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蒙马特高地

严子健(姥记者)上海

<p class="ql-block">蒙马特高地(Montmartre)是巴黎市城北的一座130米高的山丘,在塞纳河右岸,是巴黎地势最高处,那里可以俯瞰巴黎市壮丽的全景。</p> <p class="ql-block">据说蒙马特这个名字来源于最早在巴黎传教的基督主教圣丹尼斯,当年他被异教徒斩首后,还能手执自己的首级,由巴黎市走到市郊的蒙马特山方才咽气。后人因此将该地儿称为“殉道者山”(Mont.Martyrum),蒙马特由此得名。圣丹尼斯是巴黎第一任主教,也是法国的主保圣人。</p> <p class="ql-block">早先的蒙马特高地,曾是一片布满葡萄园、磨坊风车的乡间,1860年才被当时负责巴黎城市改造的塞纳大省省长划归巴黎市,从此成了巴黎的一个区,也可以说是巴黎最年轻的一个区,最别致也最有活力。</p> <p class="ql-block">蒙马特高地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大约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蒙马特高地因其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吸引了众多欧洲年轻艺术家前来定居和创作,由此也发展成为具有独特艺术氛围的地区,成了当时艺术家们的一个重要的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在蒙马特高地工作生活过的绘画艺术大师包括梵高、毕加索以及法国印象派大师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等人。除了画家,蒙马特同样也吸引了许多诗人、作家、音乐家、舞蹈家、电影艺术家旅居或游历于此,如维克多·雨果、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时装女王可可·香奈儿……慢慢的,蒙马特高地成了巴黎最艺术、最具浪漫气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上图这个蒙马特大街林荫道的角度,是法国印象派画家毕沙罗画过的一系列蒙马特大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构图。毕沙罗是一位热衷于创作城市景观的画家,他深受蒙马特街头风景的启发,将这里独特的韵味和节奏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p> <p class="ql-block">圣心大教堂(Basilique du Sacré Coeur)始建于1876年,1919年落成,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堂,供奉耶稣圣心。洁白的大圆顶风格别致,小圆顶围绕四周。教堂后部有一座高84米的方型钟楼,里面有一口重19吨的大钟。教堂正面是三个拱形大门,大圆顶两侧各有一尊骑马雕像:法国国王圣路易九世和民族英雄圣女贞德。</p> <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之一是它外表的白色。从远处看,白得发亮。白色的石灰岩石来自法国的塞纳、马恩地区,与巴黎凯旋门和亚历山大三世桥使用的是同一种石头。这种石灰华石不会因氧化而变色,可长期保持白色。</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设计是罗马-拜占庭风格,顶部有一个55米高,直径16米的大穹顶,中间是近480平方米的马赛克拼图画“耶稣圣心”(Christ in Majesty)。</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耶稣胸前,圣心显露于外,</span>心为爱之象征,绕以荆冠,并有伤痕,上有火焰,表示耶稣对世人之大爱。左边站立的是圣母玛利亚,右边是大天使长圣米歇尔。脚下跪举地球的是教皇利奥十三世,另一边是圣女贞德。</p> <p class="ql-block">教堂设有一座主祭坛和13间小堂,柔和的光线从穹顶与墙壁的花窗透入大厅,显得格外和谐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下面周边墙壁上的“耶稣苦十四路”镶嵌画也非常漂亮,是圣心堂的宝物。镶嵌画体现了耶稣受难,走过了苦十四路,他头戴荆冠,肩扛十字架,令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的时候,正是巴黎奥运会前夕,圣心大教堂前的大台阶上已经画上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蒙马特高地以山顶的圣心大教堂为中心,这一带小巷阶梯交错,白天树荫婆娑,爱墙吸引恋人留言许愿,小丘广场上街头画家忙着写生;夜晚则成为不夜城,酒吧食肆灯红酒绿,还有红磨坊等娱乐场所吸引各方游客。</p> <p class="ql-block">巴黎红磨坊(Moulin Rouge)就在蒙马特高地,开业于1889年,是巴黎乃至世界著名的歌舞表演秀场,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慕名观看康康舞表演。屋顶上的红色风车则是其标志物,非常显眼。</p> <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下半叶,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艺术家,在蒙马特高地作画卖艺,使这一带充满艺术气氛。由于艺术活动丰富,蒙马特高地街区弯弯曲曲的卵石坡路的两侧,小咖啡馆、小酒吧也生意兴隆起来。而且早先在蒙马特高地做生意不收税,生活成本相对便宜。</p> <p class="ql-block">后来来了一些舞女,穿着镶有复杂花边的长裙,伴着狂热的音乐节奏,扭动着臀部,把大腿抬得高高的,甚至高过鼻尖。人们被这种热舞深深吸引,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并称这种大腿舞为“康康舞”。</p> <p class="ql-block">蒙马特高地和红磨坊,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巴黎夜生活的中心,也是许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场景之一。由妮可·基德曼主演的电影《红磨坊》,表现了康康舞起源的历史,轰动全球,得奖无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span>(Pierre-Auguste Renoir,1841年~1919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1876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煎饼磨坊的舞会》,</span>131 × 175cm,<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是在参观巴黎奥赛博物馆时特意拍下来的。</span>画家用柔和的笔触来表现树荫丛中阳光的斑驳陆离,是这幅画的最大看点。位于高地半山腰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煎饼磨坊,是现在红磨坊的前身,由于经营不善,节目雷同而倒闭,后来就有了现在的红磨坊</span>。</p> <p class="ql-block">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是国立博物馆,位于塞纳河左岸,与卢浮宫和杜乐丽花园隔河相望,有皇家桥横跨两岸。博物馆坐落在为1900年万国博览会设计修建的火车站中,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奥赛博物馆共收藏近代艺术作品4700多件,成为联结古代艺术殿堂卢浮宫和现代艺术殿堂蓬皮杜中心的中间过渡。其中,以其丰富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作而闻名,是世界上收藏印象派主要画作最多的地方。奥赛博物馆与卢浮宫、蓬皮杜中心一道,被称为巴黎三大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由旧火车站改建而成的奥赛博物馆于1986年底建成开馆。改建后的博物馆共设5层80个展厅,展品按艺术家的年代和流派分设。顶使用了3.5万平方米的玻璃天棚,可在自然光线下欣赏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都在顶层画廊,阳光通过巨大的玻璃屋顶照射进来,温暖明亮而又自然柔和,模拟出印象派画家热爱的室外写生的自然光线,从而充分还原印象派杰作的“原貌”,既给画廊画作增色,也给观众留下自然、生命与美好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有三台大钟,室内中庭长廊尽头的黄金大钟是旧火车站保留下来的,精美的巴洛克风格雕花,可以说其本身就是奥赛博物馆的第一件藏品。博物馆东西两侧的外墙上各有一口大钟,上到五层,通过大钟镂空部分,向下俯瞰,可以观赏巴黎塞纳河的美景;眺望远处,能够遥见耸立的蒙马特高地及<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心大教堂。这里也是拍摄人物剪影的好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年~1890年)在1889年9月创作的一幅自画像,65 × 54 cm。在发生了“自残割耳事件”之后,梵高到普罗旺斯的圣雷米精神病院住了一年,诊断结果是间歇性精神病及躁郁症。这幅自画像是梵高在圣雷米创作的目前存世的三幅自画像作品之一,从时间排列是最后一幅,撇开色彩、线条、笔触,从梵高刻画和表露自己内心状态来看,这幅画里他的眼神最凌厉但仍透露出些许焦虑感。根据奥赛博物馆材料介绍,梵高一生的自画像作品超过43个。</p> <p class="ql-block">这幅创作于1888年9月的《罗纳河上的星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72.5 × 92cm,是梵高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也是人们讨论最多的作品之一。画面描绘的是法国南部城市阿尔勒的罗纳河边的夜景。当年2月梵高来到阳光温暖,色彩艳丽的阿尔勒,这位本来就崇尚自然的画家,随即激发出了无休止的创作灵感。在那里生活的400天内,他画了200幅油画、100多幅素描和水彩画,还写了200多封谈论艺术与生活的书信。这幅画就暗示着画家内心那种汹涌澎湃的激情和感动。</p> <p class="ql-block">最有意思的是,我在奥赛博物馆居然看到也拍到了印象主义画派的标志性作品《日出·印象》(Impression Sunrise)48 × 63cm。这幅作品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于1872年在诺曼底地区的勒阿弗尔港口创作的一幅油画,是莫奈的成名作,本来应该收藏于巴黎的马蒙丹莫奈博物馆(Musee Marmottan Monet)。当时我也来不及多想,回国后才知道,由于几天后中国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会参观奥赛博物馆,所以这幅作品被临时从马蒙丹博物馆借来安放到奥赛展厅的。这真是个意外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这幅《蓝色睡莲》(1916年~1919年),81 x 92cm,是莫奈晚年创作的多达180幅《睡莲》系列作品中的一幅,也是他一生中最为精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克劳德·莫奈(Oscar-Claude Monet,1840年~1926年)出生在巴黎,是印象派运动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他最擅长光与影的色彩描绘和技法表现,最与众不同的风格是改变了事物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他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莫奈的睡莲,最重要的是表现了他内心的感受和印象。</p> <p class="ql-block">我是真心喜欢这幅作品的,《灰与黑的和声 第1号》(Arrangement in Grey and Black No. 1),布面油画,162.5 × 144.3 cm,是19世纪绘画大师詹姆斯·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 1834年~1903年)1871年在伦敦创作的一幅肖像画。但据说画家本人始终强调:“我的艺术理想是没有故事内涵,没有情节关联的纯粹的图像艺术”,画家注重的是画面的形式感和色彩的布局。惠斯勒出生在美国,主要艺术活动在巴黎,后期定居伦敦并终生未回祖国。当年这幅画在送展时,曾遭到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拒绝,因为画作的标题实在令人难以接受。据说后来画家把画作标题改为《艺术家的母亲》。画中的画家母亲侧身呈对角线端坐于房里,神情恬淡,慈祥庄重。黑色(深色)衣裙占据了大部分画面,但却有白色(淡色)帽子和领口袖口白色的蕾丝保持色彩的平衡,墙上那幅画也是用来平衡色彩关系,让整幅画面的黑白与深淡色比例,始终保持在最美的黄金百分比。惠斯勒在这幅作品中探索了色彩的微妙变化和形式的装饰性,‌同时也没有放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表现,‌画面上对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所以是形式和内容都是理想的美,是真的好看。‌</p> <p class="ql-block">《‌拾穗者》‌,83.5 × 111cm,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 - Francois Millet ,1814年~1875年)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是米勒最重要的一幅代表作。‌画面描绘了三位农妇弯腰捡拾收割后遗落的麦穗,背景是一辆载满麦子的马车和高高堆起的麦垛,凝聚了米勒对农民生活的深切感受。在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人一直把油画作为上层社会的专利,直到现实主义画家米勒以农民画家的身份出现,这种情况才得以悄悄改变,这幅画就是表证。</p> <p class="ql-block">《晚祷》(L 'Angélus),布面油画,55.5×66cm;画于1857~1859年,是米勒的心血之作。画面描绘的是,一对在马铃薯田里劳作的夫妇,听到教堂里传来晚祷的钟声时,肃穆祈祷的情景。画面那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有着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这幅画后来被梵高和达利所尊崇,梵高在学画的初级阶段,临摹了大量米勒的画,他将米勒视为“年轻画家们的父亲、顾问和导师”。</p> <p class="ql-block">这是米勒的《奥弗涅的纺纱牧羊女》(The Spinner,anAubergne Goatherg),92.5 × 73.5 cm,作于1869年。看着这幅画,我的眼眶湿润了,再次勾起我许多回忆:那应该是1978年春季,上海举办过一次“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那是WG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外国名画来华展出,那时我还在大学读书,我连续两个星期天,背着相机、面包和水,去展会参观和临摹,至今还留着当时拍摄的120底片。</p> <p class="ql-block">除了巴黎的三大艺术博物馆,2003年我还参观了位于塞纳河左岸荣军院隔壁的罗丹博物馆(Musée Rodin)。那是一座米白色洛可可式的历史遗产建筑,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年~1917年)在去世前曾在这里渡过9年时光,他将自己的工作室、个人作品及收藏的作品全都捐献出来,1919年起罗丹美术馆开始对公众开放。上图是我当时在罗丹博物馆花园里拍摄的罗丹的伟大作品《思想者》(Le Penseur)青铜放大像,高度为198cm。罗丹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收藏了罗丹的6600件雕塑作品,包括《思想者》、《吻》、《地狱之门》、《上帝之手》等。此外,馆内还藏有罗丹的许多插图、铜版画、素描以及罗丹本人收藏的艺术品。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罗丹博物馆除了室内展馆外,还有一个美不胜收的花园,参观者可以在花园中一边漫步,一边欣赏大师的杰作。当年我在那里拍了一些照片,可惜因为都是胶卷,现在分享很不方便,扫描或翻拍出来质量也不好。</p> <p class="ql-block">那年我还参观了巴黎的毕加索博物馆(Musee Picasso),里面收藏有毕加索的3500多幅作品,从油画到素描、版画、陶塑,种类繁多。除此之外,还有毕加索的亲笔原稿,以及编有他的插图的书籍,据说总共有5000件藏品。</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有四座毕加索博物馆,另外有一座在法国南部昂蒂布,还有两座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和马拉加。巴黎的这座毕加索博物馆,与巴士底狱、国立蓬皮杜艺术中心共同构成巴黎玛黑区的文化地标。玛黑区在塞纳河的右岸,曾经是巴黎上流社会的聚集区,如今是博物馆众多的区域,也是小资情调最浓厚的巴黎街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的画是多彩的,其人生经历也是丰富的,兜兜转转又回到蒙马特高地,那里还有不少可看可玩有故事的地方,比如当年毕加索穷困时用画换酒喝的狡兔酒吧(Le lapin agile)等,可惜还是时间有限,错过了。想着如果有第三次去巴黎的机会,争取补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