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之松潘篇

贝博纳

<p class="ql-block">  其实,各路红军都没有到过松潘县城,松潘的名字只是出现在红军的电文中。而我对松潘的初步印象大概是十几年前,我在新浪博客一位博友的游记中,看到他所拍照的松州古城墙一组古老又沧桑的图片,当时就有一种想去那儿游览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以至后来,开始研学红军长征史,党中央在松潘境内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沙窝会议和毛儿盖会议,更加深了我对松潘的印象。所以,我们两次重走长征路来到川西阿坝州,松潘都是必到之处。</p> <p class="ql-block">⏸岷江</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到松潘还是五年前的七月份。我们是从成都来到松潘城的。成都到松潘大约三百二十公里,我们出成都到都江堰,上都汶高速,在映秀出口下来,顺便参观了汶川县映秀镇地震遗址公园,然后沿国道二一三线一路向北,直达川北重镇松潘。 </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汶川县映秀镇</p> <p class="ql-block">⏸汶川大地震遗址</p> 这段二百来公里的国道,基本上是沿岷江溯流而上,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河流,崎岖蜿蜒。行驶在这条路上,川北地区高山峡谷的奇特风光足以让人惊叹;偶见那场特大地震留下的痕迹,仍然令人触目惊心;关键是路况不错,跑起来感觉非常舒服。其间有两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p class="ql-block">⏸松州古城全景(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一件是汶川至茂县段的高速公路,居然不收费。是属于快速路不收费?还是这段高速路未彻底完工不收费?不得而知。当时,我突发奇想,是不是这段路用全国人民的赈灾捐款修建的,建成以后,作为回报给全国人民的福利吧。</p><p class="ql-block"> 另一件是茂县到松潘之间,有一段长达二十五公里的区间测速,竟然限行每小时四十公里。如此不错的道路,规定了如此低的限速,且不说它浪费资源,根本就没法跑。郁闷之间,同伴老靳出一主意,就是仍按正常的行驶速度行驶,估计快到区间测速终点时,将车停靠在路边的安全地带休息一会儿,这样就把时间赶出来,不存在违章了。呵呵😊,好主意吧。</p> <p class="ql-block">⏸松干赞布和文成公主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那是我们首次领略松潘古城。记得那天进松潘县城已是下午,安顿好住宿后,我们在古城逛到很晚。当晚还在古城里,我第一次吃到川西特色的牦牛肉火锅。</p><p class="ql-block"> 松潘,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东部,古名松州。明朝洪武时期设置了松州、潘州(今若尔盖县求吉乡境内)二卫,后合并为松潘卫,松潘之名由此而来。事实上,松潘城早在清兵入关前一千多年就已成为川西北高原边陲重镇。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松潘曾经是茶马古道的终点站,汉藏商贸交易的中心,在一些朝代甚至还是帝国拱卫西陲的屏障。不过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大唐的文成公主由此入藏,远嫁松赞干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松潘古城北城门</p> <p class="ql-block">  在古城北门外,有一座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雕像,成为游客在松潘的著名打卡地。雕像向人们述说着那个汉藏和亲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时,吐蕃(今西藏)赞普(相当于国王)松赞干布派使者到长安(今西安)求婚,经松州时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于是亲率二十万大军进犯。没承想,大唐都督韩威战败。唐太宗命吏部尚书侯君集统率大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战,唐军大胜。松赞干布返藏后,又派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公元641年,唐太宗晓以大义,遂将侄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成就了一段汉藏民族团结的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  不过最让松潘卓尔不群的,还是松潘古城本身。古城墙方圆十里,高大古老,保存完好。古城门雄壮巍峨,气势宏伟。山上的一段古城墙遗址,更平添了一份凝重。</p><p class="ql-block"> 据《松潘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平羌将军丁玉攻取松潘,建立松潘卫之后,调宁州卫指挥高显来松潘扩建古城。当时筑城西沿山麓,东跨岷江,历时五年才初建成形。后来又多次加筑扩建,直到明嘉靖年间,才形成了城墙的整体规模。松潘城墙的总围长达六点二公里,当时筑城的青砖每块重三十公斤。城墙高十二点五米,厚十二米,以糯米、石灰、桐油熬制的灰浆粘连勾缝,非常坚固。古城原有七道城门,城门上建有重檐歇山式城楼,现遗存四座城门。</p> <p class="ql-block">⏸松潘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  松潘古城中,川西风格的临街店面,鳞次栉比,整洁漂亮。残垣城墙的边上,种了一大片金钟花和格桑花,鲜艳的花朵和沧桑的古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外的藏寨,多半为石木结构,两个檐角微微上扬,有点徽派建筑的味道。一条湍急而清澈的岷江贯城而过,婉转回环,流水淙淙,高原之地竟有点江南水乡的意思了。</p> ⏸松潘古城街道 在古城南门口,有一个外国人雕像,是为纪念英国著名植物学家威尔逊而立。二十世纪初,威尔逊曾四次来中国考察,三次到访四川,威尔逊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如果命运安排我在中国西部生活,我别无所求,只愿生活在松潘。”,“在中国没有一个地方能比松潘更适合西方人的食宿了。这里可以骑马,可以研究有趣的民俗,更不用说这里的植物了。”对松潘如此高的评价,恐怕没有超过威尔逊了吧? <p class="ql-block">⏸英国著名植物学家、探险家亨利·威尔逊(1876年—1930年)雕像。</p> <p class="ql-block">  扯的远了,还是回到党中央在松潘境内的两次重要会议吧。</p><p class="ql-block"> 在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开了许多重要会议。毫无疑问,每次会议都有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党史专家石仲泉将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的会议归纳为三类。一类是从通道会议开始,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直至会理会议的近十次会议。这些会议主要是确立和巩固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实际领导地位。第二类是从两河口会议开始,包括卓克基、芦花、沙窝、毛儿盖、巴西会议,直到俄界会议。这些会议不断地为统一红军会师后的战略行动方针而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展开斗争。第三类是从哈达铺会议开始,直至到达陕北所召开的六个会议。这些会议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p> <p class="ql-block">⏸古松桥是古城内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从中央红军来说,自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之后,暂时摆脱了国民党军前堵后追的被动局面。在这以后,主要是与大自然的恶劣环境作斗争,寻找一个适合红军发展、革命复兴的新的根据地成为当务之急。</p><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翻过夹金山,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为解决战略行动问题,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了扩大会议。两河口会议确定了两军共同北上,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为此,中革军委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松潘县城</p> <p class="ql-block">  松潘位于岷山山脉与川西北千里草地之间,控制着由川北出甘南的交通要道。红军如果打下松潘,直出甘南,可以避免向西绕过茫茫草地。可是,一个对红军十分有利的攻打松潘的时机,却因张国焘日益膨胀的争权野心和坚持其南下主张,迟迟拒绝北上而延误了。这时候,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已重兵驻守松潘一线,松潘打不下来,中央只好撤销松潘战役计划,改由松潘以西的毛儿盖北上。于是,才有了沙窝会议和毛儿盖会议。</p> <p class="ql-block">⏸血洛村</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从黑水到达毛儿盖的。参观完芦花会议旧址,我们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目的地毛儿盖。两地相距一百零六公里,途径黑水县境的红岩、麻窝、扎窝、晴朗等地,然后进入松潘的下八寨、上八寨地区。这条路是沿毛儿盖河溯流而上,是当年党中央和红军北上的路线;所经之地,都是当年红军筹粮的地方。路况整体不错,只有黑水县境一少部分路段在修路。其中晴朗以北有十几公里的峡谷,森林茂密,瀑布相连,河水奔腾,风光无限。当年红军经过这里时,还发生了一场战斗,所以当地人称它为红军峡。</p> <p class="ql-block">⏸沙窝会议旧址</p> <p class="ql-block">  沙窝和毛儿盖分别隶属于松潘县的下八寨乡和毛儿盖镇,但在地图上找不到沙窝这个地方。这次研学沙窝会议才搞清“沙窝”、“血洛”,实际上二者指的是同一个地方。沙窝是黑水地区嘉绒藏民的叫法,汉语译意是“绿色的平地”,血洛是毛儿盖地区安多藏民的叫法。下八寨乡只有三个行政村,一千多口人,住的都是安多藏民,故以他们的叫法将沙窝寨子称为血洛村。</p><p class="ql-block"> 沙窝寨子不愧是“绿色的平地”。这里地处毛儿盖河谷,河谷牧场开阔,河流平缓,山峦起伏,宽阔的草场上,牛羊点缀其间,显得宁静祥和。然而,在1935年7月上旬,红军先头部队到达这里,与守敌胡宗南部一个加强营展开了八天激战,才攻克下来,进而占领整个毛儿盖地区。这就是有名的毛儿盖战斗。</p> <p class="ql-block">  沙窝会议会址就在血洛村的村口,会址前矗立着一面国旗,老远就能看见。会址是一栋两层的简陋房子,基本保持原貌。从外面看,下部是用土石夯成,上部是木制的阁楼,颜色陈旧,饱经沧桑。一层内有楼梯,可上下二层。沙窝会议就是在二层开的,只是房间空空如也,没有任何陈列。</p><p class="ql-block"> 沙窝会议是1935年8月4日召开的,会议开了三天。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朱德、张国焘、邓发、凯丰,以及刘伯承、陈昌浩、傅钟共十一人。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讨论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形势与任务;二是组织问题。</p> <p class="ql-block">  在经过两天讨论后,会议形成决议,重申两河口会议确定的集中主力北进、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强调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和一、四方面军的团结,同时决定执行《夏洮战役计划》。这个战役计划是8月3日中革军委面对国民党军新的围堵形势,被迫放弃原定的松潘战役计划,而制定的向甘南区域发展的战役计划。张国焘在会上提出要审查中央的政治路线,不承认遵义会议,与政治局其他同志的分歧已公开化。<br></p><p class="ql-block"> 在讨论组织问题时,争论激烈。张国焘依仗四方面军人多枪多,妄想从根本上改变党中央的领导成员。政治局原有委员八人,他提出再增加四方面军九人进政治局,企图在政治局形成多数以控制党中央。会议最后决定增补徐向前、陈昌浩、周纯全为中央委员;何畏、李先念、傅钟为中央候补委员。其中陈昌浩、周纯全增补为政治局委员。会议还决定,陈昌浩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周纯全任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  沙窝会议后,为执行夏洮战役计划,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继续北上。以一方面军第一、第三军和四方面军第四、第三十军组成右路军,由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陈昌浩率领,以毛儿盖为中心集结,过草地后向班佑、巴西地区开进,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随右路军行动;以一方面军第五、第三十二军和四方面军第九、第三十一、第三十三军组成左路军,由红军总部朱德、张国焘率领,以卓克基为中心集结,向阿坝地区开进,到达班佑后东进,同右路军靠拢,然后两军共同向甘南进军。</p> <p class="ql-block">  张国焘对沙窝会议没有满足他的全部要求非常不满。回到驻地后,他立即召集四方面军部分军以上干部会议,公然提出与党中央决定相背离的意见。即要西出阿坝,占领青海、甘肃边远地区,而不是经阿坝北进东出。针对张国焘的错误主张,中央电告再三要求,但张国焘置之不理。</p><p class="ql-block"> 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是这样描述的:沙窝会议后,张国焘满肚子不高兴,脸色阴沉,不愿说话。陈昌浩向我发牢骚,说中央听不进国焘的意见,会上吵得很凶。我对张国焘、陈昌浩说:现在不是吵架的时候,这里没有吃的,得赶紧走,我们在前面打仗,找块有粮食吃的地方,你们再吵好不好呀!当时的确到了闹粮荒的严重地步,我心里着急得很。部队天天吃野菜、黄麻,把嘴都吃肿了。</p> <p class="ql-block">⏸毛儿盖镇风光</p> <p class="ql-block">  8月19日,中央政治局又在沙窝召开了常委会议,研究常委的分工问题和讨论对待张国焘错误的方针问题。决定张闻天负责组织工作,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博古负责宣传工作,王稼祥负责红军政治部工作,凯丰负责少数民族工作。周恩来由于病情加重,没有分配具体工作。这里有一个重要变化:长征一路走来,毛泽东第一次作为政治局常委被确定为党的军事负责人。因此,有人称之为“沙窝换帅”。</p><p class="ql-block"> 会上,王稼祥提出要同张国焘作斗争的问题。毛泽东说,斗争是需要的,但目前开展斗争是不适宜的。毛泽东从团结北上的大局出发,树立了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光辉典范。</p> <p class="ql-block">⏸毛儿盖会议会址——索花寺</p> <p class="ql-block">  从沙窝寨子北行十七公里,就到了毛儿盖会议旧址。毛儿盖是藏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越咒越兴旺”。当时,毛儿盖是毛儿盖土司属下十八寨地域的总称,方圆上千平方公里。以前这里是上八寨乡,现在已变成了毛儿盖镇。毛儿盖位于松潘的西部,距县城约一百六十公里,海拔三千二百多米,管辖着四个行政村,共有两千多口人。当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是在该镇索花村的索花寺召开的。</p><p class="ql-block"> 索花村处在一个山坡上,村里建了很多寺庙。走进村里,仿佛走进佛教殿堂。令人不解的是,村里看不到任何有关毛儿盖会议的指示牌。我们多处打听,才找到会议会址。这让我们花费了好长时间。</p> <p class="ql-block">  毛儿盖会议是在索花寺的一个偏殿里召开的。索花寺也叫毛儿盖寺,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建于明代,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红军到达这里时,庙里的大部分喇嘛都逃走了,寺院很空,这样正好解决了红军的住宿问题。寺庙曾一度被损毁,现在的寺庙建筑是重新修复的,气势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 可能有人会问,沙窝会议刚开不久,为什么又要开毛儿盖会议呢?主要还是为了进一步统一战略思想。沙窝会议确定了继续北上的方针,可是北上以后,究竟是向东发展还是向西发展?张国焘当时也同意北上,但他提出,北上以后向黄河以西,也就是向青海、新疆一带发展。中央认为,应该在到达甘肃以后,向洮河以东方向发展,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双双的意见分歧很大。</p> <p class="ql-block">⏸索花村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  对此,中央只好接着再开会。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索花寺举行扩大会议,着重讨论红军的行动方向问题。史称毛儿盖会议。周恩来因病缺席,朱德、张国焘、周纯全因随左路军行动,也没有参加会议。有件事不明白,刘少奇作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为什么沙窝会议和毛儿盖会议都没有参加呢?</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夏洮战役后行动方针的报告。报告从敌情、地形、经济、民族条件等四个方面,强调了红军主力应向东,向陕甘边界发展,不应向黄河以西走的理由。与会同志都赞同毛泽东的报告。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这个决定是对两河口会议决定的补充。陈昌浩也完全同意毛泽东的意见。会议气氛很好,大家意见一致,毛泽东挺高兴,特地还表扬了陈昌浩的发言。</p> <p class="ql-block">  从两河口会议到毛儿盖会议的两个月来,党中央和张国焘之间就北上与南下、东进与西进的战略方针问题,发生了反复的争论。尽管中央顾全大局,竭力忍让,一再规劝,但都未能使张国焘有所转变。</p><p class="ql-block"> 毛儿盖会议后,右路军立即向北进发,英勇的红军官兵踏上了征服大草地的艰难途程。</p> <p class="ql-block">  注:部分照片拍于2019年7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