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百望山森林公园南面,解放军第309医院院内,有一座依山而立的灰色西洋式老楼,是原上义师范学校校址,即圣若瑟楼,现在是309医院内的100号楼。</h3> <h3>位置</h3> <h3>正门</h3> <h3>楼头名牌</h3> <h3>上义师范学校</h3> <h3>东侧墙上,文物标志牌。309医院天主堂,于2012年成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h3><div><br></div> <h3>有关资料记载:这个地方在1910年前的地图上是没有地名标注,曾有一户满族的房产和家族墓地,辛亥革命后的1917年因家道败落而变卖,经他的邻居,栅栏修道院的一位施主从中周旋教会以500元总价购得。随后又买下荒芜裸露的山顶,山上山下连贯总面积达60公顷,其中山底平地约占1/10。先是修建山上山下的通路,日千人的工作量,正逢1919年的大水灾后,来自献县教区的农村信徒在这里得以吃住,劳动报酬由教会发往他们原籍的家人。1821年始建圣母院,1920年最先完成山顶建筑并逐渐扩建翻建,作为神父和退休教士的住所,教会内称为圣母疗养院和圣母修道院。</h3> <h3><font color="#010101">1945年美军飞机航拍照片,山下的楼为圣约瑟楼,上义师范学校旧址;山上较远处隐约的建筑物为圣母院。九国教堂位于百望山森林公园西南山坳处约1000米距离的绿树丛中。由法国人兴建,扩建于一九一九年,后来有德、比、荷等九个国家传教士在此传教,所以又叫九国教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宗教文化侵略势力从沿海逐渐扩张到内地。在北京,法国用这次战争中勒索的赔款在城内修建东、西、南、北四座大教堂。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在北京建立教堂,法国楼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一九一九年在北京进行宗教活动的英、美等基督教、新教共有34处,外国传教士364人,前后利用各种宗教文化渗透手段施加影响。</h3> <h3>三个字,圣母院</h3> <h3>法国楼是天主教教堂。</h3> <h3>圣母院外景</h3> <h3>1925年在山脚下建起一座圣若瑟楼,1907年天主教圣母会文学所办中法上义学校,1918年改制师范学校。</h3> <h3>1919年当时的教育部批准,立案的校名是“北平特别市私立上义师范学校”,成为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所教会学校,新建的圣若瑟楼是扩大后学校的一部分。</h3> <h3>学校印章</h3> <h3>学校老照片</h3> <h3>旧址</h3> <h3>现在教堂全部建筑为第309医院管理。</h3> <h3><font color="#010101">建筑材料大部是从圆明园废墟拉来的。<br></font></h3> <h3>砖上的款还比较清楚。</h3><div><br></div> <h3>放大</h3> <h3>内景</h3> <h3><font color="#010101">天主教与中国葡萄酒<br>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法国军队,以武力威胁清政府,强迫其签订开放之约,烟台成为法军的大本营。其中一名被称为“罗牧师”的随军传教士,对烟台乃至山东的基本情况、人文、自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来,这位牧师又去了东南亚一带。一个偶然的社交场合,他见到了被誉为“华人首富”的富豪张弼士。正好张弼士有自己办葡萄酒厂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罗牧师”向张弼士推荐了烟台,认为那里是中国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的地方之一。不久,张弼士便来到烟台,买下了烟台市区东部的一片山地,开始了张裕酿酒公司的筹办。<br> <br></font></h3><font color="#010101"> </font> <h3> 北京龙徽葡萄酒也源于天主教。清朝末年,在北京阜成门外有一片传教士墓地,因建在一名获罪滕姓太监的私产上,而被称作“滕公栅栏传教士墓地”,这里安葬着自明末利玛窦以来的数十位天主教教士。1900年义和团运动捣毁了墓地,1901年《辛丑条约》后,清廷赔银一万两重修墓地,1903年清庭在墓地旁修建教堂,这座教堂就是“马尾沟教堂”(法国圣母天主教堂)。因为教堂举行宗教仪式需要使用葡萄酒,于是法国的修士,从法国引进了葡萄苗,在滕公栅栏墓地周边开辟了葡萄园,至今在附近的展览路西侧还留有“葡萄园”地名。</h3><div> </div><div> </div> <h3>马尾沟教堂</h3><div> 西洋传教士的墓地滕公栅栏,成为北京葡萄酒的发源地。1910年(清宣统二年),法国修士沈蕴璞在“马尾沟教堂”建立了葡萄酒坊,延请法国技师,采用法国工艺,生产葡萄酒,这是当时北京的第一家葡萄酒厂。几年以后,这里生产的葡萄酒已经能够供应全京城教堂弥撒、祭祀和教徒圣餐所用。</div> <h3>1946年,这家酒坊注册为“北京上义洋酒厂”,以黑山扈教堂的“楼头”作为商标。当时北京的六和饭店、各国使馆以及全国的天主教堂、天津、青岛、上海等各大商埠和饭店以及上层人士都纷纷购买“楼头牌”葡萄酒。</h3> <h3>建国前,北京龙徽葡萄酒厂的前身——“上义洋酒厂”曾以黑山扈教堂的“楼头”作为商标生产和销售葡萄酒。当时的品种多不胜数,曾有干红,甜红、香槟酒等。当年,上义洋酒厂曾以木桶向暹罗(今泰国)销售葡萄酒,开创了中国葡萄酒出口之先河。<br></h3><div><br></div> <h3>白葡萄酒商标</h3> <h3>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葡萄酒厂仅存6家张裕、北京上义洋酒厂、吉林通化、长白山、山东青岛和山西清徐,总产量仅为84.3吨,而北京上义洋酒厂产量为20吨,占四分之一。</h3> <h3>1953年,北平上义果酒厂改名为“北京市上义酿酒厂”,1956年6月公私合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59年更名“北京葡萄酒厂”,即现在的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它的中国红、桂花陈等葡萄酒在国内外葡萄酒行业享有很高声誉。1987年的全国酿酒工作会议提出了饮料酒发展的四个转变,其中“粮食酒向果类酒的转变”为葡萄酒的发展创造了机遇。</h3><div> </div><div><br></div> <h3><br></h3><div>即使是在文革为主导的“红色年代”,北京葡萄酒厂也创造了出口的奇迹。</div><div><br></div><div><br></div> <h3>著名的中国红</h3> <h3>久远的桂花陈</h3> <h3>1987年,北京葡萄酒厂与法国保乐力加集团合资成立“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目标是用中国生产的葡萄酿制高品质的中国葡萄酒。</h3><div>1988年初,在中国特选葡萄与法国先进酿酒技术的璧合下,合资公司的第一瓶葡萄酒诞生了,时值中国农历龙年,故为“龙徽”。</div><div><br></div> <h3>龙徽的商标是一个熟悉中国文化的英国人设计的。</h3> <h3>在西方人想象中,“龙”,象征着中国,代表着这种葡萄酒完全来自中国;“徽”, 御玺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体现,最高权利的象征,寓意着崇高的品质。结合着这些元素,就形成了今天龙徽的Logo。</h3> <h3>俯瞰圣约瑟楼</h3> <h3> 山上山下的教产划归解放军第309医院,属军事管理区。</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圣约瑟楼目前基本保存完好。</font></h3> <h3>当过《弧光》和《甲方乙方》的外景地。</h3> <h3>电影《甲方乙方》里有一段情节就是在这里拍的,英达扮演一个梦想成为巴顿将军的雷人,这里就是他的指挥所。在这里取外景,是因为傅彪的父母就住在这个大院干休所。当时100号楼是医护人员的集体宿舍。</h3> <h3><font color="#010101">黑山扈之战<br>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桥七七事变,7月30日攻占北平。 <br>1937年7月20日,赵侗在母亲赵洪文国的帮助下,24人在清华大学起出藏匿武器,分两路潜出北平城。翌日深夜在昌平白羊城,宣布武装起义,抗击日寇,打响华北民众抗日第一枪。<br> 1937年8月22日,赵侗率部智取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解救包括70余名政治犯在内的587人,其中240人参加国民抗日军。缴获3挺机枪,40余支步枪,使队伍迅速壮大到1000多人。<br>1937年9月5日,在三星庄村召开全军军人大会。重新任命了军政委员和各级领导人,正式确定部队名称及标志。大会由赵侗首先宣布全军基本纪律,正式定名为国民抗日军。<br> <br><br></font></h3> <h3>1937年11月初,中共中央以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的名义致信赵侗,邀请赵侗共同合作。12月25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代表八路军总部向国民抗日军全体指战员,宣布国民抗日军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为司令员,并筹备成立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h3> <h3>这支抗日队伍中,有一个人成为后来的北京市市长---焦若愚,原名焦土,河南省叶县人,生于1915年12月。1936年参加抗日战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华北大学政治经济系肄业。投笔从戎。1936年后历任宛平县长,晋察冀十三专署专员,冀热边五地委代书记兼五专署专员,冀热辽十八地委书记兼十八分区政委。</h3> <h3>圣母山,当时曾供奉圣母像,已佚。</h3> <h3>1937年9月8日,赵侗率军在教堂这里发动黑山扈战役,是国民抗日军首战日军正面交锋,排长苏家顺(原29军副连长)用轻机枪击落敌机一架,坠毁在清河的农田里,为抗日战争中击落的第一架日寇飞机。10月初,日军妙峰山围剿,达到与日寇一个旅团兵力,10余辆坦克和10余架飞机周旋对抗的规模,日军伤亡惨重,国民抗日军安全突围,且离开妙峰山时,发展到1500人。</h3> <h3>8月30日凌晨5点,国民抗日军100多人进入山下的圣若瑟楼,击伤院长,继而进入山上圣母院。有人向传教士们训话,讲抗日的道理,应该向爱国者提供武器和金钱抗日,并搜查和寻找武器及财物。</h3> <h3>教堂和驻西苑日军小队有电话联系,可惜国民抗日军不知情,中午12点日军抵达山下,国民抗日军携十位神职人员为人质西撤山里,向马尾沟教会提出赎金100万美元,后来降至5万。</h3> <h3>威廉神父最后使他们相信教会确实没有什么钱,于10月16日释放了最后3名人质。为了今后的安全,圣约瑟上义学校的学生撤回城里马尾沟。</h3> <h3>上义师范学校结束了在黑山扈的11年办学经历,留下三个中国人和威廉神父看守这片教产,持续到抗战胜利。</h3> <h3>威廉神父就是圣母山后残弃墓碑的主人。</h3> <h3>解放后,中央军委在此组建了122疗养院,抗美援朝时期,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解放军胸科医院。1958年,胸科医院集体转业,迁走并成立了阜外医院。</h3> <h3>解放初期,由于北京军事工程任务多,抽调多家外地军队医院进京,负责施工部队卫勤保障工作,1958年,由重庆41医院,武汉315医院,南京高等军事学院附属医院合编组建了解放军第309医院。</h3> <h3>圣约瑟楼先后作为住院部,结核科,集体宿舍,招待所,制剂室等,后也作为民工临时宿舍,现已基本废弃。</h3> <h3> 山上的圣母院曾作为总后军医学校的教</h3><h3>学基地,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大批的卫勤人才。后又作为总参卫生技术培训中心,发挥了较大作用。</h3> <h3>圣母山遗址</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曾在此驻足,著名的朱德亭。</h3> <h3>朱德元帅</h3> <h3>我们可爱的家园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厚重,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精采故事,凝聚了净化灵魂,救死扶伤,抵御外侮的伟大精神。</h3> <h3>山灵水灵心最灵</h3><h3>天久地久人长久</h3><h3><br></h3><h3>三个灵,三个久,309!</h3> <h3>百年教堂,花甲医院,<br></h3><h3>山青水秀,地杰人灵,</h3><h3>重温历史,缅怀前人,</h3><h3>初心不改,砥砺前行!</h3><h3>祝战友们,亲人们健康平安!</h3><h3><br></h3> <h3>本文部分材料、图片来源于网络,来源于战友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