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35764393</p><p class="ql-block">昵称/在水一方</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高山流水</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家里大大小小的缸起码有七八只,灶下里的水缸,腌菜的大缸,酱油缸,揉粉的摊缸,猪食缸其中用途最大,用得最多的是灶下的那口水缸。</p> <p class="ql-block">灶下的那口水缸多半是土黄色的粗陶制品,差不多七十公分高,缸口约一米,上宽下窄肚子鼓,缸口那一圈凸起并加厚的粗陶边缘对缸体起着加固作用,缸体外表比较粗粝,有简单花纹,依稀能照见人的影子,那朴实无华的品质与农家人粗茶淡饭的日子恰好吻合。</p> <p class="ql-block">家里的水缸放置在与灶头相对墙边,用两块木板盖住缸口的三分之二,上面再放一顶木厨,一只用了不知多少年的表面已经发黑的凹勺放在木板上,两只挑水用的木桶和扁担钩整齐的挂在水缸一侧。水缸放在灶屋里主要有两个用途,首先当然是为了取水方便,其实也是为了防火,灶间屋是生火做饭的地方,堆放许多柴草,“小心火烛”也是必须的,俗话说穷灶门,富水缸就是这个意思。水缸与家人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除了陶米,洗菜去门前的活水沟,烧茶,煮猪食,洗浴…与其相关的都离不开这口水缸,最早时候,缸子的水来源于村东的那口古井,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挑水,那叽叽喳喳的主妇们,早已排好长队。哗啦啦的倒水声,咯吱咯吱的扁担声组成了乡间独有的“清晨序曲”。</p><p class="ql-block">当“人有扁担长”的时候,我们自然地承担起挑水的重任,离家远点的在中途还要歇脚,一会儿挑到家里还需在家人的帮助下才能把水倒入缸内,这样复往几次才能把缸灌满,随着自己的长大,挑水已成一件很轻松的活了,后来还炼成不换肩的基本功。</p><p class="ql-block">家里的水缸不大,两三担就能灌满,每隔两天挑一次,挑满后,总要用莱刀背在砧板上敲一块明矾丢到缸内,不一会儿功夫,本来浑浊的井水,也就变得清澈起来。</p> <p class="ql-block">而每隔几次,趁缸内的水不多时,都要将水缸彻底清洗一次,用笙帚一遍一遍掃除沉淀于缸壁上的污垢,再一勺一勺的舀出来,然后还要用清水冲洗干净。</p><p class="ql-block">水缸与灶头为邻,一家老少的平常日子就从这里开始,只要缸里有水,灶膛就不会熄火,日子就不会停止,天长日久一只小小的水缸却盛满了清清浅浅的光阴,记录着岁月流转的沧桑。女人作为灶间的主角,却总不忘对着水缸的影子整理一下自己的妆容,在外玩累了的孩子第一个就跑去灶头抓起瓢,“咕咚”一下,一仰脖子将水落进肚里,夏天,老爷子也喜欢把西瓜洗干净放进水缸浸上一两个小时,抱出切开,饱啖一顿,妈子发现刀子不快了,那粗糙无釉的缸口就成了天然的磨刀石。特别冷的时候,水缸也会结冰,导致破裂,作为大件之一的家什,也不是说破了就换个新的那么随意,更多的就是请个补碗匠来上门修补,所以一般冬天尽量不要贮水太满。水缸除了盛水,腌菜外,还可以用来放粮食,既防潮又防鼠。</p><p class="ql-block">如同“看云识天气”一般,水缸还可以给农友提供识别天气,春夏季节,当缸外开始悬挂一层水珠时就一定会下雨,后来上初中时我才明白其中道理。</p><p class="ql-block">在那生活十分贫乏的年代,水缸不仅给农家带来了生活的方便,也给孩子们提供了乐趣,玩藏猫猫时,一时难寻找藏身之处的孩子见水缸内空无一物,在借助其他物件的基础上奋力一跃,躺进了缸里,头上还抓了一把稻草做起了伪装,个头大的被抓着后一个人难以对付,情急之下恨不得上演一次司马光砸缸事件。</p><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关于水缸的一切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家中的那几口水缸早已不知去向,但不管是什么结局,对我来说却具有重大意义,它承载着历史的见证,延续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历程。</p><p class="ql-block">二O二四年七月八日__在水一方手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