京条约》损害变成了内陆边境省份。她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相望,边境线总长1608.7公里,其中,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驰行北境国道 G331,直选距辽宁丹东 250公里的吉林集安为起点。</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集安,吉林东南部边境县级市,高句丽民族繁衍生息并建都久居425年之地,抗美援朝第一渡,与朝鲜边境线长达 203.5公里,中朝国际列车每日往返通过其间。她既是高句丽历史演绎的核心地带,又是对外开放的一个口岸城市,将军坟、丸都山城遗址,值得去足,去读,去悟。</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途憩辽宁本溪服务区,偶遇努尔哈赤铜塑像。努尔哈赤,全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 号淑勒贝勒(聪睿王),女真族(即满族),后金开国皇帝,清王朝奠基人,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少时靠采松子、挖人参抚顺兜售,后投明辽东守将李成梁,屡立战功受到赏识。1583年,被明廷任命为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境)都指挥使,同年以祖、父十三副遗甲起兵,统一建州女真各部。1589年,受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后统一关外诸部女真,并将女真各部迁至浑河流域,建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设议政王大臣与八旗旗主共议朝政,且命人以蒙古文字与女真语音结合创制满文。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自立为汗,建元天命,设官建署。1618年,宣布“七大恨”诏书,率军反明,在萨尔浒之战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谋略大败明军,之后攻克沈阳、辽阳和辽河以东七十余城后,于1621年将后金都城从辽阳迁至沈阳。次年,挥军进攻宁远,明将袁崇焕率一万余名守军守城不降,努尔哈赤命金军奋力攻城却被明军炮火击伤,之后撤围败退沈阳途中,患毒疽病不治死于叆鸡堡,终年68岁。卒后,其子皇太极继位,累次加谥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沈阳福陵。</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移足将军坟,集安东北面龙山脚下高句丽第20位王长寿王陵墓,其修建于公元5世纪初长寿王继位之时,被称为“东方金字塔。陵墓为方形阶坛石室墓,边长 31.58米,高 13.1米;阶坛 7级,砌石 22层,环周存 11块倚护巨石;墓道口开于第 5级阶坛中间,内置两具石棺床;墓顶以整块巨石封盖,周边石条凿有等距圆孔,曾发现过莲花纹瓦当、 残瓦、铁链等,证为墓上原有建筑。该墓早年被盗,清同治末年,中原居民出关谋生,进入长白山封禁区,见此墓宏伟壮观,误以为镇守边关将军之墓,故称“将军坟”。陵墓北侧有陪坟、祭台等。</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好太王碑位于将军坟与太王陵之间,乃高句丽第 20代长寿王为其父谈德所建纪念碑,立于晋义熙十年(公元 414年)。碑系角砾岩粗制而成,近方柱状,宽 1~2米,高 6.39米。四面环刻 1775个汉字,可辨识 1590字。碑文涉高句丽建国神话、早期王系、好太王攻城掠地功业、守陵制度等,为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物,证实了自中世纪以来被世人遗忘的高句丽文明及中心所在,在东北考古遗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太王陵,乃高句丽第 19代王好太王陵墓。好太王(公元 374~412年),名谈德,全谥国岗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好太王陵墓为阶坛积石石室墓,墓葬存高 14米,现墓葬东边长 62.5米,北边长 68米,西边长 66米,南边长 63米。现存阶坛 8级,砌石 21层,边底置硕大的护坟石。墓室置于第 8级阶坛上,墓道向西。墓室置两坡水屋宇造型石椁,内有两具石棺床。墓域广铺河卵石,东侧设有大型祭台。墓上原有建筑,发现大量瓦、莲纹瓦当和“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铭文。传说,陵墓周边村落子民,多为官家守陵人的后裔。</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再去丸都山城,人称尉那岩城,集安城北高句丽早、中期著名城址之一。它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 , 又曾两次作为高句丽王都使用 , 在高句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互依附 , 互为都城 ,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 , 为世界古代都城史书写了壮丽的篇章。</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据记载 , 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于国内 , 筑 “尉那岩城”。建安二年 ( 公元 197 年 ), 高句丽与同臣属于曹魏的公孙氏政权发生过大规模战争 , 高句丽溃败 ,国内城被毁。建安三年( 公元 198年), 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扩建尉那岩城 , 修筑大型宫殿 , 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公元 209 年 ,山上王移都于丸都山 , 至此 , 丸都山城的整体布局基本完备 , 成为高句丽时期一处以大型宫殿址为核心规划整体布局的山城王都。</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丸都山城乃凭借山势自然走向构筑城垣,城墙高低起伏。在山崖陡峭险峻处筑低矮城垣或不筑,山脊平缓处,高筑城垣,形成城外高墙绝壁,增强了山城的防御能力。山城平面不规则,北高南低,形似簸箕,周长 6947米。山城东墙、北墙西段、西墙北段保存较好,高达 4~5米,上部筑有 1米左右女儿墙,城门门址 7处。</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城内有宫殿、瞭望台、戍卒宿所遗址3处,蓄水池1处,墓葬38座。</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城外现存高句丽时代7000多座洞沟古墓葬群,‌为东北亚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高句丽古墓葬群。‌古墓葬群葬于城门外群山环抱的通沟盆地平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演变进程,‌构成了高句丽时代留给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与艺术瑰宝。‌</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高句丽,公元前1~7世纪存在于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古代边疆政权,由扶余国王子朱蒙建立。都城最初建于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朝鲜半岛平壤,由扶余、靺鞨族、汉族、契丹等民族组成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尽管,高句丽与中国一样同为多民族国家,统治着靺鞨、貊人、汉人等族,但高句丽族的人口,不等同于高句丽国的人口,其民族主体为扶余人。高句丽与中原王朝保持着隶属关系,政治、文化等均受中原王朝的深刻影响。历史上,高句丽曾多次与中原王朝发生战争,包括与扶余、鲜卑、契丹、隋朝、唐朝等,并逐渐扩大其领土,最终控制了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疆域一度东临日本海,南控汉江流域,西跨辽水,北达第二松花江,唐时国势达至鼎盛。公元 668年,高句丽被唐所灭。此后,高句丽国民一部分融入中原,为汉族同化;另一部分继续生活在朝鲜半岛,成为高丽国。</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集安,隔界河鸭绿江,与朝鲜满浦市、慈城郡、楚山郡、渭原郡对岸相望。从鸭绿江集安岸线,可清晰望见对岸朝鲜边民生产生活及边防军戍守活动的情形。</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每当夜色降临,鸭绿江畔的集安吉他音乐广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常有乐队客串演出,与对岸朝鲜村镇黑寂无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电影《缝纫机乐队》,取景集安吉他音乐广场,把一个边陲小城,集安,推到了国人的面前。</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到了集安,当然要足至少抗美援朝第一渡,那鸭绿江畔国境铁路大桥。1950年10月16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先头部队,率先从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和水下桥,秘密渡江进入朝鲜,打响了抗美援朝的枪声,称为“抗美援朝第一渡”。</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始建于1937年,为侵华日军应对东北抗日联军所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飞机频繁对大桥进行轰炸,中国高炮部队利用桥头堡对敌机进行侦查打击,保卫了对朝铁路运输线的安全畅通,至今,碉堡的墙壁上仍残留弹痕,既是日本侵华的历史见证,亦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历史见证。</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Day03(2024.05.10)集安-长白山,沿着G331看边景,沿着G331寻英烈</i></b><b><i>。</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看边境风景,当然必看长白山的中朝界湖-天池。然尔,车驰半路,天池传来消息,山上风大景区闭门。上次天池,雨雾弥漫无缘天池真容;此次特来,风却闭门谢客,似不待见。事不过三,改道松花江白山湖,改道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寻名人落诗,祭将军英灵。</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白山湖,乃吉林靖宇县境内松花江上游白山水电站形成的人工高峡平湖,亦是东北最大的人工湖。湖面水域达40平方公里,人称“北方漓江”。湖区夏来奇峰倒影,冬来雾松迷离,甚是另一番景致,引得那文人墨客偷足前来唱吟。可惜,天无悦色,佳影杳无踪迹。</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好在,湖岸边,置了块大清皇帝康熙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末夏初踏游松花江时,即兴留下的《松花江放船歌》石刻,得以驻足,跟吟:</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松<i>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縠明。彩帆画鷁随风轻,箫韶小奏中流鸣,苍岩翠壁两岸横。浮云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貔貅健甲皆锐精,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观兵。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后作考证,其时,康熙帝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将蒙古和青藏地区纳入中国版图后,四方安定,特到满凊龙兴之地盛京(今沈阳)、鸡林(今吉林市)东巡故土,祭拜祖先,见松花江“水清”影丽而生出“胜者独步天下”喜悦之情,寄于诗中。康熙帝东巡随行护卫、大清词家纳兰性德(1655~1685年)记曰:三月二十五日,帝“诣松花江岸,东南向,望秋长白山,行三跪九叩头礼,以系祖宗龙兴之地也”;二十七日“上登舟,沿松花江,往大乌喇”。纳兰性德亦即景写了《松花江》五言诗:“ 宛宛经城下,泱泱接海东。烟光浮鸭绿,日气射鳞红。胜擅佳名外,传讹旧志中。花时春潮暖,吾欲问渔翁。”把史志对松花江的传讹,直指出来,成了清帝东巡祭祖松花江,康熙诗吟赢天下,纳兰诗写史谬误的传奇佳话。</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从白山湖驱车至靖宇县恶河南岸杨靖宇将军殉国地,25公里。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乃1962年5月,靖宇人民为纪念杨靖宇将军为国殉难,在将军殉难处立了一木质纪念碑,1965年建钢筋水泥纪念塔。1978年,靖宇县政府筹建新的纪念馆,1980年2月23日,新馆落成,占地400 平方米,吉林省曾在纪念召开万人纪念大会,隆重纪念杨靖宇将军殉国40周年。朱德总司令,亲笔为将军殉国地纪念碑题写了“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扝”的碑文;彭真委员会长为杨靖宇将军的塑像落成,题写了“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基文;陈云副总理为纪念馆题写了“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牌名。</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靖宇县原名濛江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中国共产党派员接收濛江县伪政权,濛江县解放,成立了濛江县民主政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为纪念东北民主抗日联军总司令、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为国殉难,将濛江县易名为靖宇县,沿用至今。</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杨</i><i style="color:rgb(1, 1, 1);">靖宇,</i><i>1905年生,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确山县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5 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11月,被党组织派往信阳等地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豫南特委书记、豫南工农红军游击队总指挥;1929年,被党派往东北地区工作,任中共满洲省临委抚顺特支书记,领导抚顺工人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东北反日救国会总会会长,积极领导抗日活动;1932年,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1933年起,历任磐石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等职,长期在东北坚持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1940年1月,他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县(今靖宇县)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杨靖宇生前和牺牲后,均受到日军的敬畏。他陷入绝境后,日军曾派叛徒劝降他,然而,他说:“我是中国人,是不能向日本侵略者投降的!”牺牲后,日军解剖了他的尸体,发现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在场的日军看到后,无不感到震惊。</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Day04(2024.05.11),长白山-延吉,再足那朝鲜族聚居地,一个古边城。</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从长白山驰往延吉,途中原本计划顺道踏境老里克湖,一个解放初期美蒋频繁空投特务于东北的地方,电影《寂静的山林》原事原景拍摄地,因东北旅游淡季闭湖谢客,改道金达莱的故乡,一个名为明岩的朝鲜族聚居村落,再驰延吉。</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延吉,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她地处长白山北麓、东北亚经济圈腹地,东直距中俄边境60公里、日本海80公里;南直距中朝边境10余公里,为延边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亦是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支点,被誉为东方边陲明珠。</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延吉乃朝鲜族聚居的中朝边境城市。全市总人口为 56.32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 30.68万人,占 54.5%,为延吉市人口的构成主体;城镇人口 48.58万人,城镇化率达 86.3%。</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延吉以布尔哈通河自东向西流穿过延吉市区为界,分南北两个城区。横卧河上的延吉大桥,将河北、河南延吉市区连结一起。延吉大桥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原为木桥,称延平桥;193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桥梁,更名为延吉桥,桥长 240米,宽 12.9米;1986年,再次改建,桥面拓宽为 22米;2010年,第三次扩建,桥长 240米,宽 51米,双向六车道,桥状如河上飞鹤展翅,凸显朝鲜族文化特色,再更名为延吉大桥,为延吉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沿着布尔哈通河河堤闲徒,河堤防护墙上镶嵌着全国 56个民族的线描像,象征朝鲜族融入全国民族大家庭之中。不曾想到,异乡漫步,竟偶遇了自己的民族,黎族。</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朝鲜族有吃食狗肉的习俗,“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乃朝鲜族的口头禅。延吉的狗肉美食,甚是出名,20年前初次延吉,吃食的为全狗肉火锅宴,此次再足延吉,照例的入乡随俗,寻了家名为“梅花”的狗肉老店,再品朝鲜族传统的狗肉宴食。</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Day05(2024.05.12),延吉-珲春,沿着中朝边境北上图们口岸,亲近防川境外那曾经故国的疆土。</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沿中朝边境自延吉北上珲春防川,途径图们口岸,踏境拥抱祖国的国门,隔图们江眺望对岸的朝鲜城廊。</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图们江,亚洲东北部河流,发源于中朝边境长白山山脉主峰东麓,自南向北流经吉林省和龙市、龙井市、图们市、珲春市和朝鲜两江道、咸镜北道及俄罗斯边疆哈桑区,于俄朝边界处注入日本海。她不仅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最大河流,亦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河流全长525公里,其中,中朝界河段长510公里,俄朝界河段长15公里。</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图们口岸,中国对朝鲜第二大陆路口岸,位于吉林延边图们江市图们江畔,口岸对面为朝鲜南阳国际口岸,距朝鲜清津177公里。口岸形成历史较早,1933年设图们税关,日伪时期建图们-南阳国境大桥,为吉林唯一拥有公路桥、铁路桥与朝鲜连接的国家一类口岸。铁路口岸始建于1932年,1933年正式开设商埠。铁路口岸桥全长439.96米,中方段长230.2米,年过货能力为500万吨。1954年,开通国际联运;1985年,中、朝、日三国“小陆桥”运输开通,中朝之间每月对开7对列车。图们铁路口岸为沈阳铁路局“口岸战略”重要支点,拥有全国一等编组站,火车站内建有编组线24条及可同时换装17节车皮的国际换装场,日均编组能力达1300辆,日均发客货车30多列。</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口岸公路桥分旧公路桥和新公路桥。旧公路桥始建于 1941年,乃日军为侵占东北所建,1942年 4月 1日通车,1945年建立双方边民族探亲制度并开展易货贸易,旧公路桥全长514.92米,中方段长98.08米,1950年抗美援朝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曾从公路桥秘密出入境,亦是中国第一批“中外籍人员出入境陆地通行口岸”。新公路桥于2014年11月10日开建,2015年5月竣工投入使用。新公路桥全长804.1多米,宽 23.0米 双向四车道,造价约合1.37亿元,全部由中方出资建设。新公路桥投入使用后,旧公路桥继续留于旅游景观使用。</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1950年9月,设立图们口岸边防检查站。改革开放前,图们公路口岸主要供中朝双方探亲人员、公务人员通行和汽车运输双方边地贸易货物。1985年,新建图们公路口岸联检楼等口岸设施;1988年,始建口岸国门;2000年,对国门进行重新修缮。国门呈“门”字形结构,长 22.54米,高13.77米,宽5.56 米,顶部为挑檐式,顶部下方为长方形建筑,门柱中间设有门房,门两侧镶有汉白玉浮雕。门眉有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中国图们江口岸”字体,挑檐下方正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微,门顶部升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从图们口岸往东南方驰行130公里 ,便至珲春敬信镇防川,一个朝鲜族聚居的村落,人称“东方第一村”。她距珲春城60公里,地处图们江北岸、中朝俄三国交鼎足地带、图们江日本海出海口。地势沿图们江流向呈三角形,越往中朝俄三国交汇处,土地越窄。东面比邻俄国哈桑镇,西南及南面隔图们江与朝鲜豆满江市相望,素来“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花开香四邻,笑语传三邦。”</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防川的东南角,乃“龙虎阁”观景楼及边防岗哨。岗哨北面为中俄边界清勘界碑,亦称土字碑。</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土字碑,乃沙俄武力威逼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强行割占我乌苏里江以东、图们江沿日本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国土后,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与清政府重勘珲春东部边界谈判所立的界碑之一。界碑材质为花岗岩,高 1.44米,宽 0.5米,厚 0.22米。正面竖刻“土字碑”三字,左侧镌刻“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字,背面刻俄文“T”字,系中方勘界代表会办北洋事宜大巨都察院左副都御吴大澂、帮办吉林防务大臣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会同沙俄勘界委员会主席滨海省省长兼司令巴拉诺夫共同监立。</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边界谈判时,中方代表吴大澂提出中方享有图们江出海权,遭到了沙俄的无理拒绝。后经吴大澂不屈力争,最终达成约定:“由“土字碑”至图们江口 30里(即 15公里)与朝鲜连界之江面海口,中国有船只出入,应与俄国商议,不得拦阻”的条款,最终留下了“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我欲题铭铜柱表,问谁来遣五丁扛”的无奈慨叹。最终,一道边界铁丝网墙,直延至图们江至日本海出海口 15公路处。</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至此,本为故国内河的图们江出海口,因一纸《北京条约》,一夜之间成为了俄朝的界河,成为了中俄朝三国边界的交汇地带,堵死了中国通过图门江通向日本海的出海通道。</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直至1991年,中苏谈判,签订了《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苏方同意中国船只沿图们江通向日本海往返航行;1992年,经中苏两国批准,在苏方设定只许季节性捕捞渔船出海、不准商业运行船只出海的苛刻条件下,有限的恢复中国沿图们江通向日本海的出海权。我东北的发展命脉,依然紧紧的被俄国死捏。尽管,这些年来,振兴东北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但至今仍无大的起色,大的飞跃,导致了东北人口出现外流现象。</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此后,沙俄军队多次越界伤人,偷移界碑,不断在珲春边境生出事端,并派兵越界侵占位于珲春南中国领土黑顶子,设卡驻防,意欲侵吞珲春全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忠义军刘永和,以“御俄冠,复国土”为口号,率 500余名抗俄义军赶至珲春,协同珲春副都统英联抵抗沙俄入侵东三省,杀伤俄军 200余人。珲春失守后,刘永和退至吉林西南磨盘山一带,收偏抗俄义军扩大至 5000人,改称“抗俄忠义军”。1901 年6月,各部在吉林通化共同抵抗俄军三路包围,先后三次攻克俄军据点新宾堡。然而,在俄军和清朝统治者勾结的“剿抚”政策下,忠义军最终被各个击破。刘永和率少数人退入蜂密山一带继续战斗,至1903年方停止战斗。尽管,刘永和忠义军未能完全抵抗沙俄的入侵,然而,他在抗击沙俄侵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来的抗外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Day06(2024.05.13)珲春-绥芬河,沿G331踏境黑龙江,一纸《瑷珲条约》的侵害地。</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G331吉林边陲驰行,尽管那辉煌的史迹及悲壮的民族英雄故事无不令人敬仰,但是,一纸《北京条约》丧失了故国东北沿海 4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更是令人悲愤与心痛。否则,故国东北沿海疆域若在,今之东北,定是别样的东北;今之中国,更是别样的中国,日倭定不敢虎视,定不敢挑衅,中国。</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一路驰行,自吉林踏境黑龙江,一个以黑河为名、《瑗珲条约》的侵害地。</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前驰,清咸丰政权留下的耻辱,更大的耻辱,在后头……。</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