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徐光启

一康

<p class="ql-block">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明末万历年间进士,崇祯皇帝在位时他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礼部是负责礼仪、祭祀、科举、教育等事务的部门,其职能涵盖了今天的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外交部礼宾司等多个部门,礼部尚书是这个部门的一把手,文渊阁大学士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职位,内阁次辅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妥妥的副国级大官。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当大官之余,还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徐光启是一位难得的全才型人物。1633年徐光启去世后,被安葬在上海,其墓地位于今天的光启公园内,他曾经生活的地方留有他的痕迹,叫徐家汇,或更广泛地叫徐汇区。这是光启公园内徐光启纪念馆的徐光启石雕像,“徐光启像”几个字由当代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周谷城先生所题。</p> <p class="ql-block">光启公园1.2万平方米,不算大,原为徐光启自己选的墓地,曾称南丹公园,以公园南面的南丹路命名,后为突出纪念徐光启的专题,改为现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作单位就在附近,经常中午时分光顾公园,休息、散步,当时要收3分钱门票。值得注意的是,公园西面的文定路也源自于徐光启的谥号“文定”。</p> <p class="ql-block">公园门口,按照明代墓制修建的牌坊,雕工精美,中间横匾书写“文武元勋”,两边横匾分别为“王佐儒宗”和“熙朝元辅”,牌坊上镌有对联,上联为“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下联为“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p> <p class="ql-block">牌楼(侧面)</p> 石板墓道径直通向徐光启墓,石马、石羊、石翁仲等沿着石道依次排开 <p class="ql-block">徐光启墓,呈椭圆形,高2.2米,周围用花岗岩镶砌,墓碑上“明徐光启墓”五个大字为数学家苏步青所题。全墓共有10个墓穴,分葬徐光启和夫人吴氏,以及四对孙子孙媳。</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因徐光启入天主教,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天主教上海教区在墓道前竖大理石十字架一座,正面刻拉丁文碑文</p> <p class="ql-block">马相伯撰写的“徐文定公墓前十字记”刻于十字架底座的另一侧</p> <p class="ql-block">墓道两侧的人像石雕</p> <p class="ql-block">人像石雕</p> <p class="ql-block">兽像石雕</p> <p class="ql-block">兽像石雕</p> 公园西南侧有一座小小的“徐光启纪念馆”,这是纪念馆馆名石刻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由明代宅第建筑“南春华堂”异地保护改建而成,占地面积为400余平方米,陈展面积为220余平方米。馆内分为世界眼光、科学精神、爱国情怀、高尚情操四个部分。由于过于局促,只能从侧面拍到纪念馆正门。</p> <p class="ql-block">南春华堂是沪上尚存不多的明代建筑,原在梅陇镇东,2003年迁建于此,作为徐光启纪念馆用房,也算是“保护性迁建”?</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外墙上摘录《明史》“徐光启传”中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专题一“世界眼光”,在相对封闭的年代,徐光启成为“放眼看世界的先驱”、“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在那个年代,能有此等眼光和见解,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画像,一看就是当大官的</p> 徐光启生平和主要成就 1784年《上海县志》中对徐光启的记载 <p class="ql-block">徐光启所处的时代(16世纪末)是中国传统科学由盛转衰,而西方科学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而兴起、传播,徐光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西文化的交融做出了独特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徐光启并非一帆风顺,他从1582年第一次参加乡试而不中,后来又屡次报考,都失利了,直到15年后的1597年那次乡试中被主考官焦竑慧眼识珠,从一众落榜生中将徐光启拎出,置于头名,才有了后来跃居进士头衔、进而为官三十余年的徐光启,历史进程往往很随机、很偶然,后人在赞叹徐光启伟大的同时,不能忘了这位叫焦竑的伯乐。</p> <p class="ql-block">当然,徐光启自小志存高远是主要因素,没有他不因屡屡失败而放弃,伯乐也发现不了他</p> 徐光启墨迹 <p class="ql-block">利玛窦(MatteoRicci,1552年—1610年),字西泰,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华传教28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利玛窦在北京传教期间成功地觐见了皇帝,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声誉和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也开创了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这其中就有在京为官的徐光启,在利玛窦的影响下,徐光启于1603年加入天主教,还与利玛窦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为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很大贡献。</p> 徐光启师从利玛窦,学习、翻译了《几何原本》,很多日常习以为常的中文数学名词,如点、线、面、直角、锐角等等,原来都出自徐利两人的创造,真不愧为先驱啊! 《几何原本》拉丁文原著 纪念馆内陈列很多古代的数学书籍 徐光启/利玛窦首个《几何原本》译本 《四库全书》总目及清代梁启超对徐光启的评价 <p class="ql-block">专题二“科学精神”,讲述徐光启一生崇尚实用之学,讲究经世致用,提出“理不明不能立法,义不辨不能著数”。</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崇尚实践,在天文、地理、历算、水利等多方面介绍了西方科学,但并非简单的文字翻译,在合译《泰西水法》时,边译边试验,融会贯通。</p> 格物穷理,善于科学探索,在上海试种甘薯,在北方试种水稻和各种药材等。 十七世纪的圆规 十七世纪用于天文观测的望远镜 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海船模型,正是靠着这种海船,欧洲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极大促进了贸易和生产力发展,而中国原本在十四、十五世纪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而到了十六、十七世纪,却进入海禁时代,阻断了主动对外交流。 徐光启学西方的目的之一是“思窥其象数之学,以救汉宋以来空言论学之失”,比之于十九世纪末一大批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科学的落后,崇尚西学,早了二百多年,十分难能可贵。 精益求精是徐光启科学精神又一方面,其《几何原本》、《崇祯历书》等都几易其稿,反复推敲 丹麦天文学家布拉赫,《崇祯历书》引用的体系由其原创 <p class="ql-block">克拉维乌斯,利玛窦的老师,主持编制的格里高利历,著有拉丁文注释本《欧几里得原本》,对徐光启、利玛窦合作开展西方科学中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参考。</p> 纪念馆里有几幅木刻展板,介绍徐光启科学研究和仕途上的几个亮点,这是《会通中西》,代表性的成就是1607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出版,这是中国最早出版的西方科学著作 《桑园试种》,1607年,徐光启回上海为父亲守制期间遇江南水灾,试种甘薯成功,解决了农民半年的粮食 <p class="ql-block">《天津屯田》(1613年)他曾三次在天津屯田,试种南方的水稻等农作物,试图解决令朝廷头疼的南粮北调问题。</p> <p class="ql-block">《通州练兵》,1620年,奉旨到通州选练新兵,主张“总以精兵为根本”,从“勇、力、捷、技”四方面提高士兵素质,著有《徐氏庖言》五卷,科学家练兵,体会不一般,真神人也!</p> <p class="ql-block">《夜观星象》(1629年),通过实验观测,徐光启主持的《崇祯历书》比以往的《大统历》、《回回历》要精准得多。</p> 《保卫京师》,1629年后金攻击大安口,京城危急,徐光启力主守城,得到崇祯皇帝采纳。 徐光启对农业有深入研究,著有《农政全书》,全书共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穿其中。这是其中关于田制的研究片段。 专题三“爱国情怀”,他在军事上主张“富国强兵",经济上主张”以民为本、以食为天“。 徐光启重视”农本“,以民生为本。 徐光启所著农业方面的著作 兵部奏折 <p class="ql-block">《徐氏庖言》</p> 崇祯皇帝下诏,着徐光启参与火器演放,看得出崇祯皇帝对徐光启十分信任。 徐光启致澳门耶稣会神甫上葡萄牙国王书(拉丁文+中文) 专题四”高尚情操“,讲述徐光启清正廉明,秉公办事 徐光启为官正直,在明末总体腐朽的大环境下难能可贵 清贫简朴 上世纪30年代,纪念徐光启逝世300周年的活动记录 蔡元培题词(上)、柳亚子题词(下) 徐世昌题词(上)、孔祥熙题词(下左)、蒋介石题词”科学导师“(下右) 徐骥是徐光启的独生子,这是他笔下的父亲,栩栩如生 <p class="ql-block">光启公园内设有三座代表性的徐光启石雕,这是“徐利论道”,反映了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等科学著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光启观象”,反映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这是“桑园试种”,反映徐光启在农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p> <p class="ql-block">生活在400多年前的上海人徐光启,实在是个全才型的人物,为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西方科学的传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只可惜这一势头后来似乎又停滞了两百多年,到鸦片战争时,中国仍然积贫积弱,直到当代才迎来复兴的机会。图片拍摄于2024年6月,文字参考了纪念馆介绍和网络查资,并掺和了个人感悟,欢迎批评指正</p>